“官员当博导,学界政界通吃,败坏校风学风,必须清理和禁止”,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春时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他说,他已向大会提交了提案。
官员能不能当博导?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
所谓博导就是博士生导师。正常情况下如何才能当上博士,让我们中规中矩的算一下: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2年,前后整整21年,如果一个小孩六岁半开始上小学一年级,博士毕业时已经是近28岁了。这还是一路顺风车、次次赶上趟,中间没有工作几年的情况,说明这位年轻人在同龄人的竞争中是出类拔萃的,可能未必是最优秀的人,但起码是最聪明的人,要不然别人怎么学不过他?
能够当这种人的导师,肯定不是一个笨蛋,也一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要不然也当不了这么聪明的人的导师。
现在问题来了:能够当博士生导师的官员是不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厦门大学文学院杨春时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在他的眼中,官员博导都是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徒,似乎只要是官员就不能当博导。我认为杨先生有点否定一切、矫枉过正之感,好像机关枪,一扫一大片,看问题未免有失偏颇。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究竟是那些官员可以当博导?我认为能够当博导的官员级别肯定不低,应该不会再县处级以下,在现今社会县处级以下那都属于小吏的范畴,远远不够格。博导也不会在地市级官员中产生,地市级官员进入大学搞点业务和工作培训还差不多,当博导似还有些欠缺。我认为能够有资格在大学里任博导的官员,其级别最起码在省部级以上。
让我们再中规中矩的算一下,一个年轻人如果大学毕业22岁从基层干起,4年提拔一次,科员到副科、到正科、到副处、到正处、到副市、到正市、到副省部、到正省部,前后需要24至28年,这也是一路顺风车、次次赶上趟,工作中间没有遭受过波折,没有被同僚排挤,没有贪污受贿(或者贪污受贿没有被发现),到省部级已经是知天命之年——50岁整了,你说这种人从芸芸众多的国家机关干部中脱颖而出,他聪明还是不聪明?我说他一定是个聪明人,是一个品德比较好的人,是一个有一定工作成绩的人,是一个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人,要不然早就在官场残酷的竟争中被整下去了,那还能轮到他当博导!但是50岁以下就能官至省部级的放眼全国也没有几人,屈指算来也就是胡春华、孙政才、周强等人,数量是个位数,副省部级的可能多一些。绝大部分省部级官员年龄都应当在60岁左右甚至60岁以上了。60岁一个什么概念?是花甲年龄,一般人都已经是爷爷辈了。
让我们在看看这些60岁左右的爷爷官员本事怎么样?
据我了解,目前大学内的大部分官员博导主要集中在文科方面,而文科恰恰是实践性最强的科目。别的我不敢说,这些爷爷官员专业理论知识可能不如大学教授,但其工作经验一定比一般的大学教授要丰富许多,他们洞察世事的能力,不知要比一般的大学教授强多少倍,由于他们长期在国家机关从事领导工作,对政策和大局的把握能力也远远超过一般大学教授。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理论教育是强项,但如果论其实践经验又如何呢?本科生就不要说了,即使是硕士和博士,其实践经验比起这些爷爷官员来也要差得多了。这个时候就能够看出爷爷官员博导的优势了,现今的大学教育科目,最缺少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些官员博导的可贵的实践优势呢?
同时这些官员博导如果在大学能够带一定数量的博士生,也能够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所谓教学相长,或许通过学习,官员们又能够进一步充实自己,用理论指导实践,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也有部分官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沽名钓誉,官员与大学互谋私利。但这未必是主流!
大学缺少的是实践,官员缺少的是理论,如果允许取得优异成绩、个人品质无懈可击的官员到大学兼职教书,我相信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的大学教育,也有利于官员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反过来再指导工作实践,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应当予以鼓励而不是通过提案将其扼杀。
杨春时先生既然是博士生导师,也应当是一个专家,但是我认为:专家的话不可不信,专家的话也不能全信。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