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的浮夸风-“小岗村”的今昔
蓝 剑
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1978年,小岗村因地势高遭受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这个数字虽然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3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而且,由于农民改用良种和开垦荒地,小岗村在“承包”的头几年,粮食产量还不断有所增加。这样,便又刮起了一股浮夸风和私有风,说是“一包就灵”,小岗村真的脱贫致富了。那么,今天的小岗村又变得怎样了呢?
上面领导曾经花了不少钱来“包装”小岗村。现在的小岗村属于小溪河镇管辖,在江总书记1998年来视察之前,从小溪河镇到村里只有一条土马路,坑坑洼洼的,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很难走汽车。小岗村听说江总书记要来,忙向镇里报告,要求修一条马路,但是镇里没有钱。后向县里报告,县里也说没有钱。最后报告到省里,省委书记才从财政上拨了二百多万元,给小岗村从小溪河镇到村子里修了一条八公里左右长的柏油马路,又给小岗村西头好几家修造了十分整齐的院墙,把几户农家的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遮挡起来了。在小岗村西头,还建造了一座很气派的牌楼。县里为了表扬18户农民按手印带头槁“承包”的首创精神,免费给18户农民安装了电话(每户仅收电话机费160元)。同时,还在小岗村专门布置了一个“小岗村大包干20周年展览室”。
江泽民总书记来视察之前,县里派人把两卡车饲料粮拉到小岗村去装装门面(等江泽民一走,就把饲料粮拉回来了)。江泽民还没有来,镇上早早就打招呼,说有意见,有问题,先不要谈,你们放心,以后一定解决。镇上打过招呼以后,县里又来第二次打招呼。县里打过招呼以后,地区还不放心,又来第三次打招呼,说不要讲。这样打招呼,谁还敢讲真话啊?!
村民反映:村里小学校那幢宽敞明亮的洋搂,以及高耸云天的自来水塔,也都是省里来修建的;小岗村村里那条宽广的水泥马路是江苏省张家港市100多万元无偿支援修建的。
参观展览室,展出的粮食产量数据更令人乍舌:1978年粮食产量是3万斤,1997年粮食产量已达到120万斤,竟然增加了39倍。县里搞了个讲话稿子,让小青年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像电视里广播新闻那样,一句一句背着向参观的人介绍;然而,不少农民对此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把官僚主义者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到三万斤的恶果,也算在小岗村搞农业集体化的帐上,而用它来与“承包”后并不实在的粮食产量作对比,否定了小岗村搞农业集体化的成绩。
记者找到村里的出纳严立学聊天,问今年天旱减产,村里到底能产多少粮食?严立学笑着说:“60万斤。”(按:小岗村有小岗和大严家两个自然村,出纳说的是小岗自然村,再加上大严家自然村,粮食产量也就是120万斤,这和“展览室”统计的数字是吻合的)。记者又问:“去年呢?”答:“60万。”再问:“前年呢?”答:“还是60万”,一边的村民不禁笑了起来:“你们还不了解记者这里的情况,这就叫有增无减,稳产高产。”记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玩弄“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把戏。
这时,有人告诉记者,省里帮小岗村修建的自来水塔,里边的机器也坏掉了。要修好,就要花二、三万元。就是修好了,一个月全村光是电费就要花一、二千元。这个自来水,农民确实用不起。这样,自来水塔也就只好提前“下岗”休息了;已经安装电话的农户,不打电话,一个月也要交八、九元钱。有的家庭用不起,已经把电话机送给别人了。
村民也都认为,小岗村并没有“致富”。在他们看来,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由于“承包”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一家一户,力量分散,很难拓宽致富门路,很难合理组织人力物力,很难进行规模经营,等等;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有人说,过去稻谷可以卖到七、八角一斤,现在稻谷只能卖到四、五角一斤,相反,农民种田用的化肥、农药、柴油、水电等费用,却是有增无减。这样,也就出现了谷贱伤农和种田赔钱的现象。住在小岗村东头的徐德凯和韩德斌两家,因为种田亏损,生活不好过,已经分别搬到板桥和小溪河镇去了。可是,某些干部却不顾事实,仍在鼓吹“承包致富”论。他们说,不是“承包”不能致富,而是小岗村农民的素质低,所以致不了富。
然而,已卸任的老支书严俊昌却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不能把现在的问题,说成是小岗村农民的素质低造成的。他说:“记者小岗村搞‘承包’,并没有想反对农业集体化。可是,有些干部,却利用记者搞‘承包’,来否定农业集体化,来反对所谓吃“大锅饭”。原先,小岗大队有七个生产队,他们只让记者‘包’一个生产队。我说,队当然不是越大越好,但也不能说越小越好啊!到后来,才把大严家生产队划给记者,合成一个小岗村。可这样,还划得太小。记者既不能搞协作分工,也不能搞规模经营。”
记者问他:“你们搞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底‘统’在哪里啊?”严俊昌两手一摊:“没有啊,哪有什么‘统’啊!记者只有‘分’,没有‘统’,还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搞单干。就说今年吧,因为天旱,简直像放鸭子,各顾各,争着用水。塘里有水的,就能收稻谷八、九百斤,没水的,就只能收稻谷二、三百斤。要是组织一下,也不致于像今年这样减产。”“生活富裕了吗?”严俊昌 “富个鬼,有口饭吃就算不错了”。
后记:小岗村经济何以长期停滞尽管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第一村",但它却是"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过富裕槛"。1980-1992年农民收入仅净增100元,直至1998年,农民收入才1800元,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小岗村位列全国十大名村之一,但就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距离同样位列十大名村的山西大寨村和河南南街村均存在较大差距,更不用说与年产值数百亿元的江苏华西村比了。
然而,崇拜私有的小岗村与实行公有制的南街村、华西村的发展有可比性吗?那些大大小小的大搞浮夸风的领导还会“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决不走回头路吗” ?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