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求助帖看现行医保的弊端
近日,在我的一篇博文后面发现一个与文章内容毫不相干的向社会紧急求助的跟帖,不由引起我的关注。此帖全文如下:
儿子的救命药断货了!何兰香跑遍北京各大医院,仍然一支也没有找到。儿子杨志兴是乙型血友病患者,治疗此病的唯一有效药“混血酶原复合物”正面临全国缺货。希望您能写一些关于救命药的博文。这些药品可能利润不高或是技术问题,很稀缺,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我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发帖人 何 女士作为一个病孩的母亲,她为挽救儿子的生命四处奔走,就医求药无着的那种失望、焦急、无奈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遗憾的是,我除了对这位慈母的爱子之心表示深深的敬佩和同情,真的是爱莫能助。我应她的请求,就此事写这篇博文谈谈我对现行医保制度的一些看法,乃举手之劳,但毕竟不能解决这位母亲的燃眉之急。更何况,和这位母亲的孩子有着同样治病无药遭遇的病人大有人在。我想, 何 女士的孩子所需药物的短缺,如果不是进口的药物,不应该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产量供不应求或受地方医院级别限制的缘故。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这类药品对挽救某些疾病患者的生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疗效,为什么就不能多生产或多进口一些呢?这难道是无法化解的供求矛盾吗?如果是因为生产销售这类救命药无利可图,那就更让公众特别是患者不能接受了。俗话说,人命关天。难道追求经济效益比挽救病人的生命还要重要吗?试问,医疗保险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还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虽然也针对地方医院某些药物短缺的问题,提出“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现基层全覆盖。研究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使用部分),规范各省(区、市)药品增补,兼顾成人和儿童用药需要,更好地适应基层基本用药需求”。可是2011年即将过去,这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却是差强人意的。比如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有些药物(包括高血压降压片等基本药物),级别高的大医院有,级别低的小医院没有,小医院有的药物,地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没有。有些药物即便药房里有,但也要凭医生处方单和医保卡才能领取。这种不是根据医疗的实际需要,而是根据医院的等级配置药物,形成高级别医院单纯为了创收而垄断药物资源以至药物价格的“制度”,显然不能适应基层基本用药需求,这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本质及其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相违背的。
然而,药物短缺的现象并非当前医保的主要矛盾。笔者以为,现行医保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的参保人员看不起病的问题。医保是关系老百姓生存权的民生之本,也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切身利益。医保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继续加大国家对医保的财政投入,降低药品价格,最大限度地减少老百姓的医疗消费,让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虽说在连续三年的新医改中,国家已经明显加大了对医保的投入力度,但离医保的实际需要尚差距甚远。殊不知,在广大城镇特别是农村参保人员中,由于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大病拖、小病扛”,甚至放弃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老百姓说,“看病难,难在看病贵”。 那么,看病贵的原因何在?毋庸置疑,问题在于这些年来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据卫生部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比如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5%,这个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已不算低。但是,居民个人负担的比重却由1980年的21%增加到54%。换句话说,中国的卫生总费用主要由居民个人负担。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再如2004年,政府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其余部分都靠医院自己创收。于是,就出现了过度治疗、大处方等现象。有专家评论说,“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为医生发工资、发奖金以及为医院买设备、盖病房‘做贡献’”。可见,“看病贵”的问题已经成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瓶颈,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总而言之,让老百姓住有其所、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善莫大焉!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