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要发出这个疑问,年年都不愿触及根本。来说一个虽然为时已久但绝不能忘记的根源,那就是始于90年代末二十世纪初的扩招浪潮,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只有数字不会骗人。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前途,根本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彼时每年大学招生数平均约为五六十万,具体来说是从80年代初的二三十万缓慢增长到90年代末期的百万左右,这二十年间的增长曲线非常平缓,也保证了大学生的含金量得以保持。
然而,从1999年之后,大学扩招展开了狂飙般的旅程。这个二十年,从每年百万人扩张到每年千万,整整十倍。而对比两个时期的适龄青年总量,则反而是大幅度下降的,从80年代的每年2700万人左右下降到新世纪之后的每年1500/1600万人,基数足足少了1000多万,这无疑导致高考录取率巨幅上升,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好赖都有大学上”。从当初百里挑一的录取率,到如今三分之二的同龄青年都能上大学,大学生的含金量怎能不一落千丈?
虽然这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也很迅猛,但经济结构并没有那么剧烈的变化,仍然是以工业、农业、制造业为主,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以服务业、金融业占据主体的地步。我们的经济结构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劳动者,而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大学的扩招脚步和经济发展严重错位了。
我们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进入技术岗和管理岗,用知识吃饭,而不是用体力劳动吃饭。但是我们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哪来那么多的技术岗和管理岗?哪个厂里能容得下三分之二的员工坐办公室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上线干活?所以这部分多余出来的大学生求职难几乎是必然发生的。
这二十年来的教育内卷达到人神共愤,恰恰也是扩招带来的。大学录取率越高反而越内卷,似乎有些反常识,但稍加分析也很容易理解。当年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所有人都知道百里挑一的大学难考,先看看自己的祖坟,再看看自家孩子的傻样,多数人会非常理性地对待求学策略。如果孩子不是从小天赋极高,更倾向于早做分流,早工作、早挣钱。八九十年代,技校、职高、卫校、幼师等中等职业教育录取量极大,学校也多,而且中考考中专的分数很高,不低于重点高中的,充分体现了广大家庭理性的分流观念。
然而新世纪之后,人们发现大学的录取率成倍增长,逐步高达四成、五成、六成……似乎已经成为每个人翘首可得的机会。这导致大多数的家庭积极加入了考大学的路径当中,初中分流的观念几乎被完全放弃了。随后就是技校职高大面积萎缩、消失,大多数同龄人都上普高,加入了卷高考的队伍之中。但高考本身是选拔性考试,它是有相当难度的,早年都是为少数学霸设计的题目,如今要让大多数普通孩子来面对,那将是难上加难。家长发现学习原来这么难,课内是搞不赢了,课外补,拼命把学渣的孩子往学霸路上掰,能不辛苦吗?
但是家长们很快又发现掉进了另一个坑,大学是好不容易送进去了,工作却不容易找了,里外里点灯熬油白念了。于是又开始卷名校、保就业,海淀妈妈、衡水中学等卷王模式开始崛起,为中上等学生铺开了拔苗助长之路。
还是数据会揭开残酷的真相。虽然我们的录取总量已达千万,但包括985/211、双一流在内的优质本科总量,仍然只有五六十万,跟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招生总数差不多。而对于这五六十万的名校毕业生,其实找工作也并不难,而且还有相当的挑选余地。真正就业难的厄运,发生在后端的八九百万“双非、二本、三本、民办学院”的大学生身上。也就是说,今天的985/211、双一流才相当于当年的大学生,而他们也依然可维持天之骄子的光明前途。兜兜转转四十年,“人上人”的比例并没有大变,但很多人是被误导进了这场无望的竞争之中,浪费四年青春,还是去拧螺丝。
大学扩招相对于经济结构的超前起跑,是很难有办法善后的。我们要想容纳三分之二的年轻人到他们理想的岗位,坐在电脑前指点江山,我们的国家必须成为像美国那样的全球高科技中心、品牌中心、金融中心,这个目标可能还较远。可预见的将来,我们还无法放弃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的重要地位,仍然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去拧螺丝、端盘子。我们很难在十年之内消化目前的大学生数量,就业难将年复一年,十年内不会改观。
虽然目前国家意识到了问题,开始强推职业教育分流,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思维惯性,上升容易下降难,你要跟家长们说普本录取率下降,他们是不答应的。所以现在给职业教育拔高学历,给本科,给研究生,但收效也不会很乐观。即便有效,也大大延后了就业时间,拧螺丝还得上本科,纯属浪费。在初中阶段分流是最合理的,就算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是以这个时期分流为主,错过这个分流窗口真的是很难办的。就从学生角度来说,高中三年都上了,你不让我上大学?不给我坐办公室的工作?
学生们当然也在积极自救,譬如双非本科卷考研,不仅把考研卷成了地狱模式,而且也导致研究生含金量下跌,硕士生也找不到工作了。在数据总量失衡的支配之下,个人再卷也难以挽回。而全社会的学历大膨胀,造成了惊人的浪费,除非我们把教育本身当做支柱产业,否则是大大划不来的。
其实没有解药,如果我们不从根源上反思,并从根本上改革,做好承受阵痛的准备,大概也就只能年年重复毫无意义的车轱辘话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