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个消息一出,就马上引起广泛关注,并且还被国际层面不少媒体视为“新冠疫情结束”的标志。
不过,我们如果仔细看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讲话全文,也可以发现,世界卫生组织虽然不把新冠疫情当做“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但谭德塞仍一直强调,新冠疫情还未结束。
谭德塞称:“任何国家现在能做的最糟糕事情,就是利用这一消息作为放松警惕的理由,拆除其建立的系统,或者向人民发出:“新冠病毒没什么可担心的”的错误信息”。
事实上,过去一个月,新加坡、越南、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已经是比较明显爆发了新一波疫情。
连带着我们现在也有一些疫情抬头的趋势,中疾控的每周新冠疫情报告的数据显示,4月29日的阳性率是4.4%,比4月22日1.7%的阳性率要高不少。
包括我上周日的读者投票数据也显示,正在阳(确定感染新冠)的数据也是有明显上升。
从国内外的疫情数据来看,疫情当前仍然还在持续,并没有结束。
世卫组织这次只是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本身主要是因为,现在全世界已经没有国家在积极应对新冠疫情。
而且,新冠疫情已经持续3年多了,早也已经够不上“突发”。
谭德塞称,“一年多来,该大流行病一直呈下降趋势,人口免疫力(针对新冠)因接种疫苗和感染而增加,死亡率下降,卫生系统的压力也得到缓解。这一趋势使大多数国家能够恢复到我们之前所知道的生活状态。”
所以,世卫组织做这个宣布并不奇怪,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就此结束,只能说是世界范围内,国家层面去应对疫情宣布告一段落。
但这也意味着,个人层面去选择是否应对疫情的开始。
(1)国家层面的结束
疫情也不会因为人们的无视,就彻底消失。
谭德塞说:“这并不意味着COVID-19作为一种全球健康威胁已经结束。上周,COVID-19每三分钟就夺走一条生命——这还只是我们知道的死亡人数。”
此外,对于过去这3年多,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死亡人数,谭德塞也提供了一些数据。
谭德塞称:“在此后的3年里,COVID-19将我们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向世卫组织报告的死亡人数近700万,但我们知道死亡人数要高几倍——至少2000万。”
这个其实只要看世界各国过去几年的超额死亡数据就知道了,谭德塞的这个数据,仍然只是低估,而非高估。
世界各国普遍也仍然存在超额死亡的现象。
特别是去年的超额死亡数据,仍然高于2021年。
一方面是各国迫于经济压力,选择放开。
一方面是客观的超额死亡数据,也显示疫情对人类社会整体层面的影响,一直在持续。
只不过在放开之后,疫情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往往会比较隐蔽,在媒体刻意弱化报道的情况下。
人们只要不去医院,很难直接感知到新冠的威胁。
这就会带来人们感知上的撕裂。
一些因新冠而导致亲人不幸离世的人,一些还遭受长新冠持续影响的人,才能比较直接感知到新冠的实际威胁。
但这部分人在整个社会层面占比并不高,长新冠持续超过3个月的人数占全人口比例大概为3%-7%。
这使得,大部分人比较容易忽视新冠的实际威胁。
我作为,每天都有大量读者给我发信息,包括很多受长新冠折磨的人,也会不断跟我诉苦。
所以,我比绝大多数人,都更加能感受到新冠对小概率个体所造成的实际危害有多大。
我也很理解,围绕着疫情危害,全世界范围内都如此撕裂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人,能比较理性去客观辩证区分清楚,新冠对年轻个体威胁低,以及新冠对整体社会威胁大,二者之间是不冲突的。
最主要还是新冠的传染性很强,所以哪怕只是千分之一的死亡率,因为会导致大部分人都感染,也会因为高基数下,在每一波疫情里,都会带走一波老人等高危群体。
就比如之前两个月,被舆论渲染得很严重的甲流,因为实际传染性跟新冠比起来,就是个弟弟,所以甲流实际造成的危害,跟新冠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所以,谭德塞也说:“这种病毒将继续存在。它仍然在杀人,而且仍然在变化。出现新变种的风险仍然存在,这些变种会导致新的病例和死亡人数激增。”
“就在我们发言的时候,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重症监护室里为他们的生命而战。还有数百万人继续生活在COVID19后病情的衰弱影响下。”
但谭德塞早上在宣布这件事情的时候,所强调的这些话,往往被媒体给忽略了,很多人也不知道世卫组织在公布的同时,也强调了这些内容。
其实世卫组织这个做法,也同样还是那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2)个人层面的开始
客观来说,由于大规模接种疫苗,还有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普遍感染,都导致人群对新冠病毒,有一些针对性的基础免疫力。
(需要注意,这里是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上升了,但人体整体免疫力往往在感染新冠后会下降,就更容易感染其他病毒,这也是过去这两年,外国经常爆发一些以前常见或者不常见的各类病毒和细菌,有些往往是被认为只有免疫力低才容易出现的疾病,也出现规模性爆发。)
虽然奥密克戎在持续变异,并且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但在打疫苗和重复感染基础上,奥密克戎死亡率是有大幅度下降。
这才给“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有一些实现基础。
假如奥密克戎死亡率要比现在高很多,那么就需要社会和国家层面去应对。
但因为现在奥密克戎死亡率已经从初始毒株时的2%,下降到千分之2左右。
才变成只需要在个人层面去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把国家层面的防疫,变成个人层面的防疫。
全世界范围内,国家层面不防,并不是指个人层面也都不需要防。
我一直跟大家强调的事,在疫情低谷期,大家可以放轻松,好好休息,养精蓄锐。
这样到了疫情高峰期的时候,可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去有针对性的做好个人防护。
我们不可能一年365天都保持高强度防疫,那样精神紧绷也太累了。
而且在疫情低谷期去保持高强度防疫,是性价比很低的行为。
但假如一年2-3波疫情,疫情高峰期是一个月左右。
那么我们一年只要两个月的时间,去做好个人防护。
其他有10个月的时间,都可以放轻松,保持正常生活。
这样劳逸结合的节奏,我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才是可持续的。
这在疫情常态化的现况下,我认为才是比较理性的应对态度。
但现在舆论显然是有些两极分化,要么就是把新冠病毒渲染得极其恐怖,要么就是完全无视新冠病毒。
我是一直认为,过度渲染新冠病毒危害,和完全无视新冠病毒危害,都是不可取的极端化思维。
我们需要理性认知新冠病毒对整体社会的实际危害,也要认知新冠病毒对年轻个体威胁比较低。
同时也要了解,新冠病毒的长新冠影响,而不是觉得感染新冠不过就是小感冒。
每次感染新冠,就跟开盲盒一样,虽然大多数人没事,但谁都很难保证自己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中招的人。
根据我每周的投票,截止4月30日,认为自己还受长新冠影响的人占比4.6%。
这4.6%基本是长新冠已经持续超过4个月了,也符合国外的一些研究数据。长新冠持续超过3个月,会占总体人口的3%-7%左右。
我比较担心的是,国内缺乏对长新冠的权威研究,就连对于长新冠的问卷调查都很缺乏。
这使得人们普遍缺乏对长新冠的客观认知。
而且长新冠对于社会和人们健康有着长期影响,但目前医学界对于长新冠到底是如何影响人体,以及应该如何治疗,都还缺乏明确的研究结论。
面对这样一个客观影响,当鸵鸟视而不见,并不是好事。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有长新冠,但那5%左右仍然受长新冠影响的人群,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需要有研究,去帮助长新冠人群能够尽快恢复。
但目前对于长新冠的各类投票数据,还有研究,大都还只能从国外去找。
假如感染一次,疫情就结束了,那我也觉得新冠危害不过如此。
但实际上,按照去年世界各国的普遍情况看,每年通常是会有2-3波疫情,只不过每一波疫情的严重程度不太一样。
比如,我们这次5-6月可能到来的第二波疫情,大概率不会有去年12月那么严重,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多多少少有一些针对新冠的基础免疫力了。
但可能到10月份,如果出现第三波疫情,那就不太好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
毕竟日本去年11月开始的年内第三波疫情,是死亡人数超过之前两波。
但世界各国的疫情严重程度也都不太一样。
像韩国是去年3月那波疫情太严重,所以反倒去年11月那波疫情没有日本那么严重。
所以,对于疫情严重程度,也是不能一概而论,只能是具体观察,具体分析。
对于疫情,我一直只有一个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
如果数据显示,疫情真的结束了,那皆大欢喜,我也希望疫情赶快结束。
但假如,数据显示,疫情还存在,那么我们最好还是不要遮住眼睛,去无视疫情。
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就跟闭着眼睛开车一样,只会对自己不利。
当然,这都是各人自己的选择。
我每周日的投票,只是给不想当鸵鸟的人,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分析。
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可以在疫情低谷期,放心出去玩,保持正常生活,避免焦虑。
当疫情高峰期到来时,可以及时发出预警,让有需要的人可以适当去升级个人防护,避免感染,尽量少生病。
这都是每个人需要自己决定,自己取舍的事情。
所以,我是比较反对,舆论和媒体去在疫情明显还存在的情况下,去刻意无视疫情。
疫情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变成一个常态化疫情,会按照一年2-3波的频率来持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要适应这种常态化疫情,即保持平常心,不要焦虑,同时又有足够重视,避免两极分化的态度。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