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艺人组合开演唱会的事炒的是沸沸扬扬,门票更是炒出了令人震惊的高价
门票钱已经高到了绝大多数普通人可能一生都挣不到的,可以说是天文数字了。买不到门票怎么办?简单,表演场地外的树够高,完全可以看到。
在粉丝发的有关视频的评论区的言论更是令人汗颜。
粉丝们的行为已经可以用狂热来形容了。在这样接近于疯狂的追星行为面前,不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粉丝哪怕借钱、贷款甚至于进行一些不可描述的交易。是他们音乐的水平高超?可是近几年也没有听闻他们发布什么脍炙人口的歌;他们的人格魅力?可是某四字明星考编走后门、某二字明星自己是禁烟大使,吸烟的视频被爆出,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从粉丝的行为也看不出来。难道只为了一句空洞的十年之约?
或许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找到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正如一物在视神经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现为视神经本身的主观兴奋,而是表现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观形式。但是在视觉活动中,光确实从一物射到另一物,即从外界对象射入眼睛。这是物理的物之间的物理关系。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马克思为我们引入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供我们来理解这种狂热的行为。粉丝们并不是喜欢他们的歌,他们的样貌或者其他之类的东西。而是只对一个空洞的名字,一个虚无的口号产生了狂热的崇拜,并且假借着诸如:青春,自由的名义来彰显着自己过于热烈的情感。这种狂热与宗教并无二致,也难怪马克思用“教”这样的字眼来形容。
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发生这种事并不稀奇。但是我们就应该淡然处之么?如果任由人被物化,只会让资产阶级法权的受益者继续作威作福,人民也只会继续作为资产阶级雇佣制的奴隶,我们所期待的社会主义革命也不会到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