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火了,因为曝光油罐车混装事件,被有的人称赞为"正义与光明的守护者",而追踪该事件的记者,则被有的人称赞为"揭黑英雄",一时间,风光无限。
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新京报》记者追踪油罐车行程,曝光油罐车混装,守护食品安全,原本值得肯定。但《新京报》在报道中既未追踪油罐车的去向,也未报道油品的买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卖油的中储粮身上,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样的报道是否存在某种倾向性?
而且,在调查视频中,本该直接显示的卸货地点信息,却做了遮挡和模糊处理,这就更令人狐疑了。
另外,在《新京报》报道之初,当中储粮成为众矢之的的靶子时,曾一度占据网络热搜,但随着公众对事件抽丝剥茧的分析,特别是有网友查询到中储粮油品的最大买家是益海嘉里旗下的企业金龙鱼后,热搜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还有,当油罐车的活动轨迹被网友查询后,其平台的查询功能旋即就下架了,而作为油罐车混装事件深度调查的《新京报》也没有任何后续报道了。
这种种反常现,不禁令人浮想联翩:这里面是否存在某种微妙关联呢?
中储粮作为战略储备粮食的国家粮仓,它的重要性就无需赘述了。金龙鱼作为外企益海嘉里的宠儿,占据国内食用油市场份额的头把交椅三十余载,在业内有着成品油定价权的地位。
多年来,中储粮与金龙鱼可谓摩擦不断。从2008年率先打响价格战,到2011年推出终端提炼油品牌金鼎,中储粮几度出手,意在挑战金龙鱼在成品油市场上的定价权地位,但效果并不理想。
今年6月24日,中储粮与金龙鱼在北京展开谈判,双方表示继续加强和深化产业链合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在中储粮与金龙鱼“行业战争”深入之际,《新京报》于7月2日把5月份追踪调查的油罐车混装事件见诸报端,将中储粮及金鼎品牌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真是偶然的巧合?
就算是巧合,《新京报》在报道中为何只提卖家中储粮,而不提买家金龙鱼呢?
是不是两者之间早有默契呢?
说到早,金龙鱼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比如早年的地沟油丑闻,揭露真相的记者遭到了被乱刀砍死的离奇不幸;比如近年大量进口转基因菜籽油,被海关检测出来后,拒绝入境。
这些负面消息让金龙鱼的口碑一落千丈,虽然事后金龙鱼进行了澄清和解释,但消费者心中的疑虑是难以消除的。
而《新京报》也不是什么善茬,它报道的客观公正性曾屡屡被人质疑。
比如,有报道指出,《新京报》在海南98人涉黑案的报道中,没有采访辩护律师和法院,直接采用检察院起诉书的内容,涉嫌违反了新闻伦理的公平公正原则;在"刘学州寻亲事件"的报道中,未恪守新闻伦理,导致当事人刘学州遭遇网暴以及最终的轻生;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报道中不公正对待女司机;在"德阳安医生事件"报道中误导舆论网暴而逼死当事人。
面对以上报道产生的严重后果,《新京报》均以删文装死来处理,可谓不是一般的不负责任。
尤其是2020年,《新京报》运营的微博账号因报道涉京疫情"断章取义,误导舆论,混淆视听,严重扰乱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社会影响恶劣",被国家网信办和北京网信办依法查处。
《新京报》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联合创办的综合类日报。光明日报原评论部副主任董郁玉去年因间谍罪被捕,而南方日报的口碑,就更不用说了,它们的产儿有多出色,可想而知。
曾有网友推断,企业往往就是媒体的背后金主。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不信你用“益海嘉里”作为关键字,再加上各个媒体的名称搜索,就会发现益海嘉里一直是各个媒体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
所以,《新京报》在本次事件报道中对准中储粮忽略金龙鱼的表现,实在耐人寻味。
金龙鱼是益海嘉里旗下的企业,而益海嘉里的最大股东,则是美国粮商ADM。而2003年围堵中国粮油市场的主角就是它,做空中国大豆,迫使130万豆农放弃大豆种植,迫使一千多家榨油企业破产,最终国内8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四大粮商收购。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两台涉事油罐车被网友查到一台拉去用作工业制造原料,另一台被拉到了金龙鱼厂区,结果金龙鱼股票大跌,市值蒸发6500亿。
这是不是有点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中储粮的金鼎品牌调和油是有公开配方的,而其它品牌的调和油则将配方视为商业机密。
这"公开"与"机密",分别意味着什么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