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当,我上过了几回,但昨天下午是最恶心的一次。因为以前上的当,多少可以值回点票价,或留作军火,或存为玩物,而昨天买的那本书,则是地道、标准、典型的烂书,令人不快之至,就如同吃了一只苍蝇,恶心到现在。闲暇时间,而遇此烂书,诚可谓不幸矣。
这书的名字叫《神学与哲学和科学的对话》,乍看之下,令人对它期望很高。因为是新书,也带了个套,但封面上有个漫画,有点蔡志忠的风格,再一看,叫王津洲,前面加了个括弧,内书“美”字,心想:这可能是本深入浅出、又不乏机智幽默的书,而且听听身在美国的人讲点神学,也许会有启发,最主要的,是希望看到其中观点的交锋和逻辑的思辩。再看后面一排人的吆喝(为了醒目,序列如下):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发展研究所所长赵曙青:“碰撞,火花四溅;融合,如水归海。这本书会给你心灵的启迪,思想的升华。理性的思考。”
2、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学者田青:“本书是一本奇书,它突破了神学、哲学、科学之间森严巍峨的壁垒;本书是一个奇人。他似乎同时长了三个脑袋!读这本书时,不知道为什么我总会想起茨威格笔下那个在监狱里自己和自己下象棋的奇才。本书和棋手最大的不同是:让棋手头脑分裂的原因是人类的罪恶,而促使本书‘头脑分裂’的动机却是人类最珍贵的本能——探求真理。”
3、中芯学校执行校董、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博士胡淑光:“由不同角度的对话与探索中,层层揭开了蕴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智慧。一本发人深省的好书,一席挑战思维的享宴。”
4、中芯国际创始人,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张汝京:“朋友们对他最多的评语就是‘王兄的说法很抽象’。但是,经过一番深思和讨论,朋友们也能逐渐地领会津洲兄的精辟之论。”
5、美国英特尔中国区数据中心事业群总监,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博士张肜:“王博士的这本散文集有助于读者扩大心胸视野,得着创新所需要的智慧。”
6、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物理学博士俞晓华:“王博士属于在浮躁的时代也能精心专注自己兴趣的一类人。”
然而,当我翻完这本书,我简直要控告这六个学者虚假代言了!以前侯耀华代言药品广告,被网友讽刺为“侯药华”,而这些所谓的博士、学者、所长,简直就是“侯药华”之流亚。这本书平庸之极,里面的所谓哲学家、神学家,全无逻辑话语,亦无真知灼见,哲学神学的味道稀薄得像高原缺氧。所谓“碰撞”,其实是碰而不撞;所谓“突破壁垒”,其实是几个普通人顶着“哲学家”、“神学家”、“资讯学家”等头衔聊天,间或卖弄些可怜的知识;所谓“精辟”,只是掇拾孔孟、圣经之言,或是诸如“失败是成功之母”、“条条大道通罗马”之类的寻常谚语;所谓“创新所需要的智慧”,更是一些老生长谈,如“天道酬勤”、“安平乐道、持之以恒”等等。并且,书中还有一些错误的地方。例如,第一一一页引用美国总统林肯的名言说:“一个人可以欺瞒所有人于一时,或是欺瞒少数人于一世,但不能欺瞒所有人于一世。”事实上,林肯的名言是:“你可以欺骗多数人于暂时,你可以欺骗少数人于永久,但你不能够欺骗多数人于永久。”(You can fool some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and all of the people some of the time,but you can`t fool all of the people all the time)……综合印象是:这本书完全就像那种老干部为了自慰而自费出的书,且还到处送人品题!试看光前言和序言(其中请人作序三篇),就高达五篇,外加附录四篇游记散文、一篇后记、一篇致谢,其自慰之情可想!
书中有介绍曰:
“王津洲,一九四七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一九六九年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一九七六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职工业界研发部门与学校机构三十余年。涵盖美国东西南北各州,与太平洋两岸。现定居于北加州湾区与上海两地。早年曾受教于近代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受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执著和热忱与对基础科学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方法影响颇深。个人的嗜好为探讨神学,哲学,文字符号,物理学的思考逻辑与概念之间的连贯性和相关性。在专业领域,对固态物理范畴内,短程有序与长程有序界面间的转换过程和机制,颇感兴趣。最近获选为二〇〇九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专利优秀职务发明人。”
从这段介绍中,更印证了我的一个看法:理工科出身的人,是不应该对他的文科程度有过高的期望的,就如同文科学者不太可能有很高的理科修养,强出头就未免太自不量力了。这位在海外和大陆两栖的王津洲博士,好学深思固然是好的,但跨界前来,面对如此深度的题目,推出这么一本东西,无异以美国人之身份,来浪费中国之森林,岂非罪过也欤?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