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辛酸泪——
摘录黄灯《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中的泪点
同伊
同伊按:在回家的火车上,抱着黄灯老师的大作,几乎从头到尾哭着把《大地上的亲人》读完,三个村庄亲人的故事,也是我们村的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农村的故事。黄灯老师说,要将这些亲人制作成光鲜时代的刺目标本,我以为对天聋地哑的亿万农民来说,当他们含辛茹苦地培养出的学生重新回归这片大地时,他们的语言将成为改开40年最好的祭奠。
看了好多理论性的文章,黄灯老师的书无疑是感性材料的极大扩充。在看书时,我想到了毛主席对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指导,想到了张文茂老师的《学习毛泽东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若干思考》,想到了郭松民老师的《乡村振兴战略,要靠“老支书”不能靠“乡贤”》,想到了《塘约道路》这本书——
咱老百姓的心明亮着呢!
一、知识分子回望故土
“我的真实生活被知识的围剿、体制的顺服、看得见的利益、对城市习以为常的适应、还有内心渴求成功的愿望所包围,而这一切,和婆婆离世的真实场景构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意识到时空的虚幻、城乡的真切分离——”
“我沉浸在他们的世界中,从日常的蛛丝马迹还原其生存轨迹。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越是走近他们,便越能感知到沉默大地中的个体,他们内心所郁积不幸和悲伤、抗争和坚忍。”
“本书中,尽管我无力去诊断故土病症的因由,但作为亲历者,如实地讲出真相,以供更多的人理性诊断、对症下药,就是以实际行动改变故土命运的开端。城市的光鲜,不应该以农村的颓败、荒芜为底色;平衡而稳定的社会结构,要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必然要顾及到最广大的人群,以期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黄灯老师说:“这些基本的东西,恰恰在我多年的求学生涯中,被日渐生硬、冰冷的知识稀释,我反观自己的生存,发现知识的获取,不过让我冠冕堂皇地获得一种情感日渐冷漠的借口,然后在规整、光鲜、衣食无忧的未来期待中,逐渐模糊对另一个群体的注视。从此以后,我意识到单纯从“经济层面”来简单观照打工的亲人,并搭配一份来自身份差异的道德优越感,或者敷衍地施以廉价的同情,是多么世故、浅薄而又不可理喻。对他们精神世界和时代之间关系的勾连,成为我此后多年的心愿。在关于乡村的叙述中,他们不是作为一个偶然的个体存在,而始终作为一个庞大而隐匿群体在默默承担。乡村的面相如此复杂,我亲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我将审视投向自己,猛然发现,在近三十年刺眼的乡村书写中,如何与同呼吸、共命运的亲人建构一种文化上的关系,事实上成为知识界无法回避的难题。在时代狂奔的脚步声中,资质、运气、机缘在成功学的价值包装下,被叙述为决定个体命运的关键要素,从根本上瓦解了乡土中国的缓慢、恒定的气质,但只要稍稍冷静做一种整体的观察,会发现这些偶然的要素,根本无法推导出一个群体的必然命运。”
“现代教育,实际上一直以另一种隐蔽的形式将乡村掏空,不但带走了生于此地的人才,而且让他们从价值观上确认乡村的落后,从而使得乡村陷入万切不复的文化自卑。我的亲人之所以如此弱势,完全是因为在现代性实践中,他们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剥夺的境地。”
直面亲人真实的需求,理解他们在现代化历程中所经受的多重煎熬,是我进入到村庄亲人命运的叙述时最深切的感受。何雪峰说:“我们接受了足够多已有的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左派的、右派的话语和理念的学者,就可以从无灵魂的农村材料中任意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黄灯说,我不愿意掩饰亲人生存的复杂、多面,掩饰乡村的多重面相,以推导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毕竟生活的边界模糊不清,现实的复杂远远高于理论的简洁。
二、在城市打工的辛酸
“在三个孩子的共同感受中,疲惫和劳累是他们对打工生活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还有工厂里面随时受伤和死人的状况,都给他们留下了心理阴影。”
“他们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城市的任何一条小巷,为了一点点小钱,不得不忍受别人无法想象的屈辱。他们为了实现内心的梦想,可以不顾一切白道、黑道地冒险。他们可以忍受最廉价火车的拥挤,还有各种难闻的气味,可以忍受几天几夜绵绵不尽的长队——”
“后来我才得知,他们父子三人,之所以打动十几年,最后却和丰三村的哥哥、嫂子一样落入身无分文的境地,其原因竟然一模一样,都是工程款的拖欠。只不过对四姐夫、哥哥、嫂嫂而言,因为拖欠工程款数量巨大,足以直接摧毁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导致触目惊心的结局;而对于河水叔、堂弟他们这样一个没有女人持家的家庭而言,将近十万块钱的血汗工钱要不回来,不过是运气不好的偶然事件。但是从我亲人的遭遇可以推断,建筑行业拖欠工程款、拖欠工资的现象,实在是司空见惯。”
“在农村,他们被叫做农民,在城市,他们被称为民工,但无论被叫做民工还是农民,他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是真实而又强烈的,他们希望获得尊重、获得关注的迫切心情,并不亚于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的渴求。在地域、文化、社会地位、经济差异的强烈碰撞下,他们的精神世界正承受着难以觉察的煎熬;城市尽管不属于他们,甚至还会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屈辱,但他们却热爱城市,希望能做一个光鲜的城市人;农村尽管是他们的出生地,做一个农民尽管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命运,但在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在目睹农村的真实情况后,他们早就彻头彻尾地对农村生出了一种隔膜甚至是厌恶的感情。”
“26岁的振声说:对于将来,我没有多想,现在就想好好在外面干,挣点钱,然后回来发展,看能不能在家做点别的,养养猪什么的。我不会种地,养猪也不会,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家里没有农活干,地都给别人种了,我也没有学会干农活。事实上,就算回到农村,我现在也很难在农村生活下去。我对未来挺担心的,就想着外面要是建筑业倒了的话,那我们都没饭吃了。”
“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侄子、侄女在城市找不到出路,或者年龄大了以后,身体无法承受加班加点繁重的劳动,那么他们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他们在户籍上虽为农民,但从小就没有干过农活,农田里的活计一概不会。被城市的工厂淘汰后,他们是否可以像我哥哥那样,心安理得地回归农村?回到农村后,由于土地已被转租,他们讲面对无地可种的境况,又该以何为生呢?如果不会农村,城市又是否有他们的容身之所?他们又该凭什么生活呢?还有他们的孩子,第二代留守儿童,又会面临怎样的人生呢?”
三、农村生活的苦难
“大姑,也就是小丁哥的妈妈,一生幸劳,生活说不上有任何享受。在丈夫上吊、儿子病逝、公公自杀后,她终于再也无力为自己张罗一口简单的米饭。在苦心照顾加重老小几十年后,最后却因为迷信的流言,沦落到住在破旧、肮脏的牛栏房,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也悄然离开了人世。”——读着这些流血流泪的文字,我想说这不就是新时代的祥林嫂吗?
“客观而言,农村自身的生产已经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更多时候,获取基本的家庭开销,还是不得不以肢解完整的家庭结构为代价。这样,结婚、生子、外出打工、制造留守儿童,就成为了事实上的轮回。对哥哥而言,新的挑战在于,他老了以后,甚至会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毕竟他的子女,没有一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他在半生的劳动中,也仅仅只是维持了一种最简单的生存,并没有给自己留半点养老的资本。平穷和平穷的传递,已成为这个家庭的宿命。”
“伴随人员流动的一个残酷现实是,老去的叔叔们,在城里被耗尽,成为咀嚼过得甘蔗渣后,远方的城市并没有预留他们老去的空间,回到故乡成为最后的无奈选择。但坍塌的房屋、荒芜的土地、恶化的健康、窘迫的子女,都加剧了养老的压力,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图景,以后的日子怎样度过,依然是无法想象、也没有答案的事情。”
“奶奶弥留之际说的最多的话是给子女们分钱。儿子八岁的心智还无法理解老人胡话中间的沉重意味,我却从婆婆昏迷时的妄语中感知到了她对子女的不舍和牵挂。终其一生,这个恶普通的老人从未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半生的辛劳,拖着一串孩子,生活给予她的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对贫穷的恐惧,她的不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期待,终究还是在临终的潜意识中。以一种荒诞、真实的形式呈现出来。”
“继父逼死了三妹,以暴力对待孩子,以自杀的方式逼家人要钱,要过钱后就去赌博,就是这样一个继父,好像是命运的安排,除了接受也不可能有别的选择。也许对弱小的一家人而言,面对一个又暴力倾向的男人,忍耐是家人自保的现实办法。我再一次意识到,知识给予我对生活的解释逻辑,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是多么无力和可笑。黄灯也换位思考到了继父的悲惨命运。继父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诸如他当初从单位被遣送回来,到底出于什么原因?他天生就是冷酷的性格吗?”
“婆婆一旦去世,哥哥、嫂嫂作为农民,步入晚年的真相就凸显出来。看到哥哥苍老的容颜和嫂子不再年轻的身影,想到他们和城里同龄人外表上的天壤之别,我切实感受到,生活对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负重、忍耐和担当,根本说不上又太多的享受。我无法想象,在一家人没有重病、孩子教育开销也不大的情况下,哥哥、嫂嫂如此劳作,尚且无法获得基本的保障,若碰到大事,没有我们的经济支援,他们的生活会陷入怎样的境地。嫂子从来不会想到,对整个家庭而言,尽管在大的事情上好像每次都离不开我们的经济援助,但这些钱,也仅仅只能缓解他们基本的生存压力,根本不足以让我们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四、留守儿童问题
“对于年轻而又过早当妈妈的女子而言,很多时候,外出打工是她们逃避养育孩子的最好借口。在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发育中,养育孩子的繁琐让她们苦不堪言,而过早外出给年幼孩子带来的伤害,根本就没有进入她们的视线。留守儿童缺爱的童年,让他们从小难以学习如何去爱,当他们长大为人父母时,这种爱的缺失,并不会随身份的改变,有如神助般地得到弥补。爱的荒芜的代际传递,才是真正让人担忧之处。”
“对于一个留守家中十几年的男孩来说,安全感的匮乏、性格的暴躁、学习能力的欠缺、与人相处的生硬等等都作为留守孩子的深深烙印,在他们长大成人独自面对社会时必然会日益凸显出来,并影响他们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对他而言,读书改变命运的路径已无法走通,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也剥夺了他在生活中学习具体劳作技术的问题,并不扎实的基础教育,压根就无法让他获得更好的自我认知。对一个心理脆弱、能力欠缺的个体而言,除了延续父辈的命运,重复父辈遭遇的辛酸和挫折,已不可能找到更好的生存路径。”
五、黄赌毒泛滥,农业走向衰败
有过丰富基层经验的李昌平,就明确表达”共同体“溃散后村庄所面临的挑战,“千千万万分散小农构成的乡村社会,如果没有共同体起主导作用,一定会演化成为越来越恶和污浊的社会、溃败的社会。中华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将像恶性肿瘤一样生长”。
“从本质而言,丰三村和凤形村并没有根本的差异,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他们的命运受外部力量的制约,自身无法生长出内在的动力,这是他们最为根本的共同点,也是中国最广大乡村的共同点。而隘口村,千百年来的经济优势,让此地的农民大都置身于贫穷落后的叙事之外,村中到现在依然充满蓬勃的生机。但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也深入到了村庄的肌理,打牌、赌博、“买码”的风气和凤形村并无二致,因为经济实力的优势,反而变本加厉。”
“自90年代以来,村庄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生活的贫困,而是败坏的社会风气带来精神上的觉悟和无奈。扭曲的价值观,成为横行村庄的毒瘤;及时行乐的习气,在一片喧嚣中,彻底消解了村庄几百年来的安稳、笃定。在2006年左右,隘口村吸毒、“买码”、赌博之风达到顶点,整个村庄呈现出来末日狂欢的气息。”
“故乡原本美丽的土地变得日渐肮脏而又丑陋,乡亲们也为此做出过抗争和选择,但“经济利益”的前景足以使他们放弃这种无力的抗争,也使得他们没有任何办法违抗地方政府的说服和教育;故乡淳朴的民风变得面目可憎,也并非他们自甘堕落,他们不过在无望的生活中成为庞大的盲目人群中的一个。单凭自制力,还是无法阻挡他们去追逐那可怕的梦魇。”
“但即使是二舅这样的人,对农村的问题依然有其独到的见解。社会风气的变坏谁都能感知到,更重要的是,二舅认识到农村保留下来的各类农作物的种子,现在竟然面临绝迹的危险;农村现有的耕作方式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耕种。当黄灯老师告诉二舅,现在大部分种子,都被外国公司垄断,二舅更是忧心忡忡,“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二舅的凝重,令我惊讶。如果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都能意识到这种风险,农业部以致更高的肉食者们难道都没有意识到吗?我不相信!作为集体时代村庄的一名农技员,二舅对种子的关注和担忧合情合理。”
六、阶级固化
“他们大学毕业以后的前景,和来自家境好、尤其是有权有势的家庭的同龄人们比较起来,更是天壤之别:也许,同窗毕业以后就能有房有车,甚至能够出国深造,但他们却面临着毕业后将用十年低廉的工资,来偿清读书所欠下的巨债这样一个现实。他们没有任何过硬的社会关系,可能在实际能力、知识水平上也比不上别人,在目前竞争日渐激烈的环境中,有谁想过他们的命运之舟到底能划向何方?”
“农村对教育的冷漠和无奈,与城里家长对教育的热情和投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他们背负巨额债务,将孩子供完了大学,谁又能保证,在就业环境日渐紧张、关系日渐复杂的时代,他的孩子能够找到一个如意的工作?”
而农村老师的工资几十年如一日,很多该给的都无法兑现,这就导致农村的老师削尖脑袋往城镇钻,校长为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不得不另辟门路,老师对教学也不怎么上心了,打牌赌博在老师中间也流行起来。
七、对改革开放的评价
“二舅对时代和社会的理解,因为纯粹的农民视角,有着这个阶层最朴实的直观感受。“大集体”、“文革”、改革开放、做生意、“买码”赌博、女儿在深圳的发展,这一切和时代相关的大事件,在二舅个人的生命履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二舅以一个农民的直觉,发自内心地拥护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新的时代,彻底激发了他经营生活的热情,在二舅身上,看不到农民身份带来的宿命般的悲苦,也看不底层农民的哀怨和自怜。”
二舅开了当地第一家个体户经营的商店。
二舅喜欢谈论政治问题,提醒我要注意政治立场,要注意一个党员的形象和身份。他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感叹:“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后,人获得了自由,只要有脑子,只要不偷懒,只要勤快,不犯法,养活自己并不难,这一点真的要搭帮邓小平。”国家又取消了农业税,还有补贴,“现在的农民要说国家不好,叫做”撅起屁眼喊天”。
这些评价都是建立在二舅已经飞出了农村,其女儿在深圳拥有优厚的经济条件了,让二舅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只是在中国,不是所有城市都入深圳一样,也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如二舅一般,能在改革开放初期把握住机会,在老年时又迎来儿女的发达。
“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深刻影响,从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丰三村的哥哥对现状的满足,凤形村的小珍叔对生活的感叹,隘口村二舅对时代的感恩,都从感性层面说明了这一点。但并不意味着农村以及十全十美了,农村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决定其能否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深深感到其彻底的裸露状态,对消极的价值观念无力抵抗,感受到物质层面的生态破坏,意义层面的价值失范、人心凋敝,发展层面的上升通道日益狭隘甚至堵塞——”
“经济的富裕和文化及价值观的缺失,构成了触目惊心的裂缝,隘口村其实就是当下中国的一个隐喻。尽管村里人日子过得不错,但一想到这种畸形的繁荣并未获得稳固的支撑,我就为他们多少年来注定大起大落的命运担忧。鲁智说:“灯哥。不怕你笑话,尽管很多人看不上我们,但我知道,和那些贪官比起来,我们没什么过分的、他们动不动就成千万百万的贪污,却没有人来抓他们。和他们相比,我们不过小巫见大巫。”表弟的逻辑,让我无言以对。他对社会的认知,显然来自弱肉强食的现实对他的教育。”
八、农村的带头人们
“生为农民的二舅虽然已经进入城市,个人生活非常顺利,当他并没有因此忽略自己所在村庄的困境和亲人面临的挑战。尽管二舅不止一次地明确表达,改革开放确实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他对此心怀感激,但谈起村庄的未来,我发现他提供的方案,立即回到了集体时代。二舅始终认为,村庄的良性发展,寄希望于遇到好的领导人,寄希望于能够站在农民立场、为大众谋福利的干部和党员。知道今天,他对80年代初期隘口村集体经济发展所呈现出的良好势头,依旧念念不忘,“我们村,原本有可能建设成为湖南的华西村。当年隘口村出了一个好书记周树堂,带领村民第一个架电,第一个搞加工厂,给村里赚了很多钱,但后来对手污蔑他,将他击垮了,发展很好的加工厂也垮掉了。加工厂一垮,就没有财政收入;没有财政收入,就逼上缴、搬谷子、牵猪,上缴搞完了,领导就不找村里人了,也不管农民。后来的领导班子,竟然发展到瓜分国家拨款给五保户的钱,截留退耕还林的款项,更不要说水利款、直补金,甚至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出。对此,村民无权过问,都是一笔糊涂账。实际上,新的干群关系,肥的是几个领导,受伤害的是几个农民,领导和村民之间的关系就这样一步步恶化。”“事实上,整个长乐的集体经济,在80年代初期,确实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尤其是保安设备的制造,全国的龙头企业都在这里,隘口村在当时的境况下,更是始终独占鳌头。在二舅心中,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显然比个别人过上好日子,更让人向往。”
“我曾抱怨父亲太保守,没有早点调往城市使我们姐弟有更好的教育。父亲的回答是:“我相信你们几个姊妹会比现在好,但三江的学生伢子会吃很多亏”。说到底,在他内心,一直潜藏着通过教育改变人心的梦想,在艰难而忙乱的人生中,为了坚守这一梦想,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固执地拒绝。在父亲的价值观中,金钱和功利的得失,从来就不是衡量人生意义的标准。
我后来观察到,在乡村中学,想父亲这种类型的人,并不是只有他一个。只不过在时代的裂变中,置身功利化的语境下,这个卑微群体的坚守,已变成了黯淡中的缄默坚守,某些时刻,他们甚至沦为别人的笑柄。他们身上留存的自尊,在当下的氛围中,已显出稀缺的一面。在我眼中,父亲就像村口的一棵树,倔强、坚定、有难以改变的孤傲习性,尽管身份普通,却始终能够持有一种来自精神层面、对人之为人的确信。在最讲究实在、粗糙不堪的生存境况中,父亲愿意持守一个乡村教师、一个乡村文化人的本分。
“隘口村人对宏大叙事的迷恋,一直使我迷惑不解,直到离开乡外出念书,我才对此有更深的体会。我仔细回忆,在我童年耳闻大人的扯淡中,十有八九离不开国家大事,在八个关于国家大事的主题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与收复台湾、惩治贪官、改造社会有关。”
九、寻找修复的路径
“至少,从隘口村近几年的文化实践看,尊重民风民俗,尽力回归传统,将乡村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举措结合起来,寻找最佳的契合点,不失为重建村庄的可行路径。”它所蕴含的活力和可能,到底能否通过行政活文化的力量,渗透进别的村庄,进而从整体上实现村庄的修复和新生?更为重要的是,隘口村的实践之所有有效,发达的经济,显然提供了基本前提。至少,相比其他生存艰难的村庄,隘口村大部分村民,不需要为了廉价的工资抛妻弃子,远走他乡,这从根本上保证了村庄人口的活力。
“近几年来,村里为了抵御不好的风气对年轻人的侵蚀,提倡组建腰鼓队、玩龙、玩狮子、跳广场舞,很多村民积极响应,“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该和别人说好话,就和别人说好话。隘口村是大家的隘口村,家家户户都有细伢子,风气好了,大人就可以少担一点心。自2011年,村里文化活动增多后,社会风气确实好转了很多,吸毒的少了,打牌的也少了,跳舞的多了,散步的也多了,村民有一种被重新组织起来的归宿感,古老的村庄,逐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隘口村的经济条件相对是比较好的,因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文化深厚等原因,它更是八九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重镇。黄灯老师抱怨三农学者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了,从现实来看,经济的确处于基础的作用。搞村集体的文化活动,需要把村民组织起来,黄灯老师对这种活动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以为是抵御农村消费主义和黄赌毒泛滥的良药。但这样的村庄一般可能条件比较好,或有集体经济支撑,或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黄灯外婆家),或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旅游市场的带动,或毛时代的公社搞得好,村民对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需求和兴趣,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大幅度减少了。还要有信服的带头人来组织。
“从村庄的外在形态而言,除了政府力量的介入,如何更有效地将村民组织起来,构建更有生命力的组织形态,让村庄获得应对现代性危机的能力,是其重构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从村庄的内在肌理而言,如何重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获得抵挡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免疫力,改善其失魂落魄的现状,让生活在村庄的人们,真正获得对未来的预期,是其建构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激发村庄的内在活力,比单纯的经济补助更重要。”
“虽然家乡的公共服务和基本建设确实有所好转,但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青壮年农民)却不在场,很多地方依然只有老弱妇孺留守,田园荒芜。农村主体力量的缺失,使得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景面临极大挑战。”
十、附诗
写在春节
同伊
飞骑绝尘走秦川,
《大地亲人》映眼帘。
荡回工农千层恨,
滚滚热泪洒江山。
爸妈一桌年夜饭,
子由何处共婵娟?
我辈擎旗从头越,
斗得寒士俱欢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