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采访,不时听到许多新鲜事:
“某某生产队的鱼塘,过去亩产不上百斤。去年出榜招贤,一个社员自告奋勇,包养一年,每亩平均产鱼六百多斤”;
“某某猪场多年来赔本,去年包给社员户养,槽头兴旺,养出的肥猪赚了钱”;
“某某拖拉机站,过去老亏损,去年搞单机核算,责任到人,你看,一年扭亏增盈”;……
还是那些鱼塘、那些拖拉机,还是那个猪场,为什么往年赔钱,现在赚钱?原因并不复杂,说穿了就是一个“包”字,这一“包”,改变了那里十多年来吃大锅饭、管理混乱的局面,激发了社员经营的兴趣,生产劳动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体增收,社员也得利。由此可见,“包”字大有文章,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特别是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只要包得好,就能增强社员的责任心,起到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很长时间,农村干部谈“包”色变。就是现在,“包”字在一些地方还是忌讳的。有的不问青红皂白,见“包”就禁;有的明知其中的好处,由于心有余悸,见“包”就避。某县一个同志写了一篇稿件,里边有包产到组的字样,后来送领导审阅,责令把“包”字去掉,理由是:省里还没有开这个口。
为什么有的同志这样害怕“包”字,忌讳“包”字?据说,是因为“包”字跟资本主义连着,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得很厉害。其实,“包”是一种责任制,在核算单位统一管理下,责任落实到组、户、人,实行按劳分配,这同资本主义有什么相连呢?早在合作化时期,“三包一奖”是行之有效的责任制,在发展集体经济中起了很好的作用。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认真总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反经验,制订了两个农业文件,在提出的三种责任制中,其一就是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即使包产到户,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社员愿意搞,也是现行政策所允许的。十多年来,农村不断大批“包”字,逼得人们只好吃大锅饭,混着过,生产长期上不去。相反,这两年,一些地方落实党的政策,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善经营管理,大胆搞了一些包工到组,有些副业和多种经营项目,包到户,包到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社员生活改善,国家减轻了负担,并没有出现什么“资本主义复辟”。
目前,农业生产正在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专业化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签订合同,搞责任制,很多东西离不开“包”字。面对现实,是搞那种言必称“方向”的说教好呢,还是亲自实践,实事求是地加以引导、加以提高好呢?一个县的负责同志说:“空话不能当饭吃,应该脚踏实地闯出一条路来。”这话说得好。衡量一种办法或措施是否正确,根本的标志在于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待“包”字的态度也应该这样。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包”字的文章做好、做活。
1980年4月30日《人民日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