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做道场。
这句话的本意是指在局限的地方做成复杂的事情,而梁小民在他的《走马看商帮》这本书中,则将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古代的商帮,无论其商业活动曾经是多么的繁盛,都不可能避免其成长的局限性。
那么,封建社会商业活动局限性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在我看来,制约封建社会商业活动发展、使其未能完成产业资本积累步入资本主义的重要因素,就在于其受制于——生产资料“家”有制。
“家有制”这个词是我造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于“公有制”以及“私有制”。而说到“家有制”,就不得不提封建时代最大的特点之一——中央集权。
我们都知道,几千年来中央集权的统治,一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稳定性而产生的文化和商业行为,凡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文化和商业行为,都是被统治阶级许可和默认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一直认为的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并不完全对。
本质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奉行的是一套“儒表法里”的意识统治,即提倡儒家文化,但却以法家文化治理天下,即“权、术、势”。
法家的法,和现代社会中法制的法截然不同,法家的法,是中央集权的统治者们用来统治百姓的工具——家天下。
家天下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追求百姓幸福,而是追求统治地位的稳定性。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明、清两代会有诸如晋商、徽商、闽商的兴起,本质上来说,都是统治阶级处于经济贸易以及国防安全的考虑,主动让出了部分的自主权和灵活空间,使得各大商帮能够依附于盐铁、丝绸、瓷器等商品,开展一系列的商业活动。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王土上生长的一切商业文明的果实,也注定会因为统治阶级的采食,而失去向上生长的可能。
这就是生产资料的家有制。
反观美国,从16世纪西欧各国踏上北美洲开始,这块土地上就经历了漫长的殖民地文化,伴随着殖民地文化而来的精神,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这种所谓的“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殖民者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手段,具有非常强的双标属性。
而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私有制度极大的保护了商业活动者的私有资本,使其可以完成对产业资本的积累,最终进入到追逐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而建立这一体系之上文化、政治、经济,逐渐构成了当今的资本主义美国。
这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以我们就渐渐开始明白,1954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多么的伟大,如果当初没有克服种种阻力,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化改造,就不会从根本上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的种种制度也就成为了浮水之萍变得没有根基。
而正因为有了公有制作为牢固的制度支撑,人民当家作主才不是一句空话,才会在历经了无数“周公子”式的官僚集团后,依然凸显其制度的优越性。
生产资料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教员领导下的革命班子为实践马列主义做出的最鲜活的行动。
讲到这里,我想我们应该懂了“国有资产流失”到底意味着什么,这里不做过多展开。
而当我们尝试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就会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多么有趣又多么深刻!生产资料真的可以影响社会形态,影响经济形态,影响意识形态。
无论是家有制、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土壤和时代背景。而围绕着这几种基础性的生产资料分配制度展开的,不仅仅有商业活动,还包括了文化、生态、军事、政治等方方面面。
当我们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就可以尝试着拿来去解答一些社会事件,比如最近的“丁香医生”账号被禁言、某知名财经作家被质疑立场、一些互联网资本家销声匿迹等等。
了解生产资料的归属,永远是洞悉世间真相最朴素最直接的方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