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导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的一份研究笔记,生前没有公开发表。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1888年,恩格斯出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首次公之于世。《提纲》共计11条,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即使到了19世纪40年代初,青年黑格尔派与黑格尔保守派在哲学上的争论仍然在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窠臼里缠斗得难解难分。直到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极大地冲击了当时的哲学状况,才使唯物主义 (虽然仍然只是旧唯物主义)哲学重新登上了哲学讲坛。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 (1845年),从理论上戳穿了唯心主义的秘密,暴露了唯心主义的荒诞真相。 费 尔巴哈哲学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战胜了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但他的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一样存在重大缺陷,仍然不能满足时代和无产阶级事业的需求。这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战胜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创造新形态的革命哲学,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三、社会历史地位和意义
《提纲》篇幅虽短,却可以说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文献之一。恩格斯高度 评价它是“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以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等著作都主要以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为批判对象,费尔巴哈大体上还是肯定和赞赏的对象,而《提纲》第一次从总体上超越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思考进入了独立创新的全新历程。《提纲》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崭新的世界观、实践观和哲学观,不仅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内在地统一起来,而且把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内在地统一起来,同时更重要的是把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宗教观、人本观、历史观和哲学观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并以此为基础,对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世界二重化以及新哲学的使命等问题,都作出了革命性的科学的回答。《提纲》确立了一种与传统思维方式不同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马克思所创立的新的世界观的核心和基本点,表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提纲》的写作表明,马克思既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达到了新的科学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实践观的高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理论纲领。 《提纲》虽然只是通过言简意赅的格言形式表述思想,没有能够更进一步充分展开,但其凝练的语言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却是深刻的、精辟的、 系统的和崭新的。这些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在其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 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发挥。《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ー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 标志载人人类思想史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改变了旧哲学的研究对象、研 究方法、目的和使命;指明了哲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以貌似激烈的革命词句解释 世界,因为这些解释实质上脱离不了旧的现存世界的意识形态,最多只是把现存 世界神秘化,为它作徒劳的辩解,掩盖现实的矛盾,舒缓人们的痛苦和反抗决 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志以人类解放为自己的根本使命,以创新、批判作为自己 的理论灵魂,从而使哲学真正成为推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成为人 类超越资本主义、争取新的进步的行动指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
(马克思1845年稿本)
1.关于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写于1845年春,原文是德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8页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恩格斯1888年发表的稿本)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卡·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
弗·恩格斯于1888年作为他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按照已根据卡·马克思的手稿校订过的1888年的版本刊印
原文是德文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6页
注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卡·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写在他的1844—1847年的“笔记本”中。1888年,恩格斯把它附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中第一次发表出来,并指出了它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根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在该书附录中这些提纲的标题是:“马克思论费尔巴哈”。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
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它的时候曾作了某些编辑上的修改。在本卷中,它的形式和恩格斯所发表的形式一样,只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增加了一些在1888年版本中所遗漏的着重点和括弧。——第3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