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

毛泽东 · 2022-11-17 · 来源:战斗的唯物主义2021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背景介绍】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为了使各级领导干部更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以更好地认识与纠正当时出现的一些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给中央、省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写信,建议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提出也可以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随后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他又重申了这一要求。

  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召开时,他拟定讨论的十八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读书”,就包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日开始,毛主席和他所组织的有陈伯达、胡绳、邓力群、田家英等参加的读书小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广州,采取边读边议的方法,通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到一九六〇年二月九日结束。该教科书下册为社会主义部分,共十七章(第二十章至第三十六章)和一个结束语。

  在读书过程中,毛主席紧密结合我国十年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发表了许多评论,写下了一些批注,真正地、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指导意义相当巨大。

  上一篇 - 先要改变生产关系,然后才有可能大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普遍的规律

  读第三十一章《集体农庄制度的经济基础》②

  教科书说:“为了集体农庄和庄员更加从物质上关心生产成果,各种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采购价格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税率降低了。”

  有此必要。

  教科书讲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包括哪些部分。

  现在我们都不算土地的价值。从古以来,没有不被破坏的房屋,但是有不被破坏的土地。我国现有十五亿八千万亩耕地,绝大部分是古人留下来,是人们千秋万代的劳动所经营出来的。到现在我们也是每年把自己的劳动加到上面去。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经济学家们最好能算算土地的价值。

  教科书说:“1957年,集体农庄有一半以上利用了电力,40%的集体农庄有自己的电站或者可以利用国营电站。”

  大事。

  教科书说:“……集体农庄的公积金实际上是由全体人民的劳动建立的,按其性质来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集体农庄的公积金,主要是靠庄员的劳动。为什么说“接近于全民所有制”?

  教科书说:“小型集体农庄不可能有效地利用复杂的现代农业技术,而且它们不能全面地发展公共经济。”

  这一段关于合并集体农庄的道理,讲得好。

  教科书说:“1953年,在集体农庄工作的专家只有18500人,而到1957年年底,受过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专家已超过15万名。”

  这里写的这个大变化,说明斯大林不太注意农村,后来比较注意抓农业。

  教科书说:“苏维埃国家拨出大量资金来经营机器拖拉机站,但机器拖拉机站在集体农庄进行工作而获得的实物报酬抵偿不上开支。”

  什么开支?租金很高,为什么还不能抵偿开支?

  教科书讲到技术修配站的任务,其中包括“向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出售新机器、零件、石油成品、肥料及其他生产上使用的商品”等。

  同时做生意。

  教科书说:“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和集体农庄物质技术基础的巩固,就其社会经济意义来说,是使集体农庄制度进一步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巨大的、特别重要的革命措施。”

  他们做这样的估价!

  教科书说:“集体农庄不仅用实物而且用货币支付劳动日的报酬。许多集体农庄都有完全改用货币支付劳动报酬的经验,规定了用货币计算工作定额的办法。”

  这办法比较好些,比较进步些。

  教科书提到,反对各种浪费和非生产性开支。

  只能反对那些不必要的非生产性开支,不能根本反对这类开支。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国家在采购农产品方面的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彻底实现使各社会主义企业和每个工从物质上关心在单位产品的人力和物力消耗最少的条件下,增加农产品生产的原则。同时,正确利用价值规律也有重大的意义。”

  计划第一。合同就是计划。

  教科书说:“集体农庄的级差地租是实物形式或货币形式的补充的纯收入,得到这种收入的是土地较肥沃、位置较方便或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集体农庄,而不是土地较差、位置较偏僻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的集体农庄。”

  自然条件可因经济发展而变化。

  教科书讲集体农庄的级差地租。

  关于绝对地租的问题。土地国有之所以能够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最彻底的口号,就是因为实行土地国有,消灭绝对地租,使土地涨价的利益归于资产阶级的国家,同时使资本家免掉一部分支出,来便宜地利用土地,减少了资本主义发展在这方面所遇到的障碍。

  级差地租不完全是由客观条件形成的。“事在人为”在土地改良里是很重要的。自然条件相同,经济条件相同,一个地方“人为”了,结果就好;一个地方“人不为”,结果就不好。例如,在河北省内,京汉路沿线的机井很多,津浦路沿线的机井却很少;同样是河北平原,同样是交通方便,但是土地的改良却各不相同。这里可能有土地利于或不利于改良的原因,也可能有不同的历史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事在人为”。同在上海,有的区养猪养得好,有的区却养不好。同在上海属的崇明岛县,原来说那里芦苇多,不利于养猪,现在却看到芦苇多的条件下不但不妨碍养猪,反而有利于养猪。这些说明养猪多少、好坏这件事,同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同“事在人为”是密切相关的。北京昌平县过去常闹水旱灾害,修了十三陵水库,情况改善了,还不是“事在人为”吗?河南省计划在一九五九、一九六〇年以后再用几年,治理黄河,完成几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都是“事在人为”。实际上,精耕细作、机械化、集约化,都是“事在人为”。

  大冶钢铁厂所需要的煤和铁都比较远。马鞍山附近有煤有铁,条件好得多,从一九五八年开始注意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快发展,以后还会更大发展。它的劳动生产率比大冶高,成本比大冶低,积累会比大冶多,这就是得到了级差地租的好处。

  关于耕三余一。《项羽本纪》说,刘邦同项羽打仗的时候,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办法,即男子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在家种三年地,有了粮食积蓄,到二十四岁出去当兵。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

  教科书提到,集体农庄还要缴纳一笔为数不大的所得税和缴纳财产保险费。

  我们没有这些税。

  读第三十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业》

  教科书提到在苏联,经营人民消费品的商业有下列形式:(1)国营商业;(2)合作社商业;(3)集体农庄商业。

  他们是国营、合作社营两套系统。我们实际上是一套,即合作社商业并入国营商业。这不仅好办事,而且比较节省。

  教科书说:“公共监督对于改善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和公共饮食业企业的工作,具有很大意义。”

  我们对商业的监督,主要靠党的领导、政治挂帅、群众监督这一套。

  教科书谈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中的流通费用有两种,第一是同社会主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有关的费用。

  运输、包装,不增加使用价值,但是增加价值。运输、包装所用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的一部分。没有运输、包装,生产过程就没有完成,不能转到消费过程,使用价值虽然生产出来了,也不能实现。例如,煤炭在矿山开采出来了,如果堆在矿山,不由铁路、轮船、汽车运到用户手中,煤炭的使用价值是完全不能实现的。

  教科书提到,苏维埃商业不须支出占资本主义流通费用极大部分的巨额非生产费用。

  如不必要的周转环节,广告费等等。

  教科书谈到,社会主义商业企业的纯收入和资本主义的商业利润根本不同,它是由不受剥削的劳动创造的:第一是商业工作人员的劳动,他们的劳动是物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所以就创造了价值;第二是社会主义生产人员的劳动。

  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没有他们的劳动,生产就不能转化为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

  读完第三十二章。

  这次读书是跟着书走,可以了解他们的写法和观点,但是还不能算是研究。最好将来以问题和论点作中心,研究讨论一下,收集一些材料,看看他们的论文,知道争论双方的意见,或者更多方面的意见。问题要弄清楚,至少要了解两方面的意见。

  看书的时候,大胆怀疑是好的,要有追求了解的意志和愿望,但是最后不要把好的东西否定。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要勇敢,也要谨慎。

  不能说这本书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能说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因为书中有许多观点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写法不好,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出发,来研究问题,不从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开始自然得出结论,而是从规律出发,进行演绎。

  读第三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预算、信用和货币流通》

  教科书说:“财政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的生产。财政体系依靠工农业产品的增长和商品流转的扩大。同时,财政对于生产和商品流转的发展,也给以积极的影响。”

  商品流转,就是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

  教科书说:“为了厉行节约,必须尽量缩减行政管理机构的费用。从这一点出发,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实行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紧缩其开支的方针。”“一部分预算资金用来巩固国防。苏联一贯执行和平政策,军费开支在预算中只占一小部分。”

  精兵简政。

  教科书说:“苏联国家预算的特点,就是稳定而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的预算照例要有赤字。苏联的预算不仅没有赤字,而且在执行中经常是收入大大超过支出。”

  我们过去多年中,曾经发生结余过多了也不好的问题。

  教科书说:“国营社会保险资金的收入部分和支出部分都列入国家预算,由工会支配。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不断迅速增加。1957年,在苏联,这项支出的总数比1940年高7倍多。”

  这笔费用列入预算好些。

  教科书说:“国营人身保险是劳动者在遇有不幸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抚养人死亡时得到物质保证的形式之一。”

  公社办起来了,就保险了。

  教科书说:“工资基金随着产品的销售而不断积累起来,但工资通常是一月支付两次。”

  这个办法,可以免于冲击市场。

  读完第三十三章。

  人民的需要是逐步满足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满足需要,因为需要是不断被创造的。拿过去来说,没有文字,人们就没有对文具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人们对文具的需要也随着创造出来了。拿现在来说,因为发明了电视机,所以人们对于它的需要也随着提出来了。

  绝对真理包括在相对真理里面。相对真理的积累,就使人们逐步地接近于绝对真理。不能认为相对真理只是相对真理,不包含任何绝对真理的成分,而到了一天,人们忽然找到了绝对真理

  读第三十四章《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

  读完第一节《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本质》。

  这一节没有解释什么东西,不讲理由,缺乏说服力,尽给人一些概念。要看看下面是不是有些解释。

  教科书说:“在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被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包括原料。

  教科书说:“劳动产品的积累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极重要的指标。”

  这句话讲得好。在波兰,这个问题现在成为很大的问题。哥穆尔卡上台时,强调物质刺激,增加工人工资,结果工资增长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他们不注意提高工人的觉悟。工人只想多要钱,不好好干,生产情绪不高,造成了吃老本、不能增加积累的严重状况,逼着他们现在不得不出来反对物质刺激,提倡精神鼓励。哥穆尔卡也说,钱收买不到人心。赫鲁晓夫一直到现在强调物质刺激,可以预计,一定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他开了很多支票,高薪阶层当然满意,广大工人农民要求兑现而不能兑现的时候,就会被迫走到强调物质刺激的反面。

  我国一九五七年的积累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七,一九五八年占百分之三十六,一九五九年占百分之四十二。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可能一九五九年增加得多了一点,比重大了一些。我们过去有过一种怀疑,苏联也有这样说法,就是说,积累比重太高了有危险。这个问题要看生产增长的情况。如果生产增长得很快,在这个基础上,即使积累的比重大一些,人民生活还能够逐步改善,也可以是没有危险的。

  教科书说:“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快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间的比例,要在更迅速地发展工业的基础上,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增长。”

  这一段的说法,原则上对。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拿我们的辽宁来说,这个省的工业很多,城市人口已经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过去因为总是把工业放在第一位,没有同时注意大力发展农业,结果本省的农业不能给城市保证粮食、肉类、蔬菜的供应,总是要中央从外省往那里运粮,运肉类,运蔬菜。主要的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紧张,没有必要的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限制,增长较慢。过去我们因为看到这里的工业多,在给他们任务的时候,总是要他们多抓工业。没有了解到,恰恰是因为那里的工业比重大,更应该注意好好地抓农业、发展农业,不能只强调抓工业。工业发展了,城市人口增加了,对农业的要求也就更多了。因此就必须使农业能够和工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在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多地增加农产品的生产。

  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举也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例如,一九六〇年估计可生产钢材一千三四百万吨,拿出十分之一的钢材来搞农业技术改造和水利建设;其余十分之九的钢材,主要还是用于重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在目前的条件下这就是工农业并举了。这样做,怎么会妨碍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发展工业呢?

  波兰有三千万人口,只有猪四十万头,闹得现在肉类供应非常紧张。看来,波兰现在还没有把发展农业放在议事日程上来。

  教科书说:“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这一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并不排斥下列情况:在个别时期,为了提高落后的农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部门,消除它们的落后现象和克服因此而造成的局部比例失调现象,加速这些部门的发展在实际上可能是必要的和适当的。”

  他们作的这个补充,看来不加不行。

  不只是局部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农业、轻工业是长期落后的。

  教科书引用赫鲁晓夫的话:“……决不能将事情弄到荒谬的地步,以至忽视轻工业而片面地发展重工业,如果这样,就必然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方面的困难,妨碍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必须合理地分配投资,使重工业和轻工业不论何时都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这里只讲了重工业和轻工业,没有讲工业和农业也要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

  教科书说:“为了防止和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个别比例失调现象,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必要的后备。”

  这最后一句话讲得不对。拿我国来说,粮食不能说已经建立了必要的后备,苏联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应该改成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必要的后备。这是一个任务,不能说是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已经解决了。

  现在,美国和全世界有一种趋势,即很重视对中国的研究,很注意中国的问题。这是有原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十月革命成功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有一些半殖民地的国家,都很注意对苏联的研究。原因之一是苏联作为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取得革命胜利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胜利了,又进行了多年的建设,而中国是亚洲的一个主要国家,也一定会引起人家的注意。欧洲和亚洲是世界上的两个大洲,这两大洲有两个主要国家革命成功了,这件事情引起了整个世界局势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非常不安宁。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占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独立,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再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相对稳定。赫鲁晓夫说,“不要用武力去试探资本主义的稳定性”,这句话说得真没有意思。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会用武力去试探,而且资本主义已经不稳定,何必我们去试探呢?

  美国康伦公司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中,对中国的研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常用自己驳掉的论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这个报告对中国政策的结论是采取一条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不承认中国,但是要同中国接触,通过接触,来了解中国,研究中国。报告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工业革命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我国的工业革命能够最迅速呢?主要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资产阶级的命,进行得比较彻底,尽力肃清资产阶级的一切影响,破除一切迷信,把人民群众从各方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现有二万四千多个人民公社,如果其中有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公社,在统一领导、计划安排下,利用当地的各种工业资源,办起各种形式的“小洋群”“小土群”工业,包括钢铁的“小土群”,那就可以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

  对我们一九五九年的新闻公报,《纽约时报》的评论说,中国比苏联优越的地方有四条:一、中国可以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苏联那时没有这种帮助,它当时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二、中国的合作化搞得快,没有造成损失;三、中国的劳动力多,而且用人民公社这种方法组织起来了,拿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多,而且在人民公社这种组织形式下高度地组织起来了;四、中国是后进的国家,可以接受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是一切落后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优越条件。这个评论比较客观,看起来同我们的想法差不多。我们的任务是经过一二十年到几十年的努力,在主要产品产量方面首先超过英国,然后超过美国。即使达到了这一点,按人口平均,还相距很远。

  法国《快报》的评论中有很多特殊的东西,其中一条是他们承认我们跃进的因素继续存在;并且还说,穷是中国跃进的动力。他们说,中国正向世界上将近二十亿人进行挑战。他们说,这不是军事上的挑战,而是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采取这样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向帝国主义挑战。中国的经验,唤醒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这些落后和贫穷的国家,使他们想一想,中国也曾经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采取了这种办法,很快地发展了起来,他们今天还是落后,还是贫穷,究竟应当怎样办?

  “穷是动力”,这句话讲得很对。因为穷,就要干,要革命,要不断革命。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国现在不富,将来富了,也一定会发生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越往西越富,革命也越困难。我们因为穷,人口那么多,东西那么少,这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有现在的这样一种干劲,这样一种朝气,而且一定要长久保持下去。总的讲来,西方一方面轻视我们,另一方面不得不研究我们。

  赫鲁晓夫所接受的遗产中,有两件事情很不好,一件是命令主义太深,一件是干劲不足。赫鲁晓夫除了物质刺激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想其他的办法。

  教科书说:“……由于在一切生产部门采用最新技术,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物力和人力,尤其是节约生产资料,改进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提高工人、庄员和知识分子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以及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社会主义社会的工的劳动生产率正在迅速提高。”

  一切部门都用最新技术,好不容易。

  教科书说:“苏联非生产部门的工,有60%以上是在科学、文化和保健部门工作。而美国在文化和保健方面工作的人,不到非生产部门的工的1/5。”

  美国不少搞文化的人,干的是反共。对于苏联在科学、文化和保健部门工作的人,也要看看他们站在什么立场,干些什么事。

  教科书说:“……国家集中的纯收入总额所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和集体农民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前一个一部分是绝大部分。后一个一部分,恐怕是一大部分。

  教科书说:“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国防需要。在帝国主义侵略者武装进攻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的危险存在的情况下,加强这些国家的国防力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防费用放在消费部分,还是积累部分?

  教科书说:“苏联劳动者从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中得到将近四分之三的国民收入,用来满足自己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对照下我国的情况。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充分就业。随着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增长,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随社会主义积累的增长而增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现象消灭,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到合理的使用。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的实质。”

  就是使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事做。

  教科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充分就业和人民福利的不断增长,使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使人口总数迅速增加。”

  总要有个限度,要有计划。

  教科书说:“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整个社会生产以资本主义不能达到的高速度有计划地不断扩大,全部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充分就业,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这个结论,赞成。

  这本书有严重缺点,有原则错误;但是现在还不能说它完全错误,不能说它完全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说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说了高速度,说了不少令人高兴的东西,这些总是好的吧。看来,这本书是想总结他们本国的经验,因此,不能不受本国一些经验的限制

  (待续)

  据邓力群同志编辑整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国史研究学习资料清样本名义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一书的主要部分《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谈话记录稿》收录,基本保留了毛主席读该书时批注和谈话的风貌。

  邓力群同志是这篇文献的原始记录者,先后六次对它做了系统整理;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五年夏季在北戴河整理定稿。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