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日子里,湖北省鄂城县杜山乡旭光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了颗粒肥料厂、农具制造修配厂、农产品联合加工厂和沼气发电站。这些小工厂办得快、生产快、收效大。仅仅一个多月,就生产了四万多斤颗粒肥料,制成和修理了各种农具、工具四百二十一件。联合加工厂也开始磨面。社里肥料缺乏的困难解决了,棉地底肥全部用上了自制的颗粒肥料,现在又在赶制水稻和棉花追肥的肥料。
这些小工厂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减少了开支。原来计划买新式犁,每部需要十八元,小工厂自制的只要八元;棉花条播器原来准备购买,每部需要三十四元,现在小工厂利用三齿耘锄改装的滚筒条播器,每部只要2元;颗粒肥料市价每百斤五元六角,小工厂生产的只要一元二角。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社内就节省了四千多元。
办起这些小工厂也推动了农村的技术革命。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全社仅发明和改进了十三种工具和操作方法,但在办起小工厂以后,两个月内就发明创造了十二种工具。过去谁也没想到运用动力工具,现在几个人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功夫,花了十二块钱,就制成了一艘机帆船。正如农具厂厂长肯功梓同志所说:“只愁想不到,不愁办不到。”小工厂还给社员指出了农业工业化的光明远景。有的老社员说:“过去总在说工业化,实际上看不见,现在看来越走越近了。”
这个社办了这些小工厂,没有向国家要一文钱,一个人,一架机器,而是紧紧依靠群众,用穷办法和土办法办起来的。
这个社在办厂中坚持了三条原则:第一,根据社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开始只办小型的,以后在逐渐扩大;第二,本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不能单纯为了赚钱;第三,应该办的工厂,也分清先后缓急,先办当前农业生产上急需的工厂。
依靠群众合作,解决资金问题
他们在办厂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资金从哪里来?
办这些小工厂需要三万五千多元,一九五七年社里提成的生产资金和公共积累虽然只有四万五千多元,但这只能作为一九五八年农副业生产费用的开支。社管理委员会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从农业生产费用中暂抽出两千元作工厂费用,等到收割油菜籽以后再归还。但仅仅靠这笔钱仍然不够用。社主任胡昌壁同志记起了县委书记彭英同志的话:“一切困难都能够依靠群众得到解决。”于是社员汇决定依靠群众合作投资解决资金问题,并且订出了一个“合理作价,按价收买,分期付换,按月行息”的集资章程。
社员对办工厂、实现工业化,怀着无限热烈的期望,大家知道了社里的计划以后,非常高兴。他们唱着:“柳树发芽年年青,我们社里一片春,一月要办三个厂,十步要当一步行。”农业社办农具厂,自己用来自己干。颗粒肥料真正好,不浪费来不流散。沼气发电成本低,联合加工算稀奇。机器夹米不用碾,机器扎花银浪翻;机器里出细白面,自动磨来自动搬。石碓石碾要进博物馆,放着不动供赏玩!群众办工厂的劲头十足,听说缺乏资金和原料。
大家都积极主动向社里投资,周启荣把留了三年准备结婚时做桌子的木料都拿了出来。他说:“结婚只是一人喜,办好工厂大家喜”老社员陆垂志也把准备盖屋的一百块钱向合作社投资,并且还积极动员别人说:“过去老辈子人叫我们看破点,是说吃点、穿点,免得钱落到外人手;现在也得看破点,把钱扣在手上有什么用,拿出来办工厂,实现工业化,儿孙幸福,我们自己也要多活几十年。”就这样,全社群众投资了五千多斤木料,二千多元现金。资金、原料缺少的困难初步解决了。
因陋就简,白手起家
把资金筹集起来以后,有些人想起了城市那些大工厂的场面。社员胡云龙说:“要办,就要有个样子,把房子盖起来再说。”也有人想把厂房设备等所有问题都解决以后再动手开工生产。社委会发掘了这种求大求全的思想,认为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便召开全体社员大会,社主任胡昌壁同志在会上对大家说:“我们的工厂就要开办了,钱只有这么多,又要盖房子,又要买机器,大家看该如何办?”社员们都谈论开了,有的说:“房子总得盖一个才象样”有的说:“那怎么行?孩子没下地,先就起名字,工厂还没办,先就盖房子。将来谁知道得花多少钱?”几个老农在一旁商量一阵以后,站起来说:“我们老头子有个意见,不知青年人同意不?”“说吧,老爹!” “生产搞得好,玩的才痛快,我看暂时把俱乐部腾出来办工厂,实现生产规划以后,再盖一个大俱乐部,又看电影又看戏。” 就像事先酝酿好了似的,社员们一听,齐声拥护,一致同意这个意见。社委会接受了这个意见。但为了照顾社员休息时阅读书报,以及节目的娱乐,把俱乐部搬进了一间小屋子里,原来的俱乐部就成了工厂的厂房。在因陋就简的思想指导下,找了一间破茅屋,四围糊上了泥巴,能挡得住风雨,颗料肥料制造厂的厂房也算建成了。
设备和工具大部分也由社员东拼西凑解决了。联合加工厂没有石磨,社员梁海清就从几里路外的老家,把石磨搬来作价交给社里,陈裕扬也把心爱的石磨向社里投资。社员们还拿出了许多厂里需要的斧头、锯等小工具,由社里统一作价。有些设备能借的就借,能代替的就代替。肥料厂要建洋灰晒太台花钱太多,就用芦席代替。锡焊工具没有锡盘,就用瓦片代替。
另外,还采取了自做自用,现制现用的原则,做成了拌肥板、漏斗、工具台等物件。只是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设备,像铁丝、皮带、帆布等,才花钱购买了一些。动力问题,也利用社里过去用的很少的五部柴油机解决了。为了节约柴油,降低成本,社里又办了一个沼气发电站,准备逐步用沼气作动力。这样设备问题就圆满解决了。
从哪里去找技术力量
技术力量从哪里来?开始有的人主张要求县农业机械厂派几个技术工人来,有的人主张把社里在外当工人的抽回来。大家一讨论,觉得这不是办法,因为农业在跃进,工业也在跃进,人派不来,也抽不回来。正在这个时候,城镇各个工厂都提出了大力支援农村的口号,当地的樊口镇上各个手工业部门还专门提出了要“技术下乡”。旭光一社听到这个消息,真是喜出望外,当时就派了九个社员到樊口铁业社学习修补胶轮车胎、煤气灯、修整喷雾器等技术,派了一个社员到汉口学习沼气发电,派了五个社员到鄂城学习制造颗粒肥料,并且请县农业机械厂、樊口铁业社、造船厂的机械工人、木工、铁工到社里传授技术。他们又和樊口镇的手工业社建立了经常的关系,社里需要试制什么新工具,手工业社就派人作具体指导。镇上的手工业工人,也经常主动地下乡指导,社员说:“工人下乡,好比雪里送炭;派人学习,恰是锦上添花。”干部和群众办好工厂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社里也并没有忽视自己原有的技术力量,把四个不太内行的木匠也组织起来,带着生手拉锯;刨木料。两名能够使用动力机的社员,带领大家学开机器。
在边做边学当中,采取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办法,从而出现了一个由工人、农民、学生结合起来大搞工具改革的热潮。农民肖功梓同镇上的工人、武汉市下放参加生产的学生胡崇芬一起试制成功了腰带传送器、机帆船、机动磨等各种工具。
懂得了一般的技术知识以后,社员还要求懂得更多、更深一些的知识。于是社员里政治、文化技术夜校的专修班也开办起来了,由技术较高的人担任教员。社里还以农民发明家肖功梓学会多种技术做典范,开展了一个“万能人”运动、经过社员讨论,制订了一个“万能”标准;男社员要学会农业生产全套技术、木工、铁工、石工、泥瓦工、开动力机、修理、设计、饲养、航行 十项;女社员要学会农业生产全套技术、勤俭持家、开动力机、用牛、修理、设计、饲养、针线活、会计、演员 十项。学会了五项的就授给“万能人”的光荣称号,并发给奖状。一个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技术革命高潮在全社展开了,许多人都学会了简单的技术,做到了:“下田是农民,进厂是工人”。第一批全社只有十三个“万能人”,第二批就达到了第五十八个。
旭光一社就这样初步克服了缺乏技术力量的困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