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长期以来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解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阶级对抗。实际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有着丰富的内容,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三层分析结构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阶级模式、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互动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内部关系模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 阶级分析 模式
阶级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的主要著作都充满了阶级分析。但是长期以来,人们都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仅仅归结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阶级对立和冲突分析。西方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三个层次和六个重点(见表1),但他们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集中在两极分化的阶级关系和具体的阶级组织两个方面,马克思“没有对阶级结构的两个较低的抽象层次作出过系统的理论说明”;也没有分析阶级结构和阶级构成之间的因果联系,出现了“阶级结构抽象分析和阶级构成分析之间的断裂”[1]。实际上,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生产方式层面的两极阶级对立,也深刻剖析了社会形态和政治事态下的阶级,并不存在所谓阶级结构与阶级构成之间的“断裂”。本文以《共产党宣言》为文本,尝试重构马克思阶级分析的结构模式。
表1 马克思主义阶段分析的理论对象和抽象层次
一、基于生产方式的阶级分析:两极对立阶级模式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最根本的依据是人们在某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中所占据的地位。人们在社会生产方式中具有的不同地位,由此产生了具有不同观念的社会群体而形成不同的阶级。马克思认为,在某一社会中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根本利益对立的两极阶级结构和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两极对立阶级的对抗和斗争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将导致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产生新的社会,人类最终将进入无阶级的社会。“阶级是基本的社会集团,借助于它们的冲突,社会按照它在经济基础中的变化而发展。”[2]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阶级斗争历史。《宣言》开篇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3]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两极对立阶级的斗争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在奴隶社会,自由民占有奴隶而构成了奴隶主阶级,奴隶依附于奴隶主并受其剥削而成为奴隶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推动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在农村统治城市的封建社会,贵族和领主占有大量土地而成为地主阶级,平民和农奴拥有很少或几乎没有土地并受到地主的剥削而成为农民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斗争推动着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基本形态。“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4]由于旧的生产方式日益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摧毁,其他阶级就被分化到两大基本阶级中。其中,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封建领主和行会师傅转变成资产阶级;而“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了”[5]。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尖锐对立的阶级结构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就会日益剧烈而爆发革命,无产阶级将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并获得统治权力。“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6]无产阶级随后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去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统治会随着阶级的消灭而结束,最终建立起无阶级的理想社会。“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无产阶级也在这个过程中消灭了自身,“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
二、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分析:阶级间的互动模式
人们长期以来只注重马克思两极阶级对立的抽象分析,忽视了他回到具体社会形态对阶级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中都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基本的两极阶级对立结构,此外还存在其他生产方式,产生了具有不同利益的其他阶级;在同一种生产方式的不同阶段,两极对立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不同,他们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互动变化。因此,一个具体社会形态中的不同阶级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各个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与其他阶级形成互动关系:(1)各阶级包括两极对立阶级都具有联盟的可能性,他们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但根本利益对立的两极阶级的联盟只是一种暂时的合作;(2)各阶级之间爆发直接对抗和斗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不同社会形态中存在的除两极对立阶级外的其他阶级:“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8]奴隶社会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外,还有自由民、骑士以及个体手工业者等。封建社会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还有臣仆、行会师傅、帮工等。资产阶级也在封建社会后期开始形成:“从中世纪的农奴中产生了初期城市的城关市民;从这个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9]
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外,《宣言》对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其他阶级及其相互关系作出了明确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中间阶级,包括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保守阶级,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反对资产阶级。“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10]流亡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最下层中消极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封建贵族为了自身的存在,被迫以无产阶级为幌子来批判资本主义,宣扬“只是为了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才去写对资产阶级的控诉书”。小资产阶级则“摇摆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并且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补充部分不断地重新组成。但是,这一阶级的成员经常被竞争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
《宣言》还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不同阶段与其他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资产阶级经历了由被统治阶级转向统治阶级的发展过程,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外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厂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在封建社会中是统治阶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日益衰败,失去了统治地位。为了维护其存在和利益,他们联合其他阶级来反对资产阶级,但他们最终将趋于消失。无产阶级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产物,是最革命的阶级;但由于各国发展程度不同,无产阶级对待其他阶级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法国的资本主义有较充分的发展,资产阶级是主要的反动阶级,无产阶级要联合其他阶级来对抗资产阶级。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德国,无产阶级当前的任务是帮助资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根本对立的,在资产阶级获得统治地位后,德国无产阶级就要“立刻利用资产阶级统治所必然带来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
三、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分析:阶级内部关系模式
阶级虽然在社会生产中具有相同的地位而具有共同的利益,但它并不是铁板一块,而且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和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具有阶层和派别的内涵。麦克莱伦指出:“不仅随着他的思想的发展,而且甚至在同一时期,马克思的阶级定义也似乎极其不同。马克思经常把这一词汇——按照他的时代的共同用法——用作派别或集团的同义语。”马克思阶级分析的第三层就是基于具体政治事态的阶级内部关系分析。马克思深入阶级内部,考察了阶级内部的组织、各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具体政治事态中的策略和行为。在马克思看来,阶级内部不同组织之间既有共识,但也存在本阶级和其他阶级的不同看法,这会导致他们在制定本阶级的策略和采取行动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本阶级作为整体的阶级行动以及与其他阶级的关系。
《宣言》分析了资产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和政治上的策略以及对整个资产阶级的影响。由于地位差别,资产阶级形成了不同派别:工业资产阶级——经营工厂的资产者、食利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改良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中的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协会发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产阶级各派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贵族,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并“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与无产阶级结成同盟。后来工业资产阶级由于自身日益强大而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当整个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时,各派别的政策和策略分歧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工业资产阶级和食利资产阶级利用政治权力实行专制统治;改良的资产阶级则主张通过改良消除社会的弊病,缓和同无产阶级的矛盾,保障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发生危机时,资产阶级内部会产生更剧烈的分化,一部分资产阶级会转变成为无产阶级而反对自身:“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
关于无产阶级,《宣言》指出,由于职业、国家以及阶级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无产阶级也不是一个整体,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在一些国家甚至还没有形成能与资产阶级抗衡的革命阶级。在英法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同的工人组织:英国有宪章派;法国出现了以布朗基、卡贝和萨德米为首的共产主义运动;北美有以手工业者和工人为核心的政治团体——北美土地改革派;还有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所有这些工人组织都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有着共同的目标:“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但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具体政治斗争中,共产党的策略和其他工人政党又有明显的差别:(1)“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2)“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3)共产党人主张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产党既要同其他工人组织进行联合,使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阶级,共同对抗资产阶级;又要使自己成为最先进和最坚决的组织,推动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前进,最终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
四、重构马克思的阶级分析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是包含了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阶级模式、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互动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态的阶级内部关系模式三层结构的有机统一体。这三个层次通过阶级结构、阶级构成、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四个概念而内在地联系起来。阶级结构是社会中的阶级划分及其布局,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的基本阶级结构规定了阶级构成、阶级意识和阶级行动。阶级构成和阶级意识又与阶级结构一起在具体的社会形态和政治事态下影响阶级行动。而阶级行动将维持或改变现有阶级结构,实现阶级构成和阶级意识的再生产或革命性变革,进而实现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维持或变革。
具体来说,基于生产方式的两极对立阶级模式是马克思阶级分析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宏观抽象分析层次。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两极对立的阶级结构在总体上限定了基础性的社会结构,界定了社会基本阶级的阶级构成、阶级利益和对立关系,从根本上制约着不同阶级之间和阶级内部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行为,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基于社会形态的阶级分析结构是建立在两极对立阶级分析基础上的中间分析层次,从抽象的宏观分析回到具体社会形态,考察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级及其相互关系。各个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会与其他阶级形成互动,或者与其他阶级形成联盟或者阶级之间直接对抗,这些阶级的互动在两大基本阶级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政治事态中的阶级内部关系分析是在对立阶级和阶级互动的两种分析结构制约下的微观分析层次,展示了阶级内部的分层和组织派别,他们根据自身对本阶级的认识,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治行动而制约着本阶级的行动,从而影响阶级之间的关系。所有阶级间的关系和行为以及阶级内部各组织的不同策略和活动就产生两种结果:(1)在一个社会形态的进步时期,原有基本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维持不变并再生产出来,其他阶级处在不断变化中;(2)在一个社会形态的衰落阶段,原有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就会逐步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此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出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三层结构的阶级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阶段,资产阶级起着历史的巨大进步作用。在经济方面,资产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历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域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在社会和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推动了城市化和先进文明的传播,大大加快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新的发展机制,“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以代议民主制度代替了封建等级特权制度,从法律上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中的个人获得了政治解放。在资本主义处于进步时期,资产阶级成为自为阶级,而无产阶级正在发展,没有形成为自为的阶级,其他阶级都沦为保守阶级。这一阶段的阶级斗争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极化对立的基本结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统治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当“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时,资本主义社会就会爆发全面的危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就达到了最尖锐的地步;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社会的绝大多数,通过工人政党而组织成为具有战斗力的自为阶级;资产阶级由于无法克服社会危机而无法再继续维持其统治。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日益成熟,无产阶级将通过暴力革命获得政权,并通过自己的政治统治而进入一个无阶级、无政治国家的新社会。
五、马克思阶级分析的当代价值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任何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很难绕开马克思的思想。美国学者詹姆逊在论及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时说:“‘阶级’既是一种依然存在的社会现实,也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活跃的组成部分,它给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各种图画。……在整个领域,没有任何其他东西比阶级的含义更加复杂,尤其是在今天。以为阶级范畴多少有些过时和多少有些斯大林主义色彩而放弃这一极其丰富和事实上尚未涉及到的分析领域,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大错误。”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1)马克思阶级内部关系模式可以引导我们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内部,正确认识各阶级的新变化。在西方社会,传统工人阶级日益分化为多层次多类型的阶级。资产阶级也有所分化,除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依靠资本获利的资本家外,出现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经理阶层。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级构成日益多样化,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成为社会结构的中坚力量。(2)马克思阶级互动分析模式为我们观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变化提供了借鉴。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相对缓和,各阶级之间都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彼此的矛盾和争端,阶级之间的对立逐渐让位于阶级之间的妥协与合作。(3)马克思两极阶级对立分析模式对于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对抗性质仍有意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私有属性,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只是表现形式并不像马克思的时代那样激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仍然是共产主义社会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实现所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为我们认识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的阶级对立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性扩张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资本家的国家属性,使跨国资本家阶级日益形成。威廉·罗宾逊和杰里·哈里斯指出:跨国资本家阶级 “是全世界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代表着跨国资本,即跨国公司和跨国私人金融机构这些世界主要生产资料的拥有者”,“这个阶级超越于任何一个地方性政治实体之上,追求着阶级目标——资本主义全球化并通过建构跨国国家机构和意识形态对全球进行统治”。在他们看来,全世界无产阶级正在形成,“世界日益分化为一个全球资产阶级和一个全球无产阶级”,形成了基于资本对雇佣劳动剥削的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阶级两极对立的局势。由于资本国际流动,全球化又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引发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引起了这两类国家的矛盾和斗争,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长期以来人们简单地以阶级对立和斗争来概括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以致在实践中带来严重后果。在当代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中,我们应当可以找到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具有共同的根本利益,但差别仍然存在,各阶层内部也有着不同的状况。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企业管理人员等。应当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各阶级或阶层之间具有共同利益,但矛盾和利益冲突仍然存在,如何促进各阶级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或阶级合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还需要深入阶级阶层内部,具体分析成员的利益和差别,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以化解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和谐。
注释:
[1] [美]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第185页。
[3][4][5][6][7][8][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2页,第273页,第280页,第293页,第294页,第272页,第273页,第282—283页,第283 页,第295页,第297页,第274页,第306—307页,第282页,第285页,第285页,第307页,第278页。
(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