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两种发展观和发展道路

罗锡铭 · 2013-08-27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第二章、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和发展道路

  广义上的发展是指物质世界的客观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狭义上的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它是可以被人认识和选择的。人对发展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们在意识领域对发展问题的能动反映形成了人的发展观,它属于哲学的范畴,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世界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观,在人类社会中,只要有阶级存在,就会有代表不同阶级的发展观。

  一、唯物主义发展观与唯心主义发展观

  哲学中对于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发展观作为哲学范畴,同样存在着唯物主义发展观和唯心主义发展观。

  1、唯物主义发展观

  唯物主义发展观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而且认为,人对物质世界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发展问题上,承认发展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运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有曲折、有迂回,但发展的总趋势是一往向前,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唯物主义发展观遵循“权”与“权力范围”的关系,即生存权与生存空间、发展权与发展空间的关系,尊重生存权与发展权、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联系问题。

  2、唯心主义发展观

  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个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看作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把个人的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凌驾于物质之上。在发展的“权”与“空间”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片面扩大权力范围,在经济发展中,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一唯追求高速增长率,片面追求GDP的指标,反映出了“唯我论”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认为命运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陷于神化和宗教信仰,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表现出的是唯心主义“天命论”,或在哲学上所称的“宿命论”。在发展问题上,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正相反,主动放弃或缩小“权”的范围,片面扩大“空间”范围。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没有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3、发展的阶段性与相对静止性

  阶段性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某个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间,这种稳定性是运动过程中的相对静止阶段。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尽管出现了无数次的农民革命,历经了许多朝代的更替,但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阶段性的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认识和理解发展问题的条件,是理解发展问题多样性的根据,是分析多样性发展问题的前提。例:包产到户和农村合作社,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分析两种不同生产模式的作用,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评价两种生产模式,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发展问题在辩证法范畴,反映了事物的联系性,包产到户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生产环境中发挥了特定的作用,但它对所有制形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分析问题,把生存问题与发展问题相隔裂开来,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发展观。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要遵循认识论的规律,正确应用认识论的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证明。

  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发展观

  流水奔向大海,本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在某个发展区间,流水可以经过不同的地域、地形、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流经不同的路程,可能有不同的流速与垂落幅度,在局部地区产生不同的作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物质世界的一个运动发展区间,同样存在着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区间,在阶级社会里,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斗争性,这种斗争表现在阶级之间在发展中的斗争,离开了阶级的发展问题,只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属性,所以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1、什么是阶级

  阶级是私有制的产物,只要社会还有私有制存在,就必然有阶级存在。列宁给阶级下的定义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任何一个阶级,都希望获得相应的生存权与生存空间,同时获得发展权和发展空间,其中有一个阶级的生存是构建在另一个阶级生存的基础上。

  2、阶级的特点

  阶级是在社会生产出现剩余产品的前提下产生的,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区间,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存在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当私有制被消灭了,阶级也就不存在了,所以,阶级不是永恒的。阶级是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经济集团,是社会的经济实体,阶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关系决定了阶级的本质,怎样的生产关系也决定了怎样的社会性质。根据生产资料所有权分,“单纯劳动力的所有者、资本的所有者和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各自的收入源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也就是,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资本论》第五十二章 阶级)

  3、阶级斗争与阶级发展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这种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只要有阶级差异,必须存在阶级矛盾,当一个阶级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劳动,存在阶级剥削,必然会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质就是不同的阶级之间为生存权与发展权、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争夺。阶级斗争涉及到这样几个方面,即政治斗争、武装夺取政权斗争、经济斗争、理论斗争、文化斗争和争取接班人的斗争。不同的阶级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必然有其阶级的存在规律与发展规律,站在各自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上,形成各自不同的阶级发展观,选择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阶级发展观是阶级生存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导,阶级矛盾必然会在各自的发展观中得到体现,理论斗争往往是行动斗争的先导,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发展观,就不知道怎样发展,无产阶级看不清发展方向,就分不清为谁发展,最终,无产阶级只能为资产阶级数自己的卖身钱。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条对立的发展道路

  所谓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对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实行计划调控和按劳分配,劳动者之间相互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全体劳动者在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的基础上,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社会。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是资本主义,它是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实行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规模化大生产,资产阶级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决定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这种生产关系的核心。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

  资本主义的基础是私有制,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资本家就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剥削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资本家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反,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过程的前提是以资本家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作为资本,通过这种资本的周期运作而实现的。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不仅掌握了生存权,而且还掌握了发展权。

  同时,资本家通过缩短资本运作的周期,加速资本流动,更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所占有,不仅使资本家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还获得了发展空间,所以,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本质,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本质。

  2、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是为了更大地榨取劳动成果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的阶级和社会制度,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生产力是不分阶级的。资本主义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规模化机器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机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也替代了原有的工具,“工具是简单的机器,机器是复杂的工具。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就机器具有价值,从而把价值转给产品来说,它是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机器不是使产品变便宜,而是使产品随着机器的价值相应地变贵。”(《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产生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术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论》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

  3、资本炒作过程就是财富的掠夺过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充当了社会的流通职能,它在交换过程中完成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商品的价格本应反映商品的价值,但在货币作为资本的过程中,“先是商品价格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然后是流通手段量同商品价格成正比例地变化”。(《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本身不创造财富,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货币最初转化为资本的结果是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所以,货币资本在炒作过程中为资本家获取了剩余价值空间。

  设有三种社会财富,财富种类分别为A、B、C,每种财富的价值均为W,财富的价格用货币Q表示,每种财富W的价值均为100Q,那么社会总财富为:

  A+B+C=3W=300Q

  假设资本家掌握了80%的社会总财富,工人仅占有20%的财富,即:

  工人占有的社会财富为:300Q×20%=60Q

  资本家占有的社会财富为:300Q×80%=240Q

  资本家与工人的财富差额为:240Q-60Q=180Q

  现在,资本持有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一轮炒作,假设每一次炒作将一种财富的价格抬高一倍,并分别将财富A、B、C进行炒作,完成一个周期:

  财富炒作过程一览表

  炒作轮次ABC财富总价

  炒A=2B2BBC400Q

  炒B=2C4C2CC700Q

  炒C=2W8W4W2W1400Q

  经过炒作后,资本家与工人的财富差额为:

  1400Q×80%-1400Q×20%=840Q

  在完成一轮炒作后,不是简单的价格和货币差额的倍数扩大,而是因为原先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价格提高就意味着货币贬值,这不仅是资本家与工人之间财富货币量的差额扩大,而且还是工人手中的财富部分被资本家剥夺。同时也反映出了这样的结果,就是资本主义越发达,社会的贫富差距就越大。

  4、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一贯鼓吹人权、民主、平等、自由,但这恰恰是资本主义虚伪的一面。最基本的人权是生存权,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掌握生存权,无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无产阶级不能掌握生产资料,无产阶级就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存权。民主的基本要素是话语权,没有生存权,也就没有话语权。以最讲人权和民主的美国为例,其设计的两党竞争和三权分立制度,在金融危机从萌芽到蔓延、再到殃及全球的整个过程中,并没让美国的三权分立发挥制约和监督作用,反而在齐心合力地鼓吹和放纵金融资本扩张,维护资本利益。为转嫁经济危机,用大笔纳税人的钱去填补华尔街金融资本的窟窿。无论怎样讲民主,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它们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少数人的利益。资本家占有工人的劳动,经济的不平等,就没有人权的平等,没有生存权的平等,就会影响到发展权的平等;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就影响到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的不平等。自由本是相对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资本家剥削的自由和工人阶级被剥削的自由,实质就是无政府状态的自由,是少数人的自由。而帝国主义对外扩张和掠夺,更充分证明了资本主义人权的虚伪性。

  资本主义保障劳动者是为了获取生产力,劳动者是劳动力的主体,没有劳动力也就没有生产力。资本主义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劳动效率。资产阶级要维持一定的失业率,一是为了储备劳动力,另一是为了压低劳动力成本。政治稳定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前提,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民生,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的政策,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而能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节、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不同的社会制度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被认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但在社会主义中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中也有计划,所以,人们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不同的看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因此,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能脱离所有制的区别。

  1、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计划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让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客观上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发展。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计划经济是为了保障生存权,稳定生存空间,控制发展权,协调发展空间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是:一、能有效配置资源,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与生产过剩,能有效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投资。二、能集中资源和力量进行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中国的“二弹一星”和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项目,是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设备的条件下,通过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作保障建设起来的。三、只有在计划经济下才能集中国家资源应对危机,保障国家安全,“抗美援朝”、四川抗震救灾,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指令计划是难以胜利的。四、计划经济能在资源极度匮乏之下有效保障国民的生存权,中国在粮食极度紧缺的年代,是强有力的计划经济有效保障了民生。五、计划经济能比较有效地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持三十多年的物价稳定就是一个历史证明。六、计划经济能有效保障资源的按需分配,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也不会出现贫富差别。七、计划经济是以消灭剥削的公有制为基础,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能充分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与劳动成果。八、计划经济能快速、有效、全面、准确地获取国家经济发展的数据与信息,有利于国家决策。

  2、计划经济的不足不是否定计划经济的理由

  计划经济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着问题,普遍认为的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三是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四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不足不是否定计划经济的理由,而是要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第一,企业是为国家和全体国民创造财富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全体国民的生存资料与发展资料,政府代表人民管理是实施经济计划的有力保证,条块分割是计划的协调性不够,这是计划经济需要改进的方面。第二,所谓“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说明是民主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创造性,应该改进的是组织管理机制,而不应是经济体制。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强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平均主义”本身没问题,问题恰是出在了劳动的不平均(劳动者没有获得取得平均收入的相应劳动工作量),应该改进的是管理和分配制度,而不是彻底否定计划经济。第四,社会主义市场才是公平的物质交换场所,是调节余缺、满足不同需要的场所,它以与资本主义的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资本主义的市场来要求社会主义的市场,因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公平的经济。

  3、市场经济不是公平的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私有制是一切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没有社会的公平,就没有市场的公平。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完成资本的周期运作,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商品的“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资本论》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但这种物质变换不是公平的物质交换,而是利益的博弈。在这个物质变换过程中,充满着资本投机、商业欺诈,使价格背离价值,使财富充满泡沫。商业贿赂、商业腐败、经济掠夺等,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它还是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温床。

  信用经济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之一,(另二个部分为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资本论》第二卷)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恰恰最没有信用,金融诈骗,“麦道夫骗局”不仅扇了华尔街的耳光,也扇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的耳光。

  4、市场经济不是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表面现象,因为市场本身不参与生产,没有创造财富的职能,所以不会创造并增加社会财富。市场的职能本是实现调节劳动产品的场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展市场经济是为了加速资本周转率。生产力是指包括科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为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科技、生产资料、劳动力都是商品,它需要从商品职能转变成使用职能,才能成为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只有生产力的直接作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而发挥生产力作用的是实体经济,但资本主义更关心的是剩余价值,所以他们更关心的是金融资本的生产。

  5、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与贸易壁垒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贯标榜经济自由,宣扬所谓的自由经济,它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通过商品倾销、贸易投资、企业合资,进行经济掠夺,用低廉的成本换取丰厚的劳动回报,并在竞争中摧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以达到经济垄断的目的,从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但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并通过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就是窃取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的自由,是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自由。

  第三节、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掠夺的过程,从发展的角度讲,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对其发展权的滥用和对发展空间的无度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资本家利用其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度扩大再生产,导致产品大量积压,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支付能力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所以它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伴随着经济危机出现的是通货紧缩,一般在危机阶段,物价暴跌;在萧条阶段,物价在低水平上徘徊;从复苏到恢复阶段,物价回升,随后不断迅速上涨。在私有化的进程中,2008年至2009年间,中国房价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经济危机再次爆发时,物价又一次循环反复的起伏波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生产的掠夺性还表现在对发展空间的无度扩张,通过负债经营、信用透支、赤字财政等,甚至鼓吹“今天用明天的钱”,以加大消费来加速和扩大再生产,使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而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使劳动群众的财富缩水,生活水平下降。而垄断资本凭借其在对商品的垄断地位,哄抬物价,在经济危机暴发时,转嫁危机,让劳动群众雪上加霜。2008年,外国企业垄断国内食用油,导致了油价上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结果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四节、社会主义走的是社会积累与共同富裕之路

  私有制是产生剥削的源头,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的富裕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与掠夺的基础上,让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先富起来,那另一部分人是永远富不起来,而且是贫富差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无产阶级只有掌握政权,并且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

  马克思定义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这被现代的资产阶级精英们用来歪曲马克思主义和宣传资本主义的依据,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一无所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剥削,社会主义是要为全体无产者谋利益。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就开始研究《资本论》,在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深受剥削和压迫,在当时社会,说“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是正确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通过劳动不仅创造财富,也在不断积累财富。资产阶级以此来否定马克思主义,污蔑社会主义就是贫穷,并对无产者实施“怀柔”政策,实质都是虚伪的谎言,因为,无产者并不是一无所有。《国际歌》是这样唱的:“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无产者不是没有财产,而是拥有整个世界。今天,无产阶级是指私人没有生产资料;不占有部分公有生产资料;对公有生产资料有管理权,但个人没有对公有劳动产品的分配权,不占有部分或全部公有劳动产品;对公有生产资料有支配权,但没有成为私人占有公共生产资料及劳动产品的公权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或在公有制范围内平等参与社会劳动获得平等收入的社会集团。在无产阶级中,“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有时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共产党宣言)

  2、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

  社会主义发展经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目的,必须解决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只有以公有制为前提条件,才能使全体人民有掌握生产资料的权力,掌握了生产资料就掌握了生存权。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才能当家作主,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全体人民才能平等分享社会的劳动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能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下,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手中,人民群众处在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所以,无论资本主义发展多么的快,都无法替代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社会主义的财富积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GDP生产

  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创造财富。但社会主义的财富生产与资本主义的财富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创造财富的过程,是一个劳动创造与物质积累的过程,资本主义的财富是通过资本生产与物质消费实现的,生产与消费构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GDP生产方式。

  GDP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特有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的流通过程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前一个过程是资本家以投资、预付资本购买劳动力,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并且具有商品价值的商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获得企业增值税。后一个过程是让商品实现其使用价值,完成资本运转周期,获得包含新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同时资本主义国家提取营业税。在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过程中,包含许多的社会生产单位和部门,每个单位或部门获得平均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最终创造财富的总值=P(生产)+C(消费)。以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对于工人来讲,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以货币为形式的工资财富,同时要为维持劳动力支付生活开支,所剩的才是实际财富是: R(实际财富)=P(生产)-C(消费),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积累财富的过程。因此,不能用GDP来比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财富创造与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十三陵水库是无数公民通过义务劳动建成的,国家没有投入,也就没有GDP产出,但事实上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又如,工业造成的水污染,国家拿出资金治理,有了投入,虽然增加了GDP,但却是让国家蒙受了损失,这也是全民财富的损失。

  4、改革是继承中的否定,传承中的创新

  改革是要改掉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其变得更合理完善。同时,改革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是对原来事物的推陈出新,所以,改革并不是对事物的彻底否定。

  改革不同于拆房,不能想拆什么就什么,拆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改革,应该明确这样的关键问题:要改什么?为什么要改?要怎样改?要改成什么样?对于社会的改革,表面上是生产力的问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问题。新中成立后,我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89页)概括地说,就是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毛泽东同志估计需要经过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16页)。从“一化三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就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私有制,要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一化三改”来完成,最后要实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强国。

  四、无产阶级在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世界观的基础上,无产阶级的主观能动性区别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基于他们的崇高信仰,展现的是无产阶级特有的精神世界。

  1、如何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观?

  革命不只是局限于改朝换代、政权更替,它还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想意识形态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从广义上讲,革命就是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从旧事物向新事物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从狭义上讲,革命主要是指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革命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自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革命就赋予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让无产阶级承担起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责任。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暴力行动,是解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阶级社会里,只要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革命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政治行动。革命包含暴力,但暴力并不等于革命,1954年,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用的是和平方式。因此,资产阶级说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暴力,那是污蔑。

  在无产阶级获取政权后,革命的涵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一方面是无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对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不满足于社会现状,谋求社会的理想变革与不断发展的体现,是无产阶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体现。从发展的角度看,无产阶级首先要掌握自己的生存权,巩固自己阶级的生存空间,争取自己的发展权,不断拓展自己阶级的发展空间。

  2、无产阶级的信仰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

  信仰是人的世界观,人有了信仰,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人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屈不挠的去奋斗。一个阶级、一个人,选择了一种信仰,就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选择了一个阶级的前进方向和人生道路,也就等于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和社会的责任。

  无产阶级的信仰是以马列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基础,把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做世界的主人为奋斗目标,坚信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并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不畏困难、不畏艰辛为之奋斗。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伟大壮举,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打了无数次战役。还要忍受挨饿、受冻,穿越了地球上最险峻的峰峦和荒无人烟的草原,横渡了二十四条江河,翻越了近千座山峰,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有人说它是史诗,有人说它是奇迹,有人说它是人类精神的丰碑,有人说它影响了世界,这一切都源于马列主义的信仰。

  3、革命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是对未来的想象和希望,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阶级利益的方向,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目标,代表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理想追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想是构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社会理想,是追求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见,“是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还是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是资产阶级用来蛊惑人心的伪命题,因为无产阶级同样追求物质财富,社会主义不要贫穷。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不仅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在无产阶级的精神世界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统一的,因为无产阶级坚信,“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歌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们抛弃优厚的家庭生活条件,甚至不惜牺牲生命,领导了中国革命,最终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时期,广大工人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通过参加义务劳动,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国家的各项建设中去。1958年1月动工修建的十三陵水库,面积是颐和园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参加建设的民工8000余人和义务劳动大军约2000人,他们自带行李、粮食和炊具,从四面八方来到工地。因缺少施工经验,缺乏机械设备,又时逢天寒地冻,虽然建设者们热情高涨,但施工进度缓慢。3月29日下午,周恩来到十三陵水库工地视察,听取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向指挥部负责同志转告毛泽东的话:改良工具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推荐安徽用车子推土的办法,比肩挑好。 为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筑坝任务,北京全市工、农、兵、学、商各方力量都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自领导并带头参加义务劳动。10万劳动大军,经2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共同完成了十三陵水库的建设工程。十三陵水库建设没有动用国家的资金,广大的建设者就是为理想和信念挥洒热血和汗水,这是无产阶级的崇高理想在现实中践行的充分写照。

  4、革命乐观主义与浪漫主义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历史,与资产阶级的劳动观所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把劳动过程成为了一种享受。在阶级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进程中,在生活、学习、工作和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艰辛,总会面临各种挑战,甚至需要作生死决择,是什么总会让有些人能笑对困难,笑对人生,甚至是笑对死亡?除了信仰,还有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人罕见的,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了全体红军无尽的力量。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巨大的困难,建设者们始终能藐视困难,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面对挑战,争取胜利。“愚公移山”虽然是一个神话,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实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河南省太行山区的林县,解放前这里“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庄稼常常颗粒无收,历史上因没有粮食曾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以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气概,用双手和钢钎、铁锤,历经10年寒暑,削平1250多个山头,修建桥涵2530座、涵洞299个,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全长500多公里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了人间奇迹。

  革命乐观主义,并不是盲目的乐观。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革命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的乐观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大军。正如毛泽东所说:“不论在自然界和在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革命乐观主义者,可以忍受失败,忍受别人的讥笑,并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草地作毡,白云当被,让雪山低头,让河流让道,心中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自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不仅展示了无产阶级不怕牺牲的气概,也体现了无产阶级积极向前,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创造奇迹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5、英雄主义与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不是等待来的,不是自然恩赐的,而是要奋斗来的,在崇高的信仰和理想感召下,无产阶级更是英雄倍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无产阶级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写照,“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无产阶级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精神的体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建立在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基础之上的。1978年底至1979年初,越南连续出动部队侵犯中国领土,袭击中国边防部队和边境居民,严重地威胁了中国南疆的和平与安全,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自卫反击,守卫在老山、者阴山的边防军战士喊出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口号,以少数人的吃“亏”换取大多数人的幸福。1998年,长江流域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袭击,为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36万多解放军和武警部战士,及800多万干部群众共同参加抗洪抢险,为抗洪抢险提供直接服务的达上亿人口。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阔,战斗之严酷为历史和世界所罕见,涌现了许多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产生了无数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动人事迹。抗洪英雄精神彰显了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忠于职守,克难攻坚的敬业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革命英雄主义还体现在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上,“人定胜天”是尊重自然但不臣服于自然,遵循自然但要去改造自然,显示了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气概。革命英雄主义与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不矛盾,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同样,人类在保护自然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匠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3.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4.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宾冲撞中国海警船,中国会打吗?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张志坤|“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将向何处去
  9.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10. 2001年就贪污23亿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国内,也叫认罪悔罪减刑?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5.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6. 朝鲜领导落泪
  7.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8.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9. 房地产崩盘,对经济的影响超出你的想象
  10.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3.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关于推出纸质阅读资料的公告
  5. 欧洲金靴|“一切标准向毛主席看齐!” | 欣闻柯庆施落像上海福寿园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