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的黄昏》虽已完结,但与公知争夺舆论话语权的道路依旧漫长,所以,揭露公知、批判公知的征途也必将延续。
如果说《公知十日谈》是“激情的产物”的话,那么《公知的黄昏》则是“理性的结晶”。2013年初我因关注潘任美事件而注册微博帐号,彼时网络的乱象让人揪心,特别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污蔑、抹黑更是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愤懑、我伤心、我观察、我思考,最终根据自己大半年时间里对网络舆论的粗浅理解写了《公知十日谈》,由于只花了十天时间写完,所以文章中很多地方难免落入主观化和情绪化,但那样的针锋相对是裸露的,是直面的,甚至是短兵相接,没有预留退路的,那个时候的我就像跃出战壕的士兵一样,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冲锋、冲锋、再冲锋。
或许,我那种近乎本能的情绪宣泄感染了一些网友,因此,即便《十日谈》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依然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喝彩,但也就此埋下“祸根”。在此后的两年里,我收到了无数公知包括公知信徒的谩骂、侮辱、威胁,甚至有公知信徒说我“反人类、反文明、反社会”,更有实名公知好心“提醒”我“最好闭嘴”,或许这样可以免除被“挂路灯”的下场。
真的很“感谢”公知以及他们的信徒能这么“看得起”我,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网民,实在不值得他们如此“兴师动众”,有事说事,有理说理,想通过谩骂、威胁让别人退缩的想法未免太low。
其实,对公知,除了恶毒辱骂、污蔑毛主席的(如@茅于轼 、@贺卫方 、@袁腾飞 等人,就点名了,爱咋咋地【冷酷】),我个人对公知也没太大的恶感,毕竟他们过他们的日子,我过我的日子,公知对我来说,可谓“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压根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一群人。之所以批判公知,无非是公知恶心自己的国家,恶心自己的民族,最终把我给恶心到了而已。
差不多两三年前的时候,有朋友说偶然间读了我的《公知十日谈》,他说觉得很好,问我是否能重新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说重发的话总觉得没什么意思,如果一定要重发的话,那还不如重写,这就是最初决定写《公知的黄昏》系列的原因。之所以取名《公知的黄昏》,是因为很多公知依然活跃在网络,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网络,还远没到“覆灭”的时候,但是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一大批正义网民的觉醒,我们有理由相信公知一定会如同远去的夕阳一样,为黄昏拉下帷幕。
为了避免《公知十日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公知的黄昏》里,我的语气尽可能的平缓,试着更加理性、更加客观、也更加全面的解读公知现象。如果说《公知十日谈》是“针对”公知的话,那么《公知的黄昏》主要“针对”的则是公知的信徒。我从不恨公知,因为对公知来说,“推墙”本就是他们的“使命”,有什么可恨的呢?可恨的是那些被公知卖了还给公知数钱的公知信徒,就像狼终要吃羊,狼有啥可恨的呢?可恨的是那些居然为吃羊的狼叫好的羊,所以,我真心希望那些被公知“洗脑”得失去了是非分辨能力的公知信徒能够早日清醒过来。
我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是先把困难想得更多一点,更大一点,然后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尽可能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在网络意识形态的“上甘岭”战役中,悲观失望的情绪正在一些人身上蔓延,特别是在侯聚森事件后,网络上更是一片“药丸”之声,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忧,是因为我们心甘情愿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心甘情愿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相反,我们应该积极乐观起来。没错,中国现在是有很多问题,但再困难也不会比抗日战争期间更困难吧?那样的亡国灭种的危机都挺过来了,中华民族还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中华民族在那样的危难时刻都能挺过来,为何有些人现在却伤心绝望了?我相信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力量,特别是我相信热爱毛主席,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后的中国人民不可能会接受再次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从不掩饰自己对毛主席的热爱,虽然某些人据此说我搞“个人崇拜”,不过,正所谓曲士不可语道,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爱怎么说怎么说吧,与那些不可语冰的夏虫有什么好解释的呢?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对毛主席不是什么“个人崇拜”,而是发自内心的敬爱,敬爱他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敬爱他公而忘私的伟大人格,敬爱他始终站在劳苦大众一边的人民立场,当然还敬爱他的儒家风范、诗人情怀、中华气派,所以,这怎么能是简单的“崇拜”呢?必须是敬爱!
说起来,网络上,有两种人最让我受不了,那就是有学问而没信仰的人和有信仰却没见识的人。用网络上的词来说,前者可套用在某些“极右”身上,而后者可以套用在某些“极左”身上,前者经常一副“你懂什么”的自以为是的样子,却不知“道之所在,每下愈况”,越是有学问的人,越应该用心去倾听,而后者更要命,动辄就说“是,我是不懂,可是我有良心,你有吗”?说的就好像“良心”是他们家特产似的。在我看来,这两种人恐怕是网络之所以乌烟瘴气的最大症结之所在。对于这两种人,我大多敬而远之,极端是一切理性的天敌。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我的粉丝的积累的速度都是非常缓慢的,例如微信公众号,从五月份以来认认真真的写了三四个月文章了,粉丝依然不足五千,比起那些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粉丝的人来说,我这点粉丝数量在他们眼里可能完全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来说,其实已经挺知足的了,毕竟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网民,能够得到一些网友的认可已经是我莫大的荣幸,在这里,我要对所有一直以来支持我、鼓励我的朋友们说声感谢,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更感谢你们的不离不弃。
我每天耗在网络上的时间虽然不多,写几篇文章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但不得不说,网络真的很影响情绪,特别是每当看到网络上那些恶毒辱骂、污蔑毛主席的文章,总是会无名火起,气不打一处来,甚至有时候气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那样的时候总会觉得好累,好无奈,真的想离开网络这个是非之地。
不过几年过去了,我依然留在网络上。之所以坚持在网络上坚持揭露、批判公知,无非是希望能够唤醒那些被公知催眠的公知信徒。当有一天那些公知的信徒能够发出斯万从对奥黛特的爱情迷梦中清醒时的怒吼“我浪掷了好几年光阴,甚至恨不得去死,这都是为了我把最伟大的爱情给了一个我并不喜欢,也根本并不一路的女人”(参考《追忆似水年华》)的时候,又或许,像阿飞那样“突然想通了”的时候,我想,或许,那一天也就是我对网络说再见的时候了。
如果离去了,或许,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心血来潮之下,我会忽然打开微博微信,查收那些发给我的信息,一定会有些人依然对我恨意未消,继续在谩骂诅咒着我,但也一定会有人告诉我,他(他们)很想念我,那一刻,我想我会动情,我会流泪,我的泪水就是我曾在网络上,曾在某个(些)人心里留下印迹的最好的证明。这种感情是深沉的,是那些携手并肩,抱团取暖,为主席辩护,为祖国呐喊的伟大岁月里积淀下来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又或许,虽然我微不足道,但我依然会继续用尽力气陪大家一道守护着网络空间,做这个伟大时代的守护者。很多事情就像命中注定,又似乎是“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这是借用的话,是贝多芬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为了让这几个字的意义绝对清晰明了,贝多芬还在最后一个乐章上方标注了如下字眼:“Der schwer gefasste Entschluss”——细加掂量的决断。但我要说的是,与大家一道守护国家的网络安全并不仅仅是“细加掂量的决断”,更是一种本能,是一种为守护美好和安宁而心甘情愿牺牲自我的本能。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好了,此刻,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为了捍卫昨天的荣耀,为了守护今天的安宁,为了争取明天的幸福,就让我们携手出发吧,就让我们用心去团结每一个人,用情去感染每一个人,用爱去守护这片神圣的红色大地吧!
《公知的黄昏》系列完结,再次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