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让步政策的批判的批评
——论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关系
“让步政策”就其整体来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半截是所谓的让步,后半节是休养生息——使得农民休养生息,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或多或少的推动了一步。让步政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批判,但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的批判实际只是停留在对前半截的批判,后半句只是被换了个说法,继续在各种场合中广泛应用。例如:“……无论是推翻或改造这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都是使农民从极端穷苦和落后的地位上得到稍许的暂时的改善,所以才有封建社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
让步政策论这个头脑中制造出来的法则前后两部分互为一体,不揭露后半截的虚假本质就不能彻底批判让步政策论。“学习与批判”杂志1974年第九期有一篇“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经过大规模农民起义以后才能暂时地改变一小撮大地主阶级垄断全国绝大多数土地的局面,并使农民争取到或多或少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性。 ……由于农民对当时封建统治打击的结果是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了某些改变,因而也就或多或少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对生产有了一定的兴趣”,诸如此类的话,我认为实际上就是指封建社会里修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恩克斯有句名言:“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是被压迫阶级及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的违背。那么这二者到底谁正确呢??
“学习与批判”1974年10期10页有这么一段话,“从奴隶解放出来的农民,由于得到某些人身自由,有的还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一部分产品也归自己享用,开始对生产有了一定的兴趣,劳动群众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得到真正的大发展,是和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密切相关的”。不能不看到这个观点,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相合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吧,从从秦汉开始封建庄园士族制度的成长与消亡,到唐初的均田、封建庄园制度的形成到消亡简要的考察一下中国封建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的关系吧。
中国的封建社会,现在公认的是从战国时代开始,这个时期战争非常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痛苦与死亡。然而战国时代也是我国生产力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伟大转变的时代。商周是青铜器时代,青铜器只宜做兵器礼器、生活用具,而不能作为劳动工具。当时的劳动工具,主要还是石器和骨器。战国时代出现了铁器,从而使秦汉真正进入了一个铁器时代的农业社会。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开始就向人们显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暴力篇中说: “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
“火药和火器的采用绝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总之,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利取得胜利,没有他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
“文景之治”是汉初地主阶级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期间,这个期间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难道是农民得到某些改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程度提高所推动所造成的吗?事实是完全相反。 正如许多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尽管文景时期地主阶级过着十分富饶的生活,而劳动人民却“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处在不断的破产流亡之中。资料证明,文景时期正是封建地主庄园经济 士族制度形成时期,农民家破人亡沦为地主的农奴过程(1)。历史权威,范文澜老先生说:“……上层统治者的宗室公卿,大夫以至一般官吏奢侈安乐,不受法律限制。下层统治者,民间豪强不籍官位专凭暴力,在地方上武断乡曲、兼并土地,实行清静无为政治的结果是整个统治阶级过着极其富饶的生活”(2)
----- 这就是文景之治的实质,一方面是农民的破产,一方面是统治阶级的腐化生活。没有前者生活状况的退步,就没有后者的奢侈的生活。没有农民的破产,就没有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中国封建社会的封建领主经济到汉武帝以后逐步遍及全国,并且继续朝着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这里根本就不存在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半点关系。
从东汉开始形成所谓氏族制度。封建地主庄园逐渐发展成拥有自己独立的武装(部曲),有城堡(塢 壁 堡)与被统治者(奴 僮 客 徒附)的封建领主经济,在这种经济社会里,劳动者的兴趣与生产积极性绝对谈不上。
有文章将东汉 魏 晋南北朝时期的领主经济社会看成一片黑暗,说什么:“在儒家路线下出现的分裂纷争,带来的却是土地荒芜,人户疏散……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痛苦生产的凋敝都是可以想象的”(3)
但历史的史实尽管是人民倍受痛苦,然而生产不是凋敝而是上升。并且文化也都有很大的进步。首先纸的发明是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
纸在西汉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只能作为包装用,还不能写字。目前出土的最早的有文字的纸是汗滩坡东汉麻纸。魏晋南北朝纸的质量数量更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1965年,新疆出土了一份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纸质优良,是一种漂亮的本色加工纸。“在这张薄而白的纸上用墨写的文字,其墨色,至今人漆黑发光,犹如新作”。可见造纸术在魏晋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普及全国,边疆也不例外。纸张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社会上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字书法达到了一个最高的水平,书法家不断涌现,王羲之父子的书法达到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
二,瓷器
瓷器和丝绸纸张一样,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物质生活做出的重大贡献。作为完整意义,完全从陶器制作中分离出来的瓷器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现代出土大量晋代瓷器,反映了当时青瓷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
三,铁器
在魏晋南北朝有个飞跃的发展,1974年四月,在河南渑池发现了一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铁器窖藏,出土4000多种器形。经鉴定,包括了除合金铸铁外的今天的所有的生铁品种。其中有堪称铸铁史上奇迹的低硅灰口铁,还有首次发现的铸铁脱碳钢和球墨组织,这不仅是我国古代眼睛研究技术发展史上的宝贵资料,对于今天的科研和生产也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煤使用和石油的发现,也是世界最先进的。
四,农业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争不断,广大农民沦为奴 僮 徒附,生活极其痛苦,然而农业生产的水平和规模是大大发展了,这是无法用劳动者的积极性来解释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的证据。齐民要术,不单是我国的,也是全世界的最早的一本农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叙述农业科学的名著。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总结。它标志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水平。在范老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民众屡遭战乱,但生产的技术和知识并不低落,齐民要术可以作证。(二篇524页)
至于我国的江淮地区长江流域,所谓江南,在西汉时还是卑湿荒凉的地区。司马迁说:“那里地广人稀,懒散成俗,少有冻饿的穷人,也少有千金的富家”。也就是说,也就是说贫富差距不大,但是生产力低下。从东汉末年开始,在激烈的战争中,有很大一部分中原士族,连同他们的宗室,宾客,部曲及僮奴属客一起迁到了江南,把士族制度也带到了江南。地主阶级利用强制的集体的农民(农奴)劳动开发了美丽富饶的江南。经过近300年的开发让江南变为“江南地广,田亩肥沃,民众勤于本业,一郡丰收,可供述郡食。”的地方 ——这是多么巨大的成就啊,这怎么能叫做生产凋谢呢?
认为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退步,是一个大大的错误,对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生产技术的大发展,瞪着眼睛不承认,这怎么能是正确的态度呢?唯心主义总是从他的主观出发,不明白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的一个标准而不是道德标准。他们看不到真正的原因,所以从脑子出发,假想出一个农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的理论,从而歪曲了历史事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上的成就,书法上的成就,数学上的成就,天文学上的成就,雕刻笔画美术等等都有着高度的发展,而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没有人生自由的僮奴,徒附的最野蛮的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之上的,和劳动人民的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没有半毛钱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中进行的,生产力这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也不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的发展是在士族制度下进行的,这种士族制度本身就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极大的摧残,他不能不引起劳动人民激烈的反抗,长达300年之久的南北朝也是各族劳动人民对士族统治不断进行反复斗争的300年,士族制度在各族人民的打击下,终于严重衰弱了到隋唐时候可以说是彻底消亡了。
隋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朝代,然而却是十分富饶的朝代,这种富饶是怎么产生的呢?难道不就是南北朝时期生产大发展的结果吗?隋家天下差不多是白捡的,没有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全国生产上的大发展,在短暂的时期内,怎么能获得这么多的财富呢?
唐初推行的均田制度,也是所谓“社会的生产力得到真正的大发展,是和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密切相关的”理论根据之一。
“学习与批判”杂志1975年第一期“女皇帝武则天”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均露均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武则天的这两句诗写出了他对均田制歌颂和赞美。在经济上武则天认为,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和历史上其他法家一样,重视农垦。他坚决维护唐初推行的均田制,限制大地主大规模兼并土地,保障一般地主的利益。"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项重要制度,他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对于它的实质,它的历史作用,这一个专题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均田制不是引导农民开垦荒地,也决不是限制土地兼并的一项制度,而是恰恰相反。
一,首先均田制不是产生在唐初,而是产生在拓跋魏初期。唐初的均田制是已经实行了近200年的均田制的消亡的时期。如果说历史上出现的是有某种进步与作用的制度,一般只能是在产生发展阶段,而不能在它的消亡时期。唐出的均田制是处在一个消亡的过程,而消亡本身说明了这一事物已经是不合理的现实了,已经没有存在的理由。
均田制是在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特别是拓跋魏进入中原的时候产生的。士族制度在中原受到冲击,庄园瓦解,土地大片荒芜后,少数民族政权进入中原后对土地的分配和占有的制度。这不是土改,是谁的牛羊多,谁的奴隶多,分配的土地就多。其实史书上写的是授田。不知道为什么在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上写成了 均田
二,唐初的均田制明文规定给宗室,功臣,文武百官授给大量的永业田,最高达万亩,而普通农户每户只授20亩。实际情况从大量资料中可以看到普通农户永业田园生活口分田与规定相差很远,而上层贵族大地占田数字远远超过规定,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实质上均田制是贵族大地主占有土地的起点,决不是什么限制的制度。正如范文澜人先生说的:“官员受永业田是地主据有庄田农民失去耕地的一个重要原因。”(4)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和汉初文景之治一样,唐初所谓盛世,也正是建立在农民血汗的基础上的地主阶级的盛世,本来士族门阀在近300年的各族人民的冲击下已经消失,可是在唐初的近百年中,地主阶级通过均田与其他手段强迫农民又相继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人身自由,沦为地主的客户和私属。封建领主式的田庄重又在祖国大地树立,国家由统一,再一次走向分裂,又走上了魏晋南北朝的老路。这种封建领主式的庄园经济延续到宋王朝,著名的水浒传有一段三打祝家庄的事,这个祝家庄就是一个封建领主的庄园,有家兵家将,有庄主有庄丁。在书中的插图上,我们甚至还可以看到城墙和护城河。(5)
历史好像在重演。即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在螺旋性的上升。隋唐以后形成的庄园经济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氏族门伐经济有什么区别?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只想告诉人们,在战乱和分裂中,中国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了,封建经济发展了。范文澜老先生在他的中国通史里有这么一段话: “至唐朝中期后,农民破产流亡,农业绩一直在下降,手工业却一直在上升,与手工艺关系紧密的商业一直在上升。”(6)这段话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国家,粮食既不靠外国进口,也不从国外掠夺原料,他们的农业生产下降了,手工业和商业又怎么能发展呢?没有足够的粮食,没有足够的经济植物,没有足够的人手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手工又怎么能发展呢?商业流通的物质又从什么地方产生?这句话是有矛盾的。其实在唐中期,农民破产是不错,然而农业并没有下降,相反,地主的庄园经济就是在这个农民破产流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庄园经济比起个体农民家庭有大的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上有更多的能量。
其实这是15世纪以后的英国,羊吃人的现象在中国的最先的版本。农民从家园里被赶出去变成了农奴。,但是生产更发展了。唐宋期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筑在农民的地位的什么相对改善上的。
我们再一次看到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那都是不存在的。在封建社会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对农民的让步政策。所谓的休养生息是指对地主豪强的休养生息,让他们去兼并农民。不与民争,这个民是指地主豪强。是要国家政权不与地主豪强去争,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丝毫关系。一定要说让步,也就是皇权对豪强地主的让步。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解放前是非常落后的,远远的落在世界先进水平后面,但是我如果我们认真读一遍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就会发现在15世纪以前,也就是说,在宋元以前的一个非常长的事情,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水平,科学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处在世界先进水平的最前列。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一,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以及瓷器,丝绸。全部在盛源,以前出现的。
二,鉄器的使用要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三,石油,南北朝,隋唐期间不但用于照明润滑,而且还作为武器。宋代劳动人民用石油产品,沥青控制火药的燃烧速度,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近千年。
四,天然气在秦汉时开始煮盐,比号称利用天然气最早的英国早1000多年。
五,钻井技术,远在2000年前就开始,北宋时已凿出千尺以上的卓筒井。我国深达1000米的第一个钻井约在1100年完成,而美国在1859年才钻成所谓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井深只有21.2米。
六,医学,公元十一二世纪,我国已有了根据实物绘制成的人体解剖图。比欧洲早300多年。
七,天文,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出现在我国战国时代。最早的候风仪 浑天仪出现在我国东汉时期。最早的新星,太阳黑子记录也出现在汉代。世界上,最早考虑到岁差的立法出现在我国南北朝时期,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线的长短,是在我国唐朝。
八,工具机,在宋元期间,江西有已经有了水转连磨,数椎与九个磨同时转动,用来制造茶团。,河南有水转大纺车一夜纺麻100斤。徐光启,农政全书所绘纺车图有十五个锭子,而英国于1765年才发明多 轴纺纱机。
九,航海。两汉时航海已经是个专门学问。官私船只远航印度。三国时,孙权是大规模的航海倡导者,为了掠夺人口,经常远涉重洋。最迟于11世纪,我国已经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唐宋的海船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安全的,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还要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半个世纪。 中国的落后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里面有说明。
纵观中国历史,它的社会与生产发展有几个螺旋型———几个个体小生产和集体大生产的交替。
第一个时期(夏商周)是从原始部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到奴隶制社会消亡。是一个奴隶制大生产的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生产上从原始的部落小生产发展到奴隶社会的集体大生产。(诗经中的七月对这种奴隶大生产有所描述。丝绸的大量使用生产绝不是个体小生产能出现的。)再到奴隶制大生产的解体。
第二个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奴隶制大生产的解体造就了一个自耕农与中小地主的天下。这是 秦汉大一统的物质基础。接着就是一个士族门阀制度的封建领主的农奴大生产的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五代十国、宋元。
士族门阀制度的封建领主经济解体以后,又在我国造就了一个自耕农与中小地主的天下。这是 隋唐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这也是一个有小生产到大生产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这个时期是中国农奴社会的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庄园经济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第四个时期是明清时代。这个时期的地主庄园的农奴经济基本已经消灭。农奴制消亡。国家是在皇权工作下的地主与佃户的生产关系。原来在元宋时期的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在中央集权的皇权的控制下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打破这小生产的农业社会、是一直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逐步实现。
在个体小生产的条件下,在背朝天是面朝土的辛苦劳动的勉强维持生计的条件下,不可能有什么科学的发展。社会必须有些人脱离了这种辛勤的劳动才能发展科学技术。希腊的文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农奴制的生产的基础上的。同样让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文明,科技的发展。建立在农奴制的大生产的基础上的。个体的农民的劳作不可能有上述所说的四大发明的贡献,瓷器,铁器,石油,天然气的各种技术,转井技术,冶炼技术,那都是不可能的。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傅立叶就说过:“在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劳动是自由的,据说也适合个人的本性。从个人利益出发能够在自己的劳动中表现出个人的主动性,但是这种自由只能助长欺骗行为,没有必要的资本和劳动得不到技术上的改进,节约、协作和机械化的全部好处,小农经济在农业占统治的地位,必然引起农民贫困。”
可见一定数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一部分产品也归自己享用,是造成农民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我国近500年来落后的重要原因,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子,它绝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只有走大生产的道路,才能使中国摆脱贫困,穷落,才有发明创造。
在现在的私有制社会里,无论是奴隶制的大生产,还是农奴制的封建庄园的大生产都是一个劳动人民失去了自由,被奴役、被压迫的过着不幸的生活的过程,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都与劳动人民的兴趣、生产积极性毫无关系。
所以中国历史上那些所谓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相关的理论是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的。只有在现在我们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的发展才与与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1977年写于新疆哈密,2020年修改于上海。
注释
1.文物杂志1974年第七期。《从西汉埋葬制度的变化看地主阶级由尊法到尊儒的历史转变的经济根源。》全文说明了封建地主庄园,从文景时期形成到汉武帝以后开始遍及全国的地主庄园经济。“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些小型的耒耜、臿、镰刀的木模型器,以及数十件男女俑。这些手持农具的劳动作俑极其形象的体现出他们是地主庄园内被奴役的农奴的象征物。”
2.范氏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38页。
3,历史研究杂志1975年第一期100页。“在儒家路线下出现的分裂纷争,带来的却是土地荒芜 人户流散。分裂导致了中原王朝无力防止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掠夺,更使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
4.,范氏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209页。
5,宋元以前的地主庄园是有武装的,有城堡的和明清以后的大地主的庄园是有区别的。
6.,范氏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篇261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