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存在问题,接着概述了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演变的历程,重点是分析了其经济转折之路,从历史事实和理论阐明中肯定了商品经济及价值转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及界线。同时在其历史的经济转折的基础上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前苏联东欧国家和76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及其社会主义部分的重建,并对其重建给予了定性评价,最后提出了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
关键词:经济转折之路 价值转形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东欧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三、商品价值及其转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续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建
商品价值及其转形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或如何存在商品经济的问题。在早期社会主义国家里,斯大林开始是否定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后来又承认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存在。毛泽东则在更大的范围和程度上承认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但又认定需要对其发展实行某些限制,直至其最终消失,因而在实际上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性质。20世纪50—60年代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的,到70—8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的经济改革,则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相应的也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等经济关系,结果带来的是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被复辟。那么,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及其地位究竟是怎样的?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商品价值及其转形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续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建问题才可能获得真正地解决。先看历史事实演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20世纪 70 年代毛泽东的逝世,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和毛泽东时期的中国为代表的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矛盾激化的历史必然。这些国家经过第一次社会主义产业革命等快速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经过了战争考验,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优越性。因而也使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获得了某种相对安全的生存权利,如东、西德国和北、南朝鲜的分治和存在等,它就是两种社会力量某种程度的势均力敌的表现。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也初步典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框架轮廓,如大局上公有制经济的普遍建立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存在,经济关系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平等合作关系、计划经济或产品经济、按劳分配等。
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来的,她必然否定和扬弃资本主义,并高于资本主义。但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诞生在经济、政治、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还带有鲜明的古代传统社会特征,为了生存下去,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自然采取了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带有鲜明古代传统特色的计划经济,政社合一,高度集权。历史发展事实表明:采取传统模式是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初期发展的有效形式,它巩固和加快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世界。但正是由这个特殊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还很不完善,如早期的全民(国家)所有制的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主要表现为:由国家政权机关代表全体公有者占有生产资料,计划经济形式方式主要表现为一种政治权力支配,是以管理者和国家(行政)计划为主导的,公有者与公有权之间的关系也容易虚拟化;早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具体形式和作用在新社会建立和初步工业化以后仍然表现为:高度集权和干部的委任制、等级制、职业化等特点(包括它在经济上的延续),不能充分地发展和更新众多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和领导人并保障其作用。随着早期社会主义国家产业革命和文化革命兴起等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有了较大发展或初步工业化以后,它就必然要走上自我革新和完善之路。
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自我革新或历史转折之路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简单地说,1950年代开始的铁托领导的前南斯拉夫改革是历史转折的发端,苏共二十大的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主义是历史转折的正式开始,1976年10月毛泽东逝世后的中国政局变化是历史转折大势不可避免的标志。转折的原因在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幼稚,而直接原因在政治上,需要避免的大忌毛泽东已经揭示过。
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历史转折的经济之路,可以从其转折的经济关系形式和经济关系内容性质两个方面去分析。从转折的经济关系形式上看,转折之路明显地区分为两大阶段: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时期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或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就是市场起基础和主要作用的商品经济,是大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两大阶段的区分,在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大体上是以东欧巨变为分界点;在新中国(1976年10月后)是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为分界点。在苏联东欧经济转折的第一阶段,根据历史事实和1986年郑洪庆的《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47]等文献论述可知,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是改革转型所谓走在前面的国家,前南斯拉夫1950年的改革开始向商品经济过渡,经过1965年改革逐步转向市场经济。匈牙利改革也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经过1968年改革,逐步建立了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并重而以计划调节(多用经济手段)为主的经济体制,1988年匈牙利中央还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问题,出抬了《公司法》。在第二大阶段,苏东巨变之后,出现了向市场经济的急速转轨,大多数国家实行激进式,匈牙利等实行渐进式,其实质是西方式的经济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的大转向,内容涉及私有化方式:有偿与无偿,所有制结构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价格及其它配套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改革和对外开放,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同时出现了经济大衰退和震荡。[48] [49]中国、越南、古巴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也走着或将走着与东欧国家经济转折相似之路,中国的经济转折之路对匈牙利的经济转折之路就有很多学习借鉴之处。中国的改革最先也是从农业开始的,农业集体所有制改变为个体经营,1978年12月中央全会决定进行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1984年10月中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92年十四大政治报告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央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
从转折的经济关系内容性质上分析,首要的就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分析。“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或资产)与劳动者的结合关系,它包括资产权利关系和主体劳动关系及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等三方面内容。……所有制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资产与劳动的结合关系;表现为资产权利归谁所有,如何支配”。([51])从历史事实上看,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折的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内容性质变化之路,与其经济关系形式变化之路是紧密相伴的,也是分为与前者同时期的两大阶段:即向商品经济过渡的生产关系改革阶段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生产关系转轨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即东欧巨变前的东欧,生产关系上变化的主要表现是:在前南斯拉夫,1950年代以前的旧社会的农业并没有经过公有制改造,改革开始在经济上又普遍推行以社会所有制代替国家所有制,实行劳动者联合,企业自治,但其实质却是“社会所有制即半公有制半私有制”(后面将细说)。在其他的改革国家如匈牙利等,一方面是扩大个体私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工人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权。他们改革的结果是:“经理和技术专家阶层”获得广泛的权和利。此阶段生产关系改革的落脚点情况最能说明问题。若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两个西方国家—美国和日本与两个采取分权模式改革的东欧国家—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的社会财富分配状况加以比较,即可发现:南、匈两国社会分化水平已与美、日两国大体相当。如果将居民按收入高低等分为五个组别, 最低20%和最高20%居民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美国为5.3%和39.9%,日本为8.7%和37.5%,南斯拉夫为6.6%和38.7%,匈牙利为6.9%和35.8%。其中,南斯拉夫的社会贫富差距甚至比日本还要大一些。[52]这就表明:公有制生产关系在改革中实际上发生了和平演变。在第二阶段,随着向市场经济的急速转轨,开始实行的是全面私有化,包括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不久又放弃全面私有化,重心转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中的“资本主导”广泛深入,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重组还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许多实行私有化的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中仍然保留一部分国有股份,到90年代中期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仍然比较高。苏联或俄罗斯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转折之路,与东欧的经济关系转折之路大同小异,甚至还发展成由国家参股和控股的大型国有命脉企业为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转折的结果,资本主义完全复归,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剩余价值(落脚点在贫富分化或悬殊)的生产关系彻底代替了公有制—自主联合劳动(或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共享剩余产品(落脚点在共同富裕或无贫富悬殊)的生产关系。[53][54]中国(1976后)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转折之路,也分为两大阶段,以1992年为界。在第一大阶段,农业上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集体所有制被解散,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让职工参与管理,广泛推行承包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发展个体私有经济,股份制经济也发展起来。在第二大阶段,转轨大势兴起,卖土地和开发区建设广泛推行,乡镇企业改制(私有化),国有企业改制(企业身份置换),“抓大放小”(国有中小企业私有化),规范破产,下岗分流,职工身份置换,按要素分配(即按资分配),“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退民进”和县域经济民营化(大规模的私有化),产权多元化,寻求国外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成主要实现形式等,原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分配关系急速蜕变。这些与苏联东欧国家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的转折之路已经没有本质差别了。当代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界很多人已经把中国定性为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55]
前南斯拉夫国家在1950—80年代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转折之路非常特别,它主要表现在社会所有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上。根据前南的宪法条文和陈长源的《关于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的矛盾》[56]等文献论述可知,1974年南国宪法第12条规定:“任何人对社会资金不得获取所有权,……不得利用社会资金来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第13条规定:“ 使用社会所有制资金从事联合劳动的工人有使用社会资金从事劳动的权利,其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使用这些资金从事劳动,以满足自己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并作为自由和平等的一员同从事联合劳动的其他工人一起管理自己的劳动、劳动条件和劳动成果 ”。南共领导人卡德尔就说过:“社会所有制生产资料属于所有从事劳动的人所有”。由此可得,社会所有制就是劳动者的共同所有制,即劳动者通过劳动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直接和平等的使用与管理生产资料,享受其收益,在它那里“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的人,又不属于任何单位或个人”,任何人或单位都没有资产所有权的便利,但有经营管理权、收益分配权等产权。社会所有制是一种所有权主体虚拟或“无头”的公有制,它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不是一回事,在现实社会则表现为一种半公有半私有或非公有非私有的残缺不全的所有制。由这种“无头”的所有制所决定,(1)谁是真正的生产资料的主人,谁对生产资料及其经营与风险负责,仍然是模糊的,人人都是主人,人人又都未负责任,工人在支配企业财产时好象这是他们自己的,但在管理企业财产时又好象是人家的,企业存在“多分少留”的倾向,刺激了消费的膨胀,企业的生产投资又在信用膨胀的基础上盲目扩大。企业及职工的权与责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企业自身很不健全,企业和企业人行为难以合理。(2)在社会上,社会所有制经营单位各自独立(自治),也无所有权关系之联系,因而整个社会资产不可能出现有机统一的运动,虽然建立了联合劳动组织,那也是没有“硬约束”的契约主义联系,不可能生发出真实的公共的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联系,还是会出现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它的存在及其带来的社会宏观状态与资本私有制经济社会的宏观状态之间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两样。(3)社会所有制经营单位各自独立(自治),由于各部门各单位之间支配和使用的社会资金或社会生产资料的状况不同,劳动生产率不同等必然引起劳动成果分配的分化和悬殊,这在社会所有制条件下缺失内在调节机制,对于社会失业者它也没有内在调节机制,这些又是在否定社会所有制本身,它正走向“集团私有制”。社会所有制的这些特征都表现在前南斯拉夫的社会现实之中。由社会所有制的特征所决定,社会所有制与商品市场经济既有兼容的一面又有非兼容的一面。商品市场经济要求有产权明晰的所有制形式和相对完善的要素市场, 要求构造健全的商品生产单位和市场主体,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等,而社会所有制的社会表现决定了它并不能较好地适应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些要求,所以前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及其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都属于不正常的类型,1965年以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就相当严重,在其落脚点上则表现为非公有制经济。
总之,社会经济发展或转轨的经济关系形式方面与经济关系内容性质方面是紧密相连和不可分割的。市场或市场调节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或市场调节起基础和主要作用是资本私有制经济内生的必然产物,计划调节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经济内生的必然产物;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都属于经济形式的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同一性质的经济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经济形式,同一经济形式可以适应不同的经济内容,但经济内容与经济形式之间还是有必然的适应关系或界限关系;也就是说,资本私有制——市场经济,公有制——计划经济,分别是不同的必然连体,而这两个必然连体之间是不可能交叉的(不可能让自己的儿子站边叫别人的儿子来自家当家作主)。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折之路的实践证明:商品经济日益占社会的主导或统治地位,成为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关系私有化了,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关系变成了资本私有(含其国有)与雇佣劳动的结合,变成为资本主导而非劳动者主导的经济关系。这两个核心点的相伴决定了其经济的非社会主义性质。
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转折之前确实存在部分性商品经济,转折之后的实践显示好像又需要否定商品经济,这种矛盾及其存在的原因何在呢?其实,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和主导),是生产资料公有与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相结合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和公有制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中占居统治地位,它必然内生其计划调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基本克服公有制经济内在的个别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基本克服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分散化和自由化,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它能够逐步摆脱商品经济关系和物的依赖关系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的本质就是有计划的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但是,公有制的完善必然有一个过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迖,劳动者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民主劳动十分发达和完善,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不必要实行按劳分配等条件达到以前,即使由发达资本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即使建立了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也不可能立即出现所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完全的自由自觉自愿地直接结合(即自由分工和自由劳动),还只能实行部分劳动者与个别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劳动者的劳动还不可能都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因而还存在个别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还存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还必然存在并改造利用商品经济形式和因素去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存在物的依赖关系。……当然,受公有制经济关系及其计划调节的限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必然是向产品经济过渡着的有限的商品经济。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超越了其辅助地位和作用,发展过头了,那就意味着原公有制经济的变质。由此,又可以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就是带有商品经济特征的产品经济,是有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见前[51])
社会主义社会要保留和利用商品经济,应当走改造和扬弃资本主义大商品经济的路径。“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资产权利分离制约的形式和机制, 适应国民经济组织运行的宏观和微观的区分,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及其计划实现形式和手段必须有新的开拓。那就是:公有制实现方式的‘两个分离制约’。第一个就是‘公有产权的两权分离制约’,它有两种(或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就是实行公有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分离制约,表现为全体公有者与其所有权代理者的分离制约,由此组建一个公有制经济的宏观(国家或社会)管理中心和计划主体,形成公有制经济的宏观代理者,并明晰公有制经济内部的经济联系形式和手段;其二就是实行企业公有者劳动者与企业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分离制约,由此组建一个公有制经济的微观载体:自主联合劳动的法人企业。第二个就是‘自主联合劳动关系的分离制约’,它也有两种(或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公有制经济的宏观管理中心和计划主体,是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的宏观和集中的代表,它们都是从属于它的全体公有者劳动者,并由其全体公有者劳动者选举和定期改选等组成,对它的全体公有者劳动者负责并报告工作;其二是公有制经济的微观载体——法人企业实行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制度,企业员工的地位都是平等,都是企业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流动,但都不得任意解聘;由企业全体公有者劳动者组成的企业民主劳动管理机构——职工大会或职代会及其工会理事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和监督机构,它制定、审定和监督企业重大的制度、决策和人事任免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构——懂事会和经理机构都应当从属于它的民主劳动管理机构。而公有制的计划形式可以是指令性的, 但主要是指导性的,计划实现的纽带或手段就是公有产权分离制约关系和自主联合劳动分离制约关系及其结合。由此,通过这‘两个分离制约’和新计划手段, 就可以组织好公有制经济的全国自主运行,并确保整个资产产权的公有性及其实在性(落实到每个公有者)。”(见前[51])这样,公有制的带大商品经济特征的产品经济或半产品经济即新计划经济或产品经济的一般样态是:自主联合劳动的法人企业——新计划中心——人民需要(包括市场调节或计划引导的市场调节)的三角稳定的充满活力的内体制结构的新模型就出现了,这种新模式结合并改造了大商品经济形式,既能在资源配置的微观上更能在资源配置的宏观上显示其高效率。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只知道这些生产方式所共有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畴,还是根本不能了解这些生产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对这些生产方式作出判断。” ㊴这就告诉我们,商品经济关系的性质或本质是由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商品经济关系的一般形式可以在不同社会共有或通用,当然又受到前者的改造,其范围和作用各不相同。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经济,当然是存在被改造过的大商品经济形式,那么,马克思关于大商品经济的商品价值及其价值转形等一般理论经过改造也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得,受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或生产关系的改造,资本转化为资金,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但不再是商品,剩余价值转化为共享价值(包括个别单位的共享价值和上缴的社会共享价值等),共享价值可转化为利润,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地租,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价值转形就会形成新的“五层次式”。其新框架是:一、共享价值转化为利润,共享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三、(间接的生产性的)科技服务业资金加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调整;四、商业(扩展为整个再生产性物流服务业)资金加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修定;五、生息资金加入,利润分为为企业收入和利息。它继承和改造了《资本论》第三卷的“五层次式”。新“五层次式”运行,是经济运行的形式手段,它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性质则是社会主义的。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是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斯大林式传统政治经济学,就是苏联——这世界上第一个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或计划经济实践的直接反映。
斯大林式传统政治经济学,就是指《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它是在斯大林及其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直接指导下完成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在1954年正式出版的,分上下两册,共设3篇42章:第一篇研究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包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封建主义生产方式3章;第二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为垄断前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设计18章;第三篇(下册)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包含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其规律和运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3章,共计21章。“垄断前的资本主义部分”按照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编写,“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按照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编写,“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等按照斯大林的经济理论编写。《教科书》在《导言》中写道“政治经济学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方面研究生产关系”。1955年出修定第二版,1958年出修定第三版。第三版有点明显的变化,即篇章上缩减为3篇36章(经过合并、调换位置、分开、改名、原导言改为一章),上册19章,下册17章,增加了点新内容,但框架结构(主要表现为“二元结构”)和内容没有什么较大的变化。《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它的基本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典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如研究对象和方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都是对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而且主要是生产关系(后者来源于斯大林),其研究方法包括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辩证法和阶级分析法。其社会主义部分,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出发点,由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规律体系及运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国际关系与趋势等部分构成,并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基本问题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其规律体系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由此推出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公有制推论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由公有制的两种形式推论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由公有制推论出按劳分配规律,由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推论出劳动生产率提高规律,由公有制推论出社会主义各国平等互利合作的世界经济及向共产主义过渡,其核心是公有制—计划经济。从历史上看,《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相对科学地抽象概括和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尽管它还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不足,如没有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及其发展的动力地位,偏重抽象的规律体系等,但并不能抹杀其主要功绩。“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㊵ 毛泽东说:“搞出一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一个大功劳,不管里面有多少问题。” ㊶总之。《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经典和里程碑,是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典基和范本。
伴随着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折之路的开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建也在事实上开始了。它的重建最先发生在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起因主要是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含苏联等政治经济学讨论)及其国际关系演变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前东欧及苏联国家政治经济学的重建,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一是指通常所说经济学学科或教学的成体系的及与此直接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二是指比较自由的带学术研究与探索性的经济学理论。就后一方面而言,主要表现是学界所说东欧经济学或东欧的市场社会主义。19世纪20—30年代,针对苏联的经济建设,国际上出现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经济核算和资源配置问题的争论,论战以1937 年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的发表为止。兰格通过“计划模拟市场”的“试错法”形成了“竞争的社会主义”,被称之为“市场社会主义的“鼻祖”。50—60年代后形成了东欧经济学派:(1)、南斯拉夫学派。代表人物有卡德尔等。他们的研究重心是所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改革,其基本的改革主张是变国有制为社会所有制,其核心是自治,提出了自治的商品经济理论。(2)、波兰学派 。代表人物是兰格和布鲁斯。兰格提出了把市场机制引入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1936),并假定社会主义企业家们在竞争市场上的实际行为与私人企业完全相同,第一次提出了市场中性论。布鲁斯的研究重心是经济运行模式,主张国家通过市场来引导企业决策,变集权模式为分权模式,在计划调节结构中导入有调节的市场机制,即“ 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 ”(1961),还提出了生产资料社会化理论。(3)、匈牙利的改革学派,代表人物是科尔奈和里斯卡。他们以传统体制和改革后的匈牙利体制为研究对象。科尔奈研究的重心是经济运行机制,其基本的改革主张是硬化预算约束,由“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经济运行(1957),甚至提出半商品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短缺经济。里斯卡研究的重心是深化所有制改革,其基本的改革主张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按个人社会所有制要求完善承包经营制。(4)、捷克的改革学派。代表人是锡克等。他们的研究重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商品货币关系,其基本的改革主张是充分发挥竞争性市场机制对生产的调节作用,计划调节的主要形式为宏观收入分配计划对需求总量和结构的调节,即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1958),还提出了资本中立化理论。总之。20世纪50—60年代越来越多的东欧经济学家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苏联的列昂节夫、利西奇金等也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比较经济体制学的发展,埃克斯坦(1971)、贝尔(1971)、格雷格里(1985)、林德布罗姆(1977)等提出经济运行机制可以与所有制相分离的“市场机制中性论”的观点,他们认为市场和计划仅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工具”和“手段”。[57][58]这些说明,他们在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所有制改革、企业改革、市场建设、宏观调控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到1980年代中后期,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目标,前南斯拉夫的股份所有制主张开始兴起。
前东欧和苏联国家政治经济学的重建,既与当时经济学术思想的发展相关联,又与经济实践的改革开放及政治局势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庞川《从东欧一些国家遇到的困难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一文[59] 的观点,“各国对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不同,作法也不尽一致,大体上可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明确宣布或未经宣布而实际在走商品经济改革的道路,改革的动作和幅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又有着三种类型。” 市场经济类型,这是南斯拉夫1965年改革后形成的;以市场为中介的类型,这是匈牙利自1968年改革后形成的,波兰可属于此类;国家计划统筹安排下的商品经济类型,这是自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苏联的设想。第二种情况,主要是以民主德国最为典型,他们从来不否认商品经济,但又认为对相关改革要持稳重态度。东欧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重建情况大致是与此相应的。如前南斯拉夫米·具洛维奇著《政治经济学》1957年出版,1958年二版。[60]第二版共五篇: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二篇: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般社会范畴和概念;第三篇:资本主义前诸社会形态;第四篇:资本主义;第五篇: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产生和建设。第五篇共分两章:第一章: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实践,第二章:社会主义制度下即建设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的基本社会范畴及其变化。在第二章中讲到:“商品经济规律将长期是重要的经济规律,自发势力会发生肯定和有益的影响,因此国家计划不应去妨碍自发势力的活动,自发势力可以校正计划,应当在利用商品经济规律的积极的(不可代替)作用的基础上,在计划的内部组织合理的、有刺激作用的经济”。“社会计划调节社会基本联系, 其内部各种具体联系是通过供求、市场、 竞事、以及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作用来实现”。“过渡时期的生产和再生产基本上是通过商品的形式而发展,产品为社会的有效性必须由市场决定。在过渡时期,尽管社会计划会因贯彻一定的意图而对价格制度发生一定的影响,而经常对它发生决定性影响的还是市场关系,首先是供求规律”。过渡时期即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建立到共产主义实现之前的大过渡。可见,这样的政治经济学的大框架基本上还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二元结构”形式,但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框架结构已经基本超越了“计划主导”范式和“产品经济范式”。
20世纪50—80年代少数几个前东欧及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学建设已经明显地超越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范式。如1970年代中期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经济系集体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61]除了前言部分外,教科书由以下五章组成:一、关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和性质;三、农业和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再生产和计划工作;五、社会主义和世界经济。从这本教科书各章的标题上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地位作用已经高于了计划经济和计划的地位作用。1970年代后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系系米拉丁· 科拉奇等合编的《 政治经济学》(70年代末出第八版,66年出首版),[62]全书各部分有比较严密的体系,其分析问题的顺序为: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在内容方面,本书的特点是以商品经济为主线,着重分析商品经济制度中的生产关系和经济规律,本书的副题即为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分析。该书已经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至少在形式上贯通了,出现了“一体化结构”形式。1979年匈牙利马克思经济大学集体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四次修订版),[63]共十七章,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规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生产过程和生产力、国民经济的管理、价格,财政,居民收入,个人消费,国营企业,再生产,经济增长因素等问题。从各章标题介绍上,没有“计划”这个章标题,但在章节内容中讲到“在以计划为主的基础上,计划性和商品生产是互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生产必须是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但同时也是真正的商品生产”。这虽然没有突破“计划主导”范式,但却突破了“产品经济范式”。1980年代后期苏联瓦·麦德维杰夫和列·阿巴尔金为首的编写组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结构》,[64]这新编书除了导言外共分四篇:社会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现代世界经济。单独设立《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篇是这本教科书体系上的一大特色,这篇最后一章是:社会经济的商品形式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篇第一章中说,商品生产的现代概念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若干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相当一般的经济过程的形式。在第三篇中教科书为社会主义市场问题,单独设立一章《在再生产体系中的会主义市场》,这在苏联的政治经济学中是第一次。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中不讲向共产主义过度, 这是5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相反,在第四篇中认为,把现代世界看成是一个多姿多态的、存在矛盾的,但仍在发展的整体。可见,这本《未定稿》也全面地突破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模式,出现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一分合结构”或“半一体化结构”形式。东欧苏联巨变后,此类的政治经济学建设也基本停止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学建设或重建,也可以从两个层次上分析,如前所述。首先的一个层次就是指1949年以来中国的比较自由的带学术研究与探索性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状况,对此,已有很多文献给予了概述。[65][66][67]和前面[50]简单地说,1976年10月以前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属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完善的范畴。5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形成了以骆耕漠为代表的非商品经济论,以孙冶方为代表的产品价值论和以于光远、卓炯为代表的商品经济论,但还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框架。那时,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主要是:毛泽东的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和谈话,《关于理论问题的谈话要点》,1976年上海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孙冶方运用《资本论》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总过程等经济运行形式而建构的《社会主义经济论》等。1976年10月以后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属于政治经济学重建的范畴,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为界可划分两大阶段。1992年以前,从发展的新现象上说,90年代以前东欧经济学及其研究范式在我国产生广泛的影响,甚至处于主流地位,另一条发展线索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引进、研究和应用,后者虽然从80年代才真正开始,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92年以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随着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而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那种因苏东巨变转向市场经济而显示出的制度经济学和产权改革理论等,其地位日益重要。90年代还提出了建立现代经济学、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等前途,2016年定格于最后一个名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随着它们的到来或与之结合而改换面貌,或被边缘化、空泛化,没有她的生存土壤。中国经济学发展中有争论,也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或不同的改革设想派。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国家政治及经济转折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并注重对改革的整体设计与重点研究相结合。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及改革实践之所以没有发生突变形式的变化或被延迟,原因在于其政权和政治的高度集中而没有出现分权和民主化,在于中国是学习和转换的高手。
中国的政治经济学重建,既与经济学理论的学术研究紧密相连,又与经济转折实践息息相关。1976年后的政治经济学重建情况,有关论述和文献众多。[68][69][70][71]整个的重建,可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或是否把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为分界点,明确地区分为两大阶段。在第一个阶段,76年至改革开放初高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是徐禾等所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于光远和苏星所编的《政治经济学》,它们都属于传统的苏联政治经济学范式。79年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南方本“、“北方本”都是借鉴《资本论》逻辑的“生产—流通—再生产”等而结构体系。79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北京本”)是以社会主义经济的矛盾和规律而结构体系。79年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其内容顺序为“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调节方式和管理体制—经济社会发展”,这两本书吸取毛泽东的谈话要点,并开创了以问题式而结构体系的范式。(见前[69])1985年12月,张卓元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见前[68])其内容共十七章,第五、六、七、八章和后面几章都是讲商品经济问题,第九章才讲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全书突破了产品经济论或“半产品经济”“半商品经济”论,指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学,实际上也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如书中在阐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指明这一目的只能通过“提高商品率和商品量的办法来实现”,还说“把计划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外国的经验,为了更好地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看来应把调和放结合起来”。另外,借鉴西方经济学逻辑的,代表性著作是厉以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1986年版,(见前[69])它参考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结构,把内容设计为“国民经济运行—企业经济活动—个人经济行为—宏微观经济协调—社会与个人协调—发展目标与战略”六篇,在整体框架上具有“运行—发展”的结构安排和“个体分析—局部均衡—一般均衡”的框架组织。此阶段政治经济学重建的趋向——社会主义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在第二个阶段,其标志性的教材是:1993年8月,由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吴树青等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出版,(见前[68])该教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按照四篇——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微观经济运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结构组织全书,在理论上演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和运行机制。1999年张维达主编的《政治经济学》首版,该书除导论共分为四编:第一编:商品经济;第二编:经济制度;第三编:经济运行;第四编:经济发展。2000年程恩富主编的《现代政治经济学》首版,该书除导论共分为五编:第一编:直接生产过程;第二编:流通过程;第三编:生产的总过程;第四编:国家经济过程;第五编:国际经济过程。(见前[70])这就出现了中国的有代表性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体化结构”形式。2002年逄锦聚等主编的 《政治经济学》首版,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特别的是它不仅将市场经济而且将资本纳入市场经济后又一同纳入第一篇一般之中。(见前[70])这种体系表面上是“二元结构”形式,实质是“隐蔽的半一体化结构”形式。2010年出版的卫兴华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内容包括导论和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等四篇共22章。2011年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包括2021年二版),全书除导论外由四篇:商品与货币、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构成。(见前[68])这些就是典型的“半一体化结构”形式。2016年8月,陈伯庚等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见前[68]),该教材将以人民为本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在结构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石和核心,围绕八大理论展开,共有六篇,先是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机制、根本任务三篇,接下来是微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关系三篇。总之,此阶段政治经济学重建的背景和主旨是市场经济,这是接续而又不同于苏东巨变前的苏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学重建。此阶段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从全面上看,可区分为“二元结构”、“一体化结构”、“半一体化结构”等形式;就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其结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仍然选择有明确的逻辑起点和叙述主线,逻辑性明显,同时尽可能地体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另一类是不追求体系结构的逻辑和严密性,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叙述的方法。
纵观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特色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建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政治经济学重建是他们社会现实——经济转折之路的真实反映。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是对真正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经验或科学因素的正确反映和科学概括。由此,他们政治经济学重建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怎样?首要的不是由重建自身决定的,而在于重建的生存土壤、地基和导向,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此,前面的论述实际上给予了基本的清理。如理论和实践表明,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我革新和完善之路,从经济形式方面说,可以走改造和扬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路,但却走上了类似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歧途,结果必然带来经济社会的非社会主义性质。在此背景和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重建也就不可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其次,就他们政治经济学重建自身而言,他们重建的政治经济学的“红线”,实际上就是所谓非计划经济或非产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真存在这根“红线”,结果正如它的中国重建者自身所说,“到目前为止,改革方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二分法的改革;另一类是贯通二分法的改革。……实际上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见前[70])因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事实上是根本对立的,一根“红线”既不可能贯通它们又不可能分出两个它们。“红线”何在?这也说明,他们的政治经济学重建是不可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他们的重建就是反面教材。
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折之路及其政治经济学重建之路等实践经验启发我们,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自我革新或未来新生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之路的科学要点至少包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面革新和完善以公有制(占主导的是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其中关键在于全面落实公有制的内涵,即生产资料公有(全民所有制)——自主联合劳动——共享剩余产品(共同富裕);全面革新和完善计划经济或产品经济,适度发展经过公有制改造的大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具有广泛性甚至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普遍性,但它只能是地位和作用意义上的半商品经济,是次要或付要的经济形式,并走向消亡,由此形成带大商品经济特征的产品经济或计划经济。公有制内涵的全面到位,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或产品经济等与半大商品经济的有机结合,这些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革新的实质。这些要点,与早期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实践确立的要点,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要点,都是同质的。
总结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折及其政治经济学重建的实践经验,根据历史启示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科学因素,基本继承和革新《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传统,笔者重建了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这个新体系的框架最早于2008年2月19日发表在中国“”网(以“《社会主义经济学原本》---寻求合”为题),又载于笔者于2009年12月由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的,《追求真理——早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新论》一书中,题目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原本》提纲”。早期框架的主要缺点是:把市场经济认作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013年11月基本完善(主要是少数理论观点修改)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原本》提纲”(下面简称“提纲”)一文又纳入了笔者准备出版的文集中。“提纲”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劳动价值论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从社会化生产力讲起,以公有制为出发点,分三篇,按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计划经济)的诞生存在→内在运行→外在运行→归总运行→前途目标为主要线索,同时兼顾理论逻辑发展过程而展开全书内容。“提纲”创建了新的广义劳动价值论,共享价值和共享经济人理论,新的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完备的内体制结构和五大规律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发展理论。2008年讲到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见后),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新框架的理论形态或特征是:公有制——新计划经济(新产品经济),具体结构要点如下。
绪 论
第一篇 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存在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计划经济发展
第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和发展形式选择
新要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是资产公有、劳动主导、 收益回归。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受生产力发展限制,公有者与生产资料之间还是一种不完全的直接结合,因而各经营单位必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利益,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单位,是需要选择大商品经济形式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w)=公本价值(c)+劳务工价值(v)+共享价值(s)=公本价值(c)+需要价值(n)。共享经济人的要义;就是由全体公有者按生产资料公有权权利平等分配共享价值。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的特征、运行机理和功能
新要点:公有制实现方式上的“两个分离制约”:即“公有产权的两权分离制约”和“自主联合劳动关系的分离制约”。公有制实现方式上的“两个分离制约”理论,是公有制与大商品经济实现宏观和微观上结合改造的理论基础。市场计划经济体制是由现代公有制企业、必要市场体系、公有(基础是全民国有)产权代理及其总体调节或计划等自组织的完备的内三角体制结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本质上是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的现代公司制企业。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的特有规律:主要是资产公有规律、自主联合劳动或民主劳动规律、公有产权总体调节或新型计划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共享价值规律等五大规律。
第二篇 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发展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主体
要点:居民、现代企业制度、公有制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是股份民主公司、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质和特点
第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和流通业的有计划发展
要点: 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合作, 农业、工业和科技业的发展,物质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社会资金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 社会资源环境生产与产品生产,社会人力资源生产与产品生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市场条件
第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价值转形分解和国民收入分配
新要点:初次分配机制:是市场机制、民主劳动—按劳分配机制;再分配机制:是公有产权总体调节或计划机制、国家调节机制。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积累和消费的有计划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和全球化
新要点:经济全球化二重性与社会主义经济对外开放
第十章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总体的有计划发展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公有产权总体调节和国家调控
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前途目标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新要点: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多样复杂,其重要表现如:生产力发展与公有制不完善、人民经济地位不完全平等之间的矛盾,具体经营单位(企业)民主管理与公有产权总体调节之间的矛盾等。其中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与人民需要共同增长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
第二节 科业社会形成和劳动者职业素质普遍提高
新要点:手工劳动社会→机器大生产社会→科业(自动化)社会
第三节 民主劳动制度健全、生产关系发展走向新阶段
第四节 社会阶层分化弥合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人民需要共同增长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前途
第一节 资源开发利用高效人类化和劳动职业上不平等的消失
第二节 国民资产权利差异和劳动地位差异消失
第三节 国外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现变革
第四节 民主劳动统治地位普遍完善和社会科学调节
第五节 市场计划经济消亡和向完全的产品经济过渡
第六节 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注释
㊴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136页。
㊵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4页。
㊶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参考文献
[47] 郑洪庆:《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红旗》1986年第22期。
[48] 陆南泉:《对前苏联与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若干问题的分析》,《世界经济》1993年第3期。
[49] 张 韵:《原苏东国家经济转型方式的选择及其绩效分析》,《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50] 周 冰:《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1] 周承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490—491页。
[52] 房 宁:《“天鹅绒革命”是怎样发生的》,《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
[53] 王义祥:《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历史教训》,《今日前苏联东欧》1994年第6期。
[54] 杨哲英:《主要转轨经济国家所有制改革的比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5] 刘朝霞:《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启示》,《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56] 陈长源:《关于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的矛盾》,《苏联东欧问题》1986年第3期 。
[57] 杜胜利:《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 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5月。
[58] 尤绪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溯源、争论与发展》,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6月。
[59] 庞川:《从东欧一些国家遇到的困难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宏观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
[60] 中科院经济研究所资料室:〔南斯拉夫〕米·具洛维奇著《政治经济学》第五篇《社会主义社会及其产生和建设》提要,《经济学动态》1961年第8期。
[61] 亦 远: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简介,《经济学动态》1978年第9期。
[62] 张德修:南斯拉夫新版《政治经济学》,《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6期。
[63] 赵木斋:匈牙利《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介绍,《经济学动态》1985年第4期。
[64] 章良献:《苏联新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若干特点》,《经济学动态》1988年第9期。
[65] 赵晓雷:《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财经研究》1998年第12期。
[66] 杨瑞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年第11期。
[67] 刘伟:《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历程、构建原则与发展方向》,《中国科学基金》2021年第3期。
[68] 刘清田 权利霞:《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3期。
[69] 王立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历史演进》,《经济纵横》2017年第12期。
[70] 白千文 景维民:《新中国70年来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改革的脉络、困境与出路》,《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期。
[71] 周绍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争鸣与共识》,《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底6期。
2022年9月17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