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五个理论再认识”“五个理论突破”,将“人民经济” 的理想转变为中国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池艳慧 · 2022-10-10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市场经济一旦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就变成“舍本求末,脱实就虚” 的经济关系了,就变成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了。

 

“五个理论再认识”“五个理论突破  将“人民经济”

的理想转变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

河北省张家口市讲师 池艳慧*  

 

内容提要:温铁军老师提出的具有“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 特征的“人民经济” 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然而要将“人民经济” 的理想转变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进行“五个理论再认识”“ 五个理论突破”: 第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再认识,突破固有的以“利益” 为主线的一维范式的理论瓶颈,向“利益” 和“生产力” 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第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突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和姓“资” 姓“社” “不争论”的理论瓶颈,将社会主义本质放置于二维范式历唯物主义理论的“利益” 维度中进行再认识,人民利益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三,对中国基本国情进行再认识,突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论瓶颈,将中国基本国情放置于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 维度中进行再认识,“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才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它的派生国情。第四,对剩余价值规律反映本性进行再认识,突破“剩余价值规律” 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理论瓶颈,将剩余价值规律放置于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 维度中进行再认识,剩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基本规律,不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质进行再认识,突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 还是“市场经济体制” 非此即彼 、甚至对立的理论瓶颈,在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利益” 和“生产力” 的交汇维度中,研究“人民利益发展规律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述“五个理论再认识”“ 五个理论突破” 的有机整合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本质,人民利益发展规律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最近,温铁军老师提出的具有“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 特征的“人民经济” 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有人赞杨,有人思考,有人抨击,还有人丧心病狂地进行人身攻击。这场争论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

 

 

*池艳慧(1960-),男,中共党员,河北省怀来县关工委讲师,现居河北省怀来县沙城镇福欣园二区,长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民俗文化的融合性研究,先后到福建师范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国防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湘潭大学等地多次参加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全国研讨会。手机号码:13785308217。个人邮箱:[email protected]。邮政编码:075400

义革命和建设环境中,“人民经济” 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此,笔者对“人民经济” 如何转变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所涉及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中国基本国情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五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这些深度思考可以概括为“五个理论再认识,五个理论突破”现将它们整理成文,欢迎同仁老师们斧正。

 

            一,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再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再认识,将历史唯物主义由一维范式发展成为二维范式。

列宁指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1初创的历史唯物主义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看成是“利益”关系。所以,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过程中,把货币关系、商品关系、市场经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统统看成是资本主义“利益”经济关系,统统纳入“资本主义” 范畴。并以此为依据,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取消了货币关系、商品关系、市场关系、没有剩余价值规律的社会。然而在二十世纪先后有苏联、中国等许多国家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马克思当初设想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物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的情况下建立的,而是在社会物质生产力十分落后、资本主义关系刚刚萌芽、封建经济关系还占据主导地

位的情况下建立的。在世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商品经济这个基础上,

既耸立着资本主义社会,也建立着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同依赖的经济形态。事实证明: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本性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利益本性,商品经济是生产力本性。这也进一步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理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两个决定的原理”不是单一的“利益”关系,而是包含着“利益”和“生产力”二重经济关系。其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里,不难看到“二重经济关系”的语境。例如,在《资本论》中讲到:“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2 很显然 ,前面的“资本主义”一词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含义,而是商品经济的含义;后面的“资本主义”一词才是资本主义的本义。

                                                             

1  见《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339页。

2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44页。

又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反复讲到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愈加鲜明地表现出来”1,“社会化生产”是“生产力”范畴,“资本主义占有”是“利益”范畴。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掌握在国家既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其中的“全部资本” 和“一切生产工具”就是“生产力”范畴,而“无产阶级”和“政治统治”是“利益”范畴1956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针对当时社会上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的情况,毛主席明确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其中的“商品生产”是“生产力”范畴,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利益”范畴 这些语境一再表明:当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生产力关系仍在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利益”的发展是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发展规律。相比较而言,“生产力” 经济发展规律在马克思理论著作中还属于隐性规律,而“利益”经济发展规律已经属于显性规律,其目的是为了科学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规律的。

既然人们在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中相互之间形成了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

系,那么每位社会成员也就是这两种经济关系的活动成员,既要参与利益经济形态的经济活动,又要参与生产力经济形态的经济活动。在参与这两种经济关系的经济活动中,每位社会成员又与这两种经济关系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成员是认识和驾驭这两种经济关系的主体,而这两种经济关系就是被一定的社会成员是认识和驾驭的客体。为了明确认定这两种不同本质的主体,笔者把

认识和驾驭生产力经济形态的主体称为生产力经济主体,把认识和驾驭利益经济形态的主体称为利益经济主体。每一位社会成员既是生产力经济主体又是利益经济主体,认识和驾驭两重经济关系的社会成员也是“生产力”和“利益”的双重经济主体,这就是“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原理”

将“二重经济关系原理”和“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原理”嵌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就成为“利益” 与“生产力” 维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了,现将其简述如下:

人与自然界的物质转换关系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力,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形态决定着不同劳动交换方式,生产力与交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1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2页。

换方式相统一形成生产力经济形态。生产力经济形态产生相应的生产力经济主体,生产力经济主体经过社会成员二重主体性相互转换,成为利益经济主体。利益经济主体中上升为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集团)转换为社会经济主体,并同时成为相应的社会文化主体和社会政治主体,三者的统一又成为一定的社会主体。一定的社会主体又能动地自主地选择和确立适合自己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政治利益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政治形态,三者的统一就是体现一定社会主体利益的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和“利益”这两种不同本质的经济关系运动中发展的。从生产力经济关系发展规律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从利益经济关系发展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但从根本上看,“生产力”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着“利益”发展规律。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

 

在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本质属于“利益”范畴,应该在“利益”范畴中进行“准确研究”。

1848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在以后一百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中,许多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理论家都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但许多见解由于缺乏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的支撑,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经常出现“范畴转嫁”,从而导致“本质异化” 问题。总体归纳起来,理论家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见解可分为五种。

1,恩格期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前一年,即18472月,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

理》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著作里,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一致的。在前期,他们一般采用“共产主义”一词来称呼自己的理论,以区别于各种空想学说和各种各样的庸俗社会主义,到了后期,他们使用“科学社会主义”一词,以区别空想社会主义,并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列宁社会主义本质论。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起草提纲中提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义。”1其实,铁路秩序,工业技术,托拉斯组织,国民教育等都是社会化工业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东西不仅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列宁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实际上讲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苏维埃政权驾驭社会化大生产规律” 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质。

3.特征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初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家把社会主义概括为“是生产资料公有,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2生产资料公有

制和按劳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本质与特征不能“范畴转嫁” ,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互相混淆。

4. 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其实这一理论认识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任务。把本来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范畴内研究的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却放在了“生产力”范畴中去研究,这是“范畴转嫁”。“范畴转嫁”直接用“生产力”异化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5. 标签社会主义本质论。

《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年来,世界上各种的社会主义本质“流派”层

出不穷。只要世界上有了美丽动听的名词,都会被别有用心地加在“社会主义” 的前面,如“民主社会主义”“人道社会主义”“福利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等等。这些都是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理论专家”们 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而设置的“标签社会主义”,根本不涉及社会主义本质,他们在用社会主义之名行资本主义之实。

在上述五种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只有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范畴,定位非常准确“无产阶级”指的是由产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条件下所产生的、自己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必须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的工人阶级,是“十九世纪的劳动阶级”。在中国社会主义时代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切劳动阶级,劳动阶级是这个时代的统治阶级。

 

 

      1  《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2  《社会主义名词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6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综合上述,社会主义本质就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以包括无

产阶级在内的整个劳动阶级为社会利益主体并被一定社会方式所反映或表现的利益关系。简言之: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劳动阶级就是人民。社会主义本质就是人民的利益关系。

劳动阶级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明确了整个社会主义运动始终如一所贯穿的价值取向。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劳动,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就客观存在了。自从人类社会有了阶级,劳动阶级的利益关系也就客观存在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始。在劳动阶级尚未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前,劳动阶级的利益关系处于自发状态,社会主义运动主要任务就是劳动阶级团结起来,用暴力手段推翻剥削阶级统治,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阶段。当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根据本阶级成员利益发展的需要,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劳动阶级利益关系则开始进入社会方式的表现状态,这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阶段。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社会主义运动都是在劳动阶级利益运动规律主导下进行的,劳动阶级利益规律始终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线。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消灭了阶级、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产品进行按需分配的社会。但这些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劳动者生产的,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劳动阶级给奠定的。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只有劳动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才能实现每个劳动者与劳动对象有效结合,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消灭阶级对立,不断为共产主义社会时代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还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而是以劳动阶级的“人”为本,劳动阶级才是社会主义真正的“本”。

在上世纪五十年,经过“一化三改”,中国已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人们却从纯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概括为“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并认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其实,中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阶级上升为统治地位后,按照劳动人民全面发展的利益需要,通过主体选择而确立的经济制度。但选择的主体来源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选择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对英国等国家的商品经济的研究。所以,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与劳动阶级的主体选择作用的统一,但决定作用是通过选择作用实现的。决定作用与选择作用的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则。

生产资料公有制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本质,而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一个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一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本质,而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利益主体的劳动阶级对生产资料所有不是为所有而所有,而是为了本阶级全体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全面发展而所有。具体所有制形式也是它们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和能驾驭的生产力方式而选择并确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也是劳动阶级巩固自己利益关系并得以全面发展的保障基础,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由此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还不是全体社会成员意义上的全民公有制,而是劳动阶级的公有制,是阶级公有制。

 

三,对中国基本国情进行再认识

 

毛主席讲到:“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1正确判断和研究中国国情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否接上中国“地气”的关键所在。国情又分基本国情和派生国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这个原理进一步解释到:“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很显然,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相统一的生产力经济发展规律中所判断的国情是基本国情,而从理性的“社会变迁”和正义的“政治变革”中判断的国情是派生国情,基本国情是派生国情的“终极原因”。 所以,我们应该在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 维度里研究中国的基本国情。

基本国情就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中生产力经济形态发展所处的基本状态。二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从原始经济发展到自然经济、再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这是生产力经济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历史纵向发展看,当代中国正处于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这才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自然经济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自给自足规律为主导规律、以简单再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就是以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以剩余价值规律为主导规律、以扩大再生产为主导生产方式的经济形态 。基本国情决定派生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几亿人口,几亿农民”“ 三农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主义制度”等等,都是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产生出来的派生国情。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7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执政者,都把“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看成中国的基本国情。其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变迁和政治

变革 的范畴,不是“终极原因”的范畴。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决定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而是“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终极原因”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从我国的明朝末期就开始存在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七十年社会主义历程中依然存在,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存在,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主观利益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的基本国情还产生了“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的派生国情,也就是我国大部分乡村正处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的状态。其中的粮食生产大多还处于由自给自足规律主导的简单再生产状态,有的地方已沦为萎缩再生产。乡村农业资源被商品经济强势吸收,农业劳动力严重流失,大量土地撂荒,土壤肥力严重流失,农业生产体系被商品经济冲击的七零八落,就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 的反映。

除《资本论》之外,在笔者收集的十多本《政治经济学》相关书籍中,没有一本有研究“自然经济”相关内容的。但在《资本论》一书中,不仅有研究“商品经济”的内容,还有许多研究“自然经济”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不从《资本论》中研究“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内涵,不研究“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 的规律,不研究“自然经济” 与“ 商品经济” 并存的问题, 不研究“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内在运动机理问题,只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研究“市场经济”, 崇洋媚外搞研究,必将导致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接中国的“地气”。

 

              四,“剩余价值规律”进行再认识

 

对剩余价值规律再认识就是运用二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资本论》中的“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 进行姓“资”姓“商” 的甄别。

根据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商品经济属于生产力经济形态的范畴,反映的是不以人们利益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本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与人与人不同劳动交换的统一;而资本主义属于利益经济形态的范畴,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本质,是由资本私有者进行选择而确立的经济关系。这两条是甄别“ 剩余价值” 和“ 剩余价值规律”姓“资” 姓“商”的依据。

1. 对“剩余价值” 姓“资” 姓“商” 的甄别。

通过疏理,三卷本《资本论》里大约有12个剩余价值的定义,至少从十二个角度对剩余价值的内涵进行了概括:                                                                                                                                                                                                    

1)商品运动的角度。GWG是马克思对商品运动概括的公式,“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1   

2)生产资料的角度。剩余价值就是“当劳动通过它的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这个价值是产品价值超过其中由生产资料价值构成的部分而形成的余额。” 2

3资本增殖的角度. 剩余价值“就是价值已经增殖的资本超过原预付资本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3

4)消耗生产要素的角度。“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

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4

5)剩余劳动的角度。剩余价值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5

6)工资等价物的角度。剩余价值“等于产品总价值减去其中作为工资等价

物的价值部分,即等于生产商品时创造的价值产品超过其中所包含的等于工资等价物的价值部分而形成的余额。”6

7)剩余产品的角度。“工人在再生产他的劳动的价格的补偿物以后,还要

生产他没有得到报酬的产品——剩余产品,无酬劳动的产品,剩余价值。”7

8)商品成本价格的角度。 “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8 “这个价值余额就是商品的生产耗费掉的并且会从商品流通中流回的资本的价值增加额。”9

9)劳动总额的角度。剩余价值“就是商品包含的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的有酬劳动额的余额。”10

 

 

 

1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72页。

2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4页。

3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5页。

4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35页。

5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43-244页。

6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17页。

7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4页。

8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1页。

9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1页。

10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0-51页。

10)无酬劳动的角度。“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凝固的劳动。……剩余价值是凝固的无酬劳动。”1

11)商品价值的角度。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产品中体现无酬劳动和剩余劳

动的价值部分。”2

12)生产资料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角度。“剩余价值,却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不付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3

1)至(6)(8)都是“生产力”范畴的剩余价值,(7)(9)至(12)是“利益”范畴的剩余价值。前者是“本”,后者是“末”。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4。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者却统一认定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它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5但二维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剩余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在成为商品的前提下,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由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产品的价值,是超出劳动力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本身没有剥削关系,而是资本私有者从雇佣工人身上剥削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姓“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商品经济时代,剩余价值归人民共同所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商品经济时代,剩余价值归资本私有者所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6社会主义也同样有这个“剩余”, 这个“剩余”也同样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人类任何社会,没有“剩余”就没有发展。在社会主义时代,也需要把剩余价值转变为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

2. 对“剩余价值规律” 姓“资” 姓“商” 的甄别。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和可变资本之间的运动关系称为剩余价值规律,《资本论》第一卷详述了三个剩余价值规律。

1)第一剩余价值规律

甲:“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7

                                                                                                                                                                                                                                                                                                                                                                                                                                                                                                                               

 

1  《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0-431页。

2  《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64页。

3  《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页。

4  《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56页。

5  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9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33页。

7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7页。

乙:剩余价值量“是同一个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数目与单个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之间的复比例决定的”。 1

丙:剩余价值量“等于一个劳动力的价值乘以该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再乘以同时受剥削的劳动力的数目。”2

2)第二剩余价值规律

甲:劳动者“平均工作日(它天然总是小于24小时)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

  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3

乙:“或者说 ,就是受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的提高来补偿的绝对界限。”4                                                                                                                                                                                                                                                                                                                                                                                                                                                                                                                                                                                                                                                                                                                                                                                                                                                                                                                                                                                                             

     3)第三剩余价值规律

甲:“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5

乙:“在劳动力的价值已定和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本所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同这些资本的可变部分即转化为活劳动的部分的量成正比。”6

   上述三个规律中的“甲”表述都是在二维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范畴内对剩余价值规律的表述,“乙”和“丙”表述都是在“利益”范畴内的表述。“乙”“丙”仅仅是“甲”的“法的关系”。“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的独立本意是增殖程度,剩余价值规律反映着生产力本性,并不反映利益本性。剩余价值规律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律,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发展到哪里,剩余价值规律就要在哪里发挥主导作用;哪里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哪里就有剩余价值规律主导作用的发挥。什么时代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什么时代就有剩余价值规律的主导作用。剩余价值规律姓“商” 不姓“资”

许多理论文献都把以“价格围绕价值进行波动”为内容的价值规律看成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把剩余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规律而进行否定,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现在应该倒过来:不是价值规律决定剩余价值规律,而是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价值规律。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在起主导作用,价值规律只不过是剩余价值规律的派生规律。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的商品经济本性,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都将变成无源之水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7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7页脚注。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9页。

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9页。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39页。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40页。

和无本之木。

 

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再认识

 

在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利益”与“生产力”交汇维度中,研究“人民利益发展规律驾驭经济发展规律” 为本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样的国家,无论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有经济体制问题,其本质都是“利益发展规律驾驭经济发展规律”。 奴隶社会的经济体制是“奴隶主阶级驾驭经济发展规律” ,封建社会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封建王朝驾驭经济发展规律”。 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无论那些经济学者怎样鼓惑他们是“市场经济体制”, 但背后都是以“少数资产阶级经济大佬们的利益发展规律驾驭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为本质的。国家是他们依据自己的利益规驾驭经济发展规律的工具

在当代的社会主义中国也不例外,经济体制的本质也是“利益发展规律驾驭经济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既然是劳动阶级当家做主的社会,中国的基本国情既然正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阶段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就是“人民利益发展规律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 也就是说,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人民利益发展规律既要驾驭自然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驾驭商品经济发展规律,更要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因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主导规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所以人民利益发展规律在驾驭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驾驭市场经济,要特别驾驭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具有“天使”与“恶魔”的两重性。商品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一旦占有剩余价值,那么公有制的物质力量、计划经济管理力量和政治文化力量就变成了牵制剩余价值规律“牛鼻子”的社会力量,那么剩余价值就变成了造福于人民、造福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源泉。但如果放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管理力量,国家就失去了对剩余价值规律“牛鼻子”的牵制力量,社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公平和正义”,那些见利忘义、道德沦丧的商品经济当事人就把剩余价值规律变成了“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坑蒙拐骗,无恶不作 的“恶魔”。剩余价值规律的“恶魔都那些私有者对剩余价值无止境贪婪性的折射。私有制才是贪婪、腐败和邪恶的总根源。

在上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发展以来,苏联、中国和东欧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建成了举国体制,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飞快发展,引起了那个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忌惮和不安。从五十年代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也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有预谋的“和平演变”, 并把目光盯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上,利用“市场化”“私有化” “ 经济效益” 千方百计解肢“计划经济体制”又用 自由化”“ 全球化” 猖狂进攻他国市场,巧取豪夺,打压他国发展。同时,有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的方向却是在“计划调节” 与“市场调节” 左右摇摆中进行的。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启了改革开放,把“计划经济” 与“市场经济” 看成了两种对立的“经济体制”, 非此即彼,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不是经济体制,仅仅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时代,商品交换对商品生产进行反作用的经济关系。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 ,也包括纯商品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等于“商品经济” ,仅仅是“商品经济” 的一个组成部分,更不能囊括“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包含着“商品生产决定商品交换” 的关系, 也包含着“商品交换反作用于商品生产” 的关系,而市场经济就是这种反作用关系。“商品生产决定商品交换” 着力点在生产力上,“商品交换反作用于商品生产” 的着力点在钱上。 钱是市场交换的媒介,但钱不等于生产力。在“市场经济万能”世界中,“钱” 异化着生产力。市场经济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发展的自然过程,我们既不能人为地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只能利用它,驾驭它。但市场经济一旦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就变成“舍本求末,脱实就虚” 的经济关系了,就变成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了。

“人民利益发展规律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经济规律” 的经济体制中,计划经济是国家管理的范畴。国家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驾驭与被驾驭的关系,这是国家“经世济民”的需要,也是国家天经地义的职责。包含于商品经济之中的市场经济虽然不是经济体制,但却是经济体制被驾驭、被管理的对象。现在商品经济的主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的触角已经触及到我国每个市场的角落,国家就是要运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力量紧紧牵制住主导商品经济运动的剩余价值规律的“牛鼻子”,使其驯服地为劳动阶级全面发展服务。国家只有管得住剩余价值规律,才会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

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之义,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客观规律,也是捍卫劳动阶级利益、捍卫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必然需要。虽然国内外局势错综复杂,但本质是阶级斗争,我们不提阶级斗争决不等于阶级斗争就不存在了。我们要通过阶级斗争,斩断国际资本势力通过“市场经济”伸向我国各个领域的魔爪。

 

将上述“五个再认识,五个突破” 的基本理论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有四项内容:

一是以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立场,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各个运动规律提供“立体研究”方法和哲学研究法则,并为其各个范畴提供准确的研究着力点;

二是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利益”维度中,紧紧围绕“劳动人民的阶级利益” 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着力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按劳分配、国家经济管理等制度经济问题;

三是在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生产力维度中,紧紧依据“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这一基本国情,充分运用《资本论》揭示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着力研究劳动力结构、劳动价值论、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商品与货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等各种经济范畴及它们发展的主导规律问题;

四是在二维范式历史唯物主义“利益”与“生产力”交汇维度中着力研究‘人民利益规律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为本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问题,更要着力研究这一经济体制内部的“定子”与“转子” 的高效运动问题。这一经济体制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人民利益发展规律驾驭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规律” 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充分彰显了温铁军老师提出的“人民经济”, 其内在的“自主性、在地性、综合性、人民性”特征也不言而喻。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冀鸣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