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解读绝不是一种中立的客观描述,而是在社会历史观的维度上对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能否把握住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能否深刻领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唯物史观的本质关联性。国外学界的一些学者在解读恩格斯的工人运动观时,总是喜欢把它描述为一种中立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对青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运动问题上的社会历史性解读视域作一番梳理,以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工人的贫困:英国工人运动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共产党人在理论上的特点时指出, “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青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推进和深化对英国工人运动的理论解读的。对他来说,工人阶级的贫困是包括英国工人运动在内的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现实存在着的社会灾难的最直接表现。当然,他也不是一到英国就能达到这种理解水平的。在刚到英国的一段时间内,恩格斯虽然把研究对象转向了工人或无产者的贫困,并努力把它与英国可能发生的革命联系起来,但实际上他还无法理解工人贫困的真正原因。此时的青年恩格斯是从工人因为挨饿所以才会起来革命的角度来理解英国革命的可能性的。他暂时还无法准确地把握基于物质利益的英国社会革命所具有的历史观意义,因而他在德国时所形成的基于自由精神的原则而展开的现实批判思路暂时还不能被新的解读思路所取代。在1842年12月-1843年6月间所写的《各个政党的立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伦敦来信》等文章中,这种工人因挨饿而必然起来革命的解读思路得到了延续。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恩格斯扭转上述解读思路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再只是从经济现象的角度来阐述工人挨饿与工人革命之间的关联性,而是开始从社会关系甚至是社会历史过程的角度来阐述竞争关系条件下工人因生产过剩而挨饿的必然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他还对这种私有制竞争关系与基于科学进步的人类不断增长的生产能力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进行了剖析。这一崭新的解读视角为恩格斯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深刻地解读英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支撑, 由此也开启了他在这一问题的解读上较为快速地向唯物史观方向发展的历程。
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3年伦敦版一文中,恩格斯针对卡莱尔所描述的英国社会充满了财富却还有很多人饿死,英国工人走上街头进行反抗的时候,明明知道有敌人却不知道谁是敌人等现象。针对根治这种社会祸害的办法,恩格斯强调了必须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来找到答案。在他看来,我们必须把历史的内容交还给历史,从人类进步的角度来把握历史的内涵与意义。在接下来的《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一文中,恩格斯又把这种在工人贫困问题上的社会历史性解读思路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对英国工人贫困问题的社会历史性本质作出解读之后,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他是从身体状况及精神状况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就前者而言,恩格斯从生活资料的缺乏、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源、糟糕的住宅及饮食、无助的医疗条件等几个方面,对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恩格斯对这种贫困现状的深层内涵作出了解读。他首先从“社会谋杀”的层面对上述事实进行剖析。其次,恩格斯还对这种社会谋杀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进行了阐述。
通过从本质、现状、深层内涵等三个层面对英国工人贫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这一前提条件有了全新的把握。这为他进 一步解读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进程及一般结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
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进程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是很强调政治维度上的工人运动的重要性的,他明确地指出了英国工人阶级应当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恩格斯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加以阐述的,恰恰是英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史,而且还是与工业发展的线索结合在一起的。这说明他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政治斗争本身,而且还是政治斗争的历史前提、发展规律以及当下最合适的表现形式等社会历史观层面上的内容。当时英国理论界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能够提出批判私有制的观点但却提不出工人运动的思路,从而在理论层面上达不到共产主义的水平,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不具备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性解读思路。
在当时的英国理论界,很少有人会把工人的偷窃行为当成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形式来看待。此时的恩格斯正是因为从工业发展及相应的市民社会变革的角度来谈论工人运动问题,所以,他才会把工人的偷窃当作一种阶级反抗行为来看待。对他来说,这种偷窃与其说只是非法地获得了某种东西,还不如说是体现了对当时的市民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抗。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以及英国工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很快就发现这种以个人形式来实施的反抗行为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于是,英国工人运动在反抗主体上从个人形式转向了阶级形式,在反抗对象上从一般性的私有财产转向了生产这些私有财产的生产工具即机器。
在恩格斯看来,随着工业生产力的发展,英国的工人运动也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即通过工人阶级的联合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他指出,英国1824年通过的允许工人自由结社的法令使工人阶级拥有了通过工会来展开罢工等反抗斗争的机会和权力。他看到的是工人罢工对于消灭资本主义竞争关系来说所具有的意义。由于这种竞争关系的消除绝非是可以通过一次罢工就能完成的,因此,恩格斯在此处把英国工人的罢工斗争称为消灭竞争的第一次尝试。不仅如此,恩格斯还看到了由工会所组织的英国工人罢工不仅具有把分散的、处于竞争关系中的工人联合起来的功能,而且它还能使工人运动有可能不断地走向自觉的状态。
那么,这种自觉状态的内容又是什么呢?恩格斯从两个维度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分析。首先,这种“自觉”是指工人阶级具有明确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即工人阶级的政治自觉。其次,这种“自觉”指的是英国工人阶级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在对工人运动的研究中,指出工人阶级要革命这是一回事,而阐明工人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又是另一回事。当他说工人阶级在宪章运动的旗帜下并通过宪章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而达到自觉状态的时候,他显然也希望工人阶级能够清晰地掌握无产阶级革命的这种历史观依据。恩格斯并没有认为达到这一点是很容易的。他除了指出真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实现要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之外,还提出了“政党”的思路。
3
英国工人运动的结果
英国工人运动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由于恩格斯是从社会历史过程的角度来理解英国工人运动的前提及内涵的,因此, 他在对这种工人运动的结果的理解上显然不可能像缺乏社会历史观视域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如约翰·勃雷等)那样,只是笼统地提出废除私有制度的观点。恩格斯指出,工人运动的一般结果既包括无产阶级推翻现存的社会权力和私有制度,又包括实现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并且,这两个结果是随着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而先后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是随着现实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不断表现出来的。在工人运动的结果问题上的这种极其丰富的 思想,使恩格斯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而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 最前列。
首先,恩格斯指出,就当下英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让工人运动采用和平的方式已经彻底不可能了。虽然工人运动的最终结果是实现超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但只要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这种阶级对立,那么,工人运动的任务就必须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和战争。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这种分阶段解读,充分凸显了恩格斯社会历 史性解读思路的深刻之处。对他来说,工人运动的理论基础并非存在于人的 头脑中的某种意志或观念,所以,它不可能只有一种一劳永逸的结果。正是因 为它的理论基础存在于现实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后者发展到什么 程度,它所能实现的结果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具体内涵。
其次,在恩格斯看来,就英国工人运动甚至整个工人运动在未来发展阶段所要实现的结果而言,它肯定要比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更进一步,因为作为工 人运动指导思想的共产主义所要实现的理想,不仅仅是工人自己的事业,而且还是全人类的事业。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深刻性表现在他敏锐地看到了即使是在和平的工人运动已经不可能的当下条件下,也要尽量让工人阶级 知道他们通过激烈的工人运动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以及 未来的发展方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