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唯物主义在教科书那里似乎只是否决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否决了一切事物的“自己运动”似乎机械唯物主义只放在人身上不适用,而放在其他事物上就适用了。
而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庸俗化批判其实就在这里。
百年前马克思所批判的“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到了教科书这里,只剩下了“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里必须首先讲一讲机械唯物主义到底有哪些特征?
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在于:一切事物的自己运动,一切事物的运动原因,一切事物的自己能动性都被机械唯物主义忽略了。而只有事物的表象和现象被观察了下来,却没有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这里(一切机械唯物论的特征)所说的并不是只有人的运动原因和自己运动以及自己的能动性被忽略了,而是一切事物的自己运动和自己能动性以及运动原因都被忽略了。
教科书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庸俗批判就在于这里,教科书的批判是阉割的。因为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就只“在于它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忽略了一切事物(人当然也包括在这一切事物中)的自己运动。
一切事物的表象和现象必然是它自己运动的结果。凡事只观察了事物的现象而忽略了事物的自己运动和现象原因的都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特征(而教科书对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恰巧就是仅仅只关注了他的现象“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关注,或者是没有解释为什么机械唯物论会得出这种观点?)
而马克思所说的“只是从客体”意在批判费尔巴哈只是从外部观察,外部表现,理论高于实践的角度观察事物。
观察事物应当从主体的范围内观察,因为如果从客体的范围来看的话,那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现,而不能观察到事物的自己运动。因此,在观察事物时必须带入到主体范围内,观察事物的自己运动。(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深入实践”)
“披之客体,我之主体。我的主体,你的客体”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客体和主体只能是相对且绝对的范围(对于我来说,你是绝对的客体,而对于你来说我是绝对的客体)。
费尔巴哈忽略掉事物的主体性,只从客体的方向观察,也就只能观察到事物的表象和表现了。
这种观察方式只能够最多解释个人的所作所为,而不能解释整个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群体?(比如为什么社会上会有恶俗圈)
如果用费尔巴哈的方式(同时也是教科书的方式)来解释精神小伙的话那么就是这个人单纯的恶俗,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一群恶俗的人。
费尔巴哈因此最多“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教科书将机械唯物论只限制在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否决上,而在机械唯物论的观察方式上则只字不提。教科书对于机械唯物论的解释也陷入了机械唯物论的结果“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方向去理解”
因此,教科书对于机械唯物论的解释也是机械唯物论的(只观察旧的机械唯物论的特征,只观察旧的机械唯物事物的现象。也只观察一切事物的现象,并不观察它的自己运动)他没有解释为什么机械唯物论会产生这些观点,会否决掉人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是否决掉一切事物的自己运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在这一切事物中)
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机械唯物主义会得出这些结论,机械唯物论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他的观察方式)
因此,可以说,教科书对于机械唯物论的解释也是机械唯物论的。而用机械唯物论否定机械唯物论,最多也只不过是用新的机械唯物论代替了旧的机械唯物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