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揭示与对资本所有权的批判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立足于生产劳动的观点,从一般生产劳动和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劳动特殊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视角,阐明了资本所有权的历史形成及其强制性,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所有权永恒合理性的辩护。马克思透过流通关系探究生产关系,论证了资本对工人劳动力的所有权。他用生产关系说明分配关系,批判了分配是不同所有者各自应得的观点,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是剥削者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索取和分割。马克思论证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
1
资本所有权的历史形成及其强制性
资产阶级思想家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永恒化,把资本家的财产权作为始源性的、天经地义的“自然权利”。针对这种观点,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的起源,追溯了资本所有权形成的历史,阐明资本的原始积累是以暴力掠夺方式个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联系的过程。资本家的财产权是对劳动者个体生产资料所有权强行剥夺的结果,是生产资料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权规律的转变,劳动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毫无平等权利可言。
为了论证资本所有权的合法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混淆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用简单商品经济中交换双方的权利平等关系论证资本所有权的合理性。马克思承认,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在任何存在着商品交换的社会都起作用。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以资本的价值增殖为目的,资本的价值增殖规律起着主导作用,价值规律是服务于价值增殖规律的。受资本价值增殖规律的制约,价值规律改变了在简单商品交换时期的实现方式和表现方式,简单商品交换中的平等权利被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所代替。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历史产生过程的追溯,批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资本永恒化的观点,阐明了资本关系不是社会生产的一般形式,而只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的生产形式,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的历史转变的结果。资本主义文明是以野蛮的、暴力掠夺的方式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因而它只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过渡性的历史阶段,它终将会被更高的社会文明形态所代替。
2
资本对劳动力的所有权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流通表面上体现着买方和卖方之间平等的权利,而马克思深入到流通领域背后的生产领域,揭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力的所有权。马克思认为,追逐资本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特征,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资本迫使工人创造超出自身劳动力的价值的剩余价值。工人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反复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因此,工人是依附于资本的,是受资本所有权支配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工人从属于资本的雇佣劳动制度。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热衷于从流通领域考察人与人的关系。从流通领域看,货币占有者和劳动者都是独立自由的主体,不仅货币占有者有对货币的支配权,而且劳动者要出卖劳动力,也要有对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还要有人身自由。在劳动力市场上,买卖双方是按照自由协议的形式相互交换的,表现为自由、平等、互利的交易。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互为中介、交互作用。马克思首先考察了劳动过程,进而考察了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征,而劳动过程不过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资本家之所以雇佣工人,正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因此,工人只有可以创造剩余价值、提供无酬劳动,才会被资本家雇佣,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好像只在一定时段出卖自身劳动力的支配权,因而他们仍然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法律上也承认他们具有人身自由,而马克思则揭示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所有权”。
工人对资本的依附同资本不断积累的本性密不可分。劳动力的再生产被并入资本,成为资本积累的环节和手段。然而,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和技术构成的提高,使得资本家用于不变资本的费用不断增加,从而形成资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这会使资本家逐步丧失利益的驱动力,从而使生产趋向于停滞。经济危机造成的生产周期性震荡,也会加剧资本利润率下降的阵痛。这样,资本就成了阻碍生产发展的力量,就预示了它终将走向解体的历史命运。
3
资本所有权与产品分配
生产不仅是流通的基础,而且决定着分配。马克思揭示出,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在分配上的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生产前提制约着生产的过程和产品的分配,探讨分配关系也就是从分配角度考察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受到资本主义产品分配表面形式的影响,宣称年总产品的价值分配是以不同职能的生产承担者各自的所有权为依据的,利润、地租和工资分别是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应得的收入。马克思通过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混淆生产一般和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形式、混淆生产的物质要素和物化社会关系,阐明了资本所有权的对抗性在产品分配上的表现。
在萨伊看来,资本带来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这具有因果必 然联系,即利润、地租和工资分别是资本、土地和劳动的必然结果,因而利润、 地租和工资等收入来路正当、合理。他还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产品价值的 源泉。萨伊把“资本—利润”改成“资本—利息”,将劳动—工资、资本—利息、 土地—地租作为三位一体的公式,这是因为“利润”还会使人在一定程度上看 出资本的牟利性,而“利息”则进一步隐藏了资本的剥削本质。
马克思指出,三位一体公式用表面上“整齐的对称”形式将“不对称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在不能通约的东西之间建立比例关系,使资本家获取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具有了应得的合理外观。资本固然体现在生产资料等物质要素上,但是资本并不是物,而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它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增殖。劳动—工资的公式把工资作为劳动的价格,好像工人的劳动全部获得了报酬,然而,工资不仅是分配范畴,而且是生产范畴。三位一体公式是对生产当事人日常观念的理论再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以物化形式颠倒地表现的,作为生产当事人的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被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物质方面理解资本和被垄断的土地,认为他们是通过原材料、机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而获得利润和地租的。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看上去分别依靠各自的收入生活,因此,作为收入形式的利润、地租和工资就被当作产品价值的源泉了。萨伊将其理论化、系统化,把它们放入因果必然性的永恒公式之中,以此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合理性。
4
劳动者占有剩余劳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制度,只有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消除剩余劳动的对抗性,实现剩余劳动的创造和占有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使剩余劳动用于造福人民,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带有阶级社会的遗迹。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更加完善,才能进一步调节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比例,节约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是从每个现实的个人出发理解未来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这种公有制是对劳动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分离的超越,它以扬弃的形式包含着小生产者的劳动和所有权同一、从事独立劳动的合理因素,但又不同于小生产的分散的个人所有制,而是每个社会化的个人自主联合的所有制,是在“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社会所有制”、公共所有制。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不仅实现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统一,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比例会具有新特点,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在工作日中的比例增大。由于理想社会的剩余劳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过去阶级社会的部分剩余劳动也就可以纳入扩大了的必要劳动。
马克思预示的未来理想社会是超越资本文明的高级文明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建设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其分配方式是公有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的体现,是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分配方式的根本变革,劳动取代资本成为分配的尺度和原则。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物质生产的自然必然王国中包含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由。通过生产者的联合,人们将自觉地调节社会生产,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超越资产阶级法权框架的限制,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工作日的缩短,会为每个人运用自由时间发展自身能力开辟广阔的空间,为自由王国的繁荣提供根本条件,实现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统一。
原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9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