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一篇论述《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的主 流大文,其中有个关键学术论断,可大致概括为:社会主义需要市场流通(商品交换),所以就需要市场经济。
但问题是,社会主义需要市场流通(商品交换),就一定需要市场经济吗?
关于这一点,早有权威结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然而,该结论却首先犯了偷换概念——以“市场”偷换“市场经济”,以“计划”偷换“计划经济”——的严重逻辑错误。因为,这两对概念各自之间,虽联系密切,但内涵迥异,不可互相置换。
市场,其本质是商品交换。不管是私有制还是公有制,只要离不开商品经济,就离不开市场(商品交换)。所以,市场(商品交换)是没有社会基本制度属性的中性经济手段。马克思也早就说过:“作为商品而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第二十章)
而市场经济就不同了。
凡有商品经济的场合,都有市场(商品交换)。所以,广义的市场经济概念,就是商品经济。
而现代始于西方流行于世界的,是个狭义的市场经济概念——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批判过的资本主义经济,也就是雇佣劳动社会化(劳动力商品化)的发达商品经济(世界主 流将其定义为“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意在用现象模糊其阶 级剥 削的本质)。
这种市场经济,是一种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其生产力是:社会化分工下的大机器生产。其生产关系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资为本(资本当家作主);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资本家独占剩余价值,工人只能得到劳动力价值的补偿)。其经济运行方式是:以资本(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这说明,市场经济不是中性经济手段,而是资本主义独有的雇佣劳动生产方式——也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
可能有人会说:可以改造市场经济,让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嘛。
其实,社会主义要根本改造市场经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若将市场经济固有的“私有制;资本统治;两极分化的按资分配”的生产关系,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那市场经济还存在吗?而社会主义在市场化过程中,若其生产关系被置换成市场经济的生产关系,那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还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固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水火不容的两极对立,若让二者相结合,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当然,市场(商品交换)作为中性经济手段,确是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因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商品经济消亡后的共产主义产品计划经济,而是离不开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商品计划经济,所以,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既要利用市场关系等资产阶级法权的积极性,又要遏制其自发复 辟资本主义的消极性——掌握好这种火候,既需要高度的艺术性,更需要人民立场的坚定性。
综上,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辩证唯物史观的认真分析,可以得出商品经济发展三个阶段的结论: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它以手工工具生产力为主要基础。这种小规模商品生产,是没有社会基本制度属性的中性经济手段,可以从原始社会后期一直存在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束。
②商品经济发展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它的发端,以工场手工业和蒸汽机等大机器生产力为基础。它不是中性经济手段,而是体现资本统治的资本主义独有的雇佣劳动生产方式。在它的经济基础上,无论如何进行宏观调控,都不可能根本摆脱两极分化和产品产能过剩的经济社会危机。并且,市场经济越是社会化全球化,科技越是现代化智能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越是激化,以它为策源地的软硬混合战争就越是现代化常态化,从而在大趋势上它也就越是走向腐朽衰亡。
③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商品计划经济。它的发端,以电机内燃机生产力为基础(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力越是发展,计划经济就越是要占据世界性统治地位)。它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独有的非雇佣劳动生产方式。它是对市场经济自我否定的必然替代。它在人民民主专政政治的统帅下,通过“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可以根本化解市场经济的不治之症——两极分化和产品产能过剩的经济社会危机。在世界上,它在与市场经济并存斗争的时代基础上,正在通过复 辟与反复 辟的阶 级斗争,逐渐夺取世界性的统治地位,从而最终过渡到产品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社会。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