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我们讲,马克思需要对唯物主义进行梳理与批判,以建构自己的体系。
我们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次转变是在《1844年手稿》,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向一般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而第二次转变,是本篇的重点——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这种哲学思想的变革从《神圣家族》开始,经过马克思第二次经济学研究(《布鲁塞尔笔记》和《曼彻斯特笔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一直到《马克思致安年柯夫》。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最终放弃了用哲学构架来描述周围世界和社会历史的理论方式,而转入了对社会现实的科学研究。
神圣家族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的方式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只是为了从异化的意识(宗教和思辨)回到同样异化的实物现实。此时,马恩已经自觉地将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革命结合在一起。
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简单考察了法国唯物主义的两重起源,即起源于笛卡尔的的物理学和英国的唯物主义。前一派对他的自然科学遗产发扬光大最终变为机械唯物主义;后一派在法国演化成人本唯物主义,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
英国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大不列颠本土的产儿。”
马克思认为,英国的唯物主义传统是现代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源泉,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的邓斯·司各脱。
当然,英国唯物主义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才得到真正发展的。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鸣锣开道者,他批判了经院哲学的科学观和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建立了新的以实用为标准的科学价值观,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培根坚持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意义,但在霍布斯那里,唯物主义开始变得片面了。
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霍布斯把世界和人都看作机器,世界由物体组成,物体之间靠因果关系联结为整体。人是世界这部大机器中的一个小机器; 物体实在的性质是广延,而且只有广延和形状才是必然的,而人的感觉作用于物体以产生关于物体的概念,则是偶然的; 哲学的任务就是在物体间由因推果或从果溯因。
这里,人的所有活动都被视为机械运动,结果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感性失去了它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鼓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布为主要的科学。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洛克是第二种法国唯物主义的直接基础,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唯物主义,人的全部发展都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因为在认识论上洛克持“白板说”。
同时,另一位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
爱尔维修也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他的唯物主义具有真正的法国的性质。爱尔维修也随即把他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爱尔维修“论人”)。感性的印象和自私的欲望、享乐正确理解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人类智力的天然平等、理性的进步和工业的进步一致、人的天性的善良和教育的万能,这就是他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所以,马恩将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创建唯物史观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等于唯物史观。
法国唯物主义
较之于英国唯物主义,马克思更加关注法国,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启蒙运动)的关系。
18 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特别是法国唯物主义,不仅是反对现存 政治制度的斗争,同时是反对现存宗教和神学的斗争,而且还是反对17 世纪的形而上学和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特别是反对笛卡儿、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公开而鲜明的斗争。
在笛卡儿的哲学命题中,“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实体,“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我”的存在必须由“我”的思想活动来确证,就是说,“我”“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换句话说,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
而在笛卡儿的物理学范围内,物质是唯一的实体。这样,笛卡儿的物理学与哲学基本观念是相悖的。因此,其追随者也自然分裂为两派。
笛卡儿的唯物主义主要由他的学生传承,勒鲁瓦是开创者,他把笛卡儿关于动物结构的学说应用于人的灵魂,并宣称灵魂是肉体的样态,思想是机械运动。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诠释到了极致。卡巴尼斯则揭示了人的意识活动的生理学基础,认为思想必经由人本身的物质性运动而产生。这是马克思所讲的第一种法国唯物主义
在启蒙运动晚期出现的“百科全书派”把机械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了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彻底反对宗教反对封建专制。这一派的代表孔狄亚克、爱尔维修、霍尔巴赫,都受到了洛克的影响。这是马克思所讲的第二种法国唯物主义,与第一种的不同我们在前面的洛克已经讲了。
思辨哲学的错误解释
鲍威尔认为,在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法国唯物主义与斯宾诺莎学派等同起来,法国唯物主义是斯宾诺莎“实体观”的实现,物质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被赋予一个更具有精神性的名称——自然神论。
但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置法国哲学发展历史不顾,偏偏到黑格尔的著作中去搜集相关材料,还理解错了。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里谈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是笛卡儿哲学的客观化,把笛卡儿的实体——自我、思维者本身理解为对立面的统一,也就是思维与广延的统一。笛卡儿的二元论变成了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只不过在斯宾诺莎这里,只有神是唯一的实体,自然、世界只不过是实体的变相、样式,并不是实体性的东西。
因此,黑格尔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是普遍的实体,因而是抽象的规定”。斯宾诺莎主义不是无神论,而是无世界论,斯宾诺莎的体系是提高到思想中的绝对泛神论和一神论。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即是在汲取( “对一切特殊物的否定”) 和超越( “灵魂必须在唯一实体的这种元气里洗个澡”) 斯宾诺莎哲学的意义上建立起来的。
这样,鲍威尔所得出的结论是有失偏驳的,没有能够准确理解“实体观”对唯物主义发展的意义,把“自我意识”神秘地从黑格尔那里的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并诉诸于实体的欲望,以思辨的黑格尔的形式恢复了基督教的创世说。
人本主义重构
我们发现,第二种法国唯物主义由两个因素构成:
(1)有关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
(2)从人出发的:“有血有肉”的唯物主义
"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认为,正是法国这种特殊的人学的唯物主义,同社会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马克思的理论目的:人学的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联合。
第一种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与现实的人、与社会割裂开来,或者把社会活动也贬为机械活动或反映活动,把人的主体性移到现实的人之外。作为抛弃宗教手段的自然神论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矛盾,就像我们看到的,宗教被抛弃之后,又是谁成了新的宗教呢?
通过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借所谓的“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说道:
1.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
2.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
3.既然从唯物主义的意义上来说人是不自由的,就是说,既然人不是由于有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那就不应当惩罚个别人的犯罪行为,而应当消灭犯罪行为的反社会的根源,并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
4.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5.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
一言以蔽之,从人学的唯物主义出发,就应该以人性为出发点,而资产阶级正是违背人性的,所以社会主义要以人性为准绳,改变这个反人的现实。
这些观点是来自于法国唯物主义,但马克思却以人本主义的话语进行了重述。通过这种重构,表达了他将唯物主义同社会主义结合的一个路线。
评李斯特
除去社会主义实践和其他哲学观念的作用,马克思正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斯密、李嘉图社会唯物主义的认同,以及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超越之上,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的。
1844年,马恩刚刚清算完鲍威尔,就想要批判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历史背景
相比于英法,德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为了防止英法的经济入侵,德国孕育了一批德国式的经济理论家。
李斯特基于德国经济状况和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维护本土的“国民经济学”以反对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经济学”。集中体现在“生产力”概念。
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
李斯特强调,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决定不同国家的道路选择,因此英国所谓的自由贸易不过是英国人有权自由销售自己的产品,能够控制弱小国家的贸易与工业。
由此,德国应该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制定“关税同盟”,当本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自由贸易。
马克思在之前曾批判过李斯特,但仅仅是从哲学人本主义层面进行批判,而没有进行经济学层面的批判,因为马克思没有读过多少经济学著作,也对经济学知之甚少,也对古典经济学持否定态度。
反而是恩格斯在进行着这方面的批判,并影响了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再像蒲鲁东那样局限在所有权范围之内,而是扩展为对整个政治经济学及其范畴体系的前提性批判。而恩格斯改造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思路,正是源于他不断研读英国社会主义者(李嘉图等)的著作。
对于恩格斯而言,李斯特的局限在于:妄图以关税保护的方式解决德国的发展问题,而没有意识到共产主义在德国的必然性。
这次合作与《神圣家族》的写作分工相似,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哲学前提考察李斯特理论的狭隘性,而恩格斯则关注工人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于社会主义的实际影响。本文着重马克思。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揭示出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基础是改造社会环境的群众运动。这种唯物主义思路在《布鲁塞尔笔记》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研读中则展现为:不同的历史时期、阶级倾向,塑造了政治经济学的各种体系,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需要借助社会现实的历史分析。
这个思路也体现在了对李斯特的批判。李斯特注意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同阶段,可他在穷途末路的英法资产阶级社会走到足以露其败像的时候,还在论证这个社会制度发生之必要。
由此,他就可以拥有新的思想刻度,超越人本主义逻辑,不再简单地否定资产阶级社会,承认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合理性,从而步入科学。然而,此时马克思还没有做到。
在揭露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虚伪实质时,马克思恰恰没有运用“异化劳动”这一逻辑工具。
这是由于一方面,施蒂纳(我们之前讲过)与赫斯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异化理论的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另一方面,马克思自己受到经济学事实和实证方法的影响,加之走向无产阶级实践的现实途经与人本学逻辑的不可通约性,促使马克思试图与费尔巴哈区别开来。
基于现实工业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的“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个思路获得了决定性推进。
废除私有财产只有通过劳动本身才有可能,就是说,只有通过社会的物质活动才有可能,而决不能把它理解为用一种范畴代替另一种范畴。
此时马克思摈弃了积极的人道主义思路,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将工业一般性的指认为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的和自然的力量,确立工业对于人类历史的建构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实现自我解放的现实条件。
为了寻求无产阶级起来革命的根据,马克思要求打碎资产阶级现代社会带来的“工业的羁绊”。
就是摆脱工业力量现在借以活动的那种条件、那种金钱的锁链, 并考察这种力量本身。这是向人发出的第一个号召:把他们的工业从买 卖中解放出来,把目前的工业理解为一个过渡时期。
马克思此时已经非常清楚,他所要消除的并不是工业,而是工业的资产阶级社会形式。并且工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走向否定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些力量将炸毁资产者用以把它们同人分开并因此把它们从一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变为(歪曲为)社会桎梏的那种锁链。
这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出现了从人学主体辩证法走向客观的历史辩证法的过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在之前有解读,在这里不再赘述。
我要说的是,在这里马克思发现,当时经济学、哲学所讨论的“人”在实质上都还只是市民社会里经济关系中的具体的人,在此,个人正是由特定的现实经济关系历史建构的,而不同的经济关系必然导致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才形成特定的具体个人生存的规定性。
马克思第一次在哲学逻辑中发现,从这种对现实的社会历史生活的真实了解出发,人类主体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性的实践,观念也只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现实生活的历史性的社会观念。
所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宣布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的到来,对人类主体、人类社会实践及其观念的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真实限定。
也正在这里,他才真正改造了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那种在实质上是具体的自我发生运动的观念逻辑,现在成为了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个人及活动,成为社会关系的总和。
笔者水平有限,讲的不清晰、有错误还请原谅!
参考:
《神圣家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西方哲学史》
《回到马克思》
刘秀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唯物主义———重新理解《神圣家族》对唯物主义史的梳理
韩蒙:社会主义语境中的《评李斯特手稿》
https://zhuanlan.zhihu.com/p/3283184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