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不仅仅是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Ⅰ中的三次总结及其理论意义

周嘉昕 · 2023-02-06 · 来源:现代社会政治哲学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在开篇工资部分的总结中,马克思运用国民经济学的话语,论证了市民社会与劳动者的对立,深化了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解。在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地产转化为商品并受工业统治的事实,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私有财产的神秘主义,澄清了地产析分背后的历史过程意义。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中,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引发广泛争论的话题。回到青年马克思集中讨论异化劳动的笔记本Ⅰ中去,结合其写作顺序和原始档案,可以发现存在三次理论总结。在开篇工资部分的总结中,马克思运用国民经济学的话语,论证了市民社会与劳动者的对立,深化了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解。在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者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中,马克思发现了地产转化为商品并受工业统治的事实,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中私有财产的神秘主义,澄清了地产析分背后的历史过程意义。因此,尽管在笔记本Ⅰ的最后,马克思化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国民经济学的事实和私有财产进行了概念解释,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异化劳动理论背后所包含的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及其历史趋势的发现,以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批判背后所蕴含的新世界观萌芽。在此过程中,青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时代意义也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展示。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国民经济学;私有财产;劳动

  本文尝试论证的观点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研究的不断推进,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考察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进,需要进一步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理论逻辑,并加以重新定位。“异化劳动”只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出的一个过渡性的范畴。立足于《手稿》写作顺序的考察和原始档案的对勘,马克思在笔记本Ⅰ中先后进行了三次总结,即工资与劳动、地产的分化、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所以提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的哲学框架对自身国民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一种分析和提炼。[1]但其理论意义不止于此,综合笔记本Ⅰ中的三次总结,它更应被看作是马克思开始走向从物质生产出发批判私有财产、解剖市民社会的理论标志。当然,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化,“异化劳动”这一过渡性的概念,很快就被马克思放弃了。

  一、问题的缘起

  《手稿》和“异化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并未盖棺定论。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异化范畴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从政治经济学批判或《资本论》哲学方法的阐释出发追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以及《手稿》文本研究的新近成果,都提示我们:应当重新考察《手稿》特别是笔记本Ⅰ中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系统考察及其批判性分析,进而准确定位异化劳动理论以及《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反思

  无须赘言,异化劳动理论构成了长期以来《手稿》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自《手稿》公开问世以来,围绕异化劳动范畴及其理论定位,东西方学术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生了多次理论争论。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来说,《手稿》中的异化问题并不是一个核心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的超越。但是从1930年代到1950年代,西方学术界却欢欣鼓舞于从《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建构一个人本主义的“青年马克思”。对此,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也在客观上推进和深化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与此相呼应,阿尔都塞也对青年马克思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判。1970年代之后,《手稿》和“青年马克思”研究曾经掀起的浪潮日渐平复,但内蕴于其中的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本质的争论,仍然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问题等讨论得到延续和扩展。1980年代之后,围绕《手稿》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给出的,其核心就是将《手稿》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创立的过程中来加以理解。相应地,对于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如“异化”与“物化”的比较,异化劳动与唯物史观在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差异等。

  (二)从《资本论》回溯青年马克思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对于《资本论》中哲学方法的探讨,或者说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哲学革命的阐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手稿》研究也在不断深化。首先,异化和物化的异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阐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在明确二者根本性差异的基础上,异化劳动概念背后的政治经济学意蕴,或者说其作为对市民社会中抽象统治力量的批判的维度,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揭示和说明。其次,在马克思黑格尔关系问题的考察中,无论是有关黑格尔政治经济学阐释的发掘,还是政治哲学维度的引入,都丰富了《手稿》研究的理论视野,特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或国家学说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联,开始得到更为密切的关注。再者,作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历程及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指向,在这一研究中也逐渐得到了更为清晰深入的说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哲学方法研究越是深入,《手稿》也就越发呈现出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价值,异化劳动理论的反思也就不断被重新提起。

  (三)文本研究成果的佐证

  众所周知,《手稿》的文本研究在1980年代取得了重要突破。标志性成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版(以下简称MEGA2)第一部分第2卷的出版,其中收入了《手稿》按逻辑顺序编排和按写作顺序编排的两种文本。2014年,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辑的文本的中文版《手稿》单行本出版,这为我们直观地回顾马克思《手稿》的写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新的理论阐释提供了可能。

  二、文本说明

  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手稿》文本,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在《手稿》写作过程中所发生的思想变化,特别是重新定位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直接依据。因此,有必要专门对《手稿》的版本流传、文本结构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基于写作顺序和原始档案的对勘,我们将会发现: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Ⅰ中,进行了三次相对集中的理论总结。[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最后一个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总结,但并非全部。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版本回顾

  在最新版的《手稿》单行本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不同的文本,即按照逻辑顺序编排和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手稿》文本。这样两种编辑方式是由1982年出版的MEGA2第一部分第2卷提供的。2000年前后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和《手稿》单行本,已经采用了MEGA2提供的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文本结构。只不过,新版本在译文上略有调整。相比于这样一个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文本结构,我们可以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2卷以及先前出版的多个《手稿》单行本中发现一个略有不同的文本结构。这些中文版本编辑的基础是1932年MEGA1第一部分第3卷中提供的《手稿》版本。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在《手稿》研究史上,存在两个最为主要的版本、三种编辑方式。这就是MEGA1提供的按照逻辑顺序编辑的文本、MEGA2提供的按照逻辑顺序和写作顺序编辑的文本。在此之外,还存在梁赞诺夫编辑的“《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朗兹胡特和迈耶尔编辑的《历史唯物主义。早期文选》等《手稿》内容的版本形式。因为它们与本文的研究并无直接关联,这里暂且忽略不谈。

  (二)《手稿》笔记本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顺序

  在《手稿》的三个笔记本中,只有笔记本Ⅰ相对完整并由马克思自己标注了“笔记本Ⅰ”这个标题,但相比于之后的两个笔记本,笔记本Ⅰ在文本形态上却十分复杂,也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得益于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数字化并公开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原始档案,我们可以对照着来回顾并呈现《手稿》笔记本Ⅰ的文本结构与写作顺序。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原始档案,《手稿》笔记本Ⅰ的文本结构如下[2]:  

 

  根据笔记本的内容以及纸张上的标记等信息,MEGA2编者将《手稿》笔记本Ⅰ的写作划分为五个阶段。因为第3页上的著作列表,根据其内容判定为马克思前往布鲁塞尔之后写作的,故五个阶段只涉及马克思编号Ⅰ至XXVⅡ的内容。就像三栏的形式本身并非前后统一一样,五个阶段的写作与纸张形式也不是简单对应的。这五个阶段分别为:

  阶段1:工资Ⅰ至Ⅶ整页、资本的利润Ⅰ至Ⅴ页“四、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之前、地租Ⅰ至Ⅵ整页

  阶段2:资本的利润Ⅴ页“四、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开始至Ⅺ页第一段结尾、地租Ⅷ至Ⅺ页“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这种竞争”

  阶段3:工资Ⅷ页至XV页、资本的利润Ⅺ页舒尔茨《生产运动》摘录开始到XVI页

  阶段4:地租Ⅺ“大地产和小地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段至Ⅻ页,然后跳到XVI页至XXI页

  阶段5:[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XXII至XXVII页

  (二)马克思的三次总结

  结合《手稿》笔记本Ⅰ的纸张形态、写作方式以及相关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在这一笔记本中找到马克思自己相对集中的三次总结或者说评论:其一位于阶段1中的工资部分;其二位于阶段4地租的评论部分;其三就是阶段五,或者说[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依据罗扬的考证,阶段1三栏的写作是首先写下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两栏,然后再完成工资一栏的。这一说法可以得到一个文本的印证,就是在Ⅶ页的三栏全部为关于工资问题的讨论,并且在中栏的中间部分,马克思画了一道横线。从内容来看,横线之后的部分,既对之前的讨论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依照MEGA2编者对阶段4的划分,这一部分马克思集中讨论了地租问题。从XVII页开始,马克思的写作仅仅集中在中栏,评论的内容也溢出了笔记本Ⅰ既有的讨论,主要是对“地产转化为商品”的结果的两个评论。《手稿》笔记本Ⅰ中的第三次理论总结,就是[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从XXII页到XXVII页,虽然保留了三栏写作的形式,但内容一以贯之,集中阐发了异化劳动理论。

  三、理论阐释一

  在《手稿》笔记本Ⅰ第一写作阶段中,与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两栏采取“摘录+评论”的写作方式不同,工资一栏的写作几乎全部为评论,并且在Ⅶ页的横线之后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笔者的判断是:马克思在这里最为关注的是市民社会中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无产者或工人的地位问题。这与《德法年鉴》上马克思转向无产阶级立场,以及1844年上半年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注直接相关。正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特别是斯密和萨伊著作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实证方式证明了国民经济学与劳动的对立。

  (一)市民社会的解剖与三栏写作

  在《手稿》笔记本Ⅰ的纸张上,总体上保持了三栏结构。这与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市民社会的解剖直接相关。正如既有研究已普遍指出的那样,在以斯密《国富论》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语境中,市民社会是由土地贵族或地主、工人以及工商业中等阶级或资本家三者构成的,而划分这三大“阶级”的标准是收入的来源,即地租、工资和资本的利润。因此,为了搞清楚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马克思到巴黎之后专门研究了国民经济学,在写作《手稿》的同时还留下了九本“巴黎笔记”。这一研究,是从他所能够得到的国民经济学著作也就是法国人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以及萨伊翻译的《国富论》出发的。

  由于马克思在筹备《德法年鉴》并为其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过程中,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无产阶级立场,并开始广泛接触当时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因此他在“巴黎笔记”和《手稿》中特别关注工人或无产者的地位和命运问题。当然,这也是贯穿《手稿》写作始终的一个焦点话题。在笔记本Ⅰ第一阶段的写作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资本、地产的各自内部的斗争所产生的影响:斯密所描述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分工自发导致财富积累的“自然状态”,在马克思看来,却是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所产生的致命影响。无论是在社会的衰落、增长还是最富裕的状态中,工人都无法摆脱贫困和被压迫的境地。

  (二)国民经济学反对劳动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马克思通过实证考察已经触及了国民经济学的一个根本秘密。这就是在国民经济学的话语中,“劳动是人用来增加自然产品的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5],“依照概念来说,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受到的扣除。但是在现实中,工资是土地和资本让工人得到的一种扣除,是从劳动产品中让给工人、让给劳动的东西”[6]。换言之,国民经济学一方面将劳动推崇为财富的源泉和增加价值的唯一东西,另一方面却又赋予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即资本,以及来源于掠夺的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以合法性。这样,在国民经济学中,社会与劳动实际上是对立的。“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做工人来考察”,“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7]。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马克思提到了“无产者”和“工人”两个范畴。这意味着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理解已经开始从不占有财产这一含义,转向以片面的、抽象的劳动或谋生活动为生这一含义了。而对后者的理解,延伸到有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探索,必然突破魏特林、卡贝等所提出的“财产公有和平等”的抽象理解,走向对现代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历史分析与科学批判。当然,就《手稿》笔记本Ⅰ来说,马克思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理论水平。

  (三)新问题的提出

  在这一总结部分的最后,马克思提出了两个新的理论问题。他说,“现在让我们超过国民经济学的水平”,“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2)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改善工人的阶级状况,就是(像蒲鲁东那样)把工资的平等看做社会革命的目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到的“抽象劳动”并非后来《资本论》中劳动二重性意义或者说价值实体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而是指“片面的”或者说“谋生活动”的劳动。然而,关于这种“抽象劳动”的理解必然涉及对不同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发展的理解。在笔记本Ⅰ后续的内容中,这一点得到了清晰的展现。此外,对以蒲鲁东为代表的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诘问,也推动着马克思更进一步考察三种收入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我们将会发现一个溢出的讨论。

  四、理论阐释二

  基于第一阶段结尾所提出的两个理论问题,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二、三两个阶段的写作中,继续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马克思增加了对舒尔茨《生产运动》和贝魁尔《社会经济和政治经济的新理论,或关于社会组织的探讨》等著作的摘录。有趣的是,到了第四阶段,马克思似乎对地租问题特别感兴趣。从XVII页开始到XXI页,纸面上虽然保留了三栏,但马克思只用中栏撰写了有关地租问题的评论。在笔者看来,这是马克思在国民经济学研究中回忆起曾经关注的问题而作出的溢出性评论。

  (一)地产的分化与两大阶级的出现

  基于竞争基础上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敏锐地发现:“最终的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以致在居民中大体上只剩下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地产买卖,地产转化为商品,意味着旧贵族的彻底没落和金钱贵族的最后形成。”[8]与上文提到的无产者与工人的关系相类似,马克思在这里通过国民经济学研究,改写了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表达,明确从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角度表述“市民社会”的内在分化与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就《手稿》的写作而言,当时西欧的市民社会仍处在发育和兴起的过程中,但是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语境中三大阶级之间的竞争及其结果的分析出发,作出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两大阶级对立的判断。这是一种基于实证的经验材料所作出的对历史趋势的判断。就直观的经验表象来说,直到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期,乃至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或利益团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判断的失效。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马克思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或者说透过这一两大阶级对立的表达来把握马克思这一时期所实现的理论推进,就会看到:这一分析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初步开始从经济过程出发,阐明社会结构构成及其历史运动。这也是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的内在动因。

  当然,从“金钱贵族”这一表述可知:马克思此时对于资本的分析,仍然主要是在货币的意义上展开的。马克思知晓工商业动产对地产的胜利,但对于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异同,并未给出明确的区分。《手稿》笔记本Ⅲ中的多处表达,也体现了理论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

  (二)黑格尔的“感伤的眼泪”有趣的是,在给出市民社会只剩下两个阶级的评论之后,马克思很快围绕地产转化为商品作了两个评论。第一个评论有些“傲娇”。开头他就写道:“浪漫主义者为此留下的感伤的眼泪,我们可没有。”[9]在接下来的评论中,马克思嘲弄了封建地产的消解,阐明了地产的走向——“地产必然以资本的形式既表现为对工人阶级的统治,也表现为对那些因资本运动的规律而破产或兴起的所有者本身的统治”[10]。其中涉及长子继承权、封建地产与领主的关系,让人强烈地联想到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相关论述。

  1843年上半年,马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过程中,已经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从主谓颠倒的方法出发,批判黑格尔国家学说或者说思辨哲学中的神秘主义、含混的折中主义。马克思还发现,这种神秘主义和折中主义在其关于私有财产的阐述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也就是说,黑格尔在论述国家作为客观精神展开的环节而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时,对两种私有财产作了一个偷梁换柱式的嫁接。其中,一是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作为“自由最初的定在”和“财富”;另一是带有浪漫主义光环的封建地产。当然,二者的含混与折中也体现在重农学派甚至是斯密的学说之中,但就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来说,这是一种无法容忍的神秘主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会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尖锐地讽刺道:“在德国,问题却是国民经济学或私有财产对国民的统治。”[11]

  在这一评论中,也包含着对上述判断的进一步说明。“地产这个私有财产的根源必然完全卷入私有财产的运动而成为商品;所有者的统治必然要失去一切政治色彩而表现为私有财产的、资本的单纯统治;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国民经济学关系;所有者和他的财产之间的一切人格的关系必然终止,而这个财产必然成为纯实物的、物质的财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手稿》笔记本Ⅰ中包含着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进一步完成。

  (三)地产析分与工业的统治

  在第二个评论中,马克思突然转向了“关于地产的分割或不分割的争论”。在直接的意义上,这是由于马克思在《莱茵报》的政论工作中涉及了关于地产析分的争论,并且曾经计划撰写相关的文章。再者,25年之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专门提到,“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连同摩泽尔农民状况的论战,以及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2]。

  在这一评论中,马克思已经明确意识到地产的分割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趋势。“直接的结果就是地产分散到许多人手中,并且无论如何要服从于工业资本的权力。”[13]也就是说,在地产析分的历史趋势中,隐含的是工业的发展以及工业资本对封建地产的胜利。这样,一方面,黑格尔的感伤的眼泪将被历史的狂飙所吹干;另一方面,批判市民社会、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深入到工业的发展及其内在困境中去寻求。

  五、理论阐释三

  《手稿》笔记本Ⅰ的最后,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一个系统的哲学批判。MEGA编者将其命名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针对“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14],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概念工具——异化劳动。然而,异化劳动理论带有鲜明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当马克思在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走向“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后,他便不再轻易使用这个表达。因此,要准确定位异化劳动的理论意义,就需要我们穿透字面表达,进一步深入马克思的探索历程。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

  与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阐明私有制(私有财产)导致人与人的分离和竞争相类似,马克思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的讨论中,一开始就提到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是私有财产,是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并提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在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中,因为私有制基础上的竞争,工人的劳动仅仅以片面、抽象的劳动、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故而产生了异化、外化。

  异化劳动具有四重规定:第一,“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第二,“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第三,“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第四,“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15]

  (二)异化劳动概念辨析

  基于上述表述,马克思认为在国民经济学中以私有财产为前提的现实,可以在概念上将其规定为异化的、外化的劳动。这样,马克思就认为自己超越了国民经济学,为私有财产基础上的事实提供了一个逻辑的解释,“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16]。然而,异化、外化的劳动这一概念需要以另一个概念为前提,这就是人的类本质,即自由自觉的人的活动。这种关于人的类本质的理解,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于历史之上的。这种人本主义的思维方式也是异化劳动理论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当然,面对20世纪中叶某些西方学者借助于异化劳动理论来塑造一个人本主义的“青年马克思”形象,并将其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立起来的做法,对于异化劳动理论背后的人本主义立场的批判,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今天当我们已经不再纠结于“青年马克思”或“两个马克思”的困扰,而是着眼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进展来重新审视马克思早期的思想历程,特别是《手稿》中的理论探索的时候,有必要重新对异化劳动概念进行评估。这一评估并非简单为其“翻案”,而是结合文本和思想史,将分析的视角从异化劳动理论移开,打开更为开阔的视野,发现更为生动的细节。

  (三)旧问题的回答与新问题的提出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进行初步的讨论。其实,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Ⅰ的最后已给出了提示。从XXV页的最后一栏开始,马克思回答了在第一阶段最后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些论述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17]。一是指出:以蒲鲁东为代表将提高工资或工资平等作为社会革命目标这一做法,并没有真正超越私有财产。二是表明:因为“整个的人类的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所以“工人的解放还包含着普遍的人类解放”。也就是说,虽然“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是一种异化、外化,但在对这种异化状态的积极扬弃中,也包含着通向未来社会的可能性。

  紧接着,马克思又对自己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要考察“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以及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财产的关系”,以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或者说“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显然,这两个问题已经溢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边界。只不过,《手稿》笔记本Ⅰ到此戛然而止。

  六、结论

  立足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手稿》可作为马克思最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总结。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批判国民经济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为批判而批判,而是带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在《手稿》笔记本Ⅰ中,这个问题指向就是市民社会的构成、私有财产的本质以及人的解放的可能性。围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马克思化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形成了异化劳动这一具有鲜明理论特征的概念范畴,以之来解释私有财产乃至国民经济学现实的非人本质。然而,通过考察文本的写作顺序,并对照原始手稿档案,可以发现马克思在笔记本Ⅰ中有过三次相对集中的理论总结,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只是其中的最后一次,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前两次分别是:(1)写作顺序第一阶段最后,关于工资问题的讨论;(2)写作顺序第四阶段后半部分,围绕地租问题的溢出性评论。将这三次理论总结联系起来,可折射出马克思早期研究政治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的广阔思想史背景。

  马克思所面对的最为直接的问题就是私有财产基础上市民社会的结构及其历史走向,其中最为关键的又是无产阶级与人的解放的问题。因此,我们看到:在此前“巴黎笔记”研究的基础上,《手稿》笔记本Ⅰ开头就分三栏研究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对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分析之后,在工资部分进行了第一次理论总结,证明了国民经济学条件下社会与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对市民社会中三大经济范畴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特别关注私有财产关系中地租的转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李嘉图地租理论的重要性,并且超出自己既有的论述结构,回顾了曾经困扰自己的两个问题:一是黑格尔国家学说中,将市民社会的财产同封建地产杂糅起来的神秘主义和含混的折中主义;二是《莱茵报》时期有关地产析分的争论。在对这两个问题的重新思考中,马克思确证并深化了自己在《德法年鉴》中已经形成的思想。这就是工业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资本家和工人或者说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成为市民社会中的根本性的对立;另一方面,正是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现实社会中劳动过程的考察构成了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尝试说明: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思想对国民经济学和私有财产所作的一个概念说明。这个概念的使用,折射出马克思在1844年春夏仍然持有的人本主义哲学理论框架。然而,透过异化劳动理论,我们更应关注的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分析,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批判,以及对现实劳动过程的关注与考察。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手稿》仍然处在唯物史观科学理论制定的前夜,但其中已经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孕育和萌芽。同时,对于这样一个孕育和萌芽过程的系统梳理,也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实践内涵与深刻理论意义。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为马克思的三个高贵的理论品格所感动:一是扑下身子,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文明成果,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发掘其中的联系与规律的事实求是精神。二是面对同时期形形色色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流派,自觉进行深入冷静的分析,并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进行话语创新的探索精神。三是立足当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现实中发现历史,为实现人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担当精神。

  注释

  [1]在写作《手稿》前后,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使用的是“国民经济学”的说法。一方面,“国民经济学”是德国学者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较为常用的说法;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也曾提到英法“政治经济学”与德国“国民经济学”的差异问题。本文集中讨论《手稿》笔记本Ⅰ的内容,故对二者未作严格区分。回顾历史,多用“政治经济学”;直接讨论马克思的理论思考,多用“国民经济学”。

  [2]基于《手稿》原文,笔记本Ⅰ分栏的标题有“资本的利润”“资本的收益”“资本收益”等不同表达,在中文版中因编辑需要,统一翻译为“资本的利润”。

  [3]参见尤根·罗扬、赵玉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历史学——以所谓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4期。

  [4]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笔者在之前的研究文章中,曾将该页错误地直接标注为“工资、资本的收益”。在此郑重向读者致歉,并请专家批评指正。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5页。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68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69页。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92页。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92页。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9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4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88页。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96页。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198页。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200、202、207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211页。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附有按照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第210页。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蜗牛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