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挥“改变世界”的变革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实现“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经了理论确立、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发展进程,这是一场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双向推进的发展历程。如何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认识和总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学界的研究表明,这些议题依然是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问题。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指导地位与初步发展
建立新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的胜利,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证明,更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这一发展阶段,是中国面临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艰难历程的双重考验时期。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与社会发展主题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面临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意味着社会发展的主题由革命向建设的转变。这需要一方面,在现实层面进行社会主义变革,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在思想层面转变和改造人们旧的世界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武装国家公职人员、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乃至广大群众的头脑,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二是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艰难探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随之增多的矛盾和经验的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必须作出抉择,是走苏联的老路,还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在这一艰难阶段,广大哲学工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宣传和若干问题的讨论方面仍做了大量的工作。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而言,哲学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为广大群众所掌握。“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 度。”教科书的编写宣讲担负着对广大群众和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育任务。
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文化大革命作为历史,一方面要看得它对中国造成的巨大灾难,另一方面也要看得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教训,认真研究这些历史教训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来说是有益的。
2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伟大历史转折,确定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作出调整和转变,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时代任务得以开启。
一是拨乱反正与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讨论一方面在哲学层面上,作为学术启蒙运动,打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教条主义束缚,重新恢复实践的认识论权威地位,促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解放,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在现实层面上,否定“两个凡是”,批判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为人的自我发现提供了理性支撑,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学理依据。
二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1978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代主题从“革命”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重大理论问题,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回答中包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新形态。
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与进展。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对传统教科书的反思到文本研究和“问题意识”的转换,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确立,不断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其一,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改革及引发的哲学思考。其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与“问题意识”的转换。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出场与价值。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的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实践证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中华民族获得解放和独立的历史运动中承担着理论指引,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兑现的国富民安的伟大实践中依然保持主导地位,以自身不断发展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一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实现整体转型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指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为调整经济结构的稳增长,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单方面增长,中央做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等决策,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加速更换动力的顶层设计,标志着我国开始了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整体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二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入是一场从“化中国”到“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历程,理论发展与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舞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质是“改变世界”,“改变中国”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质的具体化和民族化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下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启程和新时代的到来是这场胜利逐步取得的实践成果。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层面的创新则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中国历经艰难奋斗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方式走过风云变幻的20世 纪,在相继获得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身份进入新时代之时,承担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和信念指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应对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挑战与发展的机遇。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研究范式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确立一种研究范式更为根本和重要。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经历了从“教科书研究范式”到“教科书改革范式”的转向,目前面对实践的发展和现实的变化,需要确立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真理本性和实践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解释中国”和“改变中国”的理论呈现。这样的研究范式可以从前提性上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能 够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是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相结合的思想逻辑中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的特殊性问题与世界的普遍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是统一的。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主要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主题结合起来,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可见,注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实践,以真正哲学的方式来介入和研究这些思想资源和对象性基础,践行为社会发展做学问和为人民代言的理论使命,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功能和进一步实现对新时代中国的改变。
三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首先构成人类历史运动的基础和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作为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原则。中国的近现代史证明,把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统一的总体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到这种统一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能获得顺利发展。随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当前中国最大的实践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多样,提倡由理论指导的自觉的实践,反对脱离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正确解决问题,保持自己的主导地位。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同时决定着 21 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