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考察

工农之心 · 2023-08-02 · 来源:内蒙古社会科学编辑部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绝非劳动者的贫穷化,不是简单劳动力的资本化使用,而是劳动力的社会主义高质量使用,追求劳动者品质化的生活。党的主体使命是推动社会不断变革。社会主义现代化绝非知识论命题,而是实践议题,是觉醒主体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主体理念,是对主体重建的新文明规划行动预演。这是主体辩证法的深层构境,是对唯物史观主体论与《资本论》主体范畴原理的新时代应用和双重具体化。

  

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考察

  [摘 要] 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实质是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结构由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导出,机理落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新时代的这一发展线索依照唯物辩证法主体路径展开,分析路线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主体逻辑与人民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是“中国式”与“现代化”如何结合。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作为对中国式与现代化的理论注解,主体范畴导出经济范畴的路径锁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特征和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出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对于景观现代化的概念统帅作用,理性定格党对于社会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

  [关键词] 习近平; 人民主体论; 主体逻辑; 主体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1]许光伟.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03):1-10.

  

一、主体现代化与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生成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百年党史“时空契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任何抽象一般的理论范畴都是不存在的。唯物史观决定的主体范畴指示处于一定发展阶段从而具有特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一般”。现代化作为“发展一般”,应界定为以发展为取向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在特征属性上不限于“逻辑二重性”(普遍一般和特殊性内涵)的认知诠释,其扎根于“历史二重性”。显然,由于现代化的生产一般定格在生产方式的发展形态规定性上,这个历史二重性(蕴涵矛盾规定的主体逻辑)的唯物史观直接意涵是“劳动二重性”。依此思路,基于经济的社会形态考察意义之现代化通史线索,现代化展示为三种形态。(1)商品现代化(由“以共同体为中心”转向“以商品为中心”):商品本位的劳动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由商品体所呈现的商品生产劳动的二重性);(2)资本现代化(由“以商品为中心”转向“以资本为中心”):资本本位的劳动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有机构成);(3)主体现代化(从“以资本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转折):人民本位的劳动二重性或社会主义劳动二重性(人民主体论——国家有机构成)。

  生产方式为生产关系所绑缚,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规定,也是统治学的规定。在马克思看来,作为文明规划,现代化从对“共同体中心”的瓦解开始。依据《资本论》,资本现代化即意味着不变资本(异化主体性)的历史发展伴随了资本积累的社会策略(如固定资本更新)。简洁而论,资本现代化的道路理性即“资本积累”导致“现代性的沉落”。这是人的现代化问题为什么难以在资本发展框架中成立的缘由。相较而言,“资本主义现代化和Pm:A的道路通史有关,然则,它的实质内容是阐明机器的从无到有以及转化形态及衍生形态的各种社会规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则和A:Pm与Pm:A通史关系的处理有关,由此引出劳动者的各种历史考察以及主体的经济社会形态考察”。换言之,若对资本现代化的界定是以物的发展(资本统治)为取向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那么对主体现代化的界定则是以人的发展(主体解放)为取向的劳动过程文明规划,这导致在价值取向上社会主义现代化被确定为“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即对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主体之读”。主体现代化乃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结构是“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方法论解读意蕴上构成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深刻的主体唯物史观思想——“人民总体性的唯物史观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逻辑。“一是以‘主体’观照生产,二是以‘人民主体’烛照生产方式,三是以‘人民主体观’落实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建构。”人民作为“理论范畴”体现的是主体逻辑:“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第二,紧紧依靠人民”;“第三,不断造福人民”;“第四,牢牢植根人民”。将社会主义现代化既看成是唯物史观理论品格的人民的现代化,又作为实践落脚的中国式现代化,乃是唯物史观主体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主体逻辑切入。

  由此可见,主体逻辑是总的工作方法,从中可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特征(主体特征、实践特征、制度特征以及系统特征),理解其各个属性(自主性、人民性、规模性、全体性、协调性、和谐性、和平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的整合机理。换言之,在理论主线上主体逻辑必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工具意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和行动的统一是为生成理路,以主体逻辑为指向则形成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逻辑。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行动逻辑。所谓现代化的中国式,指示主体科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指示人民主体观义项下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相一致。只有将人民主体(非异化的主体生产关系)置于中心位置,观照社会再生产运动,从中发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逻辑,才能从缓解矛盾的路径上把现代化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对物奴役的关系模式的理论升华和实践升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将这一路线集中界定为两条认识。(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史观;所谓人民群众,是指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乃至决定作用的主体,正是实践使人民成为历史创造的主体。(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是对《资本论》刻画之主体逻辑—资本逻辑(研究路线)从主体范畴来看的革命行动逆转。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回顾历史,深刻表达了党的人民主体思想的伟大建党精神与行动特质。他指出:“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做工作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这一届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一以贯之的。在前进征途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知行合一逻辑。犹如主体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贯穿导出“主体范畴”(资本恶)向“经济范畴”(现代性的资本形式和资本现代化)的过渡,生成资本系统的景观文明,主体逻辑对社会主义国家逻辑的贯穿乃是促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二者的有机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核心范畴,它既构成了其他一切经济范畴的本原,也现实地存在于整个学科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决定着理论之间的逻辑演绎方式与整个理论体系的呈现样态,这个范畴就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实践:一是科教兴国;二是精准扶贫,惩治腐败;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民抗疫,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五是走中国特色的主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通过坚持以主体发展线索贯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坚持斗争性与人民性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二、主体逻辑: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

 

  在阶级社会中,主体逻辑是主体统治的逻辑与主体反抗的逻辑的统一。就全称命题而言,主体逻辑是阶级主体逻辑(即对主体统治的逻辑以及主体反抗的逻辑)和主体解放的逻辑的有机统一。劳动二重性是对全称命题的界定,是把握主体逻辑的唯物史观方法论基础,劳动价值论相应地提供认识论工具。主体逻辑归并主体矛盾和生产方式矛盾,从主体发展的实践逻辑中寻求解放之路。社会主义劳动二重性原则的主体实践逻辑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坚信人民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是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使之提升到新的高度。首先,作为克服“阶级恶”的主体发展,主体现代化必须作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理念贯彻落实到实践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观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其出发点是人,归宿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当前,则需要更加注重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发展理念,使社会主义生产朝着越来越多的具有人的内容属性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对于主体解放逻辑的贯彻,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主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劳动者自我解放的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内在要求。作为唯物史观意义域内的“生产方式的规律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我们加深了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基于这一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出新的诠释,界定为“六个坚持”,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其思想内核及核心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可将人民至上主体理念分解为“一论一观”。“一论”,即人民主体论,人民至上的主体论思想是对其的深化;“一观”,即主体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其规定性的落实。要旨是昌明主体理论,提炼主体范畴,由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统领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规律,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最后,使人民当家作主贵在为人民根本利益而坚持主体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作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主线的具体落实,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毫不动摇地坚持全体人民共享创新发展。所谓“坚持三个主体地位不动摇”,实质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轨迹始终沿着“人民主体思想→人民至上的主体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勇毅前行,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坚实物质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性的时代定格;作为唯物史观意义域内的“社会主义的目的论”,“是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需要,道路理性、系统理性、规律理性乃至目的理性必须很好统一起来,不可偏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全党同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三、中国式与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体向度考察

 

  此处从有机构成的行动本位说起。有机构成是知行合一的行动线索,其具有四个本位,即历史本位、矛盾本位、规律本位、范畴本位。以范畴本位而论,资本有机构成以经济范畴的面目出现,内骨实则是“体现在劳动力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对“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规定性的进一步引申。作为技术构成的劳动,劳动力商品的“具体劳动”(雇佣劳动力的使用)乃是专业劳动或局部劳动;作为价值构成的劳动,劳动力商品的“抽象劳动”直接是社会简单劳动。

  现代化进程由物质形式的文明规划启动,必然落脚到价值形式统治。资本有机构成这个例子深刻说明了资本现代化与“资本主义主体范畴”有关。“思想角力的结果是结晶了母财—资财的特殊矛盾名:一方面是资本增殖和剥削的历史本质关系,一方面是资本作为财产或财富运动规定的显像形式。然则,资本的本质与现象、范畴和概念形成一种特别意义的阶级的语言共构。”在《资本论》中,现代化必须被作为统治生活的工具规定对待,即资本文明的现代性。现代化可写意为“资本的具象”。商品为经、资本为纬,资本积累为体、现代化为用,在这里,主体范畴本身已经化为理论范畴灵魂性的东西。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为行动工具,资本现代性即成为:(1)资本的历史具象——由原始积累到资本积累的发展过程,伴随异化劳动的发生、成长,直至劳动者在生产生活系统中完全失去“主体性”;(2)资本的矛盾具象——资本的主体矛盾生出生产方式矛盾的历史过程,从剥削方式看,即由绝对的价值剥削推进到相对的价值形式剥削;(3)资本的规律具象——复由资本生产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推进到资本再生产规律(资本积累的流通与分配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机器和资本具体历史统一的有机过程;(4)资本的范畴具象——由c + v + m经由k + p的中介发展成为“资本的各种收入形式”(GDP)。就实质而论,或可说成是“工资算法(贫困景观)”对“利润算法(富裕景观)”的危机景观呈现——从主体危机到经济危机。可见,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时代演化进程的一个升华,也是持续变革的发展进程,其作为历史的范畴是确证资本形态的历史特殊性。资本向着危机而去,危机成为相对主体论而言的一项专属资本的“经济知识”。如果不认清这一点,落后民族地区和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可能“由于忽视无论帝国主义过去的优势,还是巨大利润,是靠连续不断地使‘第三世界’处于被‘普遍扩散的’结构性的依附状态而获取的,仿效‘先进资本主义的’国家的普遍有效性就受到提倡,为的是通过‘现代化’和‘自由市场化’创造出预期的幸福结果”。为此,超越资本被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的异己力量发展成为“普遍被接受的东西”,真正的主体性规定则藏身于现代化帷幕之中。主体解放似乎正在失去行动的支撑。可见,“结合的总体资本家”规定——作为现代化原理和策略,正是基于这个条件和发展趋势最终得以浮现出来。这就决定了必须在历史力量的较量上区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和总资本结合体的现代化。“这既是系统生长的一般原理,也深入涉及党领导资本的‘机理问题’。”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与之契合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根基是以人民展开行动的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中国式”,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总的来说,中国式与现代化是体和用的关系。在发展规定性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系统的“真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就和贡献,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可以视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论述”,主体语境的“中国式”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有机统一,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经济图画。就主体性而言,党的领导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说到底是“中国式”的理论和实践,重点是在现代化的发展内容中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规定、解决主体矛盾。以人的现代化为例,“从道路理性看,现代化是人类对文明形态的不懈追求。为了践行人民实践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主体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为此,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必须规定为‘主体形式’(主体发展和主体生活),在这一意义上,主体现代化是主体形式的现代化”。

  “关键词”的说法在于试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并列因素是中国式和现代化。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绝非“高位”与“低位”之分,亦不是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化”与“西方化”之辩。它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原动力;它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的条件和人本身的现代化,经由消灭奴化和异化现象,实现“有机构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其支持人民至上的主体理念的方式在于合一唯物史观原理和《资本论》原理,凸显社会主义劳动范畴的时代内涵。(1)社会劳动即劳动力的高质量使用,这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一规定性和劳动力的资本主义使用(贫穷化)针锋相对;(2)所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指人民主体的基础性内容——劳动者的高质量生活。这一理念使商品两因素的历史内容得以更新为社会主义商品的“高质量的使用价值”和“人民的主体价值”,以启动新文明形态的劳动过程的社会规划。如此一来,在动力和推进层次上肯定了人民是现代化主体,将“人民”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一旦对劳动发展的实现从单纯的手段性扭转为目的本身,即意味着国家有机构成替代资本有机构成已在发挥作用。(1)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逻辑,在经济范畴的层面上区分劳动条件(社会主义国家要素或国家生产条件)和生产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或社会生产条件),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特殊性拒绝“普世价值的要素观”;(2)以国家生产一般领导主体形式和主体关系的现代化,实现异己主体性对人民主体性道路复归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循环系统的主体整合。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示范的“有机体的结构化”启发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有机构成的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必然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社会改革与历史进步过程,此进程历史性地写就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继而有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道路旨归。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特征和实践线索

 

  如何研究现代化?走出“资本恶”是前提。“《资本论》烛照阶级矛盾的范畴是资本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科学得以成为资本矛盾的逻辑羽化,经济范畴成为对资本恶的性质及其构造的知识形塑”。与之相反,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致力于根除异化,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语境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具有“主体表述”。又之,从商品出发和从人出发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路线的出发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的商品”。这是和“物的商品”路径殊异的现代化策略。

  首先,需要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体特征。如上指出,其核心要义有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坚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主体发展的基本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在实践线索和发展形态上需要明确“人的商品”(主体逻辑)和“物的商品”(资本逻辑)是对立的分析逻辑。一者指向无产阶级的唯物史观建设逻辑,一者则为资本景观学的意识形态布道。所谓“中国式”,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范畴意义即为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主体范畴的抽象方面是“人民主体”,其应用于中国特色的具体方面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之”是主体现代化(人民群众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纬之”是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现代化的一种典型类型)。从这一意义看,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殊性”,“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结构机理表明,主体现代化系由“行”而“知”。依据行和知的统一,廓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主义国家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往关系的经济形式;中国式现代化系“由知而行”,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百年党史的实践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决不限于表象特征描述,其人口规模巨大的背后隐含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特征。马克思以资本的经济范畴为例谈道:“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次序来排列是不行的,错误的。它们的次序倒是由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这种关系同表现出来的它们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历史发展的次序恰好相反。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经济范畴,同样服从于上述构造。其实践品格由主体现代化烛照,体现新时代征程的战略部署安排,包括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主体创新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主体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国道路的发展特性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等等。这一唯物史观知识再一次澄清了“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式现代化统领的命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一切依靠人民的结果,是坚持胸怀天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结果。

  作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时代具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品格聚焦于向人展开的现代化运动和进程。在主体内涵上,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原则,需要从中明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规定性,即社会主义属性、民族属性、人民属性,三者必须有机统一。为此,一是围绕《资本论》进行主体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解读,揭示由主体现代化而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生成路径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寻根,揭示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联;三是沿着从人民主体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全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的主体逻辑。总之,必须从大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依托人民主体论寻求“党的领导+劳动价值论”理论逻辑的实现;通过实践议题创新,解决中国理论的“如何来”“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

  

五、习近平主体方法论的新时代思想蕴涵及其理论启示

 

  新时代理论聚焦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主体逻辑,揭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种实践品格”。一是反映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生活的实践品格,二是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主体道路的实践品格,三是坚持两个文明相协调的社会主义主体发展的实践品格,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主体利益至上的实践品格,五是探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理性的实践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决不能一味地以‘政策解读’对待之,需要发掘背后蕴涵的深刻原理,提炼方法论规定,从中揭示唯物辩证法借由主体线索一步步落成自身规定性的工作谱系。”“显然,这也是唯物史观领域中有待考察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以唯物史观把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主体方法论的构造路径为主体革命—主体思维—主体逻辑—主体路线。在新时代语境下把握这一工作命题,在于彰明“社会主义劳动二重性=劳动解放路径寻求”的人民主体(Juche)范畴的方法论蕴涵,深刻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资本景观现代化的历史超越性。

  

(一)主体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实践和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用于治国理政的唯物辩证法蕴涵着主体性、人民性、斗争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乃是实践化、体系化、主体化的唯物辩证法理论思维的具体体现。依循人民主体观,结合主体历史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新时代要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以主体性统领人民性、斗争性、时代性、实践性,突出党领导下的主体性规定的统一性,即从人民来看的主体——人民群众(人民性)、从人民根本利益来看的主体——历史现实的伟大斗争(斗争性)、从时代发展来看的主体——新时代主体(时代性)、从现实基础来看社会主义主体——主体的实践活动(实践性),其合流为“事格化”的人民主体规定。然则主体革命辩证法把“社会主义革命”主体化、行动化、日常化,经由主体的自我改造活动,变成实实在在的主体改造社会的实践行动(时空一体的经济行动、政治行动、文化行动)。简单来说,这是“主体革命”的基本含义。其依据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原理(主体逻辑—社会主义国家逻辑),统一了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逻辑。说到底,两个时期一致的实践根据在于它们是中国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主体发展过程前后相继的阶段。主体革命孕育主体思维,公有制社会主义以“两个时期一致的实践逻辑”为开局,取得了伟大道路的成功。

  

(二)主体思维

 

  社会主义劳动发展的宗旨在于彻底走出抽象,变谋生手段为乐生目的。主体革命旨在将社会主义实践主体行动化,劳动由此更加具体和更为主动,从中引出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思维”。主体思维是和人民对话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主体思维阐发治国理政的纲领、主张和工作理念。他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当政者和人民艺术工,“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信仰是主体思维的落脚点和灵魂,在于主体革命规定性的落实。“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四个自信”的主体思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原创,应体现其原创性、时代性。它的主体性体现在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带领全体人民谋发展、求共同富裕的时代回答;它的原创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思维,既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信仰,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呵护。“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三)主体逻辑

 

  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路线,唯物史观主体逻辑既是主体思维的落实,也是主体革命与主体思维统一的升华。在《资本论》中,主体逻辑是被作为客观逻辑和主体规律予以刻画的,即基于劳动二重性发展的工资逻辑和针对资本积累的主体反抗逻辑。社会主义逻辑一以贯之,因此,这一层次的规定特指主体认识论的“行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展开中国式社会主义的施政纲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必须贯彻知行合一原则,形成系统化的治国理政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1)“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他针对扶贫工作做出具体指示:“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2)自主创新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主体性原则看待创新并引导主体创新,他强调,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拥有创新优势和主导权。“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科技工必须自立自强、自力更生,以“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服从时代需要,服务人民群众。(3)共享发展,即“必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指出,只有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的经济,才能“全面、科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共享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民本位的共享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起步是劳资分享利润,以后的发展路径沿着“共享经济→公共占有(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核心内容的社会所有制经济”前进。共享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和运行的方式,它还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本质。就实质而言,“‘共享经济’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产权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相联系,其共享主要通过占主体的公有制企业来实现,即由每个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劳动报酬实行按劳分配,企业内部贫富差别不大,而占辅体的非公有制企业则通过劳资两利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也能在一定程度实现共享”。(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延伸。为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5)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积极维护国际秩序及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为此,必须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中国之治”,引领世界大团结。命运共同体是对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的人类主体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必须充分尊重国家主权,必须充分体现各国人民的制度性话语权。为此,“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四)主体路线

 

  主体逻辑即无产阶级的唯物史观逻辑,是唯物史观的主体革命和与其相适应的主体思维、行动逻辑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在现实逻辑上,主体逻辑即主体路线;换言之,主体路线反映主体革命、主体思维、主体逻辑的现实统一,主体路线乃是作为主体逻辑的现实性而被规定。为此,党必须植根于人民,“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党以组织行动保持革命主体的辩证法性质,作为群众的工作方法,于是有这种工作链条:主体革命—主体思维—主体逻辑—主体路线。”一是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主体论的工作路线,立足主体范畴,发动主体革命。党的策略和行动纲领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党必须深入人民群众,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洗礼,进行主体自我革命。所谓自我革命,就是立足“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目标和途径是“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自我革命实效”。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目的是推动党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二是扎根于新时代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主体实践元素,酝酿主体伟大斗争。主体路线的落脚点是保持党员队伍的社会主义劳动先进性,从组织上保证“革命的首要的生产力”的时代激发。“这个问题就是‘最终目标’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也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问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三是以人民主体论为理论逻辑主线谋划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围绕“主体中国”进行主体发展战略布局、战术部署。“当无产阶级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时,贫困不再只是某种特定的东西,而是开始被包融到行动的活生生的辩证法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

  总之,以新时代理念谋划主体发展,基本立足点是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论的思想蓝图。其正面的启发是“社会主义主体论”。从社会主义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视角看,“社会主义主体论”即坚持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范畴论、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范畴论,以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主义劳动合约的主体范畴论、社会主义工资的主体范畴论。“国家生产—商品实现”突出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真实平等,理论内容围绕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按“劳”生产支配按“劳”分配规律以及社会再生产循环系统有计划地实现展开。其反面的启发是由资本主体范畴引发的主体的无法系统实现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是主体危机。主体现代化旨在克服主体矛盾,抑制主体危机,促进主体价值的系统实现。为此,世界需要社会主义逻辑。资本积累指示主体发展的历史贫困(两极分化)造成深刻的主体危机,其深层显露的是“资本恶”。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绝非劳动者的贫穷化,不是简单劳动力的资本化使用,而是劳动力的社会主义高质量使用,追求劳动者品质化的生活。党的主体使命是推动社会不断变革。为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绝非知识论命题,而是实践议题,是觉醒主体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人民至上的主体理念,是对主体重建的新文明规划的行动预演。这是主体辩证法的深层构境,是对唯物史观主体论与《资本论》主体范畴原理的新时代应用和双重具体化。

  

[参考文献]

 

  [1]许光伟.《资本论》具象法——有机构成与理论体系形成探究[J].《资本论》研究,2022,(1).

  [2]许光伟.《资本论》与主体革命论——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唯物辩证 法 的 工 作 谱 系 [J].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2023,(1).

  [3]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2,(20).

  [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5]宋冬林,孙尚斌.论人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J].经济学动态,2023,(2).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

  [8]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

  [9]许光伟.论生产目的规定的抽象性与具体性理性——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实践解决的理论内涵和意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6).

  [10]许光伟.资本恶的历史二重性命题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读法——兼论《资本论》的哲学改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11]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许光伟.有机构成、人的发展与党的策略问题——通史道路的理解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 科 学版),2021,(5).

  [13]胡璇,许光伟.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历史形态原理探究——马克思何以超越黑格尔逻辑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

  [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光明日报,2022-07-28.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版),2021,(5).

  [19]习近平.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J].求是,2022,(9).

  [20]习近平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强调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N].人民日报,2020-09-12.

  [21]习近平.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J].求是,2001,(19).

  [22]丁晓钦,程恩富.共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话语——兼论分享经济、劳动与资本的双修复[N].光明日报,2016-07-06.

  [2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求是,2021,(1).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注 释]

 

  1深层次看,历史二重性规定的是主体范畴,逻辑二重性则只和经济范畴关联,二者是“象相关系”。由劳动二重性展开的历史形态,即主体发展之“象”,如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以及价值和剩余价值或工资。一般而言,局限于单纯经济考察的普遍性或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说法,既忽略了由体及用的历史道路根据,又满足在知识论体系的自我构筑的逻辑“幻相”中。

  2从文明规划看,“主体现代化是主体逻辑的理性回归”。“马克思构建以劳动为起点、以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自然历史过程研究,力求将资本现代化扭转为主体现代化,这是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参见许光伟、胡璇、王帅《主体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解读——兼议劳动过程文明规划原理》,载《社会科学动态》2023年第4期。

  3主体范畴(Juche)是历史科学的基本用语。在唯物史观语境中,主体范畴是生产方式的理论反映。其提示人类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类型,指示劳动方式组装生产方式的工作路线,直至统帅生产方式对社会形态全部内容的生成运动和生长关系。从历史科学出发,主体范畴即理论范畴的“种子”。由此可认定《资本论》组织理论范畴的方式是“主体逻辑→资本逻辑”,研究对象最终落成为主体范畴和经济范畴的“化合物”,完成对统一认识论的知识定格。全部理论范畴由主体范畴孕育生长,主体范畴即成为思想路线之源、革命行动之根。

  4“总体上看,这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的‘研究对象表达’,其内蕴矛盾规定的地方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逻辑,其展开统治的线索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参见许光伟《主体逻辑与资本逻辑——〈资本论〉为什么不是现象学》,载《政治经济学研究》2022年第4期。

  5主体范畴是历史内容,经济学科如此依恋历史学科,以至于主体范畴成为范畴的内骨,主体范畴与经济范畴的结合达成表里如一的关系。拿现代化的例子来说,从实质内容看,工人的贫困化和资本的现代化竟然成为同一规定。

  6姓社与姓资的争鸣继而表明:现代化进程代表着具有不同道路方向的系统策略;前者始终着眼于主体性问题的历史解决,而后者则致力于把人变成现代社会的无机条件的组成内容,变成各种形式的单向度的人,因而在实质上是主体性的丧失。

  7人工智能展示了人类已经拥有可以从劳动中解放的物质生产条件,但目前仍缺乏使自身解放的社会劳动条件。社会主义的解放逻辑必然着眼于对“统治”(尤其是算法统治)的走出。在这种意义上,“劳动不可消灭,只能重建;若欲实现对阶级社会的走出,必须扬弃操作意义的劳动,消灭劳动的异化形式”。机器替代作为自然力规定的劳动力,始终是物质现代化的本有意义;与之相反,人的现代化则始终意味着“主体逻辑的自由”,是人的创造力的无穷尽的发挥,这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合而为一性。于是,一旦工作日制度被社会自觉规划,“阶级化的空间”和“阶级化的时间”即被打破,主体解放的实践逻辑就开始自动呈现。如此一来,“马克思‘历史三段论’指认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即以从劳动出发的发展逻辑触发‘主体反抗’,以有机构成读法解通史路径之个人所有制工作逻辑”。参见许光伟、胡璇《主体逻辑、算法统治与资本命名——兼议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扬弃》,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许光伟《主体逻辑与资本逻辑——〈资本论〉为什么不是现象学》,载《政治经济学研究》2022年第4期。

  8有学者以“三重革命论”将其概括为夺权性革命、改革性革命、过渡性革命。总体来看,这是线性思考模式的看法,但具有理论积极意义。“‘三重革命论’形成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历史阶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并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运动的全过程。全面、完整、准确地深刻理解这一科学内涵的三重规定性,有利于我们澄清种种对‘革命’意蕴的误读乃至曲解,从而树立起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革命观,并在此基础上,始终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为革命的主体,以革命到底的精神、胆略和定力,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沿着马克思主义方向和轨道不断前行,‘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参见杨俊、程恩富《习近平“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刍议——确立“三重革命论”的马克思主义观》,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年第10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3,44(03),1-10 DOI:10.14137/j.cnki.issn1003-5281.2023.03.001

  基金项目: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科研项目“《资本论》、工资与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编号:2022WZD010)。

  本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许光伟 | 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考察 (qq.com)

  (责任编辑  冯军胜)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朱旄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热议联想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3.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4. 朝鲜领导落泪
  5. 11月CPI又降了
  6.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7. 宋江的遭遇与奴才的下场
  8. 历史的“魔镜”
  9. 天眸|人民正在期待 ——“第一主人公”毛主席的影视
  10. 大蒜威胁国家安全不重要,重点是他为什么会那样说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胡锡进爆出了一个“惊天秘密”?问是谁™造就的胡锡进这类的“共产党员”,真是可耻!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颜宁女士当选中科院院士或弊大于利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9.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10. 司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没讲的内容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8. 10亿巨贪不死,谁死?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1. 难忘的伟人 永恒的颂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决裂》:我们到底要与谁决裂?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北国的黯然曙光
  6. 《邓选》学习 (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