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
来源:西南新左翼文艺群
更新时间:2013-11-05
点击:146
评论:0
鲜花:0
白果林文艺讨论会(16-0) 美好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碰撞 ——评泰戈尔1924年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按语:] 第十六次白果林文艺讨论会共有七位同志推荐了讨论作品,经过大家投票,决定学习讨论石头群员推荐的泰戈尔访华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你们要远离物质主义的毒害》。石头推荐的理由是:化杜甫诗句感慨为:“如若国盛华理坏,同枉城春草木深。”在中国社会发展的
:权延赤
来源:卫士长谈毛泽东
更新时间:2013-11-04
点击:469
评论:0
鲜花:0
一怕泪。 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确实如此。 东渡黄河后,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吉普车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爬行。经过一道两面峭壁的大山沟时,路边草丛中隐伏着人影。我们立刻手摸盒子枪睁大着警惕的眼睛。 渐渐接近了,我看清是个八九岁的女孩子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了一个30多岁的农村
:刘金田
来源:纵横
更新时间:2013-11-04
点击:341
评论:0
鲜花:0
刘金田 口述 杨玉珍 整理 毛泽东说,“我们的军队就在人民中间”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什么是群众路线?《党章》里说,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是党对群众路线的概括。 回顾党的90多年历史,可以讲出很多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故事。 抗战爆发后,广大海外华侨掀起了支援
:李北方
来源:南风窗
更新时间:2013-11-04
点击:514
评论:0
鲜花:0
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为实现这个目标勾画了他的“路线图”。在他看来,农民要富起来,要旨在“开源节流”,即一边减轻负担,一边增加收入。在减负一边,他设想的是消灭地主阶级,减去压在农民身上的地租重负。因为以“没落的地主”的身份而为地主阶层做谋臣策士(费自己的话),所以他想出的办法是国家筹资赎买地主的土地,再
:民主主义
来源:红旗文摘
更新时间:2013-11-02
点击:767
评论:0
鲜花:0
一 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呢?结合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实践和对二十四史的批注、谈话、评说,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种方法。 1.古为今用法 关于毛泽东“古为今用”的读书方法,陶鲁笳曾写过这样一段回忆:“毛主席研究历史,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历史的优秀遗产,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服务,而不是信而好古,迷信过去。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古为今用。从第一次郑
:王小石
来源:王小石的博客
更新时间:2013-11-02
点击:2988
评论:0
鲜花:0
“橙剂”的前世今生 信息综合王小石 首发于新浪 “橙剂”越南战争期间美国使用的落叶剂,由于当时这种化学物质是装在桔黄色的桶里的,故名“橙剂”(Agent Orange)。 美国共向越南喷洒了7200万升“橙剂”,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橙剂”由孟山都、陶氏化学等生物化学公司生产。 1984年,经过漫长而艰辛的
:庄礼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更新时间:2013-11-02
点击:519
评论:0
鲜花:0
10月22日上午,针对靖国神社参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上表示,“对第一次任首相期间没有参拜感到痛恨至极”,并表示“虽然暂时不会表明什么时候去、是否去,但我的想法没有改变”。此言论与其上月25日在纽约的演讲逻辑一致:“如果大家想把我叫作右翼的军国主义者,那就请便吧。”由此可见,军国主义在今天的日本仍然有不小市场,以至于安倍
:综合
来源:土豆网
更新时间:2013-11-01
点击:1513
评论:0
鲜花:0
理查德·克莱德曼(资料图) 法国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目前世界上改编并演奏中国音乐作品最多的外国艺术家,被称为“钢琴王子”。他前往中国超过 25 次,访问了 40 多个城市,演出场次达 60 余场,场场爆满。他改编、演奏并出版的乐曲包括《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一条大河》、《梁祝》、《山歌好比春江水》,以及《花心》、《爱如潮水》等流行音乐。19
:薛凤旋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更新时间:2013-11-01
点击:1014
评论:0
鲜花:0
当代中国城镇化代表了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历程 在1850~1950年的百年间,一些新动力在古老的传统中国逐渐形成,除了现代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组织外,还有一些是基于西方18世纪以来发展成熟的新政治模式和新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王朝体制、自给自足的以传统小农为代表的经济以及儒家经典所代表的价值观失去了应对中国问题的主流地位,而且其持续价值亦受到质疑。城镇作
:张纯如 杨夏鸣译
来源:南京浩劫
更新时间:2013-11-01
点击:406
评论:0
鲜花:0
由于轰炸,数以千计居民被迫离乡背井,流落街头。与这些倒霉的平民不同,在大屠杀期间,唐顺山实际有一个安全避难的地方。当时他二十五岁,在一个鞋匠那里当学徒。当时唐与其他两名学徒躲在城北一条叫小门口的巷子里,他的朋友(唐称他们为“小和尚”和“大和尚”)将门板卸掉,并将门洞用砖头砌好,这样从外面看,它就像是一面普通的墙。他们坐在屋内的泥地上好几个小时,听
显示数:
1
…
27
28
29
30
31
32
33
…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