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一家,满门忠烈——郑苹如烈士小传
陈立红
陈立红按语:从23日下午看到阎博士批驳李安的电影《色戒》美化汉奸丑化英雄的文章开始,到今天已经4天了,我心里一直很难过,很生气,为郑苹如烈士蒙受不白之冤而难过,为满眼色欲的李安美化汉奸丑化英雄而气愤。想写点东西继续批判,但盛怒之下无法命笔,只好将两次留言修改完善予以发布,聊表义愤。后来查到黄纪苏先生等人的文章,又进行了转发。本想再查一个郑苹如烈士的简介予以发布,但查了两天,网上的资料很不系统,大多是小报传奇口吻。无奈之下,只好自己撰写。需要特别告诉大家的是,今天的新浪博客已将阎博士的批驳文章作为头条重点推荐,截至到19:25,该文访问量已达96799人次,评论达2958条。这是自该片自公映来,主流媒体(尽管是网络媒体)第一次给质疑和批判一个公开表达的机会。现将本人撰写的郑苹如烈士简介予以发布,以便大家进一步了解她美丽、短暂而壮烈的一生。郑氏一家,满门忠烈,碧血丹青,光耀千秋!丑化英雄,是何居心?李安之流,做梦台独!
郑苹如烈士简介
郑苹如,祖籍浙江兰溪,1918年生,为中日混血儿,上海名媛。其父郑钺,又名郑英伯,浙江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时,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是国民党元老之一。在日期间,结识了出身于日本名门望族的木村花子女士。木村花子素仰中华文物,对中国人民抱有亲切友好的感情,积极支持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自愿为革命党人传递信息与文件。在活动中,她与郑英伯交往较多,日久生情,遂缔结良缘。从此,花子女士改名郑华君,随夫到中国定居,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奔波于大江南北。1928年以后郑英伯弃政从教,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授,以后还担任过上海公共租界的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的首席检察官等职。他们夫妇生有二子三女,郑苹如是次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华君夫人虽为日本人,却对日本军阀侵华行径十分不满,多有愤言,子女们受其影响很深。1932 年“一·二八”上海战事起,郑家全体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才14岁的郑苹如与姐姐一齐跑到浦东乡间进行抗日宣传。
1937年底上海沦陷后,郑英伯一家以华君夫人是日本人的关系,继续留居上海,参加地下抗日工作。郑英伯是中统上海潜伏组负责人陈宝骅的重要助手,郑苹如与二哥郑南阳成为中统上海区的情报员。她凭借着母亲日本人的关系和熟练的交际能力,周旋于日寇的高级官员和伪职人员中,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1938年岁末,郑苹如探听到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准备叛逃越南河内并将发表叛国投敌“艳电”的情报。由于重庆方面未能重视,汪精卫的叛国投敌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1939年春,郑苹如的未婚夫王汉勋曾两次写信约郑苹如去香港结婚。国难当头之下,郑苹如一再推迟婚约,两人相约抗战胜利后再步入婚礼殿堂。后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村,因暴露身份而被捕。在狱中忍受各种酷刑,拒不招供,对于杀丁原因,辩称因为丁移情别恋,故而雇凶手杀之泄恨。汪精卫、周佛海的老婆以世交长辈的身份亲自劝降,仍不为所动。汪精卫又以老同志的身份劝郑苹如父亲郑英伯出任伪职,以换取女儿释放,郑英伯说:“我儿女甚多,不在乎少一个。”日籍母亲也深明大义,拒绝日军方诱劝,鼓励丈夫拒做汉奸。1940年2月,郑苹如被汉奸组织秘密枪杀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年仅23岁。
郑苹如牺牲后,父亲郑英伯一病不起,于1941年初抱恨而终。1944年1月19日,哥哥郑海澄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牺牲。1944年8月7日,未婚夫上校大队长王汉勋在湖南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郑氏一家,满门忠烈,碧血丹青,光耀千秋。
1945年10月6日,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在《周报》发表题为《一个女间谍》的文章,追悼郑苹如说:“为了祖国,她不止几次出生入死,为了祖国,她壮烈的死去!比死在沙场上还要壮烈!”如今,郑海澄、王汉勋烈士的名字都镌刻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纪念碑上。最近,上海拟在福寿园内建立郑苹如的雕塑和墓碑,为上海增添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