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色,戒》在为汉奸整容!
2007年11月17日10:31 北斗星
在对色欲镜头的窥视欲满足之后,关于电影《色,戒》的新热点“上升”为民族感情,有网民批评这部电影“让事实中不存在的抗日烈士爱上大汉奸,让抗日烈士在肉体上被强奸的同时,精神上也被强奸”。
批评的声音后来还进入到文化界——著名编导黄纪苏痛陈其“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用肉色呈上西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中国传媒大学学者刘建平则指责李安凭借这部电影“给汉奸整容”,“给维护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敲响警钟”。
围绕着这部电影,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价值观强烈地凸显出来。有人很“爱国”,有人很排斥“西方主子”,但他们真正关心历史的原貌是什么样了吗?
真实情形是,像张爱玲笔下这样爱上汉奸的故事并不是虚构的,像郑苹如那样欲借美人计刺杀特务头子的英雄也是真实存在;更多的史料还揭示,易先生的原型丁默邨很可能是双面间谍,暗中为中国人效力,并非汉奸。
而《色,戒》虽然只是电影,但忠奸参半、真假难辨的情节更可能是历史真实。
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女投江”的故事——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为保护上级主动吸引日军火力,最后投江自尽。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们献出生命掩护的师长关书范,经此一役崩溃了,很快就投降了日军。尽管,关也曾是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
历史就是这样斑驳,今天的人们或许可以轻松做出价值判断,此君是英雄,彼人是败类。但在每天都要经历“生存还是毁灭”的考验时,这个问题何止是沉重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色,戒》是对历史的虚构但却绝非背叛。
或许人们不愿意正视“美女爱上汉奸”的历史原貌,关键还在于真相可能有损他们构建“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有损“维护民族精神的主流文化”。但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应该靠改写历史来维护、还是“大是大非”能够按照价值观来安排?
中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看某段往事不顺眼就让它湮没在历史的角落里,不许再提;或者改头换面,让它适应今天的价值观。那人们更应当有这种感悟:一厢情愿的涂抹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
政治会嬗变,生命会消亡,而历史还将继续。(:钟海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