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说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是垃圾小说,是对烈士的亵渎,是因为她没有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爱国女青年为何爱上汉奸?
在她的小说里,王从来都不是要刺杀汉奸的女青年,一开始是懵懂无知的学生,而是慢慢变成精神上和肉体上都依附于汉奸的怨妇。她要真要写一部反映人性的、反映极端的民族冲突下个体的选择和民族的选择的矛盾的小说,她就应该把王的心理转变清晰的描述出来,但她没有。
爱国女青年和汉奸,从敌对到相爱,应该算是小说的主题了,中间居然连一个转变的过程都交代不清楚,逻辑上讲得过去吗?
爱国女青年并非不能爱上汉奸,关键要看什么环境下,前苏联电影《第四十一》就讲了红军女战士爱上白匪军官的故事:一个女红军战士在击毙了40个白匪后,却在特殊的境遇下爱上了她捕获的白匪军官。但影片的结局,当她发现这家伙准备逃跑时,仍毅然举枪射击,使之成为她枪下第41个死鬼。但人家把道理都讲清楚了--白匪军官风度翩翩,两人困于孤岛,朝夕相对,在不得不互相扶持帮助的境遇下暗生好感和情愫。(就我本人而言,我更接受女红军战士没有开枪杀死白匪军官的结局,呵呵,fq在假猩猩的装作很懂人性的样子)
《色.戒》经过张爱玲的多年修改,但多年修改还是逻辑不通,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她的创作意图到底是什么。爱国青年被描述成一群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人,想想当时什么环境啊?参与刺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像王这样的打入内部,基本上是成功也死、失败也死,可谓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像邝这样的,虽然不一定会死,但成功了对他也没啥好处(中统特务的话成功可能有高管厚禄,但他并非官方特务),而且当时不是说什么爱国主义永垂不朽、抗日必将成功的舆论压倒一切,在沦陷区,亡国论、与皇军共荣论才是主流,战争形势也是日本大好、我们大坏(所以才有汪伪政权),搞不好舍得一身剐连个好的身后名都挣不来。而且刺杀不是上街游行喊口号贴标语(在沦陷区这样做同样很危险),不是在BBS打打嘴仗,而是拿自己的命去赌,赌的好,可以换别人一条命,赌不好,连根汗毛都换不来。
在这样的条件下,敢于去刺杀汉奸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是当时中国最有胆识、最懂得民族大义而且敢于舍生取义的人!!!
这样的人,会因为自己带的是翡翠戒指而不是钻戒而自卑吗?
这样的人,会糊涂到任人摆布吗?
这样的人,会因为大汉奸是个“无毒不丈夫”的男子汉而爱上他?
一群愚昧的学生开几次碰头会就会去刺杀汉奸吗?而且能顺利打入敌人内部吗?而且刺杀的对象是日伪汉奸特务组织头目?----看来蒋委员长确实很无能,统帅百万大军还不如统帅百万学生。
所有这些,张爱玲没给我们一个逻辑上说得过去的答案,也许她很努力的去想,但依然没想不出来----她其实不了解他们,更不理解他们的行为,也许她认为,爱上汉奸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确实不难,但下定决心去刺杀汉奸很难,由刺杀汉奸到爱上汉奸更是难上加难。
这一切,张爱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她写了这么多年小说,而这部还是她反复修改过的小说,这么大的逻辑问题难道她看不出来?结果她还是出版了这么个小说,还是要把她捏造的逻辑不通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她想告诉大家爱国女青年也会爱上汉奸,所以她爱上汉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汉奸也是人,自然也会有人爱,比如说,汉奸的老婆就会爱汉奸,汉奸的儿子多半也爱自己的父亲,他们都没有错,只要他们没跟着自己的父亲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依然是值得尊重的个体。但是,你自己爱上汉奸不能无中生有的捏造个故事说烈士也爱上了汉奸,要捏造也要把情况交待清楚,烈士为什么会爱上汉奸?汉奸究竟如何感动烈士?
汉奸也是人,烈士也是人,你可以写汉奸的人性,写汉奸的爱,但为何要把烈士写成糊涂蛋?把烈士的牺牲写成出于愚昧的无谓的死?
你尊重汉奸,但你为何不尊重烈士?
张的粉丝说我是fq,说我侮辱张,没错,我是骂了张,我说她有汉奸心理,所以炮制了这么部狗屁不通的小说,我坚持我自己骂得对,因为张的这个作品是对烈士的亵渎,给人们带来对烈士的误解,一个民族,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不能说要强求每个人都去当烈士,都大公无私、为国捐躯,但至少对那些曾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英雄,抱有敬畏之心吧!
PS:我没看过电影《色.戒》,不过我想,一个烂剧本估计也拍不出什么好片吧--假如李不替张把漏洞补好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