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加减法和色戒的政治寓意
赵 华
陈冲说:色戒是一部爱情片。
李安可不是这么说的。他说,“一个女人去色诱汉奸,这个东西对我诱惑太大”,“让我能带着一群人保持一年的兴奋”。同时他又断定,小说原作中“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句话,是张爱玲写在书上的“导演提示”。那么,影片《色戒》似乎就只能是香港和美国所定位的“色情三级片”了。
然而,内地版删除了色情段落,说它是三级片似乎又有名无实。而且,就连境外放映的非删节版,李安也不承认是三级片。台湾最早的一批影评全都围绕着床戏和“体位”说事,弄得李安非常尴尬,以至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痛哭失声。
那么,《色戒》就还是陈冲所理解的一部乱世“爱情片”?
但李安明明又说,他拍《色戒》是为了“保留那一段历史”。还说,“我要拍《色戒》,就因为大家提到抗日就慷慨激昂,只有张爱玲看透了这个东西”。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便可推断出,李安拍此片的目的,是为了保留“那一段并不值得大家慷慨激昂的抗日历史”。李安认为这很有“新意”,并且“勇敢”地表示,探索此类有新意的题材,一定“要大胆、要深,言别人不能言,掷地有声”!
那么,《色戒》就仍然不是爱情片,而是一部“历史新意片”了。
有些力挺《色戒》的观众说,此片的真意,是揭示了民族大义等任何外在力量都无法泯灭人类的色情本性。这实在是辜负了李安的一片“探索”苦心。因为内地版《色戒》的色情因素已经彻底消除。李安若真有“力挺派”所理解的“真意”,一定会坚拒阉割了色情内容的洁版在内地公映。
为什么李安愿意亲自操刀制作洁版?秘密在于,即使是洁版,也无损其包裹着情色外衣的“政治电影”实质。对此,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龙应台女士已经在她《贪看湖上清风──侧写色戒》一文中说得很清楚了。
口说无凭,让我们来看证据。证据在于,李安通过影片对小说原作所做的“加减法”,遮遮掩掩地体现了他的政治寓意。
先看李安的加法。
加法一:故事的开头,是高唱战歌的抗日部队开赴前线的滚滚洪流,似乎很振奋人心,很慷慨激昂。但是,坐在卡车上赴港避难的女大学生赖秀金却嬉皮笑脸地对抗日战士们大喊:“等你们打胜仗回来,我嫁给你们!”纯真的王佳芝马上批评她不该这样开玩笑骗人。这一段影片加出来的情节可真厉害,一石二鸟!
李安的寓意有二:其一,中国的抗战不过是开玩笑,以卵击石,就像女大学生根本不可能嫁给那些农民丘八一样,抗战也根本不可能胜利。(即使后来胜利了,也是出于美俄之力,非中国抗战之功。)所以,女大学生不妨跟这些注定要去送死的抗日炮灰们开开玩笑。其二,欺骗乃女大学生赖秀金之流“爱国贼”的惯技。赖秀金用开玩笑式的假话欺骗抗日炮灰们,还只是个小小的铺垫。后来她再哄王佳芝接受嫖妓男同学的性启蒙,表面上是为了以美人计杀汉奸,其实不过是为了斩断邝裕民爱上王佳芝的后路,以实现她自己嫁给邝裕民的无耻私欲。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抗战就是汪精卫所认定的以卵击石,根本不可能成功,因此毫无意义。而那些“慷慨激昂”的爱国贼,都是些政治骗子。
加法二:王佳芝转学上海后邝裕民告诉她,其实重庆特工早就知道了他们自以为秘密的美人锄奸计,却一直没有插手。直到他们侥幸杀了曹汉奸,才出面替他们收拾了残局。于是,王佳芝感叹自己太傻、太幼稚了。
李安的寓意是:重庆特工对这些爱国学生极可能碰上的生命危险毫不在乎,根本不打算暗助他们的爱国义举,只想坐享其成——即便不成,他们也没有任何损失。可见这些重庆特工多么阴险。所以王佳芝才感叹自己太傻、太幼稚。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汪精卫等人看透了抗战必败,所以才逃离重庆向日本求和,冒着生命危险搞和平运动,以避免生灵涂炭,国家灭亡,做的是“和平救国”的大好事。而蒋介石之流高喊“抗战救国”,追杀汪精卫等“汉奸”,不过是为了维护其权力私欲的祸国殃民之举。爱国学生们不明白汪精卫等人的救国苦心,完全是上了所谓“民族大义”的当,成了重庆“抗战政府”的帮凶。
加法三:重庆特工头目老吴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命令王佳芝重施美人计,诛杀易默成。依旧单纯、幼稚的王佳芝没有任何异议,只托老吴给她旅英的父亲寄一封信。老吴立马答应,但一转脸,就冷酷无情地烧掉了她这封信。
李安的寓意是:重庆特工只把王佳芝这个大活人,当做实现其消灭异己目的的杀人工具,毫无人性。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重庆特工不仅祸国殃民,要消灭“和平救国”的真英雄易默成,还毫无人性地利用单纯、幼稚的女大学生做杀人工具。
加法四:王佳芝在实施美人计的过程中,反落入对方的色情陷阱,因色生情,渐渐爱上了酷似“和平救国英雄”的有情人易默成,精神濒于崩溃,催促老吴尽快实施行刺计划,以结束她的情感磨难。老吴却命令她继续从易默成处搞情报。于是王佳芝便歇斯底里大发作,声称易默成不但钻进了她的身子,还像毒蛇一样钻进了她的心。结果,企图将她的利用价值榨干的老吴愤怒地甩手而去。
李安的寓意是:重庆特工毫不在乎王佳芝的极度痛苦,灭绝人性。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号称“抗战救国”的重庆特工灭绝人性。而作为对照,“和平救国”的真英雄易默成,却能将王佳芝当做一个女人来爱。
加法五:王佳芝在日本会馆试探易默成对她是否真有感情,说易默成想让她做他的妓女。易默成深沉地说:“其实,我比你更懂得如何做娼妓!”于是王佳芝便了解了他的苦衷,给他唱了怀念沦陷故土的《天涯歌女》,使他流了泪。
李安的寓意是:易默成之所以要忍辱负重做日本人的娼妓,完全是为了“曲线救国”。而在国人眼中,他却成了“汉奸”,时时面临重庆特务的追杀。此苦谁知?还是王佳芝知其真心,与他心心相印!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王佳芝理解了真正爱国的易默成之所以要做“汉奸”的苦衷,后又通过他主动买昂贵的钻戒送给自己,了解了他对自己的真情。所以她才会在最后关头变计放跑易默成,拯救这位真爱国的大英雄。
加法六:王佳芝拯救了易默成之后,告诉三轮车夫她要回福开森路的“家”,没去吞老吴给她的杀身毒丸,结果被捕。但最终被枪毙时,她勇敢而又平静。
李安的寓意是:王佳芝不仅毫不怨恨不得已杀自己的易默成,反因自己拯救了爱国英雄兼情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能够勇敢而又平静地面对死亡。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王佳芝终于认清了是非,认识到被诬为“汉奸”的易默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做了一件大好事,于是便升华为爱国女英雄了。
加法七:面临枪毙,除了幼稚无知的邝裕民不理解王佳芝为何没能完成任务,为何面对死亡如此平静之外,其余赖秀金等人只知道恐惧地跪着哭泣。
李安的寓意是:赖秀金之流“爱国贼”平时倒会唱高调,一旦面临死亡,马上就暴露出他们怯懦怕死的真面目了。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赖秀金之流祸国殃民的重庆走狗和“爱国贼”,只配堕入灭亡的深渊,活该被枪毙。
加法八:晚上十点的钟声响起,易默成为王佳芝不得不为自己而死伤感欲泪。
李安的寓意是:易默成为了“曲线救国”,不得不杀掉自己最爱的红粉知己,可见其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是何等地壮烈和崇高。
刀斧笔点评:按李安的意思,被骂了几十年的所谓“汉奸”,才是真正有人性的崇高爱国者。而至今仍在“慷慨激昂”地咒骂丁默邨、胡兰成等汪派大“汉奸”的国家和国民,实在不值得人们去爱,去牺牲!
再看李安的减法。
减法一:张爱玲原作中,姓吴的重庆特工“还是不大信任”邝裕民这些爱国学生,“怕他们太嫩,会出乱子带累人”,因而始终是姓吴的“一个人跟邝裕民联络”,王佳芝根本就没见过这个姓吴的。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让“抗战误国”的重庆特工老吴多次与王佳芝接头,才能正面表现老吴的冷酷无情和灭绝人性。
减法二:张爱玲原作中,在上海重启美人计杀易行动的人员,还是邝裕民他们这些业余特工“原班人马”,只是“有那个吴帮忙”。而姓吴的重庆特工则“许了吸收他们进组织。大概这次算是个考验”。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让老吴按照职业特工的标准要求王佳芝,给她那粒“杀身毒丸”,才能让王佳芝于拯救易默成之后不去吞毒丸,以一个职业特工的身份“弃暗投明”,去投奔“和平救国”的英雄易默成。
减法三:张爱玲原作中,王佳芝以她要配“红宝石耳坠子”上的一粒“碎钻”为借口,变相提醒易默成兑现给她买戒指的承诺,以敲竹杠的方式取信“老奸巨猾”的易默成,将他骗入珠宝店,以便邝裕民等人行刺。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将买“鸽子蛋”钻戒变为易默成主动的之举,突出“汉奸”易默成的深情和人性。
减法四:张爱玲原作中有明确的“导演提示”:马太太窥破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的“私情”,故意“话里有话”地打趣易先生要去与王佳芝幽会,“不会有工夫”留下来陪太太们打牌。而“得意忘形”的易默成居然“笑嘻嘻的”,似乎“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两句”。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避免观众将易默成看成张爱玲所贬斥的“荒淫纵欲”无耻之辈,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先生“抹黑”。
减法五:张爱玲原作中,王佳芝问印度人珠宝店主配耳坠子上的碎钻“多少钱,几时有”。易先生便道:“问他有没有好点的戒指。”他是留日的,英文不肯说,总是端着官架子等人翻译。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将易默成与“总是端着官架子”训斥王佳芝的重庆特工老吴区别开来,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默成“抹黑”。
减法六:张爱玲原作中有明确的“导演提示”:易默成与印度人店主“三言两语讲妥(买钻戒的)价钱,十一根大条子”。在王佳芝眼里,“用金子,是天方夜谭里的事”。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避免观众将易默成看成张爱玲所贬斥的“荒淫纵欲贪污”之辈,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先生“抹黑”。
减法七:张爱玲原作中有明确的“导演提示”:易先生“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只有一个重庆特务,给他逃走了,是此役唯一的缺憾”,大屠夫得意之情跃然纸上。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避免观众将易默成看成张爱玲所定性的“反派人物”,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先生“抹黑”。
减法八:张爱玲原作中有明确的“导演提示”:“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又进一步提示说,易先生抓捕了邝裕民等人后,“那些浑小子经不起讯问,吃了点苦头全都说了”。李安减去了这触目惊心的刑讯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血腥的一笔,才能避免观众将易默成看成张爱玲所定性的“反派人物”,才能更加突出邝裕民等爱国学生“残杀”曹汉奸的无比血腥,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先生“抹黑”。
减法九:张爱玲原作中有明确的“导演提示”:邝裕民等人受刑讯之后,“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李安减去了这集体大屠杀的血腥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这一笔,才能避免观众将汪伪76号特工首脑易默成(人物原型即丁默邨)看成血腥的大屠夫,和被日本记者所说的“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才能更加突出邝裕民等爱国学生“残杀”曹汉奸的无比血腥,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先生“抹黑”。
减法十:张爱玲原作中,有张爱玲自己最满意的诛心一笔:易默成枪毙了王佳芝以后,不禁“自我陶醉”地安慰自己,认为他与王佳芝是“虎与伥的关系”,认为他枪毙了王佳芝,才是自己对她“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甚至还无耻至极地为自己的“无毒不丈夫”沾沾自喜,脸上“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李安减去了这一笔。
刀斧笔点评:李安减去张爱玲所企图达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笔,才能避免观众将易默成看成杀人灭口、“恩将仇报”、毫无心肝、灭绝人性的恶魔,才能不像张爱玲那样,给“救国汉奸”易先生“抹黑”。
李安并不讳言他的“片子”对张爱玲原作做了加减法。
他说:“我一直跟我的团队讲,常常大家太崇拜张爱玲,太尊重原著,被她的手法骗过,结果电影就拍糟了。我只有从这个陷阱里跳出来,才能拍出真实的东西。我的这种改动,其实是对她的忠诚。”他改动的关键,就是“大家提到抗日就慷慨激昂,只有张爱玲看透了这个东西”。而其加减、取舍的核心,则是尽力丑化“抗战救国”一方,尽力美化“曲线救国”的汪伪汉奸一方。
李安的这种改动,果真是对张爱玲的忠诚吗?
让我们来看看张爱玲自己是怎么说的。
有一篇署名“域外人”的书评《不吃辣的怎么胡得出辣子》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是“歌颂汉奸的文学——即使是非常暧昧的歌颂”。
张爱玲很快就气愤地撰文反驳说,域外人的书评“通篇穿凿附会,任意割裂原文,予以牵强的曲解”,“说话完全不负责”!
李安的影片对张爱玲小说所做的加减法,难道不正是通过“穿凿附会”和“任意曲解”,对汪伪汉奸进行了“暧昧的歌颂”吗?
由此可知,影片《色戒》的政治寓意,与张爱玲完全无关。
张爱玲骂死汉奸,李安给恶魔抹粉
——电影《色戒》的美学剖析
赵 华
女作家阎延文认为,电影《色戒》消解了民族、国家核心价值。这还不是要害,要害是李安的《色戒》以极端卑劣的色欲私情去消解人类大爱,让女主人公以牺牲同胞和他人生命的高昂代价,去拯救投敌杀人的汉奸恶魔,并且至死不悔。这完全违背了张爱玲原作“骂死”汉奸恶魔的人性主旨,美化了汉奸恶魔,其美学价值远低于零。
现特以本文声援阎延文!
影视剧是使用影像手段的新兴文学样式,一如古代的戏剧文学,可称为影视文学。既属文学,影视剧就必然有所抨击,有所颂扬,必然有其美学的表达。
那么,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其美学表达与原作是否一致?
李安和他的电影《色戒》
我们先来看看,电影《色戒》所表达的美学趣旨是什么。
电影《色戒》的主角是两个人:业余女特工王佳芝,和汪伪特务头子易默成。
故事的线索,是业余女特工王佳芝以美人计色诱汪伪汉奸特务头子易默成,以相机杀了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屠夫。结果王佳芝却在色诱的过程中,通过变态的性虐式性爱逐渐爱上了易默成,于锄奸行动的最后关头变计放跑了行刺对象,拯救了她已深爱上的易默成,导致王佳芝自己和其余六名傻乎乎的爱国青年同伙被易默成下令集体枪毙。
从题材上看,这似乎是一部特工戏,片名亦可叫《色谍迷情》。可是,影片却并没有在设置“色诱难度”上下功夫,没有给观众提供任何女谍色诱能否成功的紧张悬念。
当然,易默成有过警觉,在香港时盘问过裁缝,王佳芝扮演的“麦太太”是否真是裁缝师傅的老主顾;约王佳芝吃饭时,也转弯抹角地试探过她。假如说,当时易默成还在亡命途中,没有彻底调查王佳芝真实身份的条件,那么,当王佳芝来到上海,突然出现在自己家中时,易默成居然不经调查就让王佳芝的色诱成功了!如果易默成如此“色令智昏”,轻易就丢弃了其特工本能,重庆特工头子老吴所说的那两位职业女特工诱饵之惨死于“老奸巨滑”的易默成之手,岂不成了天方夜谈?哪怕在影片结尾处补一下漏洞,让易默成的部下张秘书说,他调查过王佳芝来历,那也于事无补。因为王佳芝一次次与邝裕民和老吴秘密接头都轻而易举,不见任何跟踪的“尾巴”,结果导致易默成跌入行刺陷阱。这样一群汪伪废物,还能多次破获重庆特工?而易默成轻易跌入行刺的陷阱,又显示锄奸的“安排”也没有任何“难度”。在腥风血雨、杀机四伏的沦陷区上海,这岂不是个天大的笑话?
相对于敌方的弱智和低能,色诱锄奸的危机,反倒出在己方的王佳芝身上。而当王佳芝歇斯底里地向邝裕民同学和重庆特工老吴哭诉,易默成不仅“钻进了她的身子”还“钻进了她的心”时,老吴也没有当机立断撤出已极易出事的王佳芝,中止杀易计划,反而冒险陪同这群难成大事的业余特工继续他们的杀易儿戏。这样一来,老吴也成了一个弱智的废物。
两帮特工废物对垒,棋逢“臭手”,色诱和锄奸的安排都没有难度,毫无令人揪心的悬念。那么,这还叫“特工戏”吗?
因此,这不是一部特工戏,而是一部并不在乎色诱锄奸漏洞百出的“情乱戏”。而且不是王佳芝一个人的情乱,是互设色情陷阱的王佳芝和易默成“两个人的情乱”。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为什么不是“色乱”?
因为王佳芝和易默成都是“因色动情”,落在了一个“情”字上。
王佳芝在香港与易默成共进晚餐时,就已经领略到了他的魅力。她问易默成,为何选择这样一个冷落的餐馆?易默成幽默地微笑道:“因为这里的菜难吃。”然后才解释说,这地方人少,清静。饭后,易默成又绅士地送她回家,“缠”了她好一阵子,使她觉得易默成“和想象的不大一样”——不大像个汉奸恶魔。因此,当邝裕民同学等人因为易默成没有进屋,都在为他们没能完成杀易行动而懊丧时,王佳芝却一脸的若有所失。当此时也,王佳芝情已动矣!
正因为如此,当赖秀金等同伙安排讨人嫌的嫖妓同学梁闰生对王佳芝进行性启蒙,以便再诱易默成时,王佳芝更加失落。因为梁闰生的猥琐,更加反衬出了易默成的魅力。所以,当易默成突然决定离港时,王佳芝顿时失态,语无伦次地尽力争取着为易默成夫妇送行的机会。难怪同伙们都很诧异,因为闹剧已经落幕,王佳芝的戏份已经结束,是否要为易默成夫妇送行,已经与锄奸行动无关了,王佳芝为什么还会那么失态?
接下来,王佳芝亲眼目睹同伙们每人一刀、手刃前来敲诈的易默成副官曹汉奸,将他戳成了一个血葫芦!(内地版剪去了这个全片唯一的极度血腥大场面,显然是为了避免引起内地观众的反感和质疑。)王佳芝恶心之余,惊恐而逃,远离了这帮“残忍”的同伙。
转学上海后,王佳芝无人关爱,处处不如意。邝裕民幽灵一般再次出现,旧计重提,再次请王佳芝出马色诱锄奸杀易,但已有了重庆特工老吴做后台老板。奇怪和突兀的是,王佳芝竟然毫无心理抗拒,轻易就答应了。理由何在?在香港看见血腥场面后的失态,不是已经说明即便深明大义,她也缺乏锄奸特工所需的冷血素质吗?而且,难道她就不怕自己飞蛾扑火,再次自投情乱罗网,从而坏了同伙的大事,害人又害己?更关键的是,她已经觉得香港行动数自己“最傻”了,为什么还要再次犯傻,毫不为难地收下要她“杀身成仁”的毒丸?难道丧失最宝贵的生命,不比丧失童贞更傻、更蠢,简直是蠢到死?因为在人物的逻辑真实上无法自圆其说,影片没交代这一点,留下了一个文学和电影美学的大漏洞,使王佳芝下面所有的色诱行动,完全失去了可信的动机和基础,虚假得莫名其妙。(除非王佳芝此时因某种原因拼死爱上了邝裕民,或她恰好身受日寇和汉奸的戕害,其他理由都说不圆。)
再接下去,王佳芝于色诱易默成的过程中,一步步通过自己变态的“阴道享受”,因色生情,假戏做真,反陷入易默成“色诱+情诱”的双重陷阱。(英文片名《Lust Caution》,即《色欲陷阱》。内地版剪去三场王佳芝与易默成二人的全裸色欲大戏,遮掩了王佳芝“阴道享受”的丑态。)
色既难戒,情更难防。王佳芝情迷意乱,越来越难以自拔,终于陷入再不断然了结此种丑陋、肮脏的“色情”把戏,就要彻底崩溃的境地。弱智的重庆特工头子老吴,竟然看不到此中显露出的巨大危险,极其轻率地成全了急欲脱离色情陷阱的王佳芝,安排了最后的杀易行动,也同样使老吴这个人物的逻辑真实荡然无存!
对王佳芝而言,这个行动已经与锄奸无关了。她为的是尽早使自己脱离色情陷阱和“情乱苦海”。遗憾的是,她毕竟缺乏职业特工的冷血,抵挡不住易默成的“钻戒+柔情”攻势,最后关头变计放跑了在“色和情”两方面摧毁了她的“身和心”的大猎物。但她还心存易默成会保护自己的幼稚幻想,要去易默成给她安排的“福开森路”香巢。面临随之而来的紧急封锁,她也没有去吞那粒致命毒丸。结果,既害了六个没脑子的同伙,也害了她自己。但是,她并没有去责怪易默成。
最后被易默成下令枪毙时,王佳芝很平静,似乎在心里说:爱不问值得不值得;因为懂得(性爱),所以慈悲(救了易默成一命)。她终于脱离了色情陷阱和情乱苦海,超越了慷慨激昂的抗日锄奸大义,为性爱而牺牲,升华为令易默成感戴终身的人性楷模和大慈大悲的不死爱神。
易默成的情乱比较简单。因为王佳芝以色诱人,是一个年轻女人的主动勾引。然后,他通过变态征服美女的阴道,因色生情,发觉王佳芝爱情至上,不顾一切,非常体贴自己,非常深情,并非逢场作戏,是个充满“纯真人性”的乱世知己。因而,他忘记了特工应有的谨慎,稀里糊涂掉进了重庆特工的色诱行刺陷阱,差一点丧命。但是,他也并不后悔自己的“真情付出”,只为自己不得不杀掉救命知己、人性楷模和大慈大悲的爱神而感伤。
两个乱世中的色情羔羊,一个升华,一个感佩。由此可知,这部影片的“美学”趣旨究竟何在。说实话,这部片子真不该沿用《色戒》这一小说原作之名,改为《乱世迷情》、《慈悲爱神》或《色情升华》之类言情甚至“色情”片名更妥帖!
我无意贬斥人性必有的色情。“不妨害他人”的色情无罪。
但将人性必有的色情,放到灭绝人性的日伪恶魔残害、蹂躏国人和女特工色诱锄奸的特定环境中,就要看它是否“妨害他人”了。
王佳芝出于一己色欲私情的变节背叛之举,不仅让76号大魔头易屠夫逃脱了正义的制裁,使之可以继续残害更多的国人同胞,还连累到六位锄奸青年一起送死,还能被看作“无罪的羔羊”吗?只牺牲自己,可叫做牺牲。连他人一起牺牲,与杀人何异?对敌人的慈悲和不忍,恰是对同胞的无情和残忍!
没有丝毫同胞大爱(比如王佳芝对街头收尸的视若无睹)的色情小爱,只能反映自私到极点的卑劣人格,大罪难赦,只配下地狱。哪怕再过一千年,到了没有黑暗政治的人性高扬时代,这种伤害他人的色情之爱,也毫无“人性”可言。而没有人性的表达,还配跻身于张扬“高贵人性”的文学和电影美学之林吗?
影片《色戒》在刻意强调锄奸青年的无知(“为什么不找个容易的杀?”高呼敌酋汪精卫的诗句“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笑(“再不杀就要开学了”)、残忍(每人一刀把一个“人”戳成了血窟窿)和锄奸头目老吴的冷酷无情(一转脸就烧掉王佳芝托他寄给旅英父亲的信)的同时,却刻意掩盖主动投敌助纣的大汉奸易默成(即“易”帜投敌的丁“默”邨+胡兰“成”)残害同胞的凶残,不表现他对锄奸青年的残酷刑讯逼供,最后杀人的枪声和集体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同时还刻意表现大汉奸的良心未泯(听王佳芝唱反映东北沦陷悲情的《天涯歌女》时居然落泪)和不得已杀掉所爱之人的有情有义(签字下令处决王佳芝时颤抖的手和影片结束时的伤感欲泪)。所有这些,传递给观众的是什么信号?
一方面一力讥嘲和丑化尽管幼稚、不干净的正义一方,另一方面又一力替助纣为虐的反人道败类遮丑、张目,这就是李安导演所说的“我们不是在讲道德,习惯,法律,是讲这些东西中间的模糊地带”,并且,“这就是艺术”?
电影艺术既属于美学范畴,必然内含人类的理想——对人类乃至生灵万物的大爱;必然要批判和抨击反人道的恶人和恶行。影片《色戒》在刻意美化助纣为虐的大汉奸“恶人”易默成和王佳芝变节害同胞“恶行”的同时,刻意丑化爱国锄奸正义青年对同胞的大爱。假如这也叫“艺术”,只能是阴暗龌龊卑劣反人类的丑类艺术!
说什么“色易戒,情难防”,实在是“美不见,丑难掩”!
资深小说家张爱玲
那么,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所表达的美学趣旨又是什么,是否与影片一致?
可以断然肯定地说,决不一致!
首先,与影片的无法自圆其说相反,在第二次参加色诱锄奸上海行动的动机上,王佳芝的心理逻辑是成立的,基本符合人物的逻辑真实。
由于香港那一场业余锄奸闹剧没有成功,王佳芝白白丧失了童贞于委琐肮脏的嫖妓同学梁闰生不算,实施美人计的过程中,她还白白被那个色鬼易先生(易默成是电影起的名字)占了便宜,着实让他猥亵了一番,知道了她乳房的模样。因此,王佳芝后来在上海重施美人计,老易“偎在她胸前”,“吻着她”这两年“越来越高”的胸部时才会说:“两年前也还没有这样哩”。
可恨的是,王佳芝吃了这么大的亏,不仅毫无价值,她那些同学居然还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并且“带着点会心的微笑,连邝裕民在内”!这使她疑心“大家起哄捧她出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别具用心了”。因而,她“懊悔了”,对自己说:“我傻”。于是,她便跟邝裕民“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珍珠港事变后,大家转学到上海。由于上当受骗了吃大亏的“积郁”在心,王佳芝跟邝裕民这一伙人“也没有来往”。
但是在上海,邝裕民这一伙人倒“跟一个地下工搭上了线。一个姓吴的听他们有这样宝贵的一条路子,当然极力鼓励他们进行。他们只好又来找她”。这一回不再是儿戏,而是真的要用美人计杀汉奸了。这样,王佳芝就没有白白地“牺牲童贞”,她在易先生那里吃的大亏,也重新有了价值!因此,她便“义不容辞”地答应了。在实施美人计的过程中,王佳芝“每次跟易先生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出于民族大义的为民锄奸!王佳芝的“义不容辞”,主要出于这个大义目的;次要的原因,则是找回她在香港那一场锄奸闹剧中没能够实现的“童贞”价值。有了这两条,王佳芝的“义不容辞”,就基本上符合了人物心理的逻辑真实。
但是,在上海沦陷、日伪凶顽肆虐的恐怖环境下,易先生又已成为极司非尔路76号汪伪特工总部的大魔头,锄奸的危险程度显然要比香港大得多,几乎等于“卖命”。王佳芝难道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她当然担心,心里想:“乱枪之下殃及池鱼,不打死也成了残废,还不如死了”。因而,为了“叫她安心”,邝裕民“笑着告诉她:他们都是差不多枪口贴在人身上开枪的,哪像电影里隔得老远瞄准”。
尽管王佳芝从小就“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由于小说里没有李安刻意增加并极力渲染的那一大段王佳芝亲眼目睹同伙们“残杀”曹汉奸的血腥情节,王佳芝对流血场面没有恐怖的感性记忆,恐惧也就不致成为王佳芝参加锄奸行动的一大障碍。这也基本符合人物心理的逻辑真实。
而在李安的电影中,这种恐惧恰恰会成为王佳芝参加第二次锄奸行动的巨大障碍。不交代这个巨大障碍是如何克服的,王佳芝答应参加锄奸行动就难以自圆其说了。这个不符合人物心理逻辑的大硬伤,足使接下去的所有情节,都变成经不起推敲的“沙滩上的堡垒”,实在难以成立。
更加过分的是,李安居然让老吴给王佳芝一粒职业特工才会配备的毒丸,明摆着要叫她“不成功,便成仁”。任何业余特工面对这粒“杀身”毒丸,而不是邝裕民那种担保安全的安慰话,恐怕都要打退堂鼓。否则就难以符合人物的逻辑真实。老吴并没有正式吸收王佳芝做职业特工,就拿职业特工的标准去要求她,给她下的命令也全都不容质疑。王佳芝凭什么要接受他的命令,并且收下“杀身”毒丸?
而张爱玲的小说则写得很清楚:老吴只是单线“跟邝裕民联络”,“大概还是不大信任他们,怕他们太嫩,会出乱子带累人”。只是“许了吸收他们进组织。大概这次算是个考验”。也就是说,王佳芝仍旧是个有待考验的业余特工。老吴并没有要她“杀身成仁”的奢望,也没有这个权力,只能离他们远一点,以免自己陷入杀身危险。小说这样设计,才符合王佳芝的人物逻辑,才符合老吴的人物逻辑。否则,在杀机四伏的沦陷区上海,如此轻率的老吴,一天也不能立足!
汪伪76号特工总部
买钻戒,终于使她彻底爱上了易默成,导致她中途变计拯救了易默成。小说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在小说中,易先生基本上是个让王佳芝厌恶的色鬼:“他是实在诱惑太多,顾不过来,一个眼不见,就会丢在脑后。还非得钉着他,简直需要提溜着两只乳房在他跟前晃”。而在汽车上“一坐定下来,他就抱着胳膊,一只肘弯正抵在她乳房最肥满的南半球外缘。这是他的惯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却在蚀骨销魂”。直到最后布置好了锄奸杀易的陷阱,王佳芝还在担心易先生不来入圈套,疑心他“新鲜劲一过,不拿她当桩事了”。这里面,哪有一丝一毫“爱”的踪影?
至于买钻戒,易先生是说过要给她“买个戒指,你自己拣”,但并没有及时兑现。而王佳芝觉得,“他这样的老奸巨滑,决不会认为她这么个少奶奶会看上一个四五十岁的矮子”,为了“取信于他”,故意敲他竹杠,谎称“耳环上掉了颗小钻,要拿去修”,这才将易先生骗进珠宝店,变相提醒他兑现给她买戒指的承诺,那印度店主才拿出了那只六克拉的粉红钻戒“鸽子蛋”。为此,本以为中年以后居然还会有红粉艳遇的易先生,不禁“有点悲哀”,觉得王佳芝这个敲竹杠之举,是“不让他自我陶醉一下,不免怃然”,十分失落。
既是敲竹杠,还有什么爱情可言?这里既没有易先生主动买赠钻戒给王佳芝的款款深情,也没有王佳芝的为情所动。所以,店主在开具次日拿“十一根大条子”(小说暗示这都是易先生贪污得来、沾满国人鲜血的赃款,电影也略去了)来取货的单据时,王佳芝就将戒指脱下来还给了店主。而“出来从来不带钱”的易先生,也没有理由让王佳芝将戒指“戴着”。
不错,在小说中,王佳芝的确疑心过,自己是不是因为和老易上过床,“有点爱上了易先生?她不信,但是也无法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但是此刻,面临即将到来的锄奸行刺,她“再也不会想到她爱不爱他”,而是“脑后有点寒飕飕的”,“觉得是高坐在火药桶上,马上就要给炸飞了,两条腿都有点虚软”。她紧张极了,不由得恐惧起来,产生了动摇,觉得“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与此同时,她又在担心自己敲竹杠买戒指的过程是否“太快了”,外面的同伙“大概想不到出来得这么快”,会不会措手不及,导致行刺失败?
紧接着,王佳芝就看到易先生那“有点悲哀”的微笑,以及他那“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的侧影,而这个侧影,“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也就是说,她完全误解了易先生那“有点悲哀”的微笑。但正是出于这一误解,“她突然想,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之所以“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是明知她这种想法既不对头,且极不可靠,却又一相情愿地忍不住要这样幻想,结果竟让这幻想占了上风!于是她便惊恐地想到,现在再来拯救这个“真爱”她的人,恐怕已经“太晚了”。最后于“身在梦中”一般的“恍惚”中突然变计,低声提醒易默成:“快走”。
这一切,都是在一刹那间的“恍惚”中发生的,没有任何预兆和铺垫,仅仅出于王佳芝对易先生悲哀神情的瞬间误解,以及长时间的高度紧张、一时的恐惧和动摇!这也完全符合王佳芝的心理逻辑。
而李安,则完全无视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瞬间误解、高度紧张、一时的恐惧和动摇,完全无视王佳芝“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的懵懂无知,早早地就让王佳芝向老吴和邝裕民哭喊,易默成不但“钻进了她的身子”,还“钻进了她的心”,完全如张爱玲极其不满的那位批评其小说的“域外人”那样,将王佳芝“编派成了色情狂”,并且让她给易默成唱妹妹与情郎心心相印的《天涯歌女》,并且让她被易默成主动给她买钻戒又深情地让她“戴着”所感动,做足了小说中所无的虚假铺垫。所有这些,没有一处符合王佳芝这个人物的逻辑真实!
由上可知,深谙人物逻辑真实的资深小说家张爱玲要表达的是:王佳芝对易默成的瞬间误解、高度紧张、恐惧、动摇和对爱情的无知,促使她一时糊涂,做出了害人又害己的糊涂事。而完全无视人物逻辑真实的李安要表达的则是:王佳芝“通过阴道”享受一步步爱上了易默成,终于被他的深情所感动,为了自己通过性爱获得的爱情,“离经叛道”地抛弃了所谓的民族大义,毅然拯救了被称做汉奸大屠夫的情郎,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并且至死不悔。至于她那些锄奸同伴、业余特工,不过是些自作自受的爱国贼、懦夫和可怜虫,死了活该!
这完全是对张爱玲小说的恶意篡改!
这样说,是不是冤枉了李安?不,一点也没有冤枉他。仅举一例:
张爱玲小说中,锄奸行动启动的原因,是马太太窥破了王佳芝和易先生的“私情”,故意“话里有话”地打趣易先生要去与王佳芝幽会,“不会有工夫”留下来陪太太们打牌。而“得意忘形”的易先生居然“笑嘻嘻的”,似乎“恨不得要人家取笑他两句”。于是王佳芝觉得,“这太危险了。今天再不成功,再拖下去要给易太太知道了”!在这里,王佳芝催促行刺行动的启动,为的是锄奸任务的“成功”。
而在电影中,李安则篡改为王佳芝那歇斯底里、斯文扫地、没有一个未婚女孩子说得出口的“阴道获心论”大发作。在这里,王佳芝催促行刺行动的启动,为的只是尽快摆脱易默成施于自己的色情陷阱,锄奸任务的“成功”,反倒无足轻重了。这样一来,李安就不仅给王佳芝抹了黑,也给张爱玲抹了黑。
这是不是恶意篡改?
李安电影对王佳芝的篡改,还不是最大的恶意篡改。
最大的恶意篡改,是对易默成汉奸兽性的刻意抹杀。
据说在威尼斯放映的母片中,有易默成变态刑讯被捕全裸女特工的血腥场景,可以表现易默成的兽性。不知为什么,香港和内地版删除了,使得全片只留下爱国学生残杀曹汉奸的唯一血腥场景。
但即使香港和内地版不删除这个血腥场景,也没有用。
张爱玲小说中已有提示:“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除了刑讯全裸女特工的铺垫过场戏,“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的,难道不该是故事走向高潮处的邝裕民等六名大学生?对此,张爱玲小说中还有更明确的提示:“那些浑小子经不起讯问,吃了点苦头全都说了”。
李安刻意抹杀了易先生的这一笔兽性大展示。
六名爱国学生残杀曹汉奸的场景,被李安渲染得无比血腥。而张爱玲小说明确提示:易先生打电话紧急封锁周边地区抓捕刺客,结果“一网打尽”,“只有一个重庆特务,给他逃走了,是此役唯一的缺憾”,得意之情跃然纸上。而“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更是血腥无比的集体大屠杀。李安却连这一集体大屠杀的枪声都不肯让它响起,更何况正面展示集体大屠杀的血腥场面了。
易先生的这一笔兽性大展示,又被李安刻意抹杀了。
还有最令人毛骨悚然,张爱玲自己也最满意的入骨之笔:易先生枪毙了王佳芝以后,不禁“自我陶醉”地安慰自己,认为他与王佳芝是“虎与伥的关系”。他枪毙了王佳芝,才是自己对她“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也就是说,“对战局并不乐观”的易先生,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今后定将遗臭万年。但他这只十恶不赦的“恶虎”,死到临头却意外拉到了王佳芝这样一个“临时变计放走了他”的爱情“伥鬼”替他垫背,足以陪他一起遗臭万年。所以,他也就感到“死而无憾”了。他甚至还无耻至极地为自己的“无毒不丈夫”沾沾自喜,脸上“憋不住的喜气洋洋,带三分春色”。张爱玲用这一段诛心描写,骂死了易先生这个“恩将仇报”、灭绝人性且毫无心肝的大汉奸!(据报道,胡兰成看到这篇张爱玲骂他的小说,次年便郁郁而死。)
李安非但抹杀了被张爱玲入骨揭露的汪伪76号大恶魔的这一笔连兽性都不如的“恶魔性”,还将它篡改成最后一幕易默成为王佳芝之死伤感欲泪,以致易默成的“恶魔本性”全被抹消!
这还不是对张爱玲小说的恶意篡改?
还有王佳芝放跑易先生之后的描写。
张爱玲小说中,王佳芝觉得“路上行人都跟她隔着层玻璃”,好像“只有她一个人心慌意乱关在(玻璃)外面”。于是,她预感到自己将被所有国人唾弃,这才知道自己刚才的背叛大义之举铸成了大错。为了躲避重庆这伙人的制裁,她想到“愚园路”亲戚家“去住几天,看看风色再说”,完全出于躲祸逃生的本能。为什么不去易先生那里?小说中没写。但是很明显,她之所以要去愚园路,就是很清楚自己若去易先生那里,更是难逃生天。小说不是已经提示了吗:“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易先生这个汪伪特工大头目,能保得住她这个重庆方面的女谍?她还不至于如此“蠢到死”。
而在李安的电影中,王佳芝则匆匆对三轮车夫说,她要去易默成给她安排的“福开森路”香巢,并且回答三轮车夫说,她是“回家”!面临紧急封锁,被捕在即,她也没有去吞李安硬塞给她的那粒致命毒丸。这表明,她不但不认为自己铸成了大错,死心塌地跟定了大汉奸易默成,还幼稚至极地幻想着,易默成这个汪伪特工大魔头能保住她的命,连起码的躲祸逃生本能都消失了,完全违背了人物心理的逻辑真实。
这还不是对张爱玲小说恶意乃至弱智的篡改?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孽恋
张爱玲的悲剧,是她一辈子摆脱不了自己曾经失足于大汉奸胡兰成、并资助他逃脱了国法惩处的大污点。而胡兰成逃亡至日本后,又大肆宣扬当年他与张爱玲的那些“艳史”,竭力要使张爱玲成为与他一起遗臭万年的“伥鬼”。张爱玲既不想遂了胡兰成的卑鄙意愿,倔强的个性又使她不愿意公开承认自己过去的污点,只好借他人的故事,在虚构的小说《色戒》中骂胡兰成这个“易”帜投敌者不是人,而是个恩将仇报、灭绝人性且毫无心肝、制造了自己一辈子恶梦的大汉奸、大恶棍,并隐晦曲折地借用王佳芝(即“枉嫁之”,错误地嫁了汉奸)这个虚构人物,悔恨自己过去因为年轻糊涂,犯过爱汉奸、助汉奸的大错,使自己一辈子摆脱不了汉奸“伥鬼”的恶名。因而,小说《色戒》不仅是张爱玲锥心刺骨的悔恨之作,也是痛骂汉奸的诛心之作!
而李安,偏偏又通过恶意篡改张爱玲的小说,将汉奸恶魔易先生美化成一个充满了“人性”的“有情人”。这样,张爱玲便再一次被李安定型为至死不悔的汉奸“伥鬼”。九泉之下的张爱玲除了无奈苦笑,恐怕也要对李安报以不屑的冷笑。
不错,张爱玲对重庆方面的老吴、邝裕民之流以“诓”言“愚民”(邝裕民的谐音),甚至与汪伪方面“特务不分家”,也同样没有好感。这是她对“黑暗人性”整体悲观的表露。但她毕竟入骨地抨击了汪伪大汉奸易先生的“恶魔本性”,并通过王佳芝“临终一定恨”易先生这一笔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失足于汉奸之大错的醒悟和反省。
《色戒》这一小说名,既是对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双向《色欲陷阱》故事线索,也是通过王佳芝自己糊涂致死并带累他人丧命的结局警示读者:哪怕是一时糊涂,偶为“色”欲乃至“爱情幻觉”所惑,也万不能不顾民族大义和对同胞的慈悲之大“戒”,去爱灭绝人性且毫无心肝的汉奸恶魔。否则,不仅自己枉死,还将遗臭万年。
那么,经李安恶意篡改了的电影《色戒》要告诉观众的又是什么?它是通过王佳芝忠实于一己性爱的至死不悔,和大汉奸被爱神救赎、净化的“人性复归”提示观众:民族大义之类全是谎言,惨遭残害的同胞生命也一钱不值。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己的“色”欲情爱,为它牺牲一切都可以在所不惜;而要“戒”除的,就是那充满欺骗和毫无价值的爱国蠢行和民族大义。正是这种爱国蠢行和民族大义,葬送了王佳芝的爱!
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文学表达,基本符合人物的逻辑真实,并无重大美学缺陷。其取材于历史事件的虚构故事,对人性的软弱、迷茫和黑暗,均有深刻的揭示,自有其美学价值。
而李安电影的文学表达,则完全属于反美学的“丑学”范畴,其不符合人物逻辑真实的原因,就在于它对高贵人性的恶意污谤和对阴暗、龌龊、卑劣的黑暗人性的刻意美化。
结论:
张爱玲骂死了汉奸;李安却给恶魔抹粉。
张爱玲的小说并不完美,但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而李安的电影,不仅毫无美学价值,而且荼毒观众,其丑无比!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