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色戒之后的大小汉奸翻案

共和 · 2008-01-04 · 来源:本站原创
《色·戒》批判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色戒》被主流媒体追捧之后,一些为汉奸翻案的文章开始浮现出来。大小汉奸们果然大摇大摆地出来了。不信可以看下面一篇。该文章被选入“网易精选”文章的头条。

文章用殖民者的赞赏眼光声称:“尤其是英军中的华勇营更是赢得了西方舆论的高度评价,在西方军史界“声名显赫”。华勇营的表现,足以推翻西方人对华人无能的偏见,“证明了中国人所需要的只是(优秀的)领导人而已”。”

中国人需要怎样的“领导人”呢?华人怎样才能“有能”呢?那就是西方的领导。

文章还不忘迷惑一下读者,用一段对无关痛痒的“友军”间的鸡毛蒜皮般的摩擦,意图表明汉奸军队是“反日”的,而反日就可能是“爱国”的。

文章最后不忘控诉清政府(中国当局)对汉奸家属的迫害,“华勇营不少士兵的家属受到了恐吓。”使得这支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汉奸军队“消失”。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他们对“国”究竟如何友好?请看下文。

网易 > 新闻中心 > 历史 > 正文

史海揭秘: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

2008-01-04 08:28:33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网友评论 65 条 点击查看
  •   而酗酒的日本士兵也被华勇营“修理”过两次。第一次,华勇营撕下他们的肩章,扣留军帽,日军马上派了一名翻译来道歉。第二次,一名日军骑兵再次扰乱市场,在被华勇营撕下肩章、扣留军帽后,华勇营军官将日军派来索要军帽的翻译赶了出去,要求日军军官亲自前来道歉。

八国联军中的“华勇营”

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行动中,德、英两军中的中国雇佣军们“表现优异”,尤其是英军中的华勇营更是赢得了西方舆论的高度评价,在西方军史界“声名显赫”。华勇营的表现,足以推翻西方人对华人无能的偏见,“证明了中国人所需要的只是(优秀的)领导人而已”。

在德国柏林的帝国军事博物馆,有一件特殊文物:一个雕刻着圈龙图案的军用皮带扣。这是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行动的德国远东特遣队中的中国雇佣军“华勇连”的装备。

其实,德军在远东特遣队中设立“华勇连”之前,就已经于1899年在其殖民地青岛的海军陆战队第三营中建立了“华勇连”。德国王子海因里希(Heinrich)当年巡视青岛时,对这支中国连队十分看重。

负责在第三营中组建华人连的冯法尔肯海上尉,曾担任过清军顾问,并参与过威海卫英军华勇营的组建工作。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行动中,德、英两军中的中国雇佣军们都“表现优异”,尤其是英军中的华勇营更是赢得了西方舆论的高度评价,在西方军史界“声名显赫”。

英国人的创举:设立华勇营

设立华勇营建制,是英国人在威海卫的创举。

据英国外交档案记载,英国强租威海卫作为海军的远东基地后,其陆防相当空虚。当时,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国的陆军力量,而且,与荷兰后裔“布尔人”在南非争夺殖民地的战斗动用了大量军力,连澳大利亚等殖民地也专门征召军队前往南非。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决定把他们在印度的经验搬到中国,组建雇佣军担负威海卫的防务。此举自然遭到了清政府的强烈反对。英国人辩称这是一支警察部队,维护治安而已,不用于租借地以外的军事行动,从而蒙混过关。有意思的是,多年后,当八国联军交还天津时,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不准中国在此驻军,袁世凯既要遵守条约,又不能放任津门只有外国驻军,应对之策就是将北洋一部改造成警察部队,钻了《辛丑条约》的空子,堂而皇之地进驻了天津,解决了国防与外交的一大难题。

1898年11月,从香港和上海招募译员、号手等专业军士后,英国陆军部就开始在威海卫正式组建华勇营。

英国人显然没料到军人在中国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个古老国家历来就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何况穿洋衣、扛洋枪、出洋操、出洋相。《中国与八国联军》(Arnold Landor, China and the Allies, New York: 1901)一书,记录了组建这支雇佣军的艰难:直到1899年初都没有一人应征,到1899年3月才招募到了十名士兵。德国人的遭遇也类似。1899年的9月和10月,德国人在青岛为华勇连征兵,但两百多个报名的人当中,可用的只有大约七十人,历尽艰难才达到了一百二十名步兵和二十名骑兵的规模。

随后,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发现,他们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这些农民士兵的散漫。据英军的资料,华勇营士兵的父母经常会来驻地把他们带回去,“这些士兵们似乎没有个人主见”,开小差、退伍现象很普遍。德国华勇连也一样,逃兵不断,而且扰民事件时有发生,德国人自己评价:”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起了伤害作用。”

比德国人明智的是,英国人随后调整了策略,发动“高饷”攻势,将招募对象由单纯的农民转向了清军的退役官兵,成效显著。据《中国与八国联军》记载,这些退役军人比一般农民拥有更好的战斗素质、体能和纪律性,而且“没有家庭牵累,随时能为金钱卖命”,这些穿上洋装的清军老兵不久就成为“最优秀的士兵”。

英国人的高军饷及带兵中的“廉洁”,在当时普遍实行低饷、并且 “喝兵血”贪污成风的中国,大大提高了军人的社会地位,“好男”亦可当兵。亦令中国有识者看到,新式军队首在制度之新,厚饷可起“养廉”作用,“饷薄则众各怀私,丛生弊窦;饷厚则人无纷念,悉力从公”(袁世凯,〈上督办军务处原禀〉,《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一)。后袁世凯编练新军,亦效仿洋军,不仅高薪,而且设法杜绝军官克扣,发饷一律绕开了各部队的主官,由粮饷局会同各营粮饷委员,出操时公开点名发放,后世皆以为这是袁的北洋军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到1900年5月,英军终于建立了一支人数六百多、年龄在二十三至二十五岁之间的华勇营。该部队编制齐全,设置长枪连、机枪连、炮队和骑兵队,以及乐队、译员、卫生队。英军不惜投入,其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正规军中调任,并配置精良装备,清一色的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还有当时最先进的马克西姆机枪,这在当时的西方正规军中,亦未能成建制装备,可见英国对该支雇佣军期许之高。

这批用高饷精选出来的士兵,体格强健,平均身高五英尺七英寸、胸围三十五英寸,在当时华人中亦属高个。带兵英官评论他们“坚忍、耐心、聪明”,是“十分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能“吃很少而走很远”。所有士兵签约三年,同意可被派往全球任何地方执行任务。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军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射击成绩十分优秀。《中国与八国联军》一书感叹道:“考虑到这些士兵此前的素质,英国人能在短期内将他们训练成一支劲旅,的确是天才。”

职业雇佣军

威海卫英军华勇营得以比青岛德军华勇连留下众多史料,要得益于英军军官巴恩斯(Arthur Barnes)的有心,他在华勇营服役期间记录了大量日记,并在1902年出版了回忆录《服役华勇营——中国第一军团1900年3月在——10月在华北地区的作战记录》(On Active Service with The Chinese Regiment: A Record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First Chinese Regiment in North China from March to October 1900)。在这本现已成为古珍本(old and scarce book)的回忆录扉页,巴恩斯留下的献辞是“永志不忘”(LES’T WE FORGET),可见巴恩斯对华勇营的推崇与怀念。

在巴恩斯回忆录中,通篇充满了对这支“勇敢的军队”的赞颂,而且不断地表白其赞颂是“绝对客观公正的”,“尽管华勇营背叛自己的同胞、皇帝及本国军队,在异国官员的指挥下,为异国的事业而战,但他们毫不逊色地承担了自己的义务,不应该再受到诋毁。”

英军华勇营在短短八年内,表现“卓越”,获得了西方媒体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赞赏。《泰晤士报》在1901年的一篇评论中说:“无论将来如何,谈及华勇营的积极战斗精神时,他们当然会拥有勇敢无畏的口碑。”

华勇营成军后,最早的军事行动便是镇压威海卫当地的抗英斗争。英国强租威海卫引发当地民众激烈反弹,冲突不断。1901年3月26日,华勇营首次出击,武装驱散姜南庄村崔寿山组织的抗英集会,并逮捕了崔寿山等三名抗英领袖,而此次集会的情报,就是由华勇营士兵卧底获得。

随后,英国勘测划界队伍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华勇营奉命出击,在5月5日、6日报信村和垛顶山的冲突中,华勇营“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同胞开枪”,共打死二十九人。

当时留守在道头村的华勇营第四连被三千多名当地农民包围,此时一个当地老汉、华勇营一名士兵的父亲,用扁担担着全部家当,跑到华勇营的阵地上,对自己儿子和其它士兵说,成千上万的当地人决心要扫平这里,赶快逃跑吧。据巴恩斯回忆,老汉的儿子却告诉父亲:即使这里会打仗,他也愿意在这里。老汉无奈,只好放弃带儿子离开的想法。

第四连还有名士兵,其父随当地民众进攻华勇营营地,被华勇营打死,他还是“坚守岗位”,留在了部队中。

第七连有两名士兵被当地村民抓住,派一个小孩看管他们,在他们央求下,那孩子将他们放了,他们却并不逃跑,而是设法捕获了该村村长,带回部队交给英军军官。

此类证明华勇营“忠诚”与“勇敢”的事例,充斥着巴恩斯的回忆录。对此,巴恩斯的骄傲之感溢于言表:“华勇营在战斗中毫不逊色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们为和自己的威海卫老乡对抗感到骄傲,这无疑证明他们完全可以值得信赖。” 威海卫英国行政长官道华德在写给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信中则称:“在5月5日、6日的两次攻击事件中,华勇营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为他们的英勇行为感到钦佩。”《中国与八国联军》一书也对华勇营在镇压同胞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十分沉着冷静,给予了“高度评价”。

英国陆军部战史记载,这两天的流血冲突后,当地农民迁怒于参与勘界的中国专员李希杰等人,将他们扣押。山东巡抚袁世凯遂向英军请求救援,亦是华勇营派兵,在英国水兵协同下,进行了成功解救。

华勇营与同胞的对抗,激怒了当地人。华勇营不少士兵的家属受到了恐吓。士兵们要求英方在必要时需给其家庭提供庇护,但华勇营军心依然稳定。德军在青岛的华勇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敌对的政府官员对这些士兵的家人进行了压迫和恐吓,如果这些人不马上离开这支部队的话,他们将遭受最严厉的惩罚。”与英军华勇营不同,德军的华勇连没有顶住这一压力,遂不断瓦解。

接下来的网友评论也很有意思,充分表达了“生产力第一”教育和“人性”教育下的人们的心态。摘录数段如下:

网易湖北宜昌网友 ip:58.50.*.*:
2008-01-04 09:09:32 发表
德国人不走就好了,起码青岛要比香港繁华。
 
网易上海网友 ip:202.101.*.*:
2008-01-04 10:04:21 发表
士为知己者死。英军的华勇在家人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依然能安心为英国人效命,这说明英国人提供了更好的劳动保障,保障了华勇家人的安全,消除了华勇的后顾之忧。
很显然,德国就没有这样的劳动保障,而华勇的祖国--大清,劳动保障就更差了。
那么作为一个羸弱的中国人,你在当时能选择谁做靠山呢?
当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受到威胁时,爱国只是一个笑话罢了。
 
网易上海闵行网友 ip:222.71.*.*:
2008-01-04 08:58:54 发表
跟皇权相比,他们做的不错
网易美国网友 ip:67.118.*.*:
2008-01-04 11:07:59 发表
日本人如果不走,現在的東北一定是中國最繁華的地方。
网易黑龙江网友 [kinger1985]:
2008-01-04 11:06:07 发表
没有八国联军 中国会落后几十年的 以前清是多么的腐朽啊...
 
 
当然,也有善良群众还不知道“风向变了”,发出如下感叹:
 
网易山东临沂网友 ip:60.217.*.*:
2008-01-04 09:24:38 发表
天啊,现在开始赞美汉奸了。
华营勇大部分是山东人,我也是山东人,我感到羞耻。
没想到,现在也有人赞美他们了???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