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中所包含的文化转基因工程
[ U$A ] 于2008-01-14 21:20:24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集结号》的上演,使得一大群原本对它抱有很高期望的中国愤青大感失落。何也?因为集结号充分肯定了怕死是正义的,证明了组织是阴险的,这样一来,其主调自然而然就是反战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中国大陆首次出现了一部以反战为主调的影片,而且立即被某些主流媒体奉承为“主旋律”,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同时燃起对于中国前途的强烈担忧。
《集结号》之所以值得担忧,是因为它带有某种可能导致文化转基因的诱因。当然,文化转基因工程并不是《集结号》的首创。如果要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那么这项工程可以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自从八十年代初期以来,就始终有一些自命为真诚“人道主义者”的文艺和思想“精英”,在探索所谓的“个体生命价值”,并将其探索结果表现在一系列的文艺作品和研究成果中。
最先浮出水面的是战俘问题。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学术界和文艺界就战俘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导火索是关于朝鲜战争战俘的争鸣。争鸣的结果是:不少中国人开始接受“当战俘并不可耻”的观念。随后,把英雄凡人化,或者说致力于表现英雄人物所谓“人性”一面的努力持续进行到今日。在把英雄凡人化甚至问题化的过程中,甚而至于出现了以问题人物作为英雄人物原型的做法。
与此同时,淡化战争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工作也在默默地进行着。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股为国民党正面战场整容变性的新潮势力。相关不再强调战争本身所固有的价值观,而把“牺牲”当作唯一的审美价值,使得本因国民党领导无能而导致的巨大人力和物质损失变成了深受推崇的美德和壮举。这就是所谓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让人感觉流血越多越好越光荣,这事实上已经严重背离了“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胜利”的战争美学,成为误导国人战争观念的一大思想来源。
《集结号》所要体现的,正是这种流血美学与个体生存价值观的矛盾混合体。一方面,它试图展示以现代科技重构的暴力之美,在形式上证明其真实性;另一方面,它试图在暴力的形式之下体现个体生存价值的至高无上性,从而使人们在感受到战争暴力之美的同时,不自觉地戴上“个体生命价值”的沉重枷锁。
就此而言,《集结号》的导演是一个太监版的斯皮尔伯格。他试图模仿斯皮尔伯格对于形式暴力的再现能力,同时又自觉地阉割了自己的男性气质和国家精神。如果斯皮尔伯格来导演《集结号》,他绝对不会让主角整天象个娘们儿似的哭哭啼啼地去寻求所谓的“真相”。相反,他会让他的演员们充分表现男人的气概,以比男人更男人的风格去作战、去死亡,而让不懂“草蛋”为何物的知识分子成为观众嘲笑和唾弃的对象。
这正是精神太监冯小刚永远不能成为斯皮尔伯格先生的根源所在。一个真正的太监,即使贴上胡须、弄哑嗓子,也不可能因此而成为雄风横溢的猛张飞。令人悲哀的是,冯小刚先生不仅为自己的太监状况而骄傲,而且试图把自己的太监思维和气质推广给全中国的男人。
于是,就在美国和全球观众都在观看斯皮尔伯格所表现的大男子主义和美式爱国主义的时候,我们的中国观众却在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中,感受着冯小刚指认的“人性”,亦即在战火中为自己的生存前景而哭泣和尿裤子的阉人情怀。当然,冯小刚让他的阉人们在绝境中奋不顾身地战斗,但这种战斗说到底只是形式的需要:一旦脱离绝境,他们又会为了“个体生存价值”而眼泪汪汪地四处“寻找真相”。
这完全不是内战的真相。内战充斥着阳刚之气、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的惊人故事。然而,冯小刚却试图否定众多内战老兵亲身经历和亲口述说的故事,而力求通过韩国人的仿真技术,强有力地告诉我们:那才是内战的真相,你必须相信它。
然而,“相信”就意味着在精神上被阉割。
这是一种真正的文化转基因工程。而更令人伤感的是,它竟然被主流媒体当作“主旋律”而大加褒扬。这是一个民族的不幸。随着《集结号》的“主旋律”化,类似的题材将注定逐渐占领中国的文艺领域,真正成为主流媒体宣扬的“时代精神”,从而以不可遏止之势,疯狂而又悄然地改变中国人的战斗精神,塑造着新型的中国男人。也许我不敢说它将把中国男性社会变成一个娘娘腔的太监世界,但至少可以说:它将使很多男人认为胆怯和逃避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美德。
在《集结号》所展示的“正义”世界中,我们看不到民族的未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