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的版面设计,本来是不大适合网友间互相辩论的,所以双方针锋相对的论战几乎没有,这其实也是个遗憾。在“”我一般也只发原创,但是今天要破例一下,专门回复“沙文”网友的一段话。
我在《大战当前该给战士们放什么电影——再看“集结号”》一贴中([InstallDir_ChannelDir]Class12/200808/48504.html),谈了对“集结号”的一点看法,有个“沙文”网友给了如下回复:
如果你好好看当年的处理方法,这个电影告诉的情况是真实的。不要为了什么宣传就违背真实的历史。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当前放映时引起了各种不同意见,其根本的原因是所谓的正面教育,还是什么真实展现的问题。同时,也要告诉我们有关政府层面,看到我们的子弟兵在为人民做出牺牲时,大叫什么最可爱的人,千万不要忘了他们;当他们转业到地方工作时,不要因为要安排他们,甚至可能把你的位置挤掉了而讨厌军人,不让让他们成为最可恨的人。我就是一名有30年军龄的转业老兵,体会深刻!
那么上面这番话,非常完整的展现了伤痕文学和造谣者的本质。别的先不说,“30年军龄的转业老兵”是什么概念?30年的“兵”只可能是士官,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士官服役年限最高也就是30年,而且满了30年后,不是“转业”,而是“退休”!转业是继续安排工作,退休是国家发退休工资养老,这是重大的区别。“沙文”网友编故事前不该把年限吹嘘的这么长。
其次,30年的士官是什么概念?那是五级、六级的高级士官,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属于军队“重点保护对象”,即便回到地方,能干到高级士官的,都是握有绝活的(非专业士官到不了这个级别),就算你看不上退休工资想自己打工,那也是各个单位抢手货。“沙文”网友试图编造一段悲惨的“转业军人安置故事”,为什么非得选个最不可能悲惨的身份呢?
伤痕文学和造谣者的第一点本质如何,看得非常清楚了。纯粹就是为了扣屎盆子,脸皮都不要了,还顾虑什么自己真实的身份、年龄、职业呢?
“沙文”网友声称集结号是真实的,那就麻烦“30年的老兵”告诉我们,你所在的部队曾经吹过“真实的集结号”么?你所在的部队曾经真实抛弃连队么?你所在部队曾经真实的漠视烈士么?伤痕文学和造谣者的第二点本质昭然若揭:信口雌黄,满嘴谎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那么现实生活中,“退伍军人安置”有没有问题?当然有问题!有些地方还很严重!但是这个问题,是前三十年,还是后三十年发生的?“集结号”的那个年代哪级地方政府敢于侮辱烈士、怠慢烈属?“30年的老兵”连这个都分辨不清楚?伤痕文学和造谣者的第三点本质大起底:抓住一切机会摸黑过去那个年代,把所有的问题都归根于过去。
要想在伤痕文学的道路上有所突破,“沙文”网友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