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是谁家的主旋律?——介绍一组影评文章把《集结号》捧为“主旋律”很滑稽
陈云发
………………………………………………………………
环球视野编者按:电影《集结号》上映以来,社会上议论纷纷,反响强烈,并且褒贬不一,分歧较大。本刊从中选编了6篇文章,它们是:《把〈集结号〉捧为“主旋律”很滑稽》、《〈集结号〉为什么这么红?》、《〈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集结号〉的编写不合我军当时作战的情况》、《从〈集结号〉到洛阳烈士墓——挖共和国的祖坟》、《人性的喧嚣——评〈色,戒〉和〈集结号〉》。
《集结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影片?它宣扬的是什么样的“主旋律”?它热映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我们相信读者读过这些影评文章后,会做出自己的正确结论的。
………………………………………………………………
把《集结号》捧为“主旋律”很滑稽
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由于后半部有一些煽情的先悲壮、后大圆满的情节,媒体和一些观众便将这部片子乱捧为“主旋律”,甚至有人还陶醉于央视“新闻联播”的钦定,这实在滑稽之至。
我看了《集结号》,感觉它就是一部为了赚票房的商业片,根本不配称为什么“主旋律”片子。
什么叫主旋律?主旋律就是要能完成讴歌共产党的事业、讴歌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的任务,它要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发扬、提倡代表了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浩然正气和优秀品格,或批评、鞭挞腐败、落后等等,主旋律文艺作品,应该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能鼓舞人民奋发向上,或弘扬正气、否定歪风邪气,使人受到感召、看到希望(但可能是喜剧、正剧或悲剧)。主旋律作品有一个前提,即它所确立的故事情节、基调应是“阳光”的,这才能使整部作品牢牢站住脚跟。
《集结号》这部影片的情节支点,是团长把曾经杀俘的中野独二师某部九连,摆在全团的最前方突出口抵挡敌人,任务是保证全团安全撤退。团长给九连连长谷子地下达命令时,态度十分冷漠,对已打残只剩47人的九连,一个人都不给补充,并告诉他:必须坚守到明天中午12点钟,而且即使守过了12时,也必须在听到所谓的“集结号”后才能撤退。然而,团长后来为了保证全团能更安全地撤得远一些,竟然把九连给“耍”了,过了12时也不让号兵吹集结号,实际上是故意把这个连队丢弃掉了。最后九连除谷子地连长外,全部壮烈牺牲,可是,由于战后未及时找到烈士遗体,他们连烈士也算不上,只能定为“失踪”。
这些情节充满着不真实。一是影片故事背景放在1948年初冬的淮海战场,我们知道,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是完败,解放军在战略上是处处处于攻势,部分战场为了保证兄弟部队围歼敌人,有一些守卫阵地的阻击战,但像影片描写的什么中野独二师某团因挡不住国民党的进攻而撤退,并且还不惜有意丢掉“不听话”连队的事,在淮海战场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二是一个团长,为了能使自己更安全地撤退(实为逃跑),不惜丢掉一个能打硬仗的英雄连队(尽管已经建制不全),在1948年冬天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显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即使谷子地连长杀了俘虏,但他个人的错误,不代表整亇连队,上级绝不会舍得把这么个能打的英雄连队故意牺牲掉,因为当过兵的人都知道,战场上的英雄就是上级的宝贝疙瘩。我军的一些英雄连队,有时打剩下只有几个人,甚至全部牺牲,战后也总要恢复、重建或补充的。然而影片中如此英勇的九连,却被团长因私心而丢弃了,这哪里是在共产党军队发生过的事?
影片为了渲染谷子地的悲壮,还把九连弄成了一个领导干部不全的连队,全连只有一个谷子地连长,没有指导员,也没有其他副职。更漏洞百出的是,谷子地被关了禁闭,连队也没有指导员或副职在管理,不知这个连队如何生存?后来谷子地又复职,他竟让一个因胆小而被关禁闭的文化教员去当代指导员,这实在太假了,因为一个即将面对一场恶战的连队,让一个胆小鬼当代指导员,这可能吗?为计么谷子地不从自己连队的排长、班长中去找代指导员?这明显是导演的意念在驱使剧情发展。事实是,我军在战前,连队不仅会配齐干部,而且主管负责人都指定了预备指挥人员,我当兵时所在的那个英雄部队,在朝鲜战场时,有个别连队竟在战前指定了多达8个副连长,而且都排了序,前面的牺牲了或重伤了不能指挥,后面的人补上去。但在影片中的九连,连队一切事情都由谷子地一个人说了算,代指导员的职责只不过是给战士的家信改错别字,这连队简直成了谷子地的“私人武装”了。这是1948年冬的中野正规部队吗?
更令人倒胃口的是,影片中的人民军队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军人之间没人喊“同志”而都在喊“兄弟”、“大哥”,冲锋时也是一窝蜂乱上,当年部队中推行的“三三制”等战法都没有了;军人为打仗而打仗,并无参战目的和觉悟。顺便说一下,谷子地“杀俘”的那次战斗情节,导演在处理战争场面、作战风格等方面,活脱脱是美国影片《兄弟连》的翻版,与我军自己拍的战争片如《南征北战》(当年陈毅元帅都曾参与指导拍摄)等大相径庭。
由于《集结号》的故事是不真实的,因而,它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也将是负面的,它蓄意制造了解放军的“阴暗面”,而且后来谷子地为“平反”而奔走,又是如此艰难,这样来描写战争、描写军人遭遇,能不令人寒心吗?
当然,我们无须去批评或责怪冯小刚和《集结号》,人家本来就是拍的商业大片,追求的是商业效果嘛。但我们也不必硬把它捧成“主旋律”,因为它还当不起。依我之见,目前某些电影界人士的思想境界,还没有能力拍主旋律片,因为他们一心一意追求的是票房利润和奥斯卡小金人,有些片子想硬装“主旋律”,也总归装不像的。所以我劝那些为《集结号》“欢欣鼓舞”的人头脑冷一冷,别把贺岁的商业大片错当“主旋律”。
(《环球视野》摘自2007年12月30日《东方网》)
《集结号》为什么这么红?
黎阳
《集结号》大红大紫,名利双收,“主流媒体”交口称赞,又上“新闻联播”又上“焦点访谈”,而且获得“广电部”的点名表扬:“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艺术构思、现代的电影语言、真实的历史场景”、“在思想内涵、艺术创新、文化意蕴、科技含量等许多方面正在形成符合中国电影观众审美取向、符合中国电影市场实际情况的创作特色和规律”、“为国产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一部电影被官方捧到这个份上显然已经不是艺术,而是政治了。这一榜又一榜的“官方告示”实际在昭告天下:《集结号》是新时代的“改革样板戏”,代表了“改革大方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理论”。谁敢说《集结号》半个“不”字谁就是跟官方过不去,就是跟改革开放过不去,就是跟“中国特色”过不去。
《集结号》为什么这么红?简单得很:充分体现了“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特色理论”,表面上讲的是过去,实际无一不与当前的“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精神严丝合缝:
1.“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 “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体现了人“趋利”的“人性”,《集结号》体现了人“避害”的人性:“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可见黄继光、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全“没人性”)。二者合在一起,就凑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性”。这叫相辅相成,珠联璧合。
2.“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是“让领导先富起来”。《集结号》是“让领导先逃跑”(解放战争版的“乌鲁木齐失火案”——“让领导先走”。)这难道不充分体现了完整的“人性”?
3.既然“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那让别人做牺牲自然“违反人性”。既然如此,要损人利己就只能靠诈骗——为了确保油水面前“让领导先富起来”、危险面前“让领导先逃跑”,利用诈骗让别人吃亏卖命是“顺理成章”的事:否则如何行得通?
——《集结号》:说的是“让领导先逃跑”、“士兵再逃生”,实际是“领导逃跑、士兵送死”——许诺事后吹“集结号”让士兵逃生,实际永远不吹——既然把整个单位都给“销了号”,显然根本就没指望任何人能活着回来。
——“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说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共同奔小康”,实际是“自己暴富、百姓遭殃”——许诺“先富带后富”、让老百姓“共同富裕”,实际等国有资产捞到手就翻脸不认帐了:“改革代价”、“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大的成就有二:创造了世界最大的贫富差别(亿万富翁数量从无到有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严重的诈骗社会——过去中国人说“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有人信。如今呢?别说没人再说这句话,就是有人再说,谁信?)
《集结号》充分体现了这么多“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的“精髓”,难怪被捧上了天。
“主流精英”一边大肆鼓吹“思想解放”,一边却“欲语还休”,闪烁其辞就是不肯直截了当说破到底要“解放”些什么。此时此刻大肆吹捧《集结号》,显然是用《集结号》举例说明自己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根据《集结号》,解放军本身就需要被“解放”——什么年代了还坚持政治思想工作,还保留政工部门政工干部,这本身就是“反人性”: “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用政治思想工作鼓励官兵奋勇牺牲岂不是让人“趋害避利”、“逆人性而动”吗?岂不是“反人性”吗?《集结号》里哪有思想政治工作?唯一一个政工干部还是吓得尿裤子的。——根据《集结号》,怕死不要紧,“见血就好了”——士兵见了血自然会变成亡命徒,杀人不眨眼,什么思想工作都多余。可见解放军的政治工作体系根本多余,《集结号》证明没有这一套照样能打仗,所以应该全部砍光,让政工干部全部“下岗”,向“民营企业”“接轨”。而且“解放军”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政治性名词”,应该改成“国军”(难怪解放军的新军服要与台湾的“国军”“接轨”)实现“军队国家化”——《集结号》里的解放军看上去跟“国军”不是毫无区别吗?这是“先行一步”,为解放军的“改革”“指引方向”。
根据《集结号》,“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那么让“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人送死就只有靠诈骗——用永远不会吹响的“集结号”哄骗士兵送死。但是既然“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那士兵就有权捍卫自己的生命,拒绝执行诈骗式的命令。——结论:解放军“无条件服从命令”的原则应该被“解放”,下级应有权质疑上级的命令是否是“诈骗式命令”——照此逻辑,军人接到军令后应该跟上级讨价还价,签订合同:如果你违约,没有按时吹“集结号”,那就应该如何如何……一句话,“军人有权选择战争”——否则如何保护“人性”?既然《集结号》的主题是“人性第一”,既然这样的主题受到了官方的大肆宣扬,那按这个主题“解放”解放军自然“顺理成章”了。
根据《集结号》,只有“趋利避害”的“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一切不符合这种“人性”的事实都必须篡改——《色.戒》把视死如归的抗日女英雄变成婊子、《集结号》把刘伯承元帅“前线将士同命”的英雄人性篡改成“领导先逃跑、不吹‘集结号’”的诈骗式“人性”都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创举”,因为这才符合“主流精英”的“改革开放”体现的“人性”:靠诈骗损人利己的“人性”。
不过事物总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官方既然大肆宣扬《集结号》,那也就肯定了《集结号》表现出的问题和对待原则:
1.一切都是诈骗——不仅电影里凭“集结号”撤退的命令是诈骗,而且“集结号”这个故事情节本身就是诈骗:电影里团长命令九连死守四小时,然后听“集结号”吹响再撤退。实际即使真吹了号,战场上的人又怎么可能听得见?人正常行走速度是一小时五公里。假定团长按这种“正常速度”逃跑,四小时走出二十公里了。——隔着二十公里的距离吹号,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谁能听得见?何况在枪炮声震耳欲聋的战场?这一情节设计本身就是诈骗。现实战争中如果哪个指挥员下这样的命令,任何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当面撒谎,实际就根本没打算让部下活着下来。当面撒谎的团长碰上明知是当面撒谎的连长,居然一个装傻一个充楞,硬是共同努力把诈骗进行到底——这哪是当年你死我活的战争? 分明是如今的“特色理论”、“特色改革”。
2.“组织不可靠”——“看了《色•戒》,女人不可靠;看了《投命状》,兄弟不可靠;看了《集结号》,组织不可靠”——既然如此,根据同一原则,那也同样可以怀疑如今指导“改革开放”的“组织”不可靠、搞诈骗。既然《集结号》里说“人性的本质是趋利避害”,那高高在上的头头是不是也整天“趋利避害”、用永远不会吹响的“集结号”哄骗老百姓去“当改革代价”、“承受牺牲”给他们卖命呢?——既然官方肯定了《集结号》,那就肯定了《集结号》揭示的这种问题确有其事,肯定了老百姓有如此怀疑的权利——不过,肯定《集结号》的“广电部”也是一级“组织”,也同样存在“不可靠”的问题。那么“广电部”的这种“肯定”是不是也属于“集结号”式的诈骗?这可是个“狗咬尾巴——团团转”的问题。
3.“维权靠自己”——《集结号》里只见“组织”诈骗,不见“组织”维护烈士权利,一切都靠谷子地自己的个人努力、不断“上访”——可见要维权只能靠自己——连“老革命”都不得不“上访”,那“老百姓”就更不得不“上访”了。也就是说,《集结号》肯定了老百姓上访告状的权利,也就否定了一切“截访”、“阻挠上访”的行为——这可是充满“十七大精神”的“广电部”“官方肯定”,否则为什么不说《集结号》里的上访非法?
肯定了《集结号》就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能“解放”解放军,让解放军“去政治化”、向“民营企业”“接轨”。——不过“解放思想”这块石头一旦被举起来,还不定会砸到谁的脚上呢——你既然肯定了《集结号》,那就无法制止人们依此类推:《集结号》里的“组织”不可靠,那如今的“组织”就可靠吗?
(《环球视野》网摘)
《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
郭松民
元旦前后,发生了两件和“牺牲”有关的事:一件是冯小刚的贺岁大片《集结号》在全国热映,据冯导自己说,片子的主题是“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另一件,则是洛阳发生了将烈士陵园毁掉改作商业墓地的事。当然,后来洛阳有关方面解释说,毁陵的真实动机是为了重建,陵园主任也因为“急于求成”而被免职。
这两件事,有巧合的地方。比如《集结号》中的“九连”,就隶属于“中原野战军”,而原本安息在洛阳烈士陵园中的烈士,也属于“中原野战军”。
但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些,而是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洛阳的陵园主任,放到《集结号》里,编入“九连”,那他会不会也成为一个英雄?
我原来准备的答案是“不会”。因为在我看来,英雄总归是有一点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至少他不会总想着自己,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但陵园主任恰恰是这样一个理性经济人,即便按照洛阳官方的正式理由,他的“急于求成”,也无非是“为了追求政绩而不惜亵渎英灵”。一个视野超不出个人利害的人,又如何可能成为英雄呢?
但看了《集结号》之后,我又改变了答案。因为在这一部电影中,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恰恰在于他们都是些理性经济人。他们走上战场,不是因为他们有任何崇高的理想和使命感,也不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任何超越性的价值,而是因为别无选择。甚至谷子地的不撤退,在冯小刚看来也是别无选择,因为撤退就可能被枪毙。
编剧刘恒说得很明白:“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冯小刚说:“作为《夜宴》导演,我本身没有立场,都是剧中人的立场;而作为《集结号》导演,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应该说,编剧和导演的这个创作理念,在电影里被表现得非常清楚,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看完电影之后不无感慨地写到:“这样一来,主人公谷子地与他的战友们已经不再是为理想而战。他们不再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不再是为穷苦人不再受苦及当家作主,他们出生入死的行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牺牲和献身。”
牺牲如果仅仅是一种出于无奈的被迫行为,那陵园主任就没有任何理由不能成为英雄,他不需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做任何修改,只需要早生几十年,再加上一些巧合,说不定现在他就恰好躺在洛阳烈士陵园中某座已经被摧毁的墓碑下。
只是,如果我们把《集结号》的故事理解为历史的真实的话,那我们就会得出一个荒诞的结论:洛阳毁陵事件,在情理上没有什么可指责的——既然躺在陵园里的人不过是一些理性经济人而已,那么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尊重他们呢?难道只许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不允许我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吗?
一部自称是主张“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却不合逻辑地为亵渎牺牲者的行为提供了理由,这还不荒诞吗?
更糟糕的问题还在于,如果我们接受这种对历史的解释,那么当我们转回头来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将只能看到一片灰暗。我们还想不想要一个更好的制度?我们还愿不愿意进入一个更理想的社会?我们还希不希望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我们就必须要有理想,但既然那些牺牲了的先辈们都不可能有理想,我们又如何可能呢?即使我们真的还有理想,我们的后辈会不会承认我们呢?他们会不会也把我们看成是一群不“被迫”就什么也不愿意做的人?
假如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也就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所幸历史的真实,并不是如《集结号》所表现的那样。因为1948年的解放军,无疑是一支有理想的军队,并且这个理想得到了中国大多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否则的话,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小米加步枪”最终能够打败“飞机加大炮”,也不能理解农民为什么会用小车“推出”来一个淮海战役的胜利。而有理想的、正义的军队在1949年的最终胜利,让我们在展望未来时,也就不再那么悲观了。洛阳的毁陵行为,也就因此而仍然是不能原谅的!
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现在看来,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环球视野》网摘)
《集结号》的编写不合我军当时作战的情况
数学
看了《集结号》的剧情介绍,认为剧瞎编的故事不合我军当时作战的实际情况。
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每一个连配备一个号兵,用军号指挥连队作战。但是,团里用号兵向连队发命令的,却基本上没有。
另一方面,连队作战,并不是任何命令都用军号来指挥的。通常是,冲锋的命令用军号指挥。这是有意让敌人听见我军的军号而胆寒。但是撤退的命令是不用军号的。撤退的命令是悄悄下达的。想想也就知道,无论如何不能够大明大摆地告诉敌人,“我撤退了”,那不是扯淡吗?
这一点,影片《南征北战》描述得很正确,就是部队打退敌人进攻,甚至有反攻的表现的时候,却突然撤退了。被打痛的敌人第二天战战兢兢地发起冲锋时,发现我军原阵地上已经空无一人,这才是典型的解放军战法。
那么,一个连队接受到了阻击任务,什么时候撤退呢?通常不是由团长或者上级伺机决定的,通常是按时间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时间一到,就撤,时间没有到,就坚守到最后一人。
那么,怎么掌握时间呢?在我军建立初期,一个连队有一个闹钟就不错,但是后来也有缴获到手表的,那就用手表。在任何战役开始之前,各级指挥员都是要对表的。
而军队的作战参谋是怎样计算好各个时间呢?当然是精心计算的,什么时候开炮,什么时候停止打炮,什么时候冲锋,都是按时间进行。
当然,也有的时候灵活,那主要就是要有电话,和无线报话机。反正不会有“撤退号”这种东西,撤退的命令怎么会告诉敌人呢?非常愚蠢。最简单的传达命令办法,那就是传令兵跑一趟。如果电话线炸断了,就是这样。在抗美援朝期间黄继光就是传令兵。
狼牙山五壮士,那就是一个班的战士阻击敌人,掩护我大部队和群众转移。那就是约定时间,我记得回忆录的描述是约定守到中午就撤退。因此中午一过,班长就下令撤退了,最后剩下的五个人向棋盘垜方向撤退,把敌人引入了死路,自己也都跳崖了。参谋在计算好阻击时间的时候,当然也就相应地给其它的部队的行动以时间限制了。比如说撤退,那就必须在几点钟之前撤退到指定地点。例如《南征北战》,“四百五十里路限你们五天赶到”。
再说故事讲的是淮海大战,那么我军最艰苦的时候已经过去,是处于战略反攻阶段,伤亡当然是巨大的,但大多是进攻中的牺牲,冲锋中的倒下。
顺便讲一下另一点,就是现在的战争片导演,有可能会学美国,因此会认为解放军战士也有人性,也怕死,什么什么的。比如说,上穷碧落网友就讲长征是一种求生精神什么的。
但是当时的中国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士兵们更多的是求死精神。下面我来说明这一点,这一点是许多生活在现代的网友们,年青人们,包括导演们,所不能够了解的。
日本鬼子进攻中国,屠杀了多少中国人?一说是六千万,另一说是三千万。
好吧,设想一下,原来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结果老婆被奸被杀,孩子被刺刀挑了,就剩下你,要参加八路军,你是个什么希望呢?是想和鬼子拼了,对不对?这个时候一想起家人当年的音容笑貌就悲痛万分,因此只想死不想活,如果有一个机会手榴弹一拉弦和四五个鬼子同归于尽,这对于你是不是觉得是“无限幸福”的事情?我认为是的。也就是说,这就有了一个“只求死不求生”的人。我把这样的人,称之为“死士”。他为什么不自己去报仇呢?单干不行吗?单干效率不高,而且有可能根本都没有接近鬼子的机会或者没有获得炸药包的机会。只有加入八路军,才有更多地报仇的机会,才有和鬼子同归于尽的机会。
那么,假设鬼子屠杀了三千万中国人,从这三千万中国人的家人中,亲属中,招收到一百万名光想着死,光想着报仇的人,是不是很现实的一件事情呢?是非常现实的事情的。在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加在一起,就是一百万人,那可是一百万“死士”!
所以现在的人看了电影《南征北战》他们就不理解,他们以为这部电影在造谣,在说谎,怎么会战士们一听到要打仗,有了死的机会,会兴高采烈呢?怎么一没有仗打,就心里特别难受呢?怎么战士们一听说分配到了特别艰苦的战斗,就特别特别高兴呢?因为他们总算盼来了光荣地死去的机会。或者说,当年亲人的死亡使得他们根本就不想活了。
因此,我以为,在当年的红军和解放军中,极“左”思潮容易泛滥,也是这个道理。我想,李德指挥红军打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有可能是受到许多红军的拥护的,因为他们都是死士,他们有可能感谢李德给了他们一个拼死的机会。
因此,毛泽东上台之后,一方面要领导这些死士,但另一方面却要把这些人往稍微“右”的方向领。这一点影片《红色娘子军》就特别典型,就是那个琼花,一见到南霸天就怒火中烧,不顾纪律也不管自己的生命危险不危险,上去就要干,于是就有党代表洪常青对她的教育,教育的目标当然是要使她别那么“左”啦!
所以当时的国民党有一句话评价共产党,说共产党“左兵右将”。就是说,兵都是不怕死的,甚至是盼死的,而官必须考虑到革命队伍的保存和壮大。
这一点和美国军队就不同。美国军队是怎么回事?在二战中,可以认为痛恨小日本,但是,那种痛恨,更多的是白人的一种霸气,并不是说日本鬼子奸杀了许多美国人。美国士兵并不直接和德国兵有过节。因此,描述美国在二战中的表现,其中的人性,当然是和描述中国军队中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我想我们的导演如果真的想要现实地表现革命战争年代的战争,就别学美国大片中的战争的情况,因为,那是不同的。
(《环球视野》网摘)
从集结号到洛阳烈士墓——挖共和国的祖坟
山高水淡
当前《集结号》和洛阳烈士墓事件,评论众多,实际上二者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数典忘祖之举。
《集结号》是根据小说《官司》改编的。小说《官司》只是讲述了一场阻击战幸存的老谷几十年固执的寻找原因,当发现团长早已牺牲则原谅了团长当时没有下令吹号撤退。“ 老谷心里很懊悔。他想他怎么会想起要跟团长打起官司了呢 ?老谷不禁老泪纵横”。小说最后总结道“营长说,老谷本来是可以做许多大事情的,没想却一直在那件事上绕来绕去跳不出来”。到了电影《集结号》,我们发现却煽情的改编为上级不仅没有吹号,而且上级还把牺牲的战士不算烈士只算“失踪”,令烈属无法生存,老谷为了牺牲的烈士正名和烈属享受本应该有的待遇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实现。当观众满含热泪的从影院走出,他们想到的是什么,是共产党竟然如此对待曾经为他们牺牲的战士,“忘恩负义”。也许是借史讽今,的确近些年来一些政策出现了严重失误,如房价越调越高导致民怨沸腾,如此这样一部大片会不会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失去凝聚力。《色戒》: 女人靠不住,《苹果》:男人也靠不住,《投名状》:兄弟也靠不住,《集结号》:组织更靠不住。但是,没有共产党,中国会怎样,会不会被大卸八块,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难道会好一些?
洛阳烈士墓事件则更加肆无忌惮,而更加可笑和可悲的是洛阳市竟然想蒙混过关,愚弄全体中国人民的智商。只问洛阳市一句,多年前 287名烈士陵墓被毁开发为商业墓地,采用 层层叠压方式掩埋烈士的遗骨是不是也属于“保护性改造”,谁应该为此负责?河南省和民政部为何迟至今日依然默不作声?总政治部和国防部是不是也应该过问一下呢?一个政府如果不能保卫曾经保卫他的烈士,这个政府以后还会由谁来保卫呢?挖烈士的坟就是挖共和国的祖坟。如果洛阳市委书记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就不是共产党的市委书记而是资本家的市委书记。
一个是令人潸然泪下的宣传历史上共产党“没有善待革命烈士”的贺岁大片,一个是令人发指的现实中挖共和国祖坟而怡然自得的地方政府,二者交相呼应,难辨真假。
本不想说点什么,只是希望老百姓能够少一些磨难。赫鲁晓夫只是抛弃了斯大林,苏联最终分崩离析,而中国现在有人却竞相践踏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是可忍,孰不可忍?
(《环球视野》网摘)
人性的喧嚣——评《色戒》和《集结号》
《色戒》和《集结号》实际告诉了人们两件事:人都是有情欲的;人都是怕死的。其关键词为文化精英们所宣传的亘古不变且超越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所谓“人性”。
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交往中,“人权”和“人性”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双仞剑频频向发展中国家挥舞,动辄指责发展中国家没有“人权”,缺少“人性”,而我们的文化精英在喑于“人权”问题时,纷纷动用强大的话语权诠释起“人性”。
这里面有两点意识形态问题:
一是文化精英们无条件接受“欧洲文明中心论”的史观,肯定并心羡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认为改革只是模仿,发展只是重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是全面调侃、解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观,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并认为是发展的绊脚石。
据说依据的历史逻辑为:中国近代史缺失欧式文明中心论所宣扬的文艺复兴阶段,中国反封建的不彻底。文化精英们自觉配合国外的(全球化)宣传,高举“恢复人性”的大旗,积极占领话语高地,意欲所谓“唤醒”、“改造”中国人的“人性”。
《色戒》中,爱国的革命者形象不再是甘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热血青年,而是乳臭未干、嫖过妓、伦乱的、一时冲动的乌合之众。卖国的汉奸据说为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还原“真实”面貌,也不再是可憎可恨的形象,而是风流倜傥、懂得爱(做爱)恨的成熟男子。革命行动在“真情实爱”的“人性”面前退让,“人性”得到最高的宣示与升华。民族的耻辱与仇恨全部让位于“人性”。全篇赤裸裸地充满了据说最能表现“人性”的肉欲情色。
《集结号》中,人民的革命军队无视个体的牺牲(精英集团的最恨),竟然从没想过要吹响集结号。整个牺牲的意义解化为荒诞与虚无。影片中根据“人性”的原则疾呼:人都是怕死的,组织上是不对你负责的。潜台词是不要作无谓的牺牲。
《色戒》是对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主义革命意义的嘲弄、否定与反动,《集结号》则是从根本上否定那些为革命理想而捐躯的烈士牺牲的意义,实则否定革命理想。
由此可见,“人性”的喧嚣实际解构的是我们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解构的是国家核心的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使所谓的“人性”凌驾于阶级、民族与国家之上。其本质意义上已成为如“人权”问题一样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武器。此点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此次两部影片的公映实在使人感到忧虑。
十七大的余音仍未走远,为了中华文明再次复兴的民族大义,国家在扶持弱势阶层的同时,对既得利益集团的隐忍是有目共睹的。而《色戒》和《集结号》所宣示的仍是精英集团的不愿调和的意愿。
国家又将如何处理这种不可调和性呢?
(《环球视野》网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