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繁荣的出路在那里?
忠言 文
时下,在演艺界经常听到关于“戏剧不景气”、“戏剧步入低谷”的抱怨之声,更有一些不甘寂寞的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希望政府部门给予“扶持”,社会给予关注,并恨铁不成钢地呼吁民众“高雅”起来,走进戏园子。
其实,仅仅靠“抱怨”和“发牢骚”是无济于事的。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地寻找“不景气”的原因,不抓住问题的症结,不采取新的举动去做脚塌实地的工作,“不景气”将会变的更加不景气,“低谷”也将越来越深。
戏剧不景气的原因和症结究竟在那里?诚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政府部门理应对艺术团体-----这一特殊的精神产品部门,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供奶”;社会各界也有义务关注我们民族文化的走向;广大民众也有不断提高审美观念和艺术欣赏水平的必要。还有,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视听艺术形式的层出不穷,给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但这些无疑都是外在的、客观的因素。面对戏剧的“不景气”和“低谷”,我们戏剧界自己应承担些什么责任呢?问题的症结究竟在那里?是政府不扶持、社会不关注、观众不高雅吗?否!我看还是要从我们戏剧界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反思发思自己更为实际一些,也更加实事求是一些。
首先,我们戏剧创作有远离现实、逃避现实的趋势。老一代艺术工不会忘记,当年的《杨三姐告状》为什么人们百看不厌?当年的《白毛女》又为何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因为它们是现实题材,反映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他们看了解气、解渴、解闷。而纵观这些年来我们的戏剧舞台,又有多少是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呢?即使有,其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也很难打动观众。用群众的话说,我们现在的舞台是“老戏老演,老演老戏”,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条。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正处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时期,十分需要通过艺术作品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辨别是非美丑的理想的“灯火”。可我们舞台上展现的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当然我们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但如果一味地陷入历史旋涡不能自拔,远离或逃避现实生活,抑或是把戏剧当成纯粹的娱乐,戏剧失去观众和轰动效应那是很自然的。戏剧要赢得观众,就必须要走到现实中来。
其次,戏剧界有拒绝改革的思潮。戏剧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决不是一成不变边的东西。然而,在我们戏剧界总有那么一股势力或思潮,死死地固守着所谓的“传统艺术精华”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拒绝创新和改革。比如京剧,有的人一看现代戏中人,不分“生、旦、净、末、丑”,不戴“行头”,不画“白脸”就火冒三丈,愤怒斥责:“这还算什么京剧!愧对祖宗”!其实,如果真按这些人的守旧观念搞京剧,老是那么一套“念、唱、坐、打”,老是那么一套舞台程式,京剧最终将会走进“传统”的死胡同,成为玩偶把戏,那才是真正的愧对祖宗。“文革”时期这段历史已有定论,自不必多言,但这个时期在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和京剧艺术的改革创新方面是有成功之处的。这一点,广大群众也有公论。当然,这一成果曾被“极左”路线所利用,但是我们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片面地强调固守传统,不敢创新,不敢改革,不思发展,包括京剧在内的任何其他剧种也都将是没有前途的。1958年,话剧《关汉卿》的导演欧阳山尊,首次把真马搬上了舞台,赢得观众满堂喝彩,也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成为戏剧舞台创新的典范和美谈。
再次,戏剧缺乏竞争的勇气。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优胜劣汰,戏剧发展的规律也莫不是如此。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视听艺术的层出不穷,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戏剧艺术形式的生存。应该明白,我国众多的戏剧艺术品种,大多产生于封建社会,其生存的形式是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落后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文化水平相适应的。而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电子时代,传统的戏剧不再受人们迷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你能说人家看电视剧、看小品、玩电脑就是不“高雅”吗?非要人家去看你那走三步退两步,慢慢悠悠的戏剧就是高雅吗?与其抱怨人们“不爱看”,不如去争取人们爱看起来。可见,戏剧要想在当今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题材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富有艺术感染力之外,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那种惟我独尊,惟我独美,惟我独雅,要这个支持,要哪个关心的观念是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
还有,戏剧有越来越脱离群众的倾向。一方面由于戏剧题材远离群众,脱离现实生活,失去了观众;另一方面由于戏剧界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一些艺术团体在资金经费方面陷入困境,于是就减少演出,关起门来搞戏,而这样做使戏剧越来越失去群众基础。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文化部门为了振兴戏剧,组织了一些戏剧评奖和汇演等活动,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文化主管部门和剧团为了“出政绩”、“出成果”,都把精力和目标放在了争奖上,而严重忽视了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艺术教育的普及。其结果是看起来轰轰烈烈,但由于没有群众的参与,一时的繁荣只能是昙花一现。
戏剧的振兴和繁荣,仅靠评奖、汇演一类的“高层”活动,仅靠那么几个少数名人和尖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其实,戏剧这一来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来就是群众创造的,应让它回到群众中去。我们不能只在城市的大剧院里为那些所谓“高雅”的观众演出,而应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去,还艺术于人民。
戏剧要摆脱滑坡,走出低谷,再创辉煌靠什么?只能靠我们自己,靠广大文艺工的辛勤耕耘。只要我们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勇于开拓,迈开改革的脚步,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戏剧繁荣的百花洲就不会遥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