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20年代有“我的朋友胡适之”,90年代又有许知远“我的师兄梁遇春”,21世纪的头十年我讲“我的同志毛润之”。
同志何解?英文comrade,其前缀co,在英语词源里指共同、一起、联合之意,中国革命战争期间“同志”、“君”、“战友”等成为朋友间彼此的称呼,志同道合谓同志,古语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为什么要用同志?在自己博客的个人资料介绍里说自己喜欢生活在毛在陕北抗战时的日子,那是一个信仰和希望的时代。记得初中还是高中学毛的《沁园春。学》时课本配的一幅插图,毛站立在崖边,身后是一个跟从人员牵着马,整个场景是雪后冰封的秦晋高原,毛眼里的是什么?他心里的又是什么?他渴望与谁对话?。。。。。。他的身影让我联想到传统战争中的烽火台,战事一起,战地烽火台点起狼烟,之后就是烽火接连群起,这个场景大家也可以在电影《魔戒》里看到,烟火遥相呼应,人呢?同志就是如此,虽然道有同有不同,但都为了一个远方的目的地,遥相呼应,相视而笑,同志当如是!毛年少时借《诗经。小雅》中《伐木篇》“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发出“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现代人其实心里孤寂,我是现代人,大家都是,所以我讲“我的同志毛润之”。
哲学讲本质即过去了的历史,历史有三种:一是官方历史,这有关政治正确;二是档案的历史,这是史料,史故,史实;三是当事人的历史,真正知道自己的只有个人自己。前两种历史中西差别没什么好谈,重在第三种历史。中西写史有别,这跟中西历史生活及其中的心理逻辑大为相关,西方古代狩猎、采集生活重个人,因而发养成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崇尚自由、平等,写史多重传史,即人物传记史,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同时注入写史者个人的理性与感性思考,感觉是替人思考;中国传统以来农耕集体生活,重“统”,修史者在无奈、无力于“统”的压力,取中立而求全,因而多史实、史料、史故的编记(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资源在整个世界来说是无与伦比的,有待各个时代的人儿们去发掘,去深思!)。编年史,断代史等都是以时间和事件为主,少注入修史者个人成分,希望也需要读史者自己去体味、提炼和上升,是望人思考,所以讲“读史使人明智”。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开创,许多古代学者则通过文学、诗词等方式来叙史,注入个人色彩,因而中国传统文史哲相通。毛读史很多,也很厉害,深懂历史。
近代以来,国家、民族灾祸冲击深重,梁启超批旧史“四弊二病”,即“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以上四者,实数千年史家学识之程度也。缘此四蔽,复生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合此六弊,其所贻读者之恶果,厥有三端,一曰难读,二曰难别择,三曰无感触”,奋而发起“史学革命”,开“新史学”启民智,树新人。
中外史我读的都不够,但正是读史让我喜爱毛,他的诗词也是我喜爱的,我喜欢在校园里唱颂毛的诗词。喜爱毛,促使我去关注与毛同时代的那些人事物时力思,进而关注中国共产党人,感怀前辈仁人志士、前辈学人。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乏光荣、伟大和梦想,其中人性的真实又让人动情、动心,牵锯着你!对于历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已经不太重视和关注,无心也无时间,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时代的进步,于个人言我是不希望忘记历史的。
大二以来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我的历史观中有三个词:人性,真实,中国。因人性而关怀,不是无欲则刚,而是仁者无敌。无欲非凡,众生大凡,纯难免俗,仁者大爱,大爱无疆,无疆纳化,至柔至刚;因真实而深切,而深刻,而包容;因“生于斯,长于斯,志于斯,葬于斯”而热爱中国这片土地。这是我讲“我的同志毛润之”更深层的情由!他是一个伟人,也曾年轻,我正年轻,我们正年轻,大家是同志!我更希望在我的身边、在我们共同的时代和身边望见更多的同志,我们遥相呼应,我们挽臂前行,我们相视而笑,我们共同注入到历史力量的泉源中去,就像那些曾经的人儿们做的那样,我们该继续下去,我也认识到我们正在继续下去,我们是彼此的力量,我渴望看到你们!
历史在过去,历史在行进。一直以来让我苦恼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一个历史人物,不忽略问题,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是有价值的?交流、对话、互动的方式、意义、价值和时间问题如何调和?同情之了解、尊重后否定、共性与个性都是作为一个思考者特别是年轻思者绝对要培养的,需要时间培养的。我们是年轻人,多侃些大山是好的,多交流些信息,多争论些问题,群体性学习,把听谈所欠缺的档次升上去,见好则好,见差则差。一个师长同时也告诫我做学问、做人的最好境界应该“雅俗共赏”,赏人也人赏。年轻是一种美,希望、活力、可能、可爱的美,是一个时代的美,一个世代的美,一个民族的美,一个国家的美,一种需要共同的美,我们是这个国家的美。需要乐观,也需要悲观,但都应该是积极建设的,老子讲“有”和“无”,我们都是有,因为这个世界总是有,总会有。既然有,那我们应该给身边的人以希望和力量,共同建设这“有”。这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共同志业。这种“有”也是《南方周末》“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五之周其仁《为什么我们总能摸到石头?》中所思考的,众生的自生自发智慧,人多智慧多,“三臭皮匠顶一诸葛亮”,人多也力量大,我们是其中一份子。
毛润之已逝去,他在历史中,上承中华千年,身值神州乱世,更开历史新格局。毛润之,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战略家,也是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我的专业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看一个政治家,作为政治人物的毛润之希望看到一个如何的局面?他给我们留下的政治遗产又如何?毛说他做了两件大事:驱蒋退台,文化大革命。我是一个政治初学者,我的思考是他留给我们一个党,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他是一个高超的政治架构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我喜爱的,看记录电影《邓小平》我曾流泪,邓小平同志也是高超的政治架构师和执行者,一国两制、经济、新型人民军队、政权交替、科教。
再要说明一点,我是共青团员,初中入团,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自信对于共产党的认识和思考比身边不少人、不少党员都来的深,你们这些党员该问问自己!大学以来我身边的父母、同心、师长、学长不断劝诫我要入党,我还是选择暂时不加入,说暂时不入有两种走向:以后再入,以后也不入。不入又如何?又可如何?又能如何?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这是我的问题,真是我的问题,是我的真问题。
在我们专业课《中国政府与政治》上,我认为从比较政党研究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世界政党史上一个最为成功的政党(伟大暂且不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壮,现在觉得是庞大而不强大,但正强大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绝对值得我们敬重,但到了现在其中又有多少“竖子安足与谋呼”?多大程度上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我们在问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也正在问这个问题,这个党也必须时刻问着自己。现在的共产党人对自己身处的这个环境又有何认识?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行动又是如何?其中逻辑又为何?中国共产党的成功还在于党政军经济的紧密结合,一党执政乃改革开放三十年变与不变之一大不变,此点也真的不能变。
一支军队,人民军队,大二暑假看建军纪录片《脚踏着祖国大地》,再中外古今对比思考,你会发现再也找不到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为人民服务”的军队和军人,再看看08年以来人民子弟兵在各种灾难面前的行动。
一个国家不必说,说一个社会,说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以及其中的人,对与错或许我还不够资格谈,因为我们这些年轻人根本不是当事人,但却有如此多的学舌者,我们向谁学?谁又让我们学?客观真能做到吗?旁观是可以的,旁观的个人,个人的旁观。但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去思考、发掘历史的全面价值、对于我们国家民族社会自己本身的价值、对于世界的价值?就像法国大革命、俄国革命,又或许不足以对世界构成价值,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而言应该是值得普遍反思、提升的意义。我们流的血泪已经够多,但错误的价值还在呀,却还在纠缠、浪费!对于这个挥之不去的困惑我很渴望得到长辈和智慧之人的帮助,我想也同样有许多与我一样的年轻人需要你们的帮助和来自于你们的榜样、力量,“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虽说时代的进步不再要求英雄,但时代的进步也不需要太多的小丑,搞得耳目视听病乱混杂,小丑以添笑料,但我们却可能在笑中麻痹!我们也并非你们认为的那样,我们是乐意、希望同你们沟通、对话、学习的,你们该接近我们、帮助我们,你们也更易接近我们,而我们是接近无门!也请把你们的苦衷告诉我们,我们能懂。我更一直在问自己“简单就是力量”真的可以吗?也常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原则建立起来了没有,又需要什么样的方法论?。。。。。。再一个问题就是历史的责任,“时代,是每个人的宿命”,历史,是共同的责任。历史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是共同的,我们每个人并不是说的想的那么无辜。改革开放以来是否缺少了一个普遍、全面的反思,群体、个人的反思是不够的,我们做这样一个反思的机会和空间又如果?我们的党现在是否应该有这种开放和自信?如果不是现在,又是何时?新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个国家、政府、党、民族、人民、商业、产业什么样新的实现可能?实现“和”的可能?
。。。。。。
对于毛润之这样一个人我们该站在一个什么角度去看他?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那样一个位势,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真切感受的,说句不好听的,即使是错误也不是常人犯的,公和私在那样一个高度都是难以企及的,换做我们自己又如何?责任是肯定的,对于他在那个高度的思量或许我们该找寻其中的镜鉴价值,善待历史和其中的人物就等于善待我们自己。我们正在走的路上有他的身影和脚印,我的同志毛润之,祝我们走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