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赵本山的小品——一个逐渐被钱湮没的文化符号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除了科技,我最看重的就是文化。至于其他的什么民主啊、法律啊、制度啊,我反而不怎么关心。只要科学技术领先,文化辐射能力强,那么这个社会就差不到那里去。当然,我这个结论只适用于和平年代,一旦发生战争,枪杆子硬不硬才是关键。不过“文化”包含的范围极广,整个上层建筑其实最终都可以“文”而“化”之,变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老僧这个结论似乎怎么说都有理。为了避免网友们说我讨巧,说一些绝对正确的废话,我这里将“文化”的含义限定在“文艺”这个领域。
去年在写《谈谈我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点看法》时,曾经打算详细分析几种文艺表现形式,比如诗歌、小说、戏曲、雕塑、舞蹈等,但老僧的文艺细胞确实有限,要临时培养又需要很多时间,所以一直没有琢磨这个话题。既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春晚节目,“赵本山小品”又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里我干脆就以舞台“小品”这种艺术形式为例,来探讨社会环境对文艺的作用,以及文艺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依照老僧的理解,所有文艺形式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抽象”与“重塑”。“抽象”是方法,“重塑”是目的,而最根本的目的是【在受众心中重塑生活】。“抽象”过程发生在心中;“重塑”过程在受众心里完成的,二者的对应关系就是艺术。所以,艺术也可以称为心与心的映射技巧。艺术的本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方式,无论“重塑”的是社会生活的什么内容,受众都是通过对艺术语言的解读从而获取社会信息,而社会信息经过提取与处理,最终形成或者改变个人的行为模式。个人认为,从“重塑”的角度来看,文艺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重塑场景”,大多数故事、小说、电影电视剧本都属于这个层次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重塑情绪”,很多歌曲、戏剧、诗歌、散文大体上属于这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重塑境界”,这只有极少数的经典才具有这样的功能。“境界”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很多都无法用语言表达(或者说无法以“文”而“饰”),要用文艺形式传递自己感受到的“境界”,这需要作品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读者与之间形成高度的默契,“境界”这种整体信息才能完整的传递,用禅门的术语来说,“境界”只能靠“悟”才能有所得。当然,这三个层次并非完全分离的,优秀的作品往往在这三方面上都有体现。
当然,这个结论其实并不新鲜,老僧不过是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个观点的提炼与扩充。而这个观点源头又在那里呢?源头就在——【“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不错,又是他。很多次,我自认为发现了很独到的心得,但最终都在这个人几十年前的著作中找到,这怎能让我不彻底的佩服?伟大,不是自我标榜的,那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功业和思想去填充的,毛泽东伟大体现在方方面面,不是因为崇拜他而发现他的伟大,而是在用放大镜寻找他的毛病的过程中被他的完美所征服。最开始,我其实是右派,地摊书籍与秘闻杂史老僧读得并不比长挢、鑫森他们少。我只是觉得奇怪,能长期被谎言欺骗的人,都拥有怎样的脑子啊?或者,本来就心甘情愿被虚假信息欺骗。
回到标题上来,“舞台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到底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才能获取“小品”想要传递的信息?从我上面对艺术划分的层次来说,电视小品大多数处于第一个层次,主要也就是“重塑场景”。这和文字作品中的故事、小小说差不多。故事拘于篇幅的长短,所以文字需要特别精炼,而小品其实就是舞台上的故事,拘于舞台与表演时间的限制,也需要对表演进行高度抽象。当然,小说需要通过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而小品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道具来塑造人物形象,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音视频信息传递的内容当然要比文字传递的丰富得多。当然,内容越多,信息的冗余就大,抽象程度也就越小,从而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就小,观众“重塑场景”时的自由度也就小了很多,因此小品与小小说的各有特点。小小说的很重要,因为全部信息都是由确定的;而舞台小品的演员很重要,因为小品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演员来传递给观众的。总之,舞台艺术主要通过音视频作为信息的载体;而文学主要通过文字承载信息。从“抽象”的程度上看,诗歌是文字的舞蹈;舞蹈是舞台上的诗歌,抽象程度比较高;而戏剧电影、电视则是舞台上的小说;而小说是文字形式的戏剧,都比较写实。当然,老僧是艺术的门外汉,这些很可能全是胡说八道。
小品是微缩版的电影故事,通过道具、布景重塑故事场景,通过演员塑造典型形象,观众透过对典型形象的解读获取信息,用获取的信息在自己心中再次重塑某种场景,然后使用代入法借鉴其中蕴含的经验,用这些经验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具体到赵本山的春晚小品,这二十年来,他差不多一直扮演的就是一个有些狡黠的农民形象,用自贬或者他贬的方法逗乐。从艺术“抽象”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整体形象的艺术化体现,只是赵本山因为来至于农村,比其他演员更能出神入化的抓住这一社会特征。赵本山的成功也非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小岗革命”之后的农村变迁是“赵本山”小品形象的生活源泉。如果更换一个时代背景,那么成功的也许就是一个“惫懒”的城市小市民形象也说不定。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了陈佩斯的小品,有些遗憾,也有些感慨,如果他继续上春晚,他和朱时茂会扮演什么角色呢?城市下岗工人吗?估计很难,即使他们想,中央电视台也不会同意。
这几年,赵本山的小品基本上有一个固定的道具——那就是【钱】。和牛群合演的小品《策划》中有两万块,去年《不差钱》更是将“钱”作为小品的题目了;而今年的《捐助》又和钱相关。这些年赵本山本人也确实《不差钱》,各种各样的投资活动层出不穷,从前些年的投资足球,到去年的买大飞机,再有消息风传他在海南投资十亿建设影视基地,各种和“钱”有关的消息紧紧的围绕着“赵本山”这个名字。另外负面的消息也开始出现在这个“春晚霸主”身上,“投资移民”、“酒后俯卧撑导致脑溢血”等等。舞台上,他还是那个聪明得有些狡黠的“农民”;现实中,他已经一个有亿万资产的“企业家”,或者说传说中的“先富”。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总会带有环境的特点,而先富们所有的特点,本山先生同样很难逃脱。所以,艺术家赵本山已经慢慢的不见了,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略显张扬的、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赵本山。央视成就了赵本山,央视塑造了赵本山,央视也改变了赵本山。今年春晚的节目中,处处可见的广告背后,还不是一个钱字吗?所以,赵本山宣扬钱的主题,这也怪不得他自己。但央视就是根本原因吗?
人是环境的产物,小环境又是大环境的产物。央视小环境不过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罢了。据说,今年我们的gdp很快就要超过日本了。中国不差钱。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