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简介: 2005年,一个巴勒斯坦小男孩拿着枪,走在约旦河西岸杰宁的街上,以色列士兵开枪击杀后发现, 这是一把玩具枪。他的父亲在绝望中毅然决定将儿子的器官捐赠给以色列儿童。5个移植了男孩的心、肾、肝和肺的以色列儿童活了下来。格勒将其拍成了电影《杰宁之心》,让渴望和平的人永远记住他和他的父亲。
杰宁之心——伟大父爱的诠释 文-柴叶勇
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的杰宁,是个充满战乱和炮火连天的城市,一些极端组织深埋于此,那里是恐怖活动的温床,最为担心的是那里就是人肉炸弹的发祥地和来源。原因很简单,因为几乎一半的自杀袭击者来源于此,因此杰宁被西方称之为“自杀袭击者的摇篮”。
2005年的一天,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执枪上街,天真的孩子没有料到的是,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分钟前,这个地方发生了骚乱,有人向以色列士兵的吉普车投掷石块。以色列的士兵吉普车向前开进,正在寻找目标,刚好看见哈提卜扛着枪走在大街上,一阵激烈的枪响,哈提卜倒在了血泊当中,事后那些以色列士兵走近一看,哈提卜手上的是一支仿真的M16玩具枪!哈提卜被送往巴勒斯坦的蓝巴姆医院,不幸的是48小时后可爱的哈提卜不治身亡。一个天真率真的未来阿拉伯汉子,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眼前,就在那动荡的杰宁小镇。对于他的无辜丧生,人们只有可惜和哀怨!深深的痛恨战争,痛恨战争给无辜生命带来的罹难!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提卜的父亲贾玛尔——一个坚毅的阿拉伯男人,忍住了丧子的悲痛,做出了使所有人为之震惊的决定!他决定捐献哈提卜的器官,而且捐赠的对象是以色列人(在当地人心目中是仇人)。
然后6个以色列人接受了移植手术,移植了哈提卜的心脏,肾脏,肝脏,脾脏和两个肺。而贾玛尔唯一的要求就是和移植他孩子器官的以色列人见个面,看看他们是否健康,其实最重要的是,他看见了那些移植了哈提卜器官的人就好像感觉孩子还活着,因为他的器官留在了他们的身体里,看着它们和谐的存在,也就反差着这战争,在硝烟中看见了和平的脏器在异体内工作,生存!
6个以色列人,因哈提卜的器官而健康的活了下来。当时的以色列总理沙龙得知这个事实后深受感动,他要求哈提卜的父亲到他办公室,接受一个总理的私人道歉,并向这个伟大的父亲致敬!
这个小男孩虽然无声的离开了,安详的走在去往天国之路,但他的器官和灵魂永远的留在了约旦河西岸。小男孩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
恰好这些情节被德国的一个电影人费特尔知道了,这个事件深深的打动了他,他花费几年时间把这些情节阐述在他的电影里,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杰宁之心》搬上了银幕,并在德国和欧洲得了许多奖项,一遍又一遍的在各地放映。从此世界上更多人了解了杰宁,知道了哈提卜的事件。
这些对费特尔来说还是个遗憾,他有个愿望,要把这部电影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去播放,因为那里的战火和硝烟,和平对于那里来说是奢望,他想告诉那些地方的孩子:生活不仅仅是流血和冲突,不仅仅是阻拦坦克和扔石块、、、、、、、仇恨和隔阂可以消儞,但需要彼此的宽恕和悲悯。还有哈提卜这个伟大的父亲海一样的胸怀!虽然因为战火,杰宁已经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关闭了电影院,然后费特尔想了很多办法要在杰宁重新有电影院,可以说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了这个目标他费尽了一切手段,四处奔走,努力的结果是得到了巴解组织和民众支持,并帮助他在杰宁建造了一所影院,没有影院的杰宁20年后又重新开放电影,《杰宁之心》就是第一部在这个电影院播放的电影,人们静静的看着,电影结束后,久久不愿离去,甚至全体起立,用掌声表达了对哈提卜的同情,对这个巴勒斯坦父亲由衷的敬意和感激,对于默默付出的费特尔也评价尤高。
这家电影院被人称之为“和平纪念馆”和“哈提卜纪念碑”,走进这家影院的人自然会想起:一个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因误杀而身亡,但他的家人把生的希望带给了更多的以色列人!
这是一个离我们遥远地方的一个真实故事,我在6-7年前甚至到过阿拉伯这几个城市,硝烟和战争感觉一触即发,和国内比起来,那边炎热不说,连空气都弥漫着紧张和不安!然而我走得再远当时也就是一个牵挂,走在哪里的大街,时刻想回来,因为看见大街上玩耍的小孩,我就想起家里还有个我的孩子,当时我的孩子他就和哈提卜被误杀时年龄相仿,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后来的没几年,我可怜又可爱的孩子被那些庸医不幸误诊而离开了我和这个世界!我曾经为这个烙印深深的消沉了好几年,经常半夜被梦惊醒,梦见我那可爱俊朗的孩子和我在一起,我还是在带着他去溶洞探险,甚至还是被路途迷失了好几天在溶洞出不来,甚至好几次想提笔写上诉状,告那些道貌岸然的庸医,给我孩子一个说法,甚至几次开车到杭州的延安路想拐进去找那些医生,但是理智和常理告诉我,走的人已经走了,我就现实这个身份也没必要和他们去计较,责任也许没必要完全叫他们来背!虽然当时省儿保不算是在我孩子这个病方面不是强项,但也怪我的孩子命薄,也许大家都可以理解血肉亲情和父子情感,谁都有亲人和孩子,孩子是上苍派来的天使,来到我们身边是来播撒爱的种子,来维系那些血肉亲情,难不想短短的弥留就撒手人寰,那个人不痛彻心扉,忘得掉割得舍?!更生气的是院方没有一字歉意,就怕被我看穿而造次一样, 你想12岁的孩子体重在100多斤,那些庸医不管稚嫩的身体能否承受化疗的剧毒,而没有按统筹化疗的药量,导致在第二程的化疗中期病情产生恶化,含恨的离开人世!那一年是2008年的3月19日,离哈提卜被误杀整整3年,我没有他父亲贾玛尔那么伟大,也没有想到去捐献我宝贝的器官,当时看着他靠着医疗器戒勉强维系着生命迹象,只是默默的含着泪把未断气的孩子接回了家,在短短的200公里高速上我接连告诫开救护车的司机越快越好,千万别让我的孩子没有在路上,双手捧着用来人工加氧的助氧器一刻都不放松,凝聚所有的力量按医疗常识每分钟两下捏着,给他足够呼吸的氧气,那种感觉到现在回忆起来经常还会泪如雨下,撕心裂肺,沉痛连连,车上我几个兄弟几次告诉我由他们来帮我用这个助氧器,被我一次次拒绝,因为那是我孩子的命,我要和他坚持到家,坚持到他能见到所有等在家里的亲人,也是他这一程的最后一面,艰难的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家,没有十几分钟我那懂事的孩子停止了他的呼吸,流下了左眼唯一的一滴眼泪,他含恨走了,留下我悲痛气绝数小时,等我醒来一切全部已被事实所改变,从此他在天堂,我在这里痛苦的挣扎,就连接下来几年我安家的心情都提不起来,我们天各一方,只能在魂牵梦绕的睡梦中相见!惊醒!《杰宁之心》在我孩子离世前我已经知晓,对于今日的这篇文章也曾构思了好几年,一直想把这个深深如沟壑般的伤口抚平,但实在太难,我忘不了孩子那看我时的眼神,音容笑貌,还有我一直想把他锻炼成热血汉子的梦想!就连我给他起的名字就是一个期望,宇轩,来自于气宇轩昂!很多的文字一直想写出来,写的时候我的心在颤抖!泪水涟涟!也是文字对于我来说过于沉重,生怕一不小心牵出那一丝深深的伤痕,而恰恰在天有灵的孩子好像正在看着我一样,在我昨夜打印这篇文章之时突然整栋办公楼跳闸,一时根本无法修复,打印了一大半的文章庆幸的被保存了在草稿箱,然而回去睡觉就整整一夜失眠!因为思念的心门一经开启,远方的亲人同样也在思念着我们,我在这里阐述哈提卜父亲的伟岸豁达,天上那一双天眼也正在开启,紧紧的看着我,看着所有一切的慈惠,天堂的孩子你好吗?哈提卜是不是和你在一起?有空也去那约旦河西岸去看看《杰宁之心》。去感受下天一样的胸襟!爸爸会在这里祝福你,天堂安好!孩子。记得我曾是你的父亲,我也清楚的记得我曾为人父过!我能释怀,能包容一切大难!我还是永远的爱着你,我心爱的孩子!
影评:《杰宁之心》——在绝望与希望之间
2009年06月05日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天开始下起淅淅沥沥的雨,来的时候还是一个温暖的初夏的傍晚,这会儿却也好像受到了影片的影响,变得阴郁起来,冷风吹在身上,有一种秋天的感觉。
这是一部名叫《杰宁之心》(《Das Herz von Jenin》) 的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二○○五年,巴勒斯坦自治区的杰宁城,以色列的士兵在一次例行巡逻中开枪打死了十二岁的巴勒斯坦男孩艾哈迈德,只因为他正在和小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手里举着一枝可以乱真的塑料手枪。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艾哈迈德的父亲伊斯马伊尔在痛失爱子之后,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意将儿子的器官捐献给以色列儿童,拯救了五位“敌人的孩子”的生命。两年之后,摄影队陪伴伊斯马伊尔走访了这五个孩子中的三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从而产生了纪录电影《杰宁之心》。
多少年来,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战争与冲突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只要双方在原则问题上达不成协议,这样的流血纷争就还会持续下去。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的时候就有人居住。公元前十三世纪未,犹太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来王国和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犹太人的武装起义被残酷镇压,其幸存者也被彻底赶出了巴勒斯坦,犹太人从此开始了四处流亡的命运。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从这个时候起,阿拉伯人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十九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在这一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多次发生过流血冲突。
鉴于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德国大规模屠杀的悲惨命运,一九四七年十一月,联合国通过第一百八十一号决议。决议规定,在二点七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一九四八年五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五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人的故乡,是他们在流亡了两千年之后仍然想要回归的地方,在这两千年里,他们遭排挤、受歧视,尝尽了寄人篱下的滋味,所以,他们要“回家”;可是,这个“家”早就不再是他们的了。一千四百多年以来,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就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尽管其间也有战乱与动荡,但这里已经是巴勒斯坦人不离不弃的家园。
这样的渊源造就了两个民族间难以化解的仇恨。以色列虽然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但仍然无法招架巴勒斯坦人的各种暴力“骚扰”。历史与现实的不公平使得巴勒斯坦人奋起反抗,甚至不惜使用绝望的手段——自杀式袭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对现状的无力。
《杰宁之心》中的主人公伊斯马伊尔也曾是巴勒斯坦反抗组织中的一员,曾经计划和参与过袭击以色列军事基地的行动,并为此坐了八年半的监狱。虽然他至今都不相信他儿子是被“误杀”的,但是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他做出了充满了人性光辉的选择。
在这五个通过艾哈迈德的器官移植而获得新生的以色列儿童中,有一位是正统犹太教徒列文逊的女儿莎玛。在得知莎玛终于找到了给她捐肾的人的时候,列文逊还对记者说他当然希望这是一个犹太人的肾。尽管他后来才知道捐献者是谁,也表示了深切的感谢,甚至同意在家中接待伊斯马伊尔,但是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还是对着镜头说:“我不明白这些阿拉伯人为什么这么恨我们,他们就希望看到我们死。”
伊斯马伊尔对列文逊的拜访可以说是电影中最有戏剧性也是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幕:两个人见面之后都有些不知所措,彼此非常客气也非常拘谨,当列文逊问道:“既然杰宁的生活那么不堪忍受,您为什么不走呢?”伊斯马伊尔回答说:“您让我到哪里去呢?这里是我的祖国啊!您为什么不走呢?”
在这个时候,两个阵营间的敌对和仇视一览无余。伊斯马伊尔在告辞的时候,不住地抚摸着列文逊的女儿莎玛的头,微笑中充满怜惜,在这个犹太女孩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生命的延续。列文逊后来说:“巴勒斯坦人不都是坏人,他们只是生活得太苦了。”他还说有幸认识了伊斯马伊尔,“要是早一些认识他就好了。”
《杰宁之心》讲述的虽然是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故事,主导演却是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首映的时候,伊斯马伊尔和其它几位片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场,影片结束之后,全体观众集体起立,用长久的掌声向这位巴勒斯坦父亲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感激。
尽管巴以争端像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但是伊斯马伊尔的故事,还是使人看到了绝望中的一线希望。
(摘自香港《大公报》 :林中洋)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