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因为要给一些年轻人辅导高自考文科的一些课程,所以首先要使自己进入到一个艺术的氛围之中。在吟诵古诗文的同时,又想到自己年少时看过的戏曲不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笔宝贵的资源吗?当然,样板戏是可以信手拈来的,自不必说了。但只有这些革命文艺还是不够,因为现在毕竟是提倡多元化的时代,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多彩的氛围。正巧有一天电视台播放了新凤霞老师主演的《花为媒》,顿时被那美妙的唱词所吸引:多么像带有曲牌的李太白的七言古风啊!猛然我又想到,还有一部戏我不能忘掉啊,那就是豫剧《朝阳沟》啊。记得是1977-1978年的时候,我那时是十五六岁,当时的广播喇叭里天天都是《朝阳沟》,后来又看了同名的电影,感觉和广播里面的不大一样,但由于当时没有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文艺上,所以也就没有太去理会。现在想起了《朝阳沟》尤其是银环进山那段,不也是押韵的大段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吗?里面的各种抒情写景的手法不是俯拾皆是吗?好了,《朝阳沟》不可不看,于是搜到了《朝阳沟》的电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但看着看着就不过瘾了:不知道是不是当时确实是因为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各方面都要节约,还是现在网上的视频有删节(胶片保存过程有损失?),反正我觉得电影少了一些什么。于是接着搜“豫剧《朝阳沟》”,果然被我搜到了2005年杨红霞、盛红林主演的《朝阳沟》。一看还真不错挺过瘾的,原来有印象的,但电影里没有的“你哭啥啊?我是打你了,还是骂你了?”、还有“微病皆无”啊,都听到看到了,再加上看到年青一代演员在老一代艺术家的培育之下,加上自己的努力,能把那个火红年代的故事演绎的那样到位,心中也感到很安慰。在一段时间内,每当我要欣赏《朝阳沟》的时候,我都会去看2005年的空中舞台板的《朝阳沟》,时间长了我还会在这个视频的画面中间去寻找我喜欢的红色元素符号,比如说台词里的“社员”、“队里”啊等等。尤其是戏台上银环卧室的墙上贴着一张画,中间好像有毛主席,旁边有两个年轻人,画面的底下还有一行字,我就特别想知道这幅画的内容是什么,但那行字儿我却是怎么也看不清。于是我不断地暂停画面,终于有一个画面上面的字略微清楚一些,让我终于看清了原来上面写的是“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我就更加喜欢这个视频了,同时我对当今的艺术家们能够还原那个时代本来面目深表敬意。也在视频的留言栏中留下了我满怀激情的评论。可同时我也看到一些评论好像对这个视频并不满意,他们在评论中推崇魏云、韩玉生、杨华瑞、卢兰香主演的1978年版的《朝阳沟》,我开始还不以为然:年轻一代能演成这样就不错了,干嘛对人如此苛求啊?当然在我心目中2005年版的《朝阳沟》与1978年版的区别仅在于演员不同而已。可后来闲下来时仔细想想还有许多唱词对白如“我一不累来二不渴,你赶快给我离开这老山窝”,“朝阳沟一年四季都开课,课堂大来老师多”这些在电影里我没看到,在2005年新版里也没看到。对了,这都是我在刚刚“粉碎‘四人帮’”一两年之后听到的,这不就是1978年版的《朝阳沟》吗?我于是就在网上到处寻找1978年版(也可能是1977年版)的《朝阳沟》,开始时只能找到一些片段和删节版的录音,后来终于有网友把全剧的录音找到了发上来了。我也知道要是想看到当时的录像是不可能了,虽然1978年的新年《朝阳沟》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但后来录像带却丢失了,成为艺术史上的一大憾事。但能听到全剧的录音那也是让人欣慰的了。从此后《朝阳沟》对我的吸引力愈发强大了——我不光是对此剧本身,而且对这部戏的来龙去脉、曲折遭遇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在我当然是以听1978年版的为主,但也不放弃2005年版的,至于电影版的我觉得它最大的功绩是为魏云、王善朴、马琳老师留下了当年的风采而已,情节删掉的太多了,看着根本不过瘾。下面我就想把1978年版的和2005年版《朝阳沟》进行一下对比,来谈谈我对《朝阳沟》这部戏的一些演变的看法。鉴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发展脉络坎坷曲折。我只能从两个版本中有区别的一些唱词对白(也只能是部分的区别)中着手,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来谈谈看法,也算是一家之言。
开始时银环和拴保在公园中约会,拴保有一段唱1978年版的是这样的
自从你们写信要下乡
朝阳沟这几天忙了又忙
老支书大会宣传小会讲
二大娘把红绿标语贴满墙
小妹妹一天村头接几趟
我的娘睡不着只嫌夜长
我的爹逢人就说有了指望
搞科研育良种有人帮忙
咱今天下乡如同打仗
你的妈一句话你缴枪投降
干革命不光看宣言漂亮
用行动才能把思想丈量
贫下中农颗颗心把咱盼望
盼咱们等咱们早日下乡
早上不去等晌午
晌午不到等后晌
天天盼夜夜想
等你盼你想你念你
谁知道你的心
比那冰棍还凉
而2005年版的(电影版的也一样,看来2005年版基本上是恢复了1963年版)是这样的
自从你写信要回家乡,
俺全家都是为你忙.
俺的爹他为你修房子,
俺的娘她为你做衣裳.
小妹妹听说你要回家去,
她给你腾了一张床.
你早上不来等晌午,
晌午不来等后晌.
今天等来明天盼,
等你盼你想你念你,
谁知道你的心比那冰棍还凉.
前面一段比后面一段多了很多内容,后面的只是高家为了接未过门的儿媳在忙活,而前面的是《朝阳沟》的男女老少在为迎接新社员进行了全面动员,虽然按现在的语言说有拔高的地方,但我确实是对它偏爱,1978年的唱词把 人的语言、行动、期盼 以及思想活动写的非常到位,内容厚实。应高2005年的一筹。
后面紧跟着的就是银环进山一段
1978年版的是,拴保接银环和下乡的同学们一同进山,唱段中有拴保、银环的领唱也有同学们的合唱
拴保唱: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合唱: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银环: 一行行果树一道道堰
那个梯田层层把山腰缠
拴保: 劳动人民用双手把山河打扮
多少汗水浇在里边
银环: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往上看通到跌水岩
合唱: 十里大渠流清泉
拴保: 旧社会咱山区十年九旱
吃水更比吃油难
合唱: 牛满坡羊满山像彩色照片
银环: 小杏儿像蒜辫把树枝压弯
拴保: 解放前寸寸土地主霸占
解放后党领导才有今天
(合) 那架山为什么削掉一半
拴保: 修水渠用石料叫它把家搬
(合) 在学校怎见这壮丽画面
银环: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王银环我成了公社社员
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而2005年版的是,拴保和银环两人进山,银环独唱,拴保类似在旁边伴舞,唱词如下:
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 ,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
这架山好像狮子滚绣球
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扇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往上看通到跌水岩
好象是珍珠倒卷帘
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
梯田层层把山腰缠
小野兔东奔西跑穿山跳岩
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
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
小牧童喊一声打了个响鞭
桃树梨树苹果树遮天盖地
花红梨果象蒜辫把树枝压弯
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
庄稼苗绿油油好象绒毡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
说句实话,虽然我对1978年版的《朝阳沟》情有独钟,但这两个唱段,我却是那个都难以割舍。我对《朝阳沟》的喜欢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2005年版的这个唱段(当然最早我是看的电影里的唱段,和这个差不多),这个唱段唱出了银环进山时欣喜的心情,唱出了一个城里姑娘刚到山区时那种处处新鲜处处好奇的心态,也为以后的曲折打下了伏笔,为后来的银环出山的唱词做了铺垫。唱词优美,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写景抒情的经典词章。
而1978年版的也有它的特点,它首先让人物多了起来,虽然我们看不到视频了,但听音频就可以想象得到整个舞台上有一群年轻人在朝气蓬勃地走向通往广阔天地的山路上,而且拴保也不再只是一个伴舞演员,他的戏份占了重要一笔(这以后我们会看的更清楚,据说《朝阳沟》在江青的参与下,拴保变成了“高山宝”成为戏中的一号人物,银环成了“云环”,成了配角。“四人帮”被“粉碎”了,《朝阳沟》基本回复了原来的结构,但1978年的《朝阳沟》拴保的戏份加重,我仿佛看到了其中“高山宝”的影子。虽然是江青等人在文艺改革方面有时候让人感觉脚步太快,让人跟不上,但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比如对拴保形象的在塑造,使其更加丰满了,演员也更能发挥自己的唱功和演技了,听着韩玉生一段一段潇洒自如的唱段,再看看盛红林好不容易有一段唱,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长处都发挥出来,虽然那句“那不是蓖麻是棉花呀啊啊啊啊”唱得是那样绕梁回旋,但总让人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可怜的感觉;确实,拴保戏份的大减真是艺术的一大损失。而江青等人塑造英雄人物的迫切心情,就不完全取决于艺术方面了,而是其内心紧迫的政治和历史使命感使然,最后由于这种使命感太强烈了,以致使他们不能被这个社会的主流容纳,从而造成了他们的悲剧。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已不能驾驭,还是回到文艺方面吧: 虽然是1978 年版的唱词还有待于改进,但其综合方面却胜过了2005年版的(比如唱词中通过反映了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两大实践活动,还为今后要修水库的科学实践打下了伏笔,相比之下,2005年的唱词虽然情景交融用词优美,但反映的只是农村山区美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及1978年版的)。但说到此,我还是要说一句,如果单说唱词我还是喜欢2005年的(也就是1963年的),这可能也是我们最为纠结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在文艺中的反映:就是在与社会发展协调的的条件下我们每个人怎样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这也可能是革命到底能不能最后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面场景之后,1978年版的紧接着是烈士墓的一段,在这一点上1963年版也有介绍,但不如1978年版,而在2005年版烈士墓一段就完全删去了。这可能是是为了更加的“与时俱进”,但这一段在整个的戏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其实是一个铺垫,没有这个铺垫银环在出山时的思想转变就缺少内在逻辑性,显得突兀。而且烈士墓这个革命的元素并非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形势加进去的,而是有着真实事件的基础的。原来《朝阳沟》的剧杨兰春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朝阳沟(原来叫曹村)一带战斗的一名八路军战士,因为他善于用文艺形式做群众工作,被大家亲昵的称为“快板老杨”,而在朝阳沟附近真的发生过一场战斗,“快板老杨”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那里,烈士墓确实存在。所以要看《朝阳沟》,这一段我们决不能忽略!对于为了中国革命牺牲的烈士我们绝不能忘记。下面让我们来慢慢品味这一段吧!
同学:拴保 那是什么地方
拴保:那是烈士墓,同学们,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鬼子扫荡,鬼子来了一个团,八路军只有一个连 ,鬼子攻上来八路军把他打下去,打了个三进三出,最后阵地上只剩下李建华同志他们三个人,只听李建华同志高声呼喊,坚持,坚持。这时我们支援军赶到,把它们全部消灭,夺取了胜利。可是李建华同志英勇牺牲了,群众为了纪念他给他修了这个墓,立了那块碑上面写着,坚定不移宁死不屈。
同学们:向烈士学习向烈士致敬,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前进!
同学:拴保 梨树湾的贫下中农来接同学们啦
银环唱:李建华为革命把青春贡献,牺牲前留遗言气壮河山,朝阳沟已经是硝烟早散,烈士们激励着后代青年。
看完了吧,还要记住。广义上记住是为了我们的良心,狭义上记住是为了我们以后还要用到它。
下面有区别的是拴保娘的唱段,有几个不起眼的地方,这里只提一处,就是第一句但因为这中间牵扯到一位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与《朝阳沟》这部戏的恩怨。特此声明,由于本人没对这个问题下太多的功夫,只是走马观花略知一二,说的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
刚才又去查了一下资料,五六十年前的事,恩恩怨怨局外人能搞得清楚吗?所以还是说唱词本身吧。
我觉得“埋怨声亲家母你个糊涂老婆”比“骂一声亲家母你个老妖婆”更符合剧中人拴保娘的性格,不想细加论述了,把戏中拴保娘除这句之外的所有唱词和道白都搜寻出来,和这两句话进行比较,就知道该用哪个了。所以我总觉得能在网上查到的恩怨只是表面的,戏外还是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愿有识之士能够从中挖掘,能够找出我们人类的一些弱点(就是那些连杰出人物都不能免除的弱点),可能会对我们有些启迪吧。
在下面就是拴保爹在银环说自己不会干庄稼活时候的,一段道白
1978年版的是
拴保爹:要说这庄稼活说难学也好学
毛主席咋说咱咋做,
毛主席叫咱粮食上纲哩,过江哩
我种一辈子地了,
要光靠那套老办法,
也上不了纲,也过不了江
这不,我每年也选点五谷杂粮好种子,
听拴保说恁学过啥植物嘞,化学嘞,
年轻人也敢想也敢干,
咱就来个土洋结合吧,
只要能给国家多交点公粮,我比啥都高兴
2005年版的只有简单一句话
拴保爹:要说这庄稼活说难学也好学
人家咋做咱咋做。
表面上看来2005年版的要真实一些,1978年版的有些人为拔高。但在1978年版的里面,做到了前后呼应(前有拴保在公园里唱的“俺的爹逢人就说有了指望,搞科研育良种有人帮忙”,后面有银环和公爹探讨玉米移栽的情节)。而且戏剧的作用不只是直观的反映生活,还应该高于生活,应该对生活中的人有所启迪,所以我对这个拔高了的拴保爹还是喜欢的。而且由于有了搞科研育良种这条线索,拴保爹在戏中的分量加重了,性格也出来了,使得《朝阳沟》又多了一个看点。
在下面的区别就是1978年特有的,但到了2005年就删去的一段银环妈、拴保、银环三人的对唱,这段删去实在可惜;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环是为了拴保才来到朝阳沟的,这时人家的妈追来了,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就应该勇敢面对,而不能当缩头乌龟,这是从人物刻画的角度说这一段不能删去。从戏剧内容的角度来讲,没有冲突不成为戏剧,而这正是把冲突展示到极致的绝好机会,这种冲突对刻画人物性格非常有意义(虽然前面已有冲突,但把冲突继续下去更有戏看);从戏曲技术的角度来讲,三人对唱从唱词唱腔的设计都是有难度的,成功的三人对唱往往是一部戏的亮点,如《沙家浜》的《智斗》;而此处的拴保、银环妈、银环的三人对唱其实正是这部戏的一个亮点。可惜2005年演出时删掉了,很可惜啊。让我们在这里欣赏一下这精彩的片段吧。
拴保: 巧真!巧真!(制止住了巧珍和银环妈的冲突)
呵呵,大妈,来啦?
银环妈:来啦,来啦,你逼我来我能不来?
拴保: 呵呵 大妈
(唱) 大妈你别着急请你先坐
你初次进山来翻山爬坡
一路上不用说你又累又饿
俺的娘正做饭你先把茶喝
银环妈: (唱)我一不累来二不渴
恁马上,恁马上离开这老山窝
快给我进城去考大学
拴保: (唱)朝阳沟一年四季都开课
课堂大来老师多
你是学造林你是学治坡
你是学移山你是学改河
学斗争,辩敌我
理论和实践紧结合
我的大妈呀
一天功课都不耽搁呀
银环妈: (唱)一上学就盼你们上个结果,
俊鸟都拣高枝落
拴保: (唱)要学雄鹰穿云过
不垒雁雀檐下窝
农村天高地广阔
树大根深任俺落
银环妈: (唱)在城里找个小工作
也不来这山沟把牛腿磕
拴保: (唱)千年的旧观念必须打破
难道说干农业就不算工作
她下乡这条路并没走错
你不该拉她开倒车
是走是留叫银环说
银环: (唱) 我心里热得像团火
你不该来把冷水泼
银环妈: (唱)早知你下乡来种地
我何必供你上大学.........
唱词很精彩,可惜不符合现在的主流意识了,可能是政治性太强了吧?但这也正是说明了这段三人对唱达到了政治和艺术的完美统一!
然后是老支书来了,没有唱词,只有对白。1978年版的是老支书给银环妈上了一堂政治课,说:“谁家的孩子不上几天学,谁家的闺女不念两天书,要是都不想种地了,那人还咋活呢?社会主义还咋建设呢?老嫂子,咱人老,这儿(指指脑袋)可不能老。”而2005年版的老支书处理这个问题就有点像日伪时期的两面村长,只是用几句诸如“来,我们欢迎;要是走,我们欢送。”就把银环妈的面子给局住了;而且把1978年台词里的“谁家的孩子”到“社会主义还咋建设”几句搬到了银环下山一场,把银环下山一场中的老支书用毛主席语录教育银环,用国际国内形势启发银环的苦口婆心谈话删去了,也许有人认为当前应该突出娱乐性,政治性太强的没人看,也有道理;但我总觉得老支书的形象因为几场戏的删减,减色不少。到下面银环下山时,还会有论述
银环下乡后,刚参加劳动时候。有一个舞台后面的合唱。
1978年版的是这样的
山改装地换容朝霞似火
总路线照亮了万里山河
一道道清水绕山过
一阵阵歌声洒满坡
满地里庄稼青呀绿呀绿呀青呀
青青绿绿绿绿青青绿油油
今年的粮食保证比往年多
2005年版的是这样的:
过罢了正二月又到三月,
桃杏梨花开满坡.
满地庄稼青啊绿呀,
绿呀青啊青青绿绿绿绿青青,
绿油油绿油油...
今年的粮食保证比往年多,嘿,保证比往年多.
又是政治的原因,总路线大跃进成了禁忌,恢复了1963年版的原词。但是却把此戏的一个硬伤又恢复了,就是时间有些乱。其实银环进山时候按照2005年版(1963年版同),是山花盛开,“小杏仁像蒜瓣”,庄稼绿油油,季节早已过了阴历三月,等银环参加劳动,又说是到了三月,有点乱。而1978年版的从银环进山开始到银环参加劳动,好像就有意回避了时间,虽然还不能让时间明确的合理起来,但起码是将这个硬伤模糊了。看来1978年以前的时候,杨兰春老先生还有精力,能够巧妙地运用技巧既突出了政治,又照顾了情节。但到了2005年先生就没这个精力喽,只好照顾到戏的好听好看了。看来人不服老不行啊。
下面是银环参加一段劳动时间以后,思想产生波动,一场戏的开头
1978年版的是银环唱
上工去下工回心烦意乱,
过一天熬两晌单调平凡。
那船有码头车有站,
高中生种地种到哪年?
唉,重重心事对谁谈!
2005年版的是巧珍唱
刚才我把俺嫂子叫,
她翻着白眼把我瞧.
我心里不笑假装着笑,
她两眼一瞪像狸猫.
是不是你又跟俺嫂子吵?
咱娘要知道不把你饶.
一个是对主要人物的正面心理描写,一个是对其的侧面勾画(同时给了巧珍一个唱段),各有千秋吧。
下面是拴保娘帮助银环的唱段
1978年的是
银环你该怎样看待自己
依我看你有缺点也有成绩
为下乡恁娘俩没少生气
你志不改心不变要来山区
社员们为增产晚睡早起
你也是三更明月五更鸡
全村人都看在眼喜在心里
都说你热情恳干工作积极
你应该更严格要求自己
为建设新山区咱坚定不移
贫下中农都把你当成宝贝
盼望你在农村大有作为
希望你要前进不要倒退
可不能把文化当成包袱背
2005年的是
银环儿你虽然说不是我亲生,
我对你跟对巧真一样亲.
十个指伸出来有长有短,
我口咬那一个也心疼.
自从你来咱村参加劳动,
全村人哪一个不欢迎.
东院恁大娘,西院恁婶婶,
见面就夸奖,你伶俐又聪明,
眼明手快心眼灵,能写会算样样能,
全村都夸你有志气,
我盼你当一个劳动英雄.
2005年的生活气息浓,语言真实,符合农村老太太的身份。1978年的思想性强,但说实话,要是想让五十年代的农村老太太能有这样的水平,确实是只能在舞台上实现。但你也不能把它完全归结于虚假,毕竟无产阶级政党在带领人民夺取政权之后,要想巩固政权必须要是人民的觉悟短期内大大提高,这不仅是劳动人民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劳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更高的层面上对人民公仆进行监督的需要。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这种使命,在舞台上立起一个标杆来,也未尝不可,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吧。
下面是银环下山一场,这又是一个区别极大的地方。
主要是栓保和老支书的唱段和对白
2005年版的拴保是这样唱的
银环同志你慢走
我再说几句话,
我祝你顺利到达你家.
给你个竹篮作纪念,
带几块零钱坐车喝茶.
希望你早走上工作岗位,
代我问候你的妈妈.
我的同志啊,咱再见吧.
1978年版的就丰富多了,不只是拴保在唱,而且是栓保和银环两人对唱,即使不从内容只从唱腔上看,1978年版的也堪称珍品,怪不得三十年历久不衰。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吧
拴保:
银环同志你且停步我再说一遍
你就是马上走也等我说完
刚下乡在这里咱并肩立站
你代表同学们发出誓言
你说道革命先烈为人民把青春贡献
新一代要立壮志汗洒高山
合唱:新一代要立壮志汗洒高山
银环同志你抬起头再往山上看
什么人坚守阵地望着你银环
银环: 朝阳沟寸寸土汗浇血染
我说过需要时我敢闯火海上刀山
拴保: 老支书忆苦思甜那天夜晚
灯光下你可曾写下日记一篇
银环:日记上曾洒下热泪点点
表决心在农村改地换天
拴保: 银环哪,你表决心,立志愿
豪言壮语挂嘴边
银环拴保合唱: 你(我)为什么(我)为什么
一遇挫折你(我)全忘完,全忘完
从情理来讲2005年版的更合理一些:该做的工作已经做了,该说的话已经说了,人家一心要走,你还能怎样,死乞白赖的不好,所以送个小礼物做个纪念,同时问候对方的家人,叫一声“我的同志,咱们再见吧“也显示咱小伙子有风度,这更能在当代引起共鸣。所以1978年的拴保就显得有些过于坚持了,在今天看来有点固执的可笑。但是且慢,还是那句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模样”,五十年代的青年有着理想主义的一面,虽然他们也现实,但是你和他们谈理想,他们不认为虚无缥缈,不像现在一谈理想就 如同老子说的 “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一样,当时你若是和他们谈理想,不管他心里怎样想还是会和你谈的,也许有争论,也有人会讲出“不要和我讲大道理”之类的话,但绝不会“大笑之”的。所以把1978年版的拴保放在这个大背景下,也就可信了,因为他坚持的不仅是爱情,也有一代人的理想,所以他能够理直气壮。从戏剧结构上说,这也和前面进山时“烈士墓”的一段戏有了对应。也给后面银环思想转变打下了基础。
后面的老支书的唱段
2005年版的是
我到县里去开会(1960年代版的是“到公社去开会”),
带回来几样好东西.
这一瓶名叫一滴旺,
这一包名叫朝阳肥.
完全都是咱本地造,
用的是柏油黑檀皮
.庄稼一闻节节长,
瓜果一闻像气吹.
这可是点着恁的拿手戏啦,
恁研究研究啥道理?
1978年版的是
全公社检查了跃进规划
山区建设还得狠狠抓
跌水岩那股水悬崖高挂
几千年形成了自然落差
这一回要叫它听咱的话
为社会主义把套拉
落差有多少
流量有多大
设计自己搞
图样自己画
修一座水电站土法上马
党支部有打算都要参加
恁都要参加
为了知晓这一场戏在1960年代舞台演出的情况,我又上网查了当时的录音,不错,还真有。而且除了一些曲调个别唱词之外,2005年版的和1960年代版的基本一样,1978年版和1960年代版共有,而2005年版没有的,只有开始时银环在公园里唱的那一段“王银环你是哪一行人?”。原来我还以为,2005年版老支书的唱词很现代呢:你看那“一滴旺”和“朝阳肥”是多么的环保和科学啊,但恐怕在1958那个年代咱们的科技恐怕还实现不了。相比之下,建一个小水电站虽然困难,但毕竟有据可依,那个年代可是建立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利设施的(如和朝阳沟在同一个省的红旗渠)。虽然后来有的不适用了,有的老化了,但毕竟还是发挥过一些作用的。先不说后来失去作用是因为年久失修,还是气候变化,或者是当年修建时考虑不周,或者是设计不合理。不管怎样,当年的大跃进中出现的各种人民群众的壮举,包括被人诟病的“大炼钢铁”都可以说是古老中国在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整个民族由远古状态进入到近代现代状态的一次历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通过这些壮举大大地提高了我们民族的基本素质,正像一个刚开始走路的孩子免不了跌跤一样,全民办水利,大炼钢铁功大于过,即使有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才能解决。所以,我还是比较赞赏1978年版的老支书唱词,而且唱词本身的曲调也很优美平和,符合一个村里当家人的身份。而且也和前面银环进山时的“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往上看,往上看通到跌水岩”形成前后呼应。而让银环参与修电站的技术难度上也比怎样使用化肥和激素难度大的多,也能够在发挥她的才能的同时,让其知自己的不足,继续增长才能。这对其对农村的态度的完全转变还是很有意义的。而2005年版的视频下面的网友评论老支书这段唱,演员有卖弄之感,也就是说形式的分量超过了内容,我看是比较中肯的。
在这一段中老支书还有大量的道白。1978年版的政治说教性强一些,而且引用了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语录。据说文革中有人要在其中加上毛主席语录,认为很为难,在下山前加吧,会被人质问“为什么学了语录还要下山”,从而说毛主席的话不管用;在下山之后加吧,又怕落个“马后炮”,但1978年版的就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加在下山的途中,促使银环思想转变,虽然引用语录讲和平演变、讲反修防修、讲三大差别有拔高的成分,但表现了的匠心,也表现了理想。看完这段我真是感叹,要是我们的农村干部有百分之一的人有戏中老支书那样的觉悟,我们改革开放的今天就会是遍地南街和华西,当年也不会只有陈永贵孤身一人去质问某人“要走什么路线”。可惜啊,舞台毕竟是舞台,现实毕竟是现实啊。还有人说,老支书和拴保压制了银环的个人诉求,请问不论何年何月,不论什么时代,哪个“个人”没有“诉求”?当年我们被称为“一盘散沙”不就是因为我们太强调“个人诉求”了吗?以至于我们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堂堂大国被一个“三岛小国”欺侮(在这里只是进行形象对比,没有歧视某个国家的意思)!所以当一个穷国、弱国刚刚摆脱了奴役之后,要真正想完全彻底翻身,个人的诉求是要适当地压抑一些的,当然在这之中也是要照顾到公平正义的,这一点毛主席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把自己的儿子派到前线,并且牺牲在那里;他让自己的女儿困难时期挨饿。而话又说回来了,今天好像是老支书这样的人来压制个人诉求了,但个人诉求能够达成又有几人,——都被资本压制住了,而且还落了个“没本事”!好了,说的太远了,我们还来说《朝阳沟》
后面有区别的地方是最后一场银环转变思想以后扎根农村,银环妈来朝阳沟看望闺女,并留在农村落户。1978年版和2005年版对银环的共同的正面描写是在这场的开头,通过银环的唱词,还有拴保和银环的对话,展示了银环的内心世界;还有两个版本对银环成为“农业科学家”都有侧面描写,通过“亲家母你坐下”的四人对唱合唱展示出来。而1978年版的还加入了对这个内容的正面描写,就是银环和拴保爹研究“玉米移栽”的那段,这段其实很重要,不仅正面描写了银环的成长,也呼应了前面拴保爹指望“搞科研育良种有人帮忙”,和“咱们来个土洋结合吧”等加强老人戏份的一系列情节。可惜,这个在1978年版里闪亮的一条线索,到了2005年又被去掉了,难道就因为要照顾当今的现实吗?难道我们就偏要这么现实,有一点理想主义不可以吗?在说一些题外话,当年的知青大规模下乡,绝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赋予了一代人改天换地的使命的,他们凭什么改天换地,不就是凭借他们自身的知识优势吗?但是,把他们派下去并不是像今天一样直接去当什么“村官”而是要他们先要适应环境——“先做群众的学生”,然后再改造环境——“再做群众的先生”带领广大的农村群众奔向科学的明天。当然这需要时间,成果会有先后。在文革后期其实已经有这方面的典型出现了,像朱克家办水电站、办学校;如果假以时日这样的典型就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可惜,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盘大棋最终夭折,而且被一些无良人和糊涂人诟病。但请把良心摆正,你们可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诸多的不足,但绝不可以说这是某某人在欺骗青年一代,因为你们所指的某某人——就是毛泽东!但是从他身上根本就找不到骗人的细胞,他当年发出号召时是对青年人充满了热情的期待的,是真诚的!1978年版的这段戏中还有银环妈说出的:“银环七岁死了爹,要是晚解放几年啊,像我这样的户啊,有一百个银环,也成了灰了。”这其实是银环妈思想转变的内在原因。这是在大环境下的几次思想交锋之后,银环妈的顿悟。没有这种内心的思想斗争,银环妈的转变就显得突兀。但无可讳言这里仍然有理想主义的成分,现实中银环妈这样的人转变起来还是很困难的。一旦环境变化,可能会立刻回到老路上,而现在则叫做“与时俱进”。
最后一段就世结尾部分,这一点和前面又有一些不同
1963年电影版和1978年的一样 都是合唱:
老风俗旧习惯随人改进,年年改月月换万象更新.有文化当农民情通理顺,坚决做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一代一代传下去,要当成传家宝留给子孙.
而1960年代录音版和2005年版的是,合唱:
千年的石头,万年的山,深山野沟万万年.自从来了共产党,山能移来地能翻.男的要学董存瑞,女的要学刘胡兰.咱们都是英雄汉,旱地变成水浇田.
都挺好,但前面一段的期盼到现在显然落空了,除了上面讲的个别几个——南街、华西、周庄(还有经过了坎坷又走上集体道路的大寨)以外,别说是城里青年下乡,就是农村青年也出来做农民工了,“传家宝传给子孙”恐怕要隔上几代喽,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曲折中上升,在波浪中前进嘛!而后面一段,就显示出了一种不屈的力量。2005年左右正是社会上大肆污蔑搞笑董存瑞、刘胡兰的时候,《朝阳沟》最后的唱词是对他们的一种宣战,那改造山河的呐喊更是一种英雄的展现。这时候的杨兰春老人,应该是带着一种豪情来重新拍戏的。四年后他就离开了我们,而比他更早离去的还有我们敬爱的魏云老师、王基笑老师,愿他们在天堂安息。
最近,看了几部过去流行现在还在上演的戏剧,代表性的有京剧《杜鹃山》、歌剧《江姐》,还有就是《朝阳沟》。看完之后,很是感慨。这三部戏的命运真是富有代表性:《杜鹃山》是一字未动,原汁原味,而且在有的演出中特地找出一场文戏来,让当初电影版的老艺术家们出来亮相,这可能是因为这部戏主要表现的是武装斗争,政治术语较少所以能够保持原状。《江姐》就有所取舍添补,但无论是取舍添补都能在原始的剧本中找到依据;这可能是因为这部戏反映的是革命反革命的直接冲突,其中政治辩论占了敌我斗争的不少篇幅,而这其中的政治辩论中不免会有“阶级”和“阶级斗争”一类的字眼,这类字眼在今天显得不那么“与时俱进”,于是这些内容就删掉了;这也反映了当今的主流社会的一些人对那场人民革命的态度:肯定其中的民主革命成分,否定其中的共产主义成分。而删掉了这些内容之后,为了让情节不比原来逊色,就把原来剧本中有,但限于时间长度没有在电影中演出的部分就加进来了。而《朝阳沟》则是三部戏中变动最大的一部,称得上是千锤百炼后回归质朴;虽然本人对1978年版的《朝阳沟》情有独钟,但也能够充分理解2005年版的《朝阳沟》基本恢复成1963年版(或者说1960年代版)的不二选择,因为戏剧是给人看的,曲高和寡是什么效果也达不到的。但我更相信,等到了机缘一到,1978年版的《朝阳沟》定会卷土重来,在后来人中引起强烈共鸣,当然当代人中像本人这样依旧坚定喜爱1978年版的人大有人在(不管是喜欢其政治内容,还是喜欢其艺术特色),所以这版的《朝阳沟》不会像古希腊的文献一样要被重新发现,而是像一颗火种在某个地方小能量的默默燃烧,等待需要它点燃人们思想的时刻到来。
这真是说不完唱不尽的《朝阳沟》啊!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期盼,多少人的理想,多少人的心愿。想到这些怎不叫人百感交集! 这篇文章里“1978年版”(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1977年版的,只是因为在1978年新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才叫它1978年版的),我重复了不知多少遍,每当提起这个年头我都会思绪万千。真是造化弄人啊,这部戏最突出政治的一版却没有在最需要它的那个年代里出现,而是在中国人由崇高向堕落过度的1977年出现在舞台上,风靡一时,而后销声匿迹,而且当时还作为了批判“四人帮”罪证之一,禁不住让人扼腕叹息。是啊,这是在理想时代多么需要的的一部戏啊!怎么就不能通过那些理想主义者的“法眼”呢?把“中间人物”做主角怎么了?社会中“中间人物”是最多的,写他们向英雄人物转变,不是能给他们树立榜样吗?难道只能以成熟了的英雄人物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 “水至清则无鱼”啊。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无论何时,人民群众对艺术的的需要是急迫的,你怎么能为了思想和艺术性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精雕细琢“十年磨一戏”,这不就太脱离群众和广大文艺工了吗?你脱离了他们,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接近他们,群众就会不明真相,就会吃你们的“人血馒头”,当最后走资派拉上了“中间派”(就是你们眼中的“中间人物”),搞了所谓 “英明一举”的时候,你们只能俯首就擒,而最后吃亏的还是广大的人民,教训啊!
说不完唱不尽的《朝阳沟》,五十多年的沧桑,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全在这“走一道岭来翻一架山”里面!我们永远不能脱离群众,也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需要高大泉、肖长春、田春苗,我们也需要靳恭绶、李向阳、韩英,需要新老英雄们为社会主义立新功;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像银环这样的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己不断进步的有志青年,不怕他们(其实就是我们)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相信他们只要条件适宜他们就会由“中间”走向“中坚”。也许现在谈理想可能有人会说我们没有“与时俱进”,但我相信理想终会时来运转回到我们大多数人的中间。其实理想从来也没有走远,她不仅是“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 ”,而且 是永不熄灭的火焰,在有理想者的心中代代相传,不管这世界是在夏天还是冬天!有理想的人们就像是先贤们所说的“人中之盐”,虽然在数九寒天会被冻住,但春天来时终会扩展到整个社会中间!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