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果林文艺讨论会(19-0)
一次不合格的讨论会
[按:]
这次我们西南新左翼文艺群讨论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是自开始我们这个讨论会以来,稿件最少的一次,仅四篇。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大家坚持了一年,新群员参与的积极性没起来,老群员已经疲乏下去,开始兴致勃勃的劲头快没有了;其次是我们群积累一年多的矛盾正在暴发。大家心里的怨气对各自参与讨论会的热情有较大影响;三是临时有答应写文章的群员,因为看了冯小刚主导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觉得不好再把批评他的文章写完发表。这些,都是群众性文艺群体必然有的非常好玩的事。就由于好玩,同时也因为我们群历来坚持的“裸奔原则”,即把我们自己正在具体做的事情——我们的那些故事,也作为一个作品,向我们的读者公开。我们相信,这些故事本身,对我们其他地方的新左翼朋友,也会带来一些有意义的思考。所以,尽管我们群历来坚持,文艺讨论会的稿件最低不得少于五篇的原则,但这次还是乐于把这次不合格的讨论会文章发出来。至于我们群近来正在发生的那些故事,我们也打算在我们以后的群刊《白果林文艺》相关栏目里,讲给我们的读者听。我们为关心我们新左翼文艺的读者和朋友,提供我们所有的故事,包括写出来的和做出来的。
这次我们的文艺讨论会,于2014年1月19日下午两点,在成都白果林举行。但只有主持人和一个群员参加。两人以无比的诚实和自信,面对面激烈争执一下午。从我们的群规则争到我们群员的意见分歧等,不一而足。而这次讨论会的稿件,四个从自己对影片的理解谈了各自的看法。其间所言,是耶非耶,还望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西南新左翼文艺群(2014-2-18)
(群号:225174960)
白果林文艺讨论会(19-4)
乔小兵:看冯小刚来气
电影〈私人订制〉开映,引来不少批评。为此,甚至导演冯小刚都忍不住发微博痛骂影评人:“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别再觍着脸引领观众了,丢人。”、“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
我们群搞这次文艺讨论会也说的这个电影。后来因为冯小刚主导春节联欢晚会,推出了一组英雄组歌,受到新左翼群众的盛赞,因此我们群就有群员不愿意再写自己已经差不多写完的评论了,因为这个评论本来也在批评《私人订制》这个电影。
细想这事,也觉得很有趣。它至少反映了新左翼群众对那些稍微表露对革命文艺持肯定态度的大导演的格外尊重。而这个“格外尊重”底下包含的社会蕴涵还比较深邃复杂,所以,我觉得也值得我们思考。
就我们群来说,虽然也有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但通常积极写文章的人,还主要是些文艺爱好者。我们对中国文艺的实际状况了解有限,理解也不深。就由于这个原因,在日常说到文艺的时候,我们不少人误以为中国的文艺到了“特色”时代,就一无所是。而今年在被骂为“只为大腕、精英服务”的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晚,竟然有“英雄赞歌”和“红色娘子军”这样的革命文艺出现,大家当然就特别受感动。为此就难免要大力夸奖春晚的导演。至于这个节目安排到底应归功给谁、该怎么理解,说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对这些,我们确实不知道,没法说。至于以前有没有这样的革命文艺出现在春晚上,我们都记不起来了。此外,新左翼文艺,当前确实缺少大众公认的明星。前年我们群刚开始搞讨论会,还组织讨论曹征路的小说《那儿》。可曹征路自己都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左派。也有很多左翼网站刻意宣传一些演艺明星。但人家自己承不承认自己是新左翼或者倾向于新左翼文艺,我看也难说。由此,我的感觉是,新左翼目前太缺乏文艺人才了,现在处于一种饥渴状态。新左翼当前大概就这么个样子,也实在没有办法。
从这个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新左翼该怎么认识当前那些文艺明星?
新左翼文艺的主旨,是为了反映以工农为核心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和愿望。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由于经济体制导致的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造成各阶层的思想分歧很大。这个时候,成功人士(或者精英)和底层平民以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思想差异正呈纷纭繁杂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搞清我们新左翼该怎么看待那些成功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差异,进而正确理解我们新左翼文艺的发展应该有怎样的路径,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的思考的问题。
这里,我们还是从谈谈电影开始。
电影由片头、片尾和其间的三个小故事构成,主要在嘲笑当前一般人思想观念当中的浮躁和虚妄。一个司机想当“省部级领导”,目的是“象和尚那样当官”,成全自己的一个清官梦。结果惹了一身男女作风问题。其二是一个搞低俗电影的导演想变高雅,结果自己把自己毁了;其三是一个农妇,心里就一个念头:“有钱”,对物质的贪婪膨胀到一天花光一千四百五十万,才“能凑合着过”、结果疯疯癫癫地闹腾出些笑话。而这些虚妄念头,就来源于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的焦虑心理和浮躁的风气。这些反映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和民众的反感和无赖上,反映在文化领域的思想日益低俗,反映在一般老百姓内心的发财梦等等上,这就造成了当前人们都不想当自己,而只喜欢作白日梦。片头对迷恋过去英雄人物的浅薄做了嘲弄,片尾在呼吁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人们效法过去那种质朴真诚的生活,进而尊重大自然,尽量反朴归真等。
这是一出荒诞的喜剧。从我看到的有关批评性言论来看,这个电影确实处处充满了批判。但其间也有几个问题,一是故事虚构得太离谱。象这样的满足人无稽梦幻的公司根本不可能有,一般观众不认可。二是所讲的道理隐晦,思路不够清晰,道理没讲透,一般观众难以把握。有人说,就这个电影看,王朔的才情已到尽头等等,就他这个剧本对电影模式的突破毫无感觉。三是对某些电影人物的评价流露出一些简单倾向,比如把反法西斯英雄拿来做调侃,一般群众也不喜欢,这些也是王朔似的“痞子气”的不当延续。总的说,影片脱离实际。
而这个脱离实际的倾向性问题,我认为,是当前许多文艺作品都有问题。原因主要是中国社会的分裂状态,面对纷纭繁杂的现实,一般文艺家由于没有对这个现实深入的理解,很难找准自己真正的受众群。就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不少成功文艺家不自觉地寻求精神退避,以文艺家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就是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为掩饰,退到个人主义的精英立场去,不再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的一员。这个思想导致的后果,就是不少文艺家迷醉于自己的才情,逐渐不再考虑自己的读者和观众的实际状况,只顾自己玩“高深”——高雅的审美和深奥的思想。冯小刚在这个电影里,确实没有迎合一般艺术片或者娱乐片观众的趣味,这也反映了他面对当前分裂状态下的现实感到迷茫的不自觉退缩。结果最终导致自己被嘲弄而满心怨愤。
当前的中国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实际差异确实巨大。一个不能首先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的文艺家,不可能从来这样的海量事实里找出自己创作的路径,这个一点不奇怪。而要深入地理解自己面对的当下事实,实事求是地认清由这些事实构成的现实的本质,对于一个大腕级的文艺家来说,确实有难度。因为人如何理解世界,不仅取决于他看到多少事实,也来自的他怎么理解这些事实。而支配这些理解的哲学观的形成的,不仅仅是靠掌握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多少,跟个人的处境关系更加密切。当前,出于个人主义的精英思想是许多成功人士思想的背景。要使其转化为真正的劳动者的一员,目前尚且没有这个社会条件。我们无法要求那些身价百万、千万的文艺家重新走向工农劳动者,因此,希望这些成功文艺家背离自己的社会地位,通过到劳动者当中去体验具体的工农的实际生活,从而改变自己的个人主义和精英的思想,以便赢得大众的喜爱,也几乎不可能。在依此知道、理解和立场选择的路径尚且不具备的时代,新左翼文艺对大腕明星的期盼,也仅仅是一种期盼而已。它只能以汇入当前批评、攻击的声浪里,一起闹腾,也一起消失。
由此,我想到80年代一个作家谈自己对体验生活的理解。这个作家认为,人在监狱里也是在生活,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也有值得写的生活积累。这些,就一个对文革有相关负体验的文艺家,或许有点道理。但问题是,如何理解社会的主流人群呢?我们新左翼所代表的那些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底层劳动者,谁来理解他们的感受呢?我还想起,前些时候提倡“三进三同”的时候,一个博士生就公然声称绝不下基层。现在的大文艺家们,有多少人愿意?因此,我更看好新左翼文艺发展的另一条路:唤醒广大群众自己的创作热情,多一点工农文艺家,多一点北京“工人之家”的打工者的春晚,多一点工农出生的文艺明星。那些大腕和平民粗口纷争,我们没办法管,也管不了。
(2014-2-18成都)
(群号:225174960)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