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爱不释手。一定是宝贝,或是自已的珍爱,才会爱到这种程度。眼下我就有了这种久违了的感觉。尤其是抢眼的富有震撼力的诗歌,对我来说尤其如此。十二月一日,一整天一口气读完了这部长诗,虽然没有传统上的分章分节,一气豪歌吟唱,我却被情节的迭宕起伏、节奏的华丽跳跃、诗意的华彩纷呈,牢牢吸引。直到读完最后一页,我的心还揪着,我的眼睛还在期待,我的心潮还在一浪一浪地击打……
什么叫震聋发聩?什么叫恢宏巨制?我有了真实的感觉。
我在回味,追问,乃至自责,警醒。明白了一些什么,仿佛又隐隐听到了、看到了一些即将发生、值得警惕的什么。瑶族诗人唐德亮有勇气,有文化底蕴,他说出大家的心声。
一、 黒马突围,诗人的勇气超出意外
唐德亮是一匹黑马,杀出来了。反思社会主义革命成败,抑或对与错,是个大得不能再大的命题。我们身处这种政治环境之中,可说息息相关,有这样的心理诉求。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加剧了人们的沉重思考。当然,马克思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英明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但毕竟在上百年前进的道路上,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左的右的,真的假的,冒牌的,伪装的;泪与血同在,苦与乐同在,富与贫同在。而人民身受其中。
如何看?怎么走?往哪儿走?不仅是社会科学家们的理论探险问题,也是诗人担责的问题。作为诗人-----光明的引导者,真理的拓荒者,美好的发声者,如果从一棵小草小花写起,躲在一边吟唱,也无须不可。或者四平八稳、八九不离十地轻描淡写,也无可挑剔。而我们不需要这些,尤其在当代,“万马齐喑”的现实中,不需要。唐德亮是一匹黑马,他愤然而起,用他的大诗投入社会沉海一块巨石,用他的大诗撞响苍茫大地上的晨钟,勇气非一般诗人所有。
勇气有四:(一)敢于问鼎国企的大贱卖、私企老总的盘剥不仁、下岗工人的悲剧性人生;(二)敢于问鼎解万英教授的“最后一跳”;以及棍棒相加于群众的警察城管;(三)敢于问鼎高官新贵们的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以及“参事”“顾问”“董事”们的奴态卑贱;(四)敢于问鼎“三公”消费,一年几千亿的“美色挥霍”。对他们绳以诗的声讨和利箭,可说淋漓快哉!这是非常的勇气、超凡的勇气。他的诗秉承了鲁迅要“直面人生”的血性之气,舍我而无憾。
二、在反思中“批判”与“歌颂”,翻新了审美视角
这部长诗一反常态,长期的歌功颂德的审美视角,在这里有了空前的颠覆。在这部长诗中,涉猎甚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政要名人、历史现代。在交叉对比中,突显诗人的底蕴之芒。唐德亮一改往日歌功颂德的诗风,更锋芒毕露地批判了残暴的、不可容忍的大人物的历史性错误,以及现实生活中合理存在、又不可忽视的社会弊端,引领了一种正义的持久的精神之魂。使批判、揭露,有了为颂扬奠基的可嘉效果。
首先,全诗的基调也就是诗人的气韵,是固定在反思“批判”的基调之上的,从而贯通始终。虽然涉猎繁多,线路纵横,以史鉴今,例外比中,都是紧紧围绕这一情绪点而抒写。比如,写到天安门再不是惯常的雄伟神圣,而是“红云与乌云交集”。工人们再不是“幸福美好”之类,而是另一种发自肺腑的倾诉:“我们外表虽黑,但心不黑。黑心的是矿主,这里的白天,堪比当年安源的黑夜。”“在东北,在江南,竟出现了多个‘大地主’,他们巧取豪夺,强占民地,万亩,十万亩,百万亩。好大的胃口啊!恨不能把天下的山野田园,都变成自家的财富。千万富豪、亿万富翁,有多少个靠勤劳的血汗造就?亦官亦商,卖掉国企,自己收购,一夜暴富。蕴藏着多少玄机奥妙?……”他的批判意识的确惊人。
以此为基调,延展出孔子的“汪洋的儒文化,终究托不起一艘,千疮百孔的古老木船。黄河仍在咆哮,长江依然奔腾……”沿此,屈原、庄子、荀子、贾谊、王充、曹操、李白、杜甫、杜牧、王安石、白居易、苏东坡、范仲淹、朱熹……一一走来,在诗人笔下复活,古老的华夏文化之根、思想之根、道义之根,与现实对比,相形见拙。正是这种正本清源的诗意追踪,才是对现实的有力批判和警告。
诗意的深刻,来自历史背景的厚重,以及现实的严酷。诗人至所以写得这样血淋淋,完全是对特权的真揭露。苏联、东欧为什么一夜之间剧变?其实是权力者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选择的结果,说白了,对当权者来说,是那个锅里自已多吃肉的问题,是当权者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后一搏。因为国家命运、人民命运,最终掌控在一个或几个当权者手里。
美国某大学教授大卫科兹几年调研苏联解体,他说,苏联解体并不是经济崩溃,那时的总收入不比美国差,是叶利钦不向中央纳税,计划经济首先从政冶上解除的。切尔诺梅尔金当了几年总理,他同时掌握了40%的天然气储备,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共青团领导人柯尔科夫斯基,利用国家资金开办个人银行,不顾人民反对,建立资本主义。最终,社会主义被放弃。
最后结论是:社会主义要长久,必须使从社会主义得到好处的人同时得到权力。人民必须有真正的主权。
回过神来再读这部长诗,“大灾难,大分化,大背叛,大悲剧;导演者,表演者,主角,配角。但愿每个人,都敢于把灵魂亮出来,接受历史与未来的,拷问!”更深层的意义己溢于言表了。
三、深度探真,用诗的哲思完成了意义指向
围绕诗的主题凸起,诗人站在高处,俯视大千世界,从社会制度、领军人物、文化命脉、思想传承……解剖析体,剥蚌见珠,彰显出诗人的学识底蕴。
以诗论理,无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诗人在架构这部长诗时,调动了全部文化潜能。不仅是诗学本身,它涵盖政治、经济、史学、文学,外国、中国、古代、现代诸多的学识积淀,一知半解是拿不下的。光人物就有一百多位,还不是一提了之,而是脉络分明,血肉精魂,精僻独到,入诗入境,情理交融,很是难得。
首先,诗人有下海探珠的勇气和智慧。他把笔举得很高,高过行云,又下得很深,深到历史的心脏。对社会制度的优劣、正义与腐朽、光荣与丑恶、光明与黑暗……由远及近、由外及里,进行了诗意的回顾。于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学说,《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声音,到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诗人先哲屈原、李白、杜甫,到近代的鲁迅、柔石,英雄模范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等,从诗思中依序走来,没有老调重唱,倒有“听唱翻新杨柳枝”的新意所在。
诗里有一大篇幅写了诗人的梦境。诗人梦见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杜鲁门、布热津斯基……他们为利益、名权、贡献而吵闹,各怀鬼胎,不择手段。“他们脚下,到处是,长着绿眼睛的爬行虫蛆。”“将克宫上空飘了74年的铁锤镰刀国旗,徐徐降落,降到历史的深渊!”“蓦地,如闻一声声尖厉的惨叫,将我从一场噩梦中惊醒。推门远望,寒风彻骨。披着夜色,仰望东方。黑色帷幕渐渐焚毁,熔进一片,如锦的霞光……”
中国呢? “以为那一切都不会再发生,以为春天会在每一个心灵永驻,以为庄稼会在每一寸土地上丰收。”不对了,“硕鼠、飞蝗、蛀虫、噬啮着共和国大厦”“许三多、张二江们”,“一个个如狼似虎,鲸吞着人民的血汗。”诗人发出这样的诘问:“何处有未被污染的净土?何处有未被污染的圣殿?何处有未被污染的童心?”
尽管如此,诗人是满怀信心的:“面对变幻的世界,我是三月杜鹃,啼出团团殷红的鲜血,心底的颤音,不知有多少人共鸣?我是自由奔放之魂,在太阳的轨道上,日夜飞翔,我看见一种精神在万千身躯中,找到了它的载体,一种美丽的思想,己在万千颗健康的头颅中,筑巢生根。”
总之,诗人讴歌于现实,忧国忧民,倾杜鹃啼血之深情,创意是非凡的,值得称道和肯定。无疑,《惊蛰雷》的问世是诗坛的光荣,将以瞩目的亮点而载入史册。
(原载《文艺报》与《新世纪文坛报》)
(峭岩:原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著有《峭岩诗选》等30余部。)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