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冬奥会开幕式带给当前文艺创作的启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不仅汇聚了世界的目光,再次惊艳了世界,而且为我们当下的文艺创作也带来了新的启示。从2008到2022,开幕式的内核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升级,要讲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和理念,构建人类共同体的伟大主题。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对文艺作品如何体现“时代感”,如何平滑地进行叙述,把陡然反转的曲线变成情绪点的累积、推高,以及如何以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既鲜活反映人民生活,又积极地敞开自己让世界了解,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等,都带来了诸多的启示,深刻影响着未来艺术创作的走向。
本文原刊于《文艺报》2022年2月14日2版,保马推送是提供的完整版,感谢霍艳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不光是重大体育赛事的门面,更是一件精致的艺术作品,获得了海内外的一致赞誉,也为我们当下的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致力于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集中展现,活字印刷、太极八卦、千人击缶、“夸父追日”……大量的传统元素使人应接不暇。同时采用人海战术,所有动作整齐划一,细节严丝合缝,彰显磅礴气势。我们有着强烈的陈列家底的欲望,努力向世界展现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
同样的做法也出现在当时的文艺作品里。那些年的武侠电影场面宏大,动作设计与构图色彩绚丽,开创了极具冲击力的美学风格。但是,有些影片故事单薄,集中在复仇和权力争斗的母题上,营造激烈的戏剧冲突。有些影片主旨空洞,连国内观众都无法打动,却一心想着走向世界。尽管它想要反拨长久以来西方对于中国“东方主义”似的想象,把被丑化、弱化、过度神秘化的东方,以一种气势磅礴的姿态展现,但依然没有完全摆脱被观赏化的局面。归根到底是东西方文化并未能找到真正相通的点,仍以各自的视角去理解对方。一些大型晚会同样如此,传统元素和视觉特效的双重叠加,冲淡了情感内涵,反而掩盖了主题表达。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则做了一次减法,主题更为凝练——中国作为人类共同体的重要一员,如何汇聚在浩瀚的海洋里,并发挥积极作用。张艺谋在接受采访中谈到,不是只讲中国的故事,讲的是大家的故事,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飞跃。
学者曹卫东认为这种呈现方式的转变是一种“明喻”到“暗喻”的转变——从间接告诉世界“中国像什么”,到直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什么”,向世界讲述“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由此,实现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奥林匹克情感。
奥林匹克会旗和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冬奥会开幕式依然讲述的是“中国故事”,这些故事不光“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的经验与情感”,也是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走向世界并发挥作用的故事,是中国人独特的经验情感不断与世界遭遇、求同存异的故事,将重心从“中国”的故事转移为中国的“故事”,把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从静态的展现变成了动态的描述。呈现拥有独特历史经验和文化结构的中国如何努力与世界互动,不断进行调整,展现大国担当。“中国”不再是静态的文化元素,而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参与者。人民在中间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在参与中不断进行反思,比如火炬点燃方式不光展现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努力,也表达了低碳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冬奥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火炬零碳排放
这变化的背后源于14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在世界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变化,展现出来的是与时代变化同频共振。时代不是背景板,历史不是几张旧照片,而是切实地改变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所以冬奥会开幕式特别注重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呈现。“时代感”变得更为具象,是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下的岁月静好,是山区孩子因为脱贫攻坚获得接触世界的机会,是各族人民携手并肩洋溢真挚的笑脸。对于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存在的误解、抹黑进行了最“艺术化”的回击。呈现方式上注重加入高科技元素,以仿真替代过去人海战术的消耗,更能代表时代的发展。
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倒计时
当下一些文艺作品尽管也想要展现时代的风貌,但对于“时代感”的呈现太过元素化,以为展现了几个标志性的时代场景就算捕捉到了时代的特殊风貌,其实并未能抓住时代的脉搏,没能真正反映时代所关注的价值。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结构大转型的时代,一个文明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一个重构自我、重构世界、重构知识的时代,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变化,所以观众越来越被具有“时代感”的作品所吸引,想从作品中找到自己来时的轨迹和前进的方向。冬奥会开幕式做了一个示范,时代是生生不息的寻常生活,时代是给予每个努力者以机会,时代是科技改变生活,时代是不断消除隔膜增进了解。
开幕式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将火炬自信地矗立在雪花世界中央。过去人们总期待着火炬点燃方式的出人意料,就好像那把出现在故事开头、在结尾处必然会响起的猎枪,这种情节的陡然反转曾经是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期待。生活太过平淡,人们总想在文艺作品里体验大起大落的感情,却逐渐演变为一种观众和创的智商较量。创想尽办法方式让观众惊诧,却忽视了情节能否和谐、自洽,观众也时常用“烂尾”来谴责创没能发挥“石破天惊”的想象,却忘了文艺创作本意是给人启发,唤起人们的参与感。开幕式启示文艺作品如何平滑地进行叙述,把陡然反转的曲线变成一个个情绪点的不断累积、推高,这种经过叠加的感情更能深入人心。
“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开幕式上歌唱
新华社记者 李 尕 摄
冬奥开幕式还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不断促使观众对于深意进行探寻。这次的开幕式充满了“幕后故事”,北京市退休警察邓小岚2004年就开始在马兰小学开展音乐教学,在马兰村办了四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先后带着孩子们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地演出。更深的线索是她的父亲邓拓先生曾在阜平马兰村办《晋察冀日报》。北京崇文小学原副校长、特级音乐教师付宝环作为第一批下乡老校长来到阜平县石猴小学支教。他们的共同努力让来自典型贫困地区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冬奥的舞台,用天籁般的嗓音演唱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闪亮的雪花》节目中,五百名孩子举着闪闪发光的“和平鸽”,在鸟巢里欢快奔跑,一只“掉队的小鸽子”被姐姐找到,她们俩手牵手回归到队伍里,这个戳中无数网友的细节,灵感源于彩排中的一次失误。这个情节被网友解读为中国对于领土完整的捍卫。这些“幕后故事”、“背景线索”使得开幕式可以被反复观看,每一次观看都能带来新的发现,产生新的启迪。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一鸽也不能少”
一些创经常抱怨观者被网络媒介熏染,胃口越来越刁钻、“太阳底下无新事”,却对发生在身边的人事熟视无睹。他们喜欢情节性强的故事,却对那些细水长流的日常缺乏耐心。实则人民的生活才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如何主动贴近平凡生活,耐心观察、充分积累,真正做到与人民在一起,从人民出发,是文艺工需要努力的方向。
冬奥会开幕式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直赞誉,寻找到了彼此间的最大公约数,既展现了中国式的浪漫、中国人的情怀,也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的积极参与和融入的精神。随着媒介发展,文艺创作对观看对象越来越细分,那些看似个性化的主题分支里,也包含着对于其他领域的拒绝,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的规则和密语,只吸引特定群体,也就变得越来越封闭。在标榜“小众”、“个性”同时,却丧失了向大众讲好故事的能力,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只落到主题“新鲜”的层面,而不是手法的“新颖”、“有效”。如何以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既鲜活反映人民生活,又积极地敞开自己让世界了解,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是我们要通过开幕式的成功进行反思的。
北京冬奥会传递中国国旗
从2008年奥运会排山倒海般的中国形象展示,到2022年举重若轻的中国精神诉说。中国历经了14年的发展,我们的文艺创作也因为媒介发展,从精致化走向了碎片化。当文艺不能提供给观众想要的时代精神时,他们就依靠短视频、非虚构作品,自己描摹时代精神,尽管在某个侧面也的确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但也问题重重,会演变为一种套路,造成“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的诸种乱象。文艺对一个时代的发展至关重要,引领着时代风范,作为中国最优秀团队历时数年打磨出来的精致文艺作品,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民族特性与人类共性的统一,做到了时代与历史的融合,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兼容并包、积极参与的精神气质。这也使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变得更为具象,更易被世界所接受。它带给当下文艺创作的诸多启示,将深刻影响着未来艺术创作的走向。
参考文献:
方岩:《全媒时代的身份识别:“中国故事”与当代文学史重述》,《文艺报》
《曹卫东、许锐、肖向荣 破解北京冬奥开幕式文化密码》,“中国文艺评论”公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