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军号》中的傅柏翠,拒绝了毛泽东的动员,选择所谓的“红色割据”,独立在一乡之地,搞探索。显然,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傅柏翠不是一名革命者,而是一名某种制度或者理想的爱好者,在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做类似收藏家方式的工作。
至少可以确认一点,傅柏翠对劳动大众,缺乏责任感。他所聚焦的只是某种空中楼阁上的理想之光,而无所谓这个光照在多大的地方多少的人群。
也因此,解放后虽然作为革命有功者,也是毛泽东曾经非常重视和亲近的朋友,却再没有得到毛泽东的亲近,据说连直接的打招呼都不曾有过。
回过头来看,《古田军号》所描绘的是一段复杂的历史。红四军转战闽西,彭德怀驻守井冈山,然后闽西革命大火腾燃,而几乎同步,袁文才和王佐在彭德怀治下被杀害,不久井冈山失守,井冈地区革命群众血流成河。彭德怀显然并没有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做出什么成绩,而且大概率是排挤毛泽东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古田军号》中,我们看到,经过了三湾改编的队伍,仍在经历改编后的阵痛,队伍中的军阀思想甚嚣尘上,旧行伍的人们,对毛充满了敌意和不满。同时,代表这些人的朱德,仍在建设新军队的门前,徘徊和踌躇。让一个从旧军队成长起来的将领,接受新军队的思想,不免有个困难且反复的过程。
陈毅说,他是跟着朱毛干革命的。所以,在朱德的徘徊和踌躇时,他也若即若离的在朱毛之间,寻找平衡点,极力的想把自己定位在平衡点上的人。这显然暴露了一个问题。一个在《绝境铸剑》中也曾提出的问题,党内自视甚高的知识分子们瞧不起土气的毛泽东,进而瞧不起毛泽东的理论和观点,下意识的抵制和拒绝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了解毛的思想理论。仅仅是为了反毛而反毛,为了迎合毛而迎合毛。
然而,人们主观构建的思想屏障,终究会在革命实践中被现实冲垮。在战事前景骤然黯淡之后,陈毅终究选择了如实(偏向毛)向党中央集体汇报红四军情况,并由此促成了党中央对毛的支持。同时朱德也在现实中,逐渐形成对毛泽东思想的认可。随着革命洪流而往,彭德怀等人也陆陆续续,情愿或不情愿的接受了毛泽东思想的领导。
当然,选择逃离革命洪流的人们,跟选择随着洪流而往的人们,成了相互衬托的两种人。一种,譬如诸三木之辈,无论才华多么出众,也只是车轮下碾碎的渣滓。另一种,譬如大头/小小之辈,无论才华多么的平庸,也将因为革命洪流而绽放光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