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结号》冯导吹的是什么号
冯导已经定居美国了,他早前不严肃的时候还是为我等升斗市民贡献了不少欢笑的,可惜后来忘记了根本,竟然讲起正经话来。我对他的恶感源于《集结号》。电影讲了一个无论从历史还是军事的角度上都经不起推敲的故事(解放军标准的军语中根本没什么集结号,历史上解放军往往为争打阻击抢破头,没人会干骗人这种缺德事)。但我们今天不去研究故事的自相矛盾,而是要探讨冯导为什么要把故事拍得这么自相矛盾。
在《集结号》中,没有任何对士兵们参与战争动机的解释,他们服从的只是一个命令,而不是他们自愿地献身于那一场战事。《集结号》宣称“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却把所有的战士看作工具人。他们面容模糊,大同小异,因为他们的使命就是一个,就是听从命令。影片中所有的解放军战士仅仅关心的是命令是否来到,而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性格,出身。战士们完全不关心战争的意义,也不了解他们的牺牲对于全局战事的意义,没有看到他们的坚守,给一种战局带来的决定性的变化。由于士兵们面容相似,性格未曾展开,影片里的三场战争虽然打得很热闹,但底里却是很空洞,战争不过是同义反复,看不出有什么区别。所以那些大同小异的士兵并没有让观众记住,更不会觉得他们的可爱,自然难以有感动人的地方。看看我们旧有的电影,我们都宁愿化费很多场面,去交待战争的正义性,以此来激发观众对于战争的认同。在《渡江侦察记》中,我们看到开头部分,战士们观望对岸的国军的烧杀抢掠,生发了“救江南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正义之战的内心驱动。在《南征北战》中,借一位大娘之口,说:“蒋介石不知糟蹋了多少人的好日子”。这种赋予战士们以作战自觉性的内心动机在《集结号》中没有了,于是,团长的欺骗凸现出来,他只能通过欺骗的手法,让战士们走上前线,因为影片里的战士是一些纯粹的拿枪的生命,他们不知为什么拿枪,为什么战斗,这样的士兵,团长的欺骗也许是唯一的办法。于是整个电影悲哀的不是战士们的牺牲,而是他们至死也不知道他们是被骗了死在阵地上的。
既然战争的目的与意义都已经略化,只有“命令”代替了战争的全部,结尾谷子地在烈士陵园里了解到了事实真相,对司号员歇斯底里地来了一段大发作,就令人很不可理解。当司号员告诉他,团长压根儿没有意图吹响集结号的时候,谷子地的过急的反应,似乎折射出冯导内心里的心虚。
《集结号》宣称歌颂了烈士,赞美了牺牲的值得,其实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用春秋笔法颠覆了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嘲弄了战士们至死被组织的蒙在鼓里的被骗尴尬。《集结号》有着深刻的当代心理原因。如果说在九十年代冯导用王朔式的“顽主”话语去解构中国人生活中的价值观的话,那么,已经占据主流地位的冯导在这部打着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对我们的立国之基进行了恶俗的丑化与贬低。说这个电影感动了老兵和后代们,难道就没有看到电影里的潜台词:“解放军欺骗了她的士兵”?“新中国的成立,是建立在骗局之上”?
如果真的有《集结号》中的“军队的欺骗”成立的话,那么,可以骗一个谷子地,骗了一个九连,但能骗得了几百万人民解放军战士吗?能骗得了千万支前民工吗?说到底,精英们打心眼里看不起人民,在他们看来,不是人民创造历史,而是精英创造历史;所以他们以为搞搞小动作就可以改变历史走向——人民那么好骗的话,你去试试!
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戊戍变法;从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从三次国内革命和两次反帝斗争、抗日、抗美──那激越的北伐,悲壮的长征,平型关的秋风铁马与南泥湾的荆棘血汗,直到千帆渡江,木舸征海。这一百多年间、兴起了何等的历史风暴,直到地覆天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新中国一样、其诞生的洗礼是那样地腥风血雨、坎坷漫长;成长的过程是那样地艰苦卓绝、慷慨悲壮!
新中国新在哪里?新中国不以任何外币和贵金属为准备金,完全依靠人民对政权的信任来发行信用货币,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中国一反历朝的消极的财政政策,断然实行向国家现代化全力投资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它把高度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发行独立自主的信用工具,使国家信用向大工业发展。若非如此,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千秋伟业,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被集中的资本,多半是人民群众勒紧裤带奉献的。人民为什么甘愿作此奉献?是因为国家在政治上承诺保障奉献者当家作主。中国能够快速实现工业化,靠的是毛泽东本人和共产党的信用和信用担保。才能把道德责任转化为资本的政治力量。毛泽东多次说,老百姓的信任高于一切。就是源于这种深刻体察,人民的信任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本。
而《集结号》之类的文艺作品,让那些艰苦奉献的人感觉自己原来是被骗了。被坑了。毫不客气地说,《集结号》是动摇我们的立国之本。当人民有了深深的被背叛的感觉,他们会怎么做?人民首先就会对以人民政府的信用为抵押发行的人民币失去信用(这就是近年的炒房风潮的根源)。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