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追剧,《狂飙》是我从头到尾追剧看完的。无疑,《狂飙》是一部反映扫黑除恶具有现实意义的电视剧力作。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又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同时,对黑恶势力及保护伞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这部电视剧再次证明,凡有黑恶势力的地方,必有其保护伞。
打黑必须要打掉其保护伞,保护伞不彻底打掉,黑恶势力就会象韭菜一样,割掉一荐还会长出新的一荐。
《狂飙》剧中也证明这一点。
电视剧里,京海市前“知名企业家”、黑社会老大徐江的黑恶团伙被打掉了。
但是,其背后的保护伞并没有打掉。这个最大的保护伞就是京海市政法委书记赵立冬。
随后,又出现了以高启强为头目和以蒋天为头目的两大黑恶势力团伙。他们的保护伞仍然是赵立冬。
这两大黑恶势力在省指导组的深挖细查下,都被打掉了,其背后的保护伞也打掉了。
如此,京海市今后就一定不会再出现黑恶势力了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电视剧给出的答案是要将“扫黑除恶常态化”。
“扫黑除恶常态化”,如何保持?依靠“省指导组”长期驻扎下去吗?不现实。
靠当地坚持“扫黑除恶常态化”吗?连京海市政法委书记都是“保护伞”了,如何让政法队伍保持“扫黑除恶常态化”?
在我看来,要想将黑恶势力彻底消除,上面的伞要打,下面的土壤也要清理。
必须要治理或清除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
什么是“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
说明白一点就是资本势力“野蛮生长”的环境和生态。再不能往深的说了,否则,过不了审。
凡是产生和形成黑恶势力的地方,无不是“以企养黑,以黑保企”。表面上以正规的企业做掩护,背地里干着违法乱纪的勾当。
最近这些年,反映“扫黑除恶”斗争的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不少,如《公安局长》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等,其反映的都是打黑除恶的内容。当地黑恶势力的头目无不是当地民营(私营)企业的老板,有的还是当地的名人,有的还当上XX代表,有的当上XX委员,光彩夺目。企业做得越大,黑恶势力越大,其背后老板隐藏得越深,其保伞越多越大。
他们欺行霸市、巧取豪夺、杀人越货、无恶不作。当地老百姓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前三十年没有黑恶势力?更没有所谓的保护伞?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
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发展了,黑恶势力却出现了?为什么私营经济越是发展好的地方,黑恶势力越是猖獗?尤其是在金融、煤炭、基建、挖沙、娱乐等领域,更为突出。
而且,黑恶势力一旦形成,无不涉足黄、赌、毒等违法行业。将当地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任由黑恶势力横行,老百姓失去了安全感,更谈不上幸福感了,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初心,那怕是经济再发展还有意义吗?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没有错。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对非公经济要鼓励、支持,同时,更要加强引导、管理和监督,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如果只是强调鼓励和支持,不加强引导、管理和监督,就可能出现包庇和纵容。就可能让他们走向歪路和邪路上去。
现实当中,凡是和私营老板走的比较近,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拉拉扯扯的领导干部,最后的结局,不是被拉下水,就是锒铛入狱,基本上没有好下场。现实中这种案例太多了。《狂飙》中的政法委书记赵立冬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围猎”,一些私营企业主总是想方设法和领导干部套近乎、拉关系,寻找你的弱点和爱好。正面攻不破,就从侧面攻,找领导干部的亲属下手。他们“围猎”的目的就是用金钱换取你手中的权力,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最近,又有某市委书记在大会上公开说:谁和民营企业过不去,谁就是和县委过不去,县委就让他过不去。
这话乍一听没有什么不对啊,但是,细想一下,谁又能和企业过不去?无非是政府的一些执法部门,如果某企业确实存在着违法行为,执法部门依法依规对企业进行正常地监督检查,都被当作与企业“过不去”,这不成了纵容和包庇了吗?还如何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
电视剧里,京海市前“知名企业家”、黑社会老大徐江在倒台前,曾找到他背后的靠山诉苦说:“委屈啊,大哥,我徐江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也是为市里做过贡献的,国企改制,安顿下岗工人.....给解决过多少指标,上台领过奖,戴过大红花,怎么说也是个优秀企业家啊。”
是的,私营企业对社会是做出过不少贡献,但是,他们造成的恶果和给社会带来的负作用也不能忽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只看到好的一面,却忽视了黑的另一面,这也是一些有黑恶势力背景的私营企业越做越大的原因。
光打伞,不清理土壤,黑恶势力还会滋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