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版30集《三体》电视剧今天已经更新完毕。其实上周点映通道开辟时,我也和许多“原著党”一样,第一时间买了点映,一口气看完的最后十集,全程无尿点。
总的评价:非常精彩,接近完美地阐释了原著,一定会和原著一样,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产品,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认为至少可以给95分。剩下5分是为了给后两部留一些进步空间。
1、里程碑
《三体》剧版成为里程碑,首先是出于原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划时代的。
因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第一部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幻小说。
科幻不是胡思乱想,高质量的科幻背后是科技和工业基础。中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又长期落后于西方。而《三体》横空出世,背后则是中国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崛起。
只有实现工业化,攀上技术高峰,才能出现刘慈欣这样的,才能有庞大的科幻读者,才能有高度的文明自信。这是《三体》的里程碑意义所在。
同时,和西方的变形金刚、星球大战这类单纯展示物质力量、而精神内核极为贫乏的科幻不同,《流浪地球》又充满着人文关怀,触及了人与神、唯心与唯物、集体与个人、今天与明天、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等根本问题,以科幻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核。
在《三体》之前,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部作品能把诸子百家、秦始皇、牛顿、解放军、刑警、科学家、上山下乡、大字报、宇宙战舰这些元素写在一起而毫不违和,你能想象到吗?原著的视野之开阔、想象之雄奇、画面之瑰丽,恐怕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极少有作品可以与之比肩。
所以,刘慈欣可以在将来的中国文学通史上独占一节,和罗贯中、曹雪芹、鲁迅并提,也并不为过。(当然,他的语言功夫比这老几位还是粗糙了一些)
原著这样成功,对改编者既是福音,也是压力。
2019年我写了电影《流浪地球1》的影评(《流浪地球》预示中国正在大步找回自信),开头就说
“笔者作为科幻迷,看完《流浪地球》大喜过望。这种喜悦,首先源于对原著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的关心。我和许多读者一样,认为《三体》达到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改编成电影一定可以超越好莱坞。但是,当时《三体》的读者又几乎都认为,中国导演拍不好《三体》。《三体》贴吧最热的一个帖子就是“求求那些编剧导演,千万别拍《三体》影视了,你们拍不出来的,毁了读者想象中的形象。”但是,让外国来拍,一定会改掉其中的中国元素,甚至改变主题。于是,《三体》的读者们就处在这种既想看《三体》电影、又怕被中国导演糟蹋了的矛盾心理中。
而《流浪地球》在2019年横空出世,则很大地消除了这种担心”
而四年后的今天,《三体》剧和电影《流浪地球》一样,让读者消除了这种担心。
电视剧每一集都有这样的弹幕:“原著党狂喜”“原著党放心了”“原著党热泪盈眶”。
2、尊重原著
改编名著,首要原则是“尊重原著,慎于改编”。
因为名著是经过读者和历史长期大浪淘沙的胜出者,一个电视剧主创团队再牛,也很难超越读者集体和历史的智慧。
所以哪怕像王扶林、杨洁这样大师级的导演,在拍《三国演义》、《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时候,也坚持高度还原原著,加戏慎之又慎。而电影《大决战》则几乎是按照历史事实来演的。这使得它们分别成为改开以来影视剧的顶峰。
这一点《三体》剧做得很好。90%的人物、情节甚至大量台词是完全尊重原著的。创是谦虚的,没有自作聪明的加戏。
3、还原了全部大场面
特别是,原著中所有的经典场面,在《三体》剧里都展现出来了。
原著中,读者最为津津乐道的大场面可能有这么几个:宇宙闪烁、红岸基地全景、古筝行动、秦始皇的人列计算机、三日凌空、脱水和浸泡、“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ETO大会、质子展开......
这些场面,大部分是在现实中不存在的,甚至靠人类的知识也难以直观想象的(比如质子多维展开)。但电视剧基本做到了“神还原”,从全景到细节,以至于弹幕中经常出“和读书时想象的一模一样”的称赞。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高水平的想象力,也需要付出成本。
仅靠绿幕和动画来创作的导演,是拍不出这样的场面的。
比如红岸基地,恐怕很多原著党也想不到,会真的搭出一个几十层楼高的摄影棚。即使用一个几层高的小楼应付一下,其实问题也不大。但就真的认真搞了个基地的样子。
再比如“古筝行动”,原著党是非常满意的,几乎和想象中完全一样。拍这一段,剧组专门请教了造船专家,分析船体切割之后的效果,而且因为疫情无法去巴拿马运河实拍,便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在全国寻找类似的地形。
这在花几个月就能拍出一部电影、在一个摄影棚就能拍一部电视剧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就连“质子展开”这样的场面,本来是无法用三维的肉眼看到的,剧组也想方设法努力展示了。
甚至,“台球试验”这种本来可以用嘴口述的情节,剧组竟真的让丁仪和汪淼打了五下台球。
4、敢于斗争
如果说第一部的主题是什么,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敢于斗争”,或者说“人定胜天”,这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
原著有这个主题,但是不够突出。电视剧则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主题突出了,证明看上去弱小的力量也能够战胜一时强大的力量。
这个主题,最突出的展现是前五集对汪淼从恐惧走向自信的细致刻画。
转折点发生在汪淼给女儿班级上课,讲到物理学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这时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一改几天来的阴霾底色。
史强和汪淼在卤煮店谈心:“事出反常必有妖”“他们越是让你害怕什么 你越不能让他们如愿以偿”,这是汪淼从六神无主到决心站起来斗争到底的转折点。
而最后一幕“麦田宣言”,“虫子从来没战胜过”,则是画龙点睛。
如果拔高点,这不就是“不认命、不信邪、不怕压、不怕鬼”么,不就是“树立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吗?
5、叙事顺序的优化
电视剧和书不同。原著里可以用大量思辨的文字进行叙述的部分,电视剧就必须用形象表达出来,这是拍电视比写书难的地方。
为了把原书中平铺直叙的内容改编的更有可视性,剧组进行了不少再创作。这种再创作是非常成功的。
首先就是对叙事顺序进行了优化,把多条线索改成了一条线索。
原书中现实世界和红岸工程是平行展开的,对于读者来说,相当于先同时读两本小说,到最后两条线索再慢慢交叉。对书来说,这样写问题不大,金庸也经常用这种笔法。
然而,剧组显然是考虑到了“路人党”(没看过原著的观众)的感受。剧情本来就有些费脑子,如果再两条线索一起说,可能就更加麻烦。所以对叙事顺序做了一些调整,把红岸的内容稍微后推,以现实世界中大史和汪淼追寻科学边界真相为主线索,尽量把红岸的内容嵌入到对现实世界的叙事中来。
事实证明,这是很成功的。把原书多条线索归结为一条线索,使没读过原著的观众更容易看下去。
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前9集确实显得铺垫的时间过长,原著党认为情节有些拖沓。但从10多集开始,后面的情节就是逐步解开悬念的过程,节奏越来越快,以至于后10集全程无尿点。
如果当成一部悬疑剧来看,这也是非常成功的。
6、增加的的几个人物
而为了把原书形象化的第二个努力,就是增加了几个原书没有的人物:自媒体记者慕星、天文学者沙瑞山、汪淼的女儿豆豆、叶文洁的外甥女陈雪、大史的“十个助理”徐冰冰。这在前10集播出时,成为有争议的一个做法。但是看完全剧就可以说,这几个人物增加的是成功的。
慕星出场是为了演降临派和拯救派的矛盾,原书中并没有专门为此设计故事情节。
沙瑞山是个“工具人”,是为了让他参加打游戏和讨论,向观众讲述如何一步步参透三体世界的规律。而原书中大量内容是以旁白的口气叙述的。如果没有沙瑞山,只有汪淼和大史尬聊,就会像说相声一样。而且,这个小胖子演的也不错,活生生的青年科研狗。
豆豆在原书中没有多少戏,而且是男孩,但是在电视剧中,成了一个聪明调皮的小女儿,并且几次在关键的时候童言无忌提醒了汪淼。这使得汪淼这个形象增加了亲情色彩,更彰显了奋斗的意义。这个角色戏不多,但是每场都很好,小女孩演的也很好。
陈雪的出场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完整,坐火车去海拉尔那场戏是新增加的,也是为了突出降临派和拯救派的矛盾。
徐冰冰是分走了大史一部分功能,把大史的智力降低,这样他就可以问出来观众心中的疑问。另外,原著中的女性主角没有正面角色,在正面角色里增加徐冰冰这个女性,也可以吸引女性观众(或者吸引男性观众)。
接下来再说说角色。几个主演,虽然未必是最优之选,但总体上是很好的。
7、没有用小鲜肉
所有主演以及配角,都是演技派,没有用流量明星和小鲜肉。
向主创人员致敬!
希望后面两部,依然能够顶住各种压力和诱惑,保持“不用小鲜肉”这个优秀传统。
8、把工具人汪淼演活了
原著中的汪淼,基本是个“工具人”,对他的情感、心理,写的不够多。
电视剧则把汪淼作为男一号,浓墨重彩加了大量感情戏,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一个知识分子,从不问俗务(第一集和史强冲突)、自命清高(遇到倒计时之后还不接受史强的保护)、到战胜自己的内心,勇敢面对挑战的过程。把这个工具人演活了。
9、史强
史强的外形同大部分读者的想象不一样,大部分读者(包括我)想象的史强是五大三粗、络腮胡子甚至满脸横肉。所以于和伟刚出场时,观众评价不一。
但第五集开始,史强的形象慢慢丰满起来,到结尾的“麦田宣言”达到高峰。
读者对史强“五大三粗、络腮胡子”的想象,恐怕还是出于低级的审美,认为只有肌肉男才能代表力量。
于和伟对史强的塑造是成功的。他貌不惊人,有几分痞气,爱开玩笑,有点二。他并没有科学家那样多的知识,但是同知识分子相比,他接地气、敢斗争、讲义气、无所畏惧、热爱生活,这就是普通中国人的形象。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人,我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
10、常伟思
很多人一开始不适应林永健扮演常伟思,因为林永健的喜剧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但是林永健老师用自己的演技,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个问题。
如果早些年拍,我心中最适合演常伟思的是杜雨露老先生。
不过,林永健来演也有个好处,那就是大史和他开玩笑那些戏就不违和了。如果是杜雨露老师这样气场强大的严肃形象,恐怕大史也要换另一种演法。
11、叶文洁
叶文洁的两个演员选的都是很好的。而且王子文和陈瑾两位的气质甚至外形还都有些相似,很立体的塑造了这个人物。
叶文洁是原著中最复杂的人物,她希望毁灭人类,但又对此感到矛盾,还设法挽回自己曾经造成的后果。电视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刻画也是到位的。抓住了这个人的重点。
12、红岸的最高决策者
剧里说,红岸发向宇宙的信,是叶文洁起草的,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bug。
红岸文件、特别是致宇宙的信,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总体上处理的是比较好的。特别是播出了信的全文,这封信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版的《共产党宣言》,大刘写得是很到位的。
所以这封信不可能是叶文洁起草的,因为如果叶文洁那时候能写出来地球上一切问题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他就不会对外星人产生迷信,更不可能产生“更高的技术就必然有更高的道德”的想法,而这个问题直到她晚年被捕也没搞清楚。
按原著的说法,这封信太重要了,是要政治局通过的。
《三体》有一个没有出场的角色,那就是红岸工程的最高决策者。
原著已经十分明确的暗示了红岸工程的最高决策者是谁——他能做出“已阅,狗屁不通”“大字报不要发到天上去”的批示,还能是谁?
他是真正的执剑人,是带领中华民族洞察黑暗森林法则,并且以弱小的国力就敢于对帝国主义形成威慑的人。
所以有评论说,即使没有罗辑,后人也能从红岸文件中领悟出黑暗森林法则,从而对三体形成威慑。
但电视剧里把这些情节略去了。这是一个遗憾。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本来人类就不感谢罗辑嘛。
13、中国元素
《三体》是一部典型的中国科幻,电视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元素,这很好。
比如,红岸基地的布景、音乐,是下了功夫的,背景音乐是当时流行的歌曲,而且用的都是当时的版本,不是改开之后修改过的。
甚至红岸文件的字体,都是按当时中央文件的字体(仿宋)排印的。(唯一的bug是当时的中央文件用纸是B5大小,最近几年才改成A4,但剧中用的似乎是A4。但这个bug确实是吹毛求疵了。)
现实剧情的设定是2007年,背景的新闻声多次出现奥运会,这也增加了代入感。
而三体游戏部分,则更加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方言、秦腔、古风的吟诵,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中国的文化。
14、喜剧元素
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电视剧增加了不少喜剧和生活化的元素。
比如,史强这个人物本身是带喜感的,沙瑞山出场就是按喜剧演的,还有魏成的方言。这些能够缓解原著中悬疑、恐怖的气氛,效果也是很好的。
15、动画
如果说《三体》剧可以封神,那么其中的动画环节更是神中之神。
原著中的动画的作用是为了让地球人理解三体文明,而电视剧里的动画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各段动画完美展示了原著的描述,而且场面使人身临其境。对太阳、飞星、三日凌空、大撕裂等经典场景的再现,使没读过原著的读者也能比较容易的理解情节。
而且,动画制显然也有很好的审美。比如秦始皇人列计算机用秦腔做口令,这类情节就很让人惊喜。
16、期待后两部
三体第一部,是三部中拍摄电视难度最小的。因为第一部毕竟有大量情节是现实中的,而第二、第三部,涉及物理知识的难度、想象力的丰富、场面的宏大、人物心理的复杂,都超过了甚至远远超过了第一部。
从第一部对复杂情节的处理看,相信第二、第三部也能拍好。
不过,以前的系列剧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第一部拍的好,名声大,再拍续集的时候,干扰和诱惑也会多起来,质量就下降了。
衷心希望《三体》第二部和第三部不忘初心,善始善终,向剧组致敬!
中国科幻是星辰大海,中国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