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叫‘大师’也可以吧。”这是2008年余秋雨在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的讲话。坦然揭牌的大师爭议不断,做人“流氓”固惹多方疵议,作文方面的斯文扫地亦复不少。试看他于《山居笔记·十万进士》中的大笔一挥:
“……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爭取科举致仕……。”
文史内行人就看不过去,曾参与《辞海》、《汉语大词典》编撰的藏书家金文明先生对句中“致仕”用词提出质疑:
“仔细体会全句的文意,余先生这里说的‘争取科举致仕’,显然是“争取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的意思。‘致仕’真的能解释为‘获得官职’吗?‘致’字确实有‘获得’的意思,例如《论语·子张》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这个‘致’,可以解释为‘获得’。但‘致’”字还有‘归还’、‘辞去’等意思,例如《国语·鲁语》:‘子冶归,致禄而不出。’蔡邕《胡公碑》:‘致位就第。’这两例中的‘致’,就是‘归还’、‘辞去’的意思。‘仕’字一般解释为‘做官’、‘任职’,作动词;也可解释为‘官职’、‘职位’,作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致仕’历来只表示一个意义,就是‘辞官’。例如《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把禄位还给国君,就是辞去官职。从来没有人将‘致仕’理解为‘获得官职’的。”
余大师如此回应:
“金文明说,‘致仕’是指退休,据说他爲这‘常识’还去查了《词典》。其实不必查,我可以当面告诉他形成这个含义的曲折原因: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典籍起确实有把退休说成‘致仕’的,因爲在‘致’字的很多含义中,有一个接近于‘归还’;一个人归还官职、禄位给君王,那就是退休。但这是早已不用的古语,而‘致’字的常见含义是达到、给予。我并不是在文章中讲解某个古代术语,而是在用现代话语写现代散文,因此必须服从现代规则,岂能将退休说成是把什么‘归还给君王’。古词变义,比比皆是。在现代写作中,虽是一些同样的字,却完全可以不去考虑它们的古义。”
明明白纸黑字写的是“古代知识分子……科举致仕”, 余秋雨却偏要扯什么用现代话语写现代散文,不能把“致仕”说成是把官职“归还给君王”,所以“致仕”就变义成“任官”之意。其实“争取科举致仕”的独家现代语法,一经对照“争取科举入仕”、“争取科举出仕” 或“争取科举仕进”等正规表达,古词变义之妖妄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至于“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典籍起确实有把退休说成‘致仕’的”云云,也是避重就轻的模糊手法,查东汉班固所著《白虎通德论》卷四第五篇曰“致仕”,《宋史·职官志》第十篇也叫“致仕”,可知“致仕”并非退休的一种“说成”而已;另参《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第一百三卷休致部汇考条目:
汉有:平帝元始元年定致仕官俸禄
晋有:以特进、光禄优崇,致仕公卿。
唐有:太宗贞观二年诏文武官致仕者参朝日在本品见任之上
宋有:太宗淳化元年五月甲午给致仕官半奉
元有: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令到选官员年七十者依例致仕
明有: 明定《优礼致仕官》等例。
清则有:《大清会典》规定:凡满洲、蒙古、汉军,大小各官致仕,顺治十八年,议准:“无世职之官,年至六十致仕者,仍给半俸;未至六十岁,因疾辞仕者,不准给。”
至此,致仕为历代官员退休的正式名称,会有疑问吗?
余秋雨最喜苏轼,曾铺陈一篇《苏东坡突围》,而坡仙有文曰《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师还屡评红楼梦,该书第一百十五回就有一句“家君致仕在家”。散文大家的粗疏不禁让人怀疑他的文史素养,誓言“保护老祖宗的遗产,我当仁不让”的金文明就点破“这个词(致仕)一错,他的古文功底一下子露了出来。”上世纪末有读者徐如顾指其《西湖梦》一文有几处不符史实,余大师公开辩解之余,竟厉声:“我认为,年轻人热爱文史知识不错,但是大量非专业的年轻人没必要过度地沉溺在浩如烟海又真伪难辨的古代文史细节间。因为这样做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幸。”
把“愤世嫉俗”写成“嫉世愤俗”(见《白莲洞》一文),“纷至沓来”书作“纷来沓至”(见《庐山》一文)的大师于《寂寞天柱山》(古称潜山)索解荆公情怀:
“只要听到有人要到天柱山去,他(王安石)总是送诗祝贺,深表羡慕。‘揽辔羡君桥北路’,他多么想跟着这位朋友一起纵马再去天柱山啊,但他毕竟是极不自由的,‘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他只能把生命深处那种野朴的欲求克制住。而事实上,他真正神往的生命状态乃是:野性岂堪此,潜山归去来。”
查王诗名曰《代陈景元书于太一宫道院壁》,惟其向往的归去来是“庐山”而非“潜山”。科举“致仕”属无知误用,“潜山”归去来则类窜改,大师显然灵性稍缺而野性十足,这是其个人的不幸,还是中国文化的不幸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